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圣贤之乡”之称的临湘城位于广陵郡南部,广陵郡地势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所以过了樊阳后,一路南下,便是临湘。
临湘城一直以来都是东南士子心中圣地,在文人界几乎没人不知道临湘城;临湘城人才辈出,百年前被冠以大熙诗仙的李青莲便是临湘人,除了诗文,临湘士子大多精于工赋,擅词画,懂音律,而大熙著名的词曲大家程郢也是临湘人;总之大熙文坛十之六七皆是临湘士子。
文人以身出临湘而自豪,临湘以文人雅士而出名,因此,临湘养成了一股独有的淡雅之风,街上男子多长衫折扇,玉佩悬腰;女子大多居家不出,谨遵相夫教子之责,因为临湘文风大胜,所以也被称作“文风圣地”。
此时的宫天宁一行人来到临湘城外,俯瞰临湘城,城外松柏绿意盎然,临湘文人喜爱松柏,梅花,青竹,寓意傲骨永存;城外种松,城中植竹,家中赏梅,几乎是临湘士子的普遍追求。
“早就听说临湘文风圣地,城外松柏密布,今日一见,果真如此。”从窗户往外看去的宫天宁暗叹道。
还是老规矩,藩王不得逾越雷池,进入其他藩王城池领地,这次也不例外,一行人驾着马车准备从临湘城外绕过去。
虽然宫天宁很行进临湘城看看,一览这个圣贤辈出之地究竟是何模样,但有着林大虎和京畿军看着,根本没有机会离开;再加上上次偷着跑到樊阳城差点回不来,林大虎更是跟着自己寸步不离,一点机会都不给。
“什么文风圣地,不过是那些穷酸文人自我宽慰的借口罢了。”旁边的林大虎不屑的说道。
“哦?老林,您这句话什么意思?”樊阳城的经历过后,宫天宁和林大虎也熟悉了起来,所以开口也变成了老林,听的比老林教头顺口多了。
“今日的大熙文人不比当年李诗仙在的时候,那时广陵之地,诗文盛行,李诗仙临山高歌醉酒吟诗三百首;杜少陵花甲之年游离七郡之地,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冠以诗圣之称;白香山辞官归乡三十年,一首《横江赋》独领风骚数十年。。。”林大虎朗声喝到。
宫天宁看着旁边的大老粗老林,瞪着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看不出来啊,您常年军旅,居然对文坛还颇为了解啊。”
“在军中无聊之事,便会去听军师说几句,时间长了,就有了一点了解。”林大虎笑着说道。
“如今文坛也是辉煌万千啊,单我大熙就有歙州三大家中的白亦庄与孔令宣两位先生,太学院更有程郢,韩谭之流,门生弟子遍天下,为何比不上当年的文坛?”宫天宁好奇的问道。
他对文坛也并非不了解,这些年读的《鸿蒙心经》还是有些作用的。
“他们虽有大才,但却代表不了大熙所有的文人,临湘城表面看上去是高雅脱俗之地,可实际上早已糜烂不堪,文人之间攀比成风,骄奢淫逸,流连于风月场所,不思进取,所作诗词艳俗至极,实在叫人不忍直视。”林大虎无奈的摇着头说道。
“想不到老林你懂得这么多啊,远在西凉边关都知道广陵的事情啊。”宫天宁不由得咂舌道。
林大虎勒马沉声,“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大家看破不说破罢了,现在真正有圣人风骨的文人又有几个呢?”
宫天宁旁边的小月不免咂舌,“没想到,新都文人口中的圣地临湘会是这般模样,实在叫人惊讶。”
“三哥还曾豪言,有朝一日必来临湘横槊赋诗,曲水流觞;如今看来,倒是有些可笑了。”宫天宁喃喃自语道,“也罢,既然如此,我们就早些动身吧,别让滇越太守等着急了。”
“是。”林大虎驾着马车,一路南下,往滇越郡走去。
。。。
临湘城中。
青石铺路,街上士子文人都是相差无几的长衫,轻摇折扇,走在路上都是一脸的高傲模样,只有遇到相识好友才会打一声招呼,目中无人的样子在他们口中就变成了傲风傲骨。
秋风阵阵,天空变得阴沉起来,一时间黑云压城,云雨欲来;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只怕这次秋雨过后,便是寒冬了。
在临湘城的街道一角,一紫衫少年背着书箱走在街上,单薄的衣衫让他看起来格外清瘦,秋风袭来,少年放下书箱,坐在上面大口的喘息,拿起书箱旁的水壶,畅饮几口。
而冲少年眼前走过的年轻士子看着少年的样子都是冷眼无视,更有甚至还不忘丢下一个鄙夷的眼神。
紫衫少年不以为意,从书箱中摸出一本书,《温飞卿诗集》。温飞卿,百年前的诗坛文人,诗词擅引用,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给人一种温和的盛世之气,因此也有“盛世诗人”之称。
但是因为温飞卿早年因生活窘迫不得不为一些歌姬曲目填词,因此在诗文界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再加上辞藻华丽优美,不比寻常诗句的干练,因此温飞卿也有也被诗文界批判为“风月诗人。”
但是显然坐在书箱上的紫衫少年被温飞卿精美华丽的辞藻吸引,细细品味着温飞卿诗句中的每一个词语,这般盛世之光,真乃神人所作。
“哼,看一个不入流的风月小人之诗,真实有辱我临湘士子的名声。”旁边路过的青年看到紫衫少年手中的书是《温飞卿诗集》后,不由得嘲笑的冷哼道。
紫衫少年听罢,嘴角一弯,缓缓和上书,起身看了看青年男子,“你是什么人?不觉得打扰别人看书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吗?”
