天佑点点头道:“牛先生说的在理。原先年辰艰难,家底不厚,我和我大都没读多少书。现在家里条件稍微好了一点,我要力所能及地让孩子们读点书识些字。至于将来他们读到什么程度,或者能有什么出息,那就看他们各人的造化了。我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置了几垧薄田的农夫。替他们几个铺铺小路、搭搭小桥还行,再大的事儿,恐怕我也就无能为力了。”
    牛书谨点着头道:“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劲嘛!造化当然因人而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原先本来是一心科举的,原想通过读书奔个前程,没料到生不逢时,空耗了许多岁月,徒增了几丝白发。我看当今天下,恐要生变呢,说不定也是娃娃们的机会。”
    天佑闻言,惊愕地站起身子,问道:“牛先生,何以见得天下生变?”
    牛书谨看见天佑吃惊的样子,慢慢地说:“天佑老弟,咱们平襄之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对外界的事儿知之甚少,咱们凤龙庄更就不必说了。这五六年来,朝廷乱得不成样子,我也是通过到县学署翻阅报刊书籍,才了解了一个大概。从光绪三十二年开始,有几股革命党就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组织起义呢。”
    天佑惊愕地简直眼珠子快要掉下来了,他急切地道:“牛先生的意思是,有人在造反吗?”
    牛书谨道:“是呀!看情况革命党的势力还不小呢,据说他们的头头叫孙.中山。光绪三十三年就组织了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一个叫恩铭的安徽巡抚直接被革命党开枪杀死。”
    天佑大惊失色,问道:“哎呀,朝廷岂能放手不管?”
    牛书谨道:“当然,朝廷岂能让革命党乱为呢?有一位自称鉴湖女侠的女革命党秋瑾,就被朝廷抓住砍了头。听说这女娃自幼习文练武,性情豪侠,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曾自费东渡扶桑留学。真是可惜了啊。”
    天佑听了,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水珠,他不无赞同地附和道:“是啊是啊,这女娃怎么能够这么做呢!念了那么多的书,怎么会去造反呀!”
    牛书谨继续道:“我还从同年好友那里看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禁书,书中所论相当广泛,主张变法图强,君主立宪,参照西方政治制度,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戊戌变法时,那个逃跑出去没被斩头的书生领袖康有为,当年给光绪帝提出了‘国事付国会议行及颁行宪法’的主张,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强调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已刻不容缓。”
    天佑道:“那皇帝听了他的话吗?”
    牛书谨道:“光绪皇帝还是想图强的,他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可惜西太后不同意这个主张呀,变法维新从六月开始至八月下旬只持续了百日就被夭折,光绪帝也失去了权柄,不能再主事了。”
    天佑不解地问道:“牛先生,历来朝廷由皇帝做主,为啥要立宪法开议院呀?”
    牛书谨娓娓道来说:“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简单地说,立宪法开议院也叫‘君主立宪制’,是指名义上皇帝是国家的首领,但国事要由国会议员商量着办。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康有为创立保皇会,第三年还给朝廷上奏了一道《公请光绪复辟还与京师折》,请光绪帝主事。”
    天佑道:“那光绪皇帝出来主事了吗?”
    牛书谨道:“但许多人主张君主立宪和革命,有人发表了一篇《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的文章,公开喊出‘驱逐鞑虏、光复大汉’等反对朝廷的言论。有人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的‘保皇会’。光绪三十三年,康有为由原先‘保皇’的思想倾向于‘君主立宪’的思想,便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吹捧‘君主立宪制’。”
    天佑听了唏嘘道:“自古以来,皇帝掌握生杀大权,岂能轻易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啥议员们呢?”
    牛书谨感叹地道:“是啊!但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已被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和一些封疆大吏们接受了。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预备立宪会’。三十三年秋天,预备立宪公会有人上书朝廷请开国会。三十四年六七月,各省代表赴京请愿召开国会,部分封疆大吏也具奏附和。一封封请愿书投进都察院,又联合上书宪政编查馆,一时声势颇大,哄动京师。”
    天佑问道:“那朝廷同意大家的请愿了吗?”
    牛书谨道:“朝廷哪能轻易同意呢。但是被迫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核准以九年为期,逐年筹备宪政、期满召开国会的方案,以此平息一浪高过一浪的速开国会请愿。大纲中明文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个大纲的主旨,并不是赋予臣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力,而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
    天佑颇有感慨地道:“如此看来,虽然朝廷还是朝廷,可是没有原先那么一言九鼎的样子了,多少还是听了代表们的请愿啊。”
    牛书谨点头道:“是呀。朝廷也是被逼无奈,除了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还颁布了一个《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诏令即着各省督抚迅速举办,实力奉行。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内一律办齐。章程颁布后,各省立宪派均忙于张罗咨议局议员选举活动,暂时把请开国会事搁置一边。”
    天佑道:“后来的情况呢?”
    牛书谨叹道:“可是天不假年,三十四年秋天,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寿才三十八岁。西太后次日也病死了。”
    天佑听得津津有味,问道:“光绪皇帝和西太后是朝廷最有权力的人了。他俩都没了,那这江山由谁来坐呢?”
    牛书谨慢条斯理地道:“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是兄弟相继登基,可惜命都太短了。西太后不同意他们的弟弟们再登基称帝。临终前,她指定由年仅三岁的宣统帝即位。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宣统帝举行了登基大典。
    天佑颇有兴趣地道:“宣统帝登基时才三岁啊?”
    牛书谨叹道:“是呐,新皇帝才三岁啊,还不到启蒙的年龄。那天只好由他大抱到紫禁城的中和殿,接受侍卫大臣们叩拜。再扶坐在太和殿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定光绪三十五年为宣统元年。”

章节目录

凤龙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桃源中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源中人并收藏凤龙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