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说,通过这个敦敏的诗一考证,他应该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4月26日。
因为4月26日是《红楼梦》里面强调再三再四的,说的是什么见花会,那是给宝玉过生日,也就是曹雪芹自己的生日。
至于卒于何年,他卒于乾隆28年,癸未。
当然了,这只是说法之一,因为在曹雪芹生年上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人坚持胡先生那个大致相同的道理。
因为胡先生认为曹家太考究,衣食住行都是皇家规格,子弟们又不成材,坐吃山空,自然趋势。
也有人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经过那个大惊大险,几次接驾,怎么是坐吃山空、自然趋势,《红楼梦》如果是一个反映那样的作品,也可以说没有什么大价值了,可看可不看。
要知道那个背景,和它取的那个素材,它表现的手法高超神妙,这几个结合起来,才发生了所谓“红学”。
需要说明,红学不是文艺欣赏,而是从文史哲三大方面来探索《红楼梦》的意义,文史哲就是真善美。
这是是许多学者所讨论的结论,又简明,又重要。
因此作者菌今天在这把它说给大家,你们听听有道理没有。
首先,我们文史哲三大分类,文化的组成就是这三部分。
不谈自然科学,我们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先说史吧,史是求什么,求真。
要知道史有假有空有虚,有空白,有模糊,我们考证探讨它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哲是求善,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是什么,孔孟是性善说,荀子是性恶说。
曹雪芹说正邪两赋两种气,有正气,有邪气。
你看曹雪芹那个思想,这种人聪明灵慧,在万万人之上。
我们要探讨《红楼梦》里边写的这些人,他们都是第一流的才华智慧,那么你不研究思想史、哲学史,你光是看它什么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这个不行,它懂不了《红楼梦》。
所以《红楼梦》的真价值是文史哲,大综合,代表了中华文化,它的结果是要追求真善美,一丝不差。
而我们上面主要讲了曹雪芹其人,下面主要讲其书。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人和他的这个书几乎是分不开的。
讲其人也是为了我们理解他的书,讲书呢,里边还包含着也是为了理解这个人。
他为什么做这部书,那么与众不同。
他是怎么个人,他的头脑心灵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主要的一个求知的愿望离不开这些。
《红楼梦》的作者和他这个作品怎么能分得开。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诸位要相信这个说法:它是自传,写的贾宝玉就是他本人。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而且这个说法也不是那么死板,只是说大致。
他这个艺术作品里边把贾宝玉作为一个最主要的主角,他要表现什么,主要是说他自己的心情感受,这一点我觉得很明显,打开书就知道,不是考证的问题,是大家感受的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很多都是半截话,比如说潘德舆的记载,光说了曹雪芹的创作条件是一桌一凳,其它什么都没有。
但潘德舆还有重要的话,他说曹雪芹写这个情,写得如此坦然,如果不是他心里掏出来的话,如果是写张三李四,像别的小说一样。
或者是编造了一个才子佳人,他怎么能表现到那个境地呢,潘德舆说:我由此知道《红楼梦》就是写他自己。
曹雪芹开卷就说“我经过盛衰,锦衣纨袴,穿着绸缎,饫甘赝肥”,吃的是好酒好饭,可是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既愧又悔,接着就说“悔已无益”。
也就是我已经这样了,后悔有什么用呢,但是我“愧则有余”,我真是太惭愧了。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本人这么不才不学,不孝无能无力,简直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一文不值,我写我自己这些事有什么意义。