“我又不是在同你说话,是你自己这般作践。”青年士子冷哼道,将身上衣衫整理一遍后,直接转身离开。
“无知,一群眼高手低之徒,有什么资格评论温飞卿的诗句。”紫衫少年冷哼一声道。
刚刚走开的男子听到紫衫少年的抱怨后,十分不满的装过身来,“你这是在说我吗?”
“我可没有给你说啊,你别这么自恋行不行。”紫衫少年冷哼道。
男子有些忍不住的停下来脚步,看了看眼前的少年,“你知不知道这样的后果。”
紫衫少年冷哼一声,“这是你先对我不敬的。”
“住手。”就在男子想要举起拳头砸向紫衫少年的时候,旁边传来了一句更加厚重的声音。
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在大街上赫然站着一摇着折扇,戴着一对玉佩的中年男子,男子生的白皙,目光深邃似海。
“是洪先生啊,好久不见。”听到洪先生三个字后,紫衫青年不免有些激动,“您,您就是临湘洪自息,洪先生。”
在临湘城中除了洪自息外,谁还能被叫做洪先生,洪家是临湘第一大家,前朝丞相洪鞅正是洪家老家主,虽然老丞相已经病逝,但是当年洪鞅的影响还是在的,最起码在临湘,没有人敢对洪家人不敬,更何况是被称作“临湘七子”之首的洪自息呢。
“文人骚客各有所喜,诗坛大家众多,大成者数不胜数,怎可出言不逊;温飞卿之诗,乃盛世之相,词句精美华,独领风骚于诗坛,虽不同于李诗仙之豪迈,杜诗圣之悲怆,但却有盛世繁荣之貌;你可不喜,但不可辱。”洪自息看着眼前的男子,目光阴沉的说道。
“是是是。”男子急忙躬身认错,“洪公子所言极是,在下受教了。”
洪自息看了看紫衫少年,颇有大家风范的问道,“看公子的样子应该不是临湘人吧。”
紫衫少年拱了拱手,“在下从晋雍而来,奉师父之命寻求天下文坛大风雅。”
“需求天下文坛大风雅?”洪自息愣了愣,随机目光深沉了积分,“那家师是。。”
“家师父外号斜谷道人。。”紫衫少年轻声道。
洪自息听完后冲着紫衫少年拱了拱手,“原来是孙斜谷先生的弟子,失敬失敬。”
也许孙斜谷的名声在其他地方没有那么出名,但是在临湘绝对是如雷贯耳,孙斜谷原名孙正贤,是大熙著名的文坛圣手,精通诗词曲赋,尤精于诗词之韵,曾提出平仄才是风雅的言论,不管文章长短,都必须遵守一平一仄的原则,就是任意两句之间不可同声而语。
平仄之说一出,文坛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出现了大批学士要对其口诛笔伐,而孙正贤对此丝毫不惧,在晋雍斜谷摆下酒席,广邀天下文士与之一辩。
一时间文坛震动,就连当时的太学院院长白亦庄和儒家大能孔令宣都惊动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时,孙正贤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同整个大熙文坛辩驳,一战成名,因为在斜谷辩驳,所以就有了斜谷道人的称号。
这场辩论也以大熙文士的暗自离场而告终,当然那是在像白亦庄,孔令宣这种真正大家没意参与的情况下。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让孙斜谷名震文坛了。
不过近十年来孙斜谷有些慢慢淡出文人的视线,佳作甚少,没人知道为什么;只有眼前的紫衫少年清楚当年一白须老者来到晋雍,说要见他师傅,两人攀谈三天三夜之后,老人含笑离去。而自己的师父却显得心事重重,从此之后便闭门不出,说要想明白什么才是天下真正的大风雅。
临湘城一直以来都是东南士子心中圣地,在文人界几乎没人不知道临湘城;临湘城人才辈出,百年前被冠以大熙诗仙的李青莲便是临湘人,除了诗文,临湘士子大多精于工赋,擅词画,懂音律,而大熙著名的词曲大家程郢也是临湘人;总之大熙文坛十之六七皆是临湘士子。
文人以身出临湘而自豪,临湘以文人雅士而出名,因此,临湘养成了一股独有的淡雅之风,街上男子多长衫折扇,玉佩悬腰;女子大多居家不出,谨遵相夫教子之责,因为临湘文风大胜,所以也被称作“文风圣地”。
此时的宫天宁一行人来到临湘城外,俯瞰临湘城,城外松柏绿意盎然,临湘文人喜爱松柏,梅花,青竹,寓意傲骨永存;城外种松,城中植竹,家中赏梅,几乎是临湘士子的普遍追求。
“早就听说临湘文风圣地,城外松柏密布,今日一见,果真如此。”从窗户往外看去的宫天宁暗叹道。
