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小瑞:没错,那会儿我爷爷已经是8级车工了,他不仅在车间带徒弟,还拍了电视大学的录像,跟大家共同分享技术心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舍友爸爸过来,说起这件事,还开玩笑让我喊他师叔。因为他自认是我爷爷的徒弟。就是跟着电视节目学习的时候,看到了我爷爷做示范,觉得当工人特别帅,高中毕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考了技术学校。他们家本来都是老师,还指望他子承父业呢,他就这么叛变了。
主持人:我发现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以前人们觉得工人五大三粗没文化,哪里有教书先生体面气派。现在很多地方也这样想。包括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蓝领工人的收入要比一般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的收入还高,但大家仍然认为后者更体面,更有社会地位。
嘉宾秋秋:那肯定的呀。教授有发展前途,工人的未来一眼看到头。如果我们的社会也是这种状态,那大家肯定会觉得小瑞他同学的爸爸做了不明智的选择。其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大家看到发展前景,知道自己付出劳动就有收获,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愉快的。也不用想太多有的没的,考虑到自己的天赋、性格特点以及爱好就行了。
嘉宾小航:这是我们的幸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这都是80年代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让40年后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嘉宾柯柯: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主持人:噢噢噢,来了来了,我还担心我们的话题太无聊,柯柯睡着了。好,现在把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你的看法是什么?
嘉宾柯柯:我认为什么科学的春天科技园年之类的,实在是言过其实。包括大家刚才讲的全民投身到科学研究这些工作都来,其实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尤其是知青下放之后,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比方说公社工厂办大学,再比方说,很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不仅仅是从上级单位领种子、农药、化肥这些。他们真的承担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像是做654菌肥,做糖化饲料,都是日常。她们当中还有很多人从农业学校、农业研究所拿了自己开始做各种粮食的杂交实验,最常见的是小麦。我们家乡那边有种小麦,耐旱抗盐碱能力很强,就是下放知青当了生产队的技术员之后,持续的整整10来年时间,不停地试验筛选再种植再选种,最终筛选出来的。那个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特别好,在我家乡大面积种植,适应性很强。1978年知青大回城的时候,他获得了招工的机会,可以回大城市。但因为他的杂交小麦工作正到关键时期,他舍不得放下农村的事业,硬是咬牙坚持留守农村。又干了整整5年,才算把这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去考了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外国公司的offer,重新返回我们家乡,去农科站工作,开始推广小麦品种。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当年种了这个新品种,平均亩产增收了500斤,当时都轰动了。我觉得说80年代是科技元年,那完全不尊重前辈们的付出。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其他的牛胰岛素以及青蒿素这些,都是80年代之前就出了成果的。也都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嘉宾秋秋:这个,我赞同。那你得承认,在此之前你说的那些,那个年代的工厂大学我不知道。但公社大学我是知道的。我堂舅,也就是我堂爷爷家的儿子,当时被选去了。但说实在的,他并没学到什么实在的东西,因为老师本来水平就不高。教人喊口号倒是挺厉害的,但口号不能当饭吃。两年公社大学一上完,我那堂舅变得夸夸其谈,而且不愿意劳动了。我堂爷爷说他打他,他就穿着鞋袜直接往田里跳。南方水田啊,那个时候穿不上鞋