但是底下这个转折最重要了:如果我不写,“闺阁之中历历有人”,我这么多的闺友,他们的见识行止都处于我之上,我不写我自己,可是同时把他们淹没了,这个怎么行呢,我心里怎么过得去呢。
因此,我才把我经历的那些隐去的真事,敷衍成一段故事。大家注意“敷衍”这个字眼,“敷”就是敷开,今天一般人的用法就是敷衍了事,不认真,不负责,马马虎虎、敷敷衍衍把事情定了,今天的理解就限于这个意义。
其实在曹雪芹时候,这个“敷”是“铺”,“衍”是由此而推,开拓,展开,是那个意思。
这里边当然就包含了艺术成分,不是记死帐。
那么诸位又问,你今天来说这个干嘛,不说这个你怎么理解《红楼梦》,他到底是写谁,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
就我的这个立足点来说,我先得说这个。我不是说你们每一位都要同意我们的拙见,毫无此意。
如果宋翔凤先生那个话是可靠的,曹雪芹当时基本上被关在空屋里,精神痛苦万分。
自己的这种行为想法、精神境界,世俗人,包括自己家里的家长,都无法理解。
怎么办,我要一点纸,要一点墨,我写。就写我,写自传,那不行。我得用一个艺术形式,“假托”。我怎么假托,我假托什么呀,“女娲炼石补天”。
所以流行的本子,开头就有一段不算很短的“作者自云”,那是别人替他记的,可是二百多年了,就混入正文,大家一开头就看这个。
有的人就被这么一段就给卡住了,这叫干什么,这什么意思,不好看,没意思,就把《红楼梦》合上。
可是这一段很重要,它是自己表达为什么要做这部书。
“作者自云,因为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把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而转此《石头记》一书也”。
你看看这几句话,我经历了这么一番,“梦幻”是个假词,这个事情如果过去了,那就是如同一场梦,就这么简单。
他是为了掩护,可底下他自己就泄露了:“故将真事隐去”。
那个“梦幻”不就是这个真事吗,如果他真是梦幻的话,你何必隐去呢,我经历了那个真事,我不能写,我现在把它得隐去,我另外假托了一个女娲炼石头,后来变成了通灵玉,用这么一个方式来写,做《石头记》一书。
这就是告诉读者,我是这么回事,我是写我,我不能说是我,我就说是那块石头。
而我经历的那些事,如梦如幻,我也不能够如实写,我得把它隐去。
所谓隐去,不是一字不提,是变了,把它敷衍,所谓艺术化了,就是这么回事。
这是整个人类艺术的一个大园林。如果用文学评论家的词语来说,大概就是他写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曹雪芹写的那些人物,不是如生,就是活的,就在那儿。他那个言谈举止,声音笑貌,都是在这儿,就在这儿,呼之欲出,呼,一叫他名字,他来了,这凤姐,这黛玉,这宝钗。你看看,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我的感受就是如此。
而像是《儒林外史》的毛病是一个一个的出人,出了这个人讲这个人的故事,这个人讲完了又出来别了,谁跟谁也不挨着。
可《红楼梦》不是这样,《红楼梦》前边伏下,后面必有回应,前面看表面是这一层意义,后面再一看,恍然大悟,它是这样,两面。
这是一个大特点,别的小说里没有。
再有《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曹雪芹会一笔多用,又会多笔一用,他写这个主题目标,用很多笔集中起来,这一笔,那一笔,后面一笔,前后左右,你看的时候不明白,认为这都无关,后来一下子一看,这些笔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了,都是写他。
好比画家画一个人物,不是一笔就勾出来了,今天勾一笔,明天勾一笔,有头,有发,有衣,有带,还有别的,最后这个精气神,完足,完美,这叫多笔一用。
不但写人,曹雪芹写什么都是这样。
写荣国府,多笔一用:冷子兴先在扬州郊外小酒店里讲,一笔;然后谁进府,看大门什么样,一笔;然后林黛玉到了正堂,抬眼一看,荣禧堂大匾,种种摆设,又一笔……这里就不再罗列,这个道理诸位一听就明白。
周瑞家的接受命令分送12支宫花,她怎么走,经过谁的窗户后头,又出哪个角门,最后交给谁,回来还得复命,……这是写荣国府的院子,这个笔那个妙,那个神。
你看到这儿的时候以为他就是写这个。
错了,他写了好多事情,多少层次,多少人物:到惜春那儿,惜春说,哎呀,我刚才跟能儿说,我也剃个头当姑子去,你送的花我可哪儿戴。
一笔伏在这儿,后来惜春是出家。
又到了谁那儿,比如说林黛玉。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配房,跟这些人没有多少来往,她也不管这事,这是薛姨妈交给她的特殊差事,她也无可奈何。