还是老规矩,藩王不得逾越雷池,进入其他藩王城池领地,这次也不例外,一行人驾着马车准备从临湘城外绕过去。
虽然宫天宁很行进临湘城看看,一览这个圣贤辈出之地究竟是何模样,但有着林大虎和京畿军看着,根本没有机会离开;再加上上次偷着跑到樊阳城差点回不来,林大虎更是跟着自己寸步不离,一点机会都不给。
“什么文风圣地,不过是那些穷酸文人自我宽慰的借口罢了。”旁边的林大虎不屑的说道。
“哦?老林,您这句话什么意思?”樊阳城的经历过后,宫天宁和林大虎也熟悉了起来,所以开口也变成了老林,听的比老林教头顺口多了。
“今日的大熙文人不比当年李诗仙在的时候,那时广陵之地,诗文盛行,李诗仙临山高歌醉酒吟诗三百首;杜少陵花甲之年游离七郡之地,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冠以诗圣之称;白香山辞官归乡三十年,一首《横江赋》独领风骚数十年。。。”林大虎朗声喝到。
宫天宁看着旁边的大老粗老林,瞪着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看不出来啊,您常年军旅,居然对文坛还颇为了解啊。”
“在军中无聊之事,便会去听军师说几句,时间长了,就有了一点了解。”林大虎笑着说道。
“如今文坛也是辉煌万千啊,单我大熙就有歙州三大家中的白亦庄与孔令宣两位先生,太学院更有程郢,韩谭之流,门生弟子遍天下,为何比不上当年的文坛?”宫天宁好奇的问道。
他对文坛也并非不了解,这些年读的《鸿蒙心经》还是有些作用的。
“他们虽有大才,但却代表不了大熙所有的文人,临湘城表面看上去是高雅脱俗之地,可实际上早已糜烂不堪,文人之间攀比成风,骄奢淫逸,流连于风月场所,不思进取,所作诗词艳俗至极,实在叫人不忍直视。”林大虎无奈的摇着头说道。
“想不到老林你懂得这么多啊,远在西凉边关都知道广陵的事情啊。”宫天宁不由得咂舌道。
林大虎勒马沉声,“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大家看破不说破罢了,现在真正有圣人风骨的文人又有几个呢?”
宫天宁旁边的小月不免咂舌,“没想到,新都文人口中的圣地临湘会是这般模样,实在叫人惊讶。”
“三哥还曾豪言,有朝一日必来临湘横槊赋诗,曲水流觞;如今看来,倒是有些可笑了。”宫天宁喃喃自语道,“也罢,既然如此,我们就早些动身吧,别让滇越太守等着急了。”
“是。”林大虎驾着马车,一路南下,往滇越郡走去。
。。。
临湘城中。
青石铺路,街上士子文人都是相差无几的长衫,轻摇折扇,走在路上都是一脸的高傲模样,只有遇到相识好友才会打一声招呼,目中无人的样子在他们口中就变成了傲风傲骨。
秋风阵阵,天空变得阴沉起来,一时间黑云压城,云雨欲来;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只怕这次秋雨过后,便是寒冬了。
在临湘城的街道一角,一紫衫少年背着书箱走在街上,单薄的衣衫让他看起来格外清瘦,秋风袭来,少年放下书箱,坐在上面大口的喘息,拿起书箱旁的水壶,畅饮几口。
而冲少年眼前走过的年轻士子看着少年的样子都是冷眼无视,更有甚至还不忘丢下一个鄙夷的眼神。
紫衫少年不以为意,从书箱中摸出一本书,《温飞卿诗集》。温飞卿,百年前的诗坛文人,诗词擅引用,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给人一种温和的盛世之气,因此也有“盛世诗人”之称。
但是因为温飞卿早年因生活窘迫不得不为一些歌姬曲目填词,因此在诗文界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再加上辞藻华丽优美,不比寻常诗句的干练,因此温飞卿也有也被诗文界批判为“风月诗人。”
但是显然坐在书箱上的紫衫少年被温飞卿精美华丽的辞藻吸引,细细品味着温飞卿诗句中的每一个词语,这般盛世之光,真乃神人所作。
“哼,看一个不入流的风月小人之诗,真实有辱我临湘士子的名声。”旁边路过的青年看到紫衫少年手中的书是《温飞卿诗集》后,不由得嘲笑的冷哼道。
紫衫少年听罢,嘴角一弯,缓缓和上书,起身看了看青年男子,“你是什么人?不觉得打扰别人看书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吗?”