到了林姑娘这儿,林黛玉第一句话是什么,一看花,我就知道那别人挑不剩的也不给我。你听听~你们大家都喜欢林黛玉,我就不喜欢。
你说说,这样的话人家周瑞家的听了做何感想,人家就是顺路一个一个送,人家也没有谁先谁后,人家谁也没有挑了才剩下这个给你。又一笔,林黛玉的性情一笔出来了。
例子太多了,咱们今天没有时间,假如有机会,我专门讲林黛玉这个嘴。
那么送宫花的事完了吗,没完。周瑞家的受命的时候,薛姨妈在王夫人那里,老姊妹两个说家常,等她回来时薛姨妈已经回梨香院自己家了。
她没办法,又得到梨香院那去上薛家去交差。这个时候她看见一个小丫头,一问,知道了这就是那一年拐子拐了去的那个小丫头。
她看见这个香菱,问她你几岁了,你哪儿的人,香菱说自己不记得,周瑞家的表示听了以后很难过。
周瑞家的还是个好心肠的人,很可怜。然后还有重要的话,说香菱长得那模样,有东府里小蓉大奶奶的风格。
这段话重要无比,但我只能说到这里为止,我们今天没有那个时间,我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一笔多用,多笔一用,可以看出那一只笔那个神妙,出神入化,你测不透。你读一遍,读三遍,我认为不行。
再一方面就是我个人的感受。
曹雪芹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表现他自己的心情。
他为什么立志要写“闺中历历有人”,他为什么那么崇拜女性、贬低男子,说得很难听,不仅仅是那个水做的泥做的,还说女儿本质好、才华好、德行好,男人写得都是没有什么好男人。
这曹雪芹是否有毛病,这个男女的问题,阴阳,一阴一阳,是古来的天经地义,你为什么重女轻男,从来就是重男轻女。
而且我的感受是他写小姐、少奶奶固然好,栩栩如生,活了,但没有写丫鬟写得更精彩。
他很悲悯这些丫鬟,当时大概十两银子(或者还少)买一个小女孩儿,养大了就是使女,俗话叫使唤丫头,受着那个罪,那就没法说。
曹雪芹看到后实在于心不忍,同情怜悯,(但是这个词句就显得太普通太轻)他的感受真是没法表达。
他对女性的这种感情也有实际的生活感受。刚才我说的清人那些记载里面,就有曹雪芹无衣无食寄居亲友家。
亲友家常来他这样的人,人家也不欢迎。也有记载说人家后来下了逐客令:你走吧,我们不养你。曹雪芹亲身的经历,就有一个不知哪里的女的救济过他,否则的话他会饿死。
所以,他一生难忘女儿女子的才、智、德、恩惠,一定要谢她们。结果,他产生了这么一部顶天立地、万古不朽的《红楼梦》。
……
……
……
因为4月26日是《红楼梦》里面强调再三再四的,说的是什么见花会,那是给宝玉过生日,也就是曹雪芹自己的生日。
至于卒于何年,他卒于乾隆28年,癸未。
当然了,这只是说法之一,因为在曹雪芹生年上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人坚持胡先生那个大致相同的道理。
因为胡先生认为曹家太考究,衣食住行都是皇家规格,子弟们又不成材,坐吃山空,自然趋势。
也有人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经过那个大惊大险,几次接驾,怎么是坐吃山空、自然趋势,《红楼梦》如果是一个反映那样的作品,也可以说没有什么大价值了,可看可不看。
要知道那个背景,和它取的那个素材,它表现的手法高超神妙,这几个结合起来,才发生了所谓“红学”。
需要说明,红学不是文艺欣赏,而是从文史哲三大方面来探索《红楼梦》的意义,文史哲就是真善美。
这是是许多学者所讨论的结论,又简明,又重要。
因此作者菌今天在这把它说给大家,你们听听有道理没有。
首先,我们文史哲三大分类,文化的组成就是这三部分。
不谈自然科学,我们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先说史吧,史是求什么,求真。
要知道史有假有空有虚,有空白,有模糊,我们考证探讨它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哲是求善,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是什么,孔孟是性善说,荀子是性恶说。
曹雪芹说正邪两赋两种气,有正气,有邪气。
你看曹雪芹那个思想,这种人聪明灵慧,在万万人之上。
我们要探讨《红楼梦》里边写的这些人,他们都是第一流的才华智慧,那么你不研究思想史、哲学史,你光是看它什么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这个不行,它懂不了《红楼梦》。
所以《红楼梦》的真价值是文史哲,大综合,代表了中华文化,它的结果是要追求真善美,一丝不差。
而我们上面主要讲了曹雪芹其人,下面主要讲其书。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人和他的这个书几乎是分不开的。
讲其人也是为了我们理解他的书,讲书呢,里边还包含着也是为了理解这个人。
他为什么做这部书,那么与众不同。
他是怎么个人,他的头脑心灵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主要的一个求知的愿望离不开这些。
《红楼梦》的作者和他这个作品怎么能分得开。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诸位要相信这个说法:它是自传,写的贾宝玉就是他本人。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而且这个说法也不是那么死板,只是说大致。
他这个艺术作品里边把贾宝玉作为一个最主要的主角,他要表现什么,主要是说他自己的心情感受,这一点我觉得很明显,打开书就知道,不是考证的问题,是大家感受的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很多都是半截话,比如说潘德舆的记载,光说了曹雪芹的创作条件是一桌一凳,其它什么都没有。
但潘德舆还有重要的话,他说曹雪芹写这个情,写得如此坦然,如果不是他心里掏出来的话,如果是写张三李四,像别的小说一样。
或者是编造了一个才子佳人,他怎么能表现到那个境地呢,潘德舆说:我由此知道《红楼梦》就是写他自己。
曹雪芹开卷就说“我经过盛衰,锦衣纨袴,穿着绸缎,饫甘赝肥”,吃的是好酒好饭,可是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既愧又悔,接着就说“悔已无益”。
也就是我已经这样了,后悔有什么用呢,但是我“愧则有余”,我真是太惭愧了。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本人这么不才不学,不孝无能无力,简直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一文不值,我写我自己这些事有什么意义。
但是底下这个转折最重要了:如果我不写,“闺阁之中历历有人”,我这么多的闺友,他们的见识行止都处于我之上,我不写我自己,可是同时把他们淹没了,这个怎么行呢,我心里怎么过得去呢。
因此,我才把我经历的那些隐去的真事,敷衍成一段故事。大家注意“敷衍”这个字眼,“敷”就是敷开,今天一般人的用法就是敷衍了事,不认真,不负责,马马虎虎、敷敷衍衍把事情定了,今天的理解就限于这个意义。
其实在曹雪芹时候,这个“敷”是“铺”,“衍”是由此而推,开拓,展开,是那个意思。
这里边当然就包含了艺术成分,不是记死帐。
那么诸位又问,你今天来说这个干嘛,不说这个你怎么理解《红楼梦》,他到底是写谁,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
就我的这个立足点来说,我先得说这个。我不是说你们每一位都要同意我们的拙见,毫无此意。
如果宋翔凤先生那个话是可靠的,曹雪芹当时基本上被关在空屋里,精神痛苦万分。
自己的这种行为想法、精神境界,世俗人,包括自己家里的家长,都无法理解。
怎么办,我要一点纸,要一点墨,我写。就写我,写自传,那不行。我得用一个艺术形式,“假托”。我怎么假托,我假托什么呀,“女娲炼石补天”。
所以流行的本子,开头就有一段不算很短的“作者自云”,那是别人替他记的,可是二百多年了,就混入正文,大家一开头就看这个。
有的人就被这么一段就给卡住了,这叫干什么,这什么意思,不好看,没意思,就把《红楼梦》合上。
可是这一段很重要,它是自己表达为什么要做这部书。
“作者自云,因为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把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而转此《石头记》一书也”。
你看看这几句话,我经历了这么一番,“梦幻”是个假词,这个事情如果过去了,那就是如同一场梦,就这么简单。
他是为了掩护,可底下他自己就泄露了:“故将真事隐去”。
那个“梦幻”不就是这个真事吗,如果他真是梦幻的话,你何必隐去呢,我经历了那个真事,我不能写,我现在把它得隐去,我另外假托了一个女娲炼石头,后来变成了通灵玉,用这么一个方式来写,做《石头记》一书。
这就是告诉读者,我是这么回事,我是写我,我不能说是我,我就说是那块石头。
而我经历的那些事,如梦如幻,我也不能够如实写,我得把它隐去。
所谓隐去,不是一字不提,是变了,把它敷衍,所谓艺术化了,就是这么回事。
这是整个人类艺术的一个大园林。如果用文学评论家的词语来说,大概就是他写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曹雪芹写的那些人物,不是如生,就是活的,就在那儿。他那个言谈举止,声音笑貌,都是在这儿,就在这儿,呼之欲出,呼,一叫他名字,他来了,这凤姐,这黛玉,这宝钗。你看看,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我的感受就是如此。
而像是《儒林外史》的毛病是一个一个的出人,出了这个人讲这个人的故事,这个人讲完了又出来别了,谁跟谁也不挨着。
可《红楼梦》不是这样,《红楼梦》前边伏下,后面必有回应,前面看表面是这一层意义,后面再一看,恍然大悟,它是这样,两面。
这是一个大特点,别的小说里没有。
再有《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曹雪芹会一笔多用,又会多笔一用,他写这个主题目标,用很多笔集中起来,这一笔,那一笔,后面一笔,前后左右,你看的时候不明白,认为这都无关,后来一下子一看,这些笔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了,都是写他。
好比画家画一个人物,不是一笔就勾出来了,今天勾一笔,明天勾一笔,有头,有发,有衣,有带,还有别的,最后这个精气神,完足,完美,这叫多笔一用。
不但写人,曹雪芹写什么都是这样。
写荣国府,多笔一用:冷子兴先在扬州郊外小酒店里讲,一笔;然后谁进府,看大门什么样,一笔;然后林黛玉到了正堂,抬眼一看,荣禧堂大匾,种种摆设,又一笔……这里就不再罗列,这个道理诸位一听就明白。
周瑞家的接受命令分送12支宫花,她怎么走,经过谁的窗户后头,又出哪个角门,最后交给谁,回来还得复命,……这是写荣国府的院子,这个笔那个妙,那个神。
你看到这儿的时候以为他就是写这个。
错了,他写了好多事情,多少层次,多少人物:到惜春那儿,惜春说,哎呀,我刚才跟能儿说,我也剃个头当姑子去,你送的花我可哪儿戴。
一笔伏在这儿,后来惜春是出家。
又到了谁那儿,比如说林黛玉。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配房,跟这些人没有多少来往,她也不管这事,这是薛姨妈交给她的特殊差事,她也无可奈何。
到了林姑娘这儿,林黛玉第一句话是什么,一看花,我就知道那别人挑不剩的也不给我。你听听~你们大家都喜欢林黛玉,我就不喜欢。
你说说,这样的话人家周瑞家的听了做何感想,人家就是顺路一个一个送,人家也没有谁先谁后,人家谁也没有挑了才剩下这个给你。又一笔,林黛玉的性情一笔出来了。
例子太多了,咱们今天没有时间,假如有机会,我专门讲林黛玉这个嘴。
那么送宫花的事完了吗,没完。周瑞家的受命的时候,薛姨妈在王夫人那里,老姊妹两个说家常,等她回来时薛姨妈已经回梨香院自己家了。
她没办法,又得到梨香院那去上薛家去交差。这个时候她看见一个小丫头,一问,知道了这就是那一年拐子拐了去的那个小丫头。
她看见这个香菱,问她你几岁了,你哪儿的人,香菱说自己不记得,周瑞家的表示听了以后很难过。
周瑞家的还是个好心肠的人,很可怜。然后还有重要的话,说香菱长得那模样,有东府里小蓉大奶奶的风格。
这段话重要无比,但我只能说到这里为止,我们今天没有那个时间,我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一笔多用,多笔一用,可以看出那一只笔那个神妙,出神入化,你测不透。你读一遍,读三遍,我认为不行。
再一方面就是我个人的感受。
曹雪芹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表现他自己的心情。
他为什么立志要写“闺中历历有人”,他为什么那么崇拜女性、贬低男子,说得很难听,不仅仅是那个水做的泥做的,还说女儿本质好、才华好、德行好,男人写得都是没有什么好男人。
这曹雪芹是否有毛病,这个男女的问题,阴阳,一阴一阳,是古来的天经地义,你为什么重女轻男,从来就是重男轻女。
而且我的感受是他写小姐、少奶奶固然好,栩栩如生,活了,但没有写丫鬟写得更精彩。
他很悲悯这些丫鬟,当时大概十两银子(或者还少)买一个小女孩儿,养大了就是使女,俗话叫使唤丫头,受着那个罪,那就没法说。
曹雪芹看到后实在于心不忍,同情怜悯,(但是这个词句就显得太普通太轻)他的感受真是没法表达。
他对女性的这种感情也有实际的生活感受。刚才我说的清人那些记载里面,就有曹雪芹无衣无食寄居亲友家。
亲友家常来他这样的人,人家也不欢迎。也有记载说人家后来下了逐客令:你走吧,我们不养你。曹雪芹亲身的经历,就有一个不知哪里的女的救济过他,否则的话他会饿死。
所以,他一生难忘女儿女子的才、智、德、恩惠,一定要谢她们。结果,他产生了这么一部顶天立地、万古不朽的《红楼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