“我又不是在同你说话,是你自己这般作践。”青年士子冷哼道,将身上衣衫整理一遍后,直接转身离开。
“无知,一群眼高手低之徒,有什么资格评论温飞卿的诗句。”紫衫少年冷哼一声道。
刚刚走开的男子听到紫衫少年的抱怨后,十分不满的装过身来,“你这是在说我吗?”
“我可没有给你说啊,你别这么自恋行不行。”紫衫少年冷哼道。
男子有些忍不住的停下来脚步,看了看眼前的少年,“你知不知道这样的后果。”
紫衫少年冷哼一声,“这是你先对我不敬的。”
“住手。”就在男子想要举起拳头砸向紫衫少年的时候,旁边传来了一句更加厚重的声音。
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在大街上赫然站着一摇着折扇,戴着一对玉佩的中年男子,男子生的白皙,目光深邃似海。
“是洪先生啊,好久不见。”听到洪先生三个字后,紫衫青年不免有些激动,“您,您就是临湘洪自息,洪先生。”
在临湘城中除了洪自息外,谁还能被叫做洪先生,洪家是临湘第一大家,前朝丞相洪鞅正是洪家老家主,虽然老丞相已经病逝,但是当年洪鞅的影响还是在的,最起码在临湘,没有人敢对洪家人不敬,更何况是被称作“临湘七子”之首的洪自息呢。
“文人骚客各有所喜,诗坛大家众多,大成者数不胜数,怎可出言不逊;温飞卿之诗,乃盛世之相,词句精美华,独领风骚于诗坛,虽不同于李诗仙之豪迈,杜诗圣之悲怆,但却有盛世繁荣之貌;你可不喜,但不可辱。”洪自息看着眼前的男子,目光阴沉的说道。
“是是是。”男子急忙躬身认错,“洪公子所言极是,在下受教了。”
洪自息看了看紫衫少年,颇有大家风范的问道,“看公子的样子应该不是临湘人吧。”
紫衫少年拱了拱手,“在下从晋雍而来,奉师父之命寻求天下文坛大风雅。”
“需求天下文坛大风雅?”洪自息愣了愣,随机目光深沉了积分,“那家师是。。”
“家师父外号斜谷道人。。”紫衫少年轻声道。
洪自息听完后冲着紫衫少年拱了拱手,“原来是孙斜谷先生的弟子,失敬失敬。”
也许孙斜谷的名声在其他地方没有那么出名,但是在临湘绝对是如雷贯耳,孙斜谷原名孙正贤,是大熙著名的文坛圣手,精通诗词曲赋,尤精于诗词之韵,曾提出平仄才是风雅的言论,不管文章长短,都必须遵守一平一仄的原则,就是任意两句之间不可同声而语。
平仄之说一出,文坛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出现了大批学士要对其口诛笔伐,而孙正贤对此丝毫不惧,在晋雍斜谷摆下酒席,广邀天下文士与之一辩。
一时间文坛震动,就连当时的太学院院长白亦庄和儒家大能孔令宣都惊动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时,孙正贤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同整个大熙文坛辩驳,一战成名,因为在斜谷辩驳,所以就有了斜谷道人的称号。
这场辩论也以大熙文士的暗自离场而告终,当然那是在像白亦庄,孔令宣这种真正大家没意参与的情况下。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让孙斜谷名震文坛了。
不过近十年来孙斜谷有些慢慢淡出文人的视线,佳作甚少,没人知道为什么;只有眼前的紫衫少年清楚当年一白须老者来到晋雍,说要见他师傅,两人攀谈三天三夜之后,老人含笑离去。而自己的师父却显得心事重重,从此之后便闭门不出,说要想明白什么才是天下真正的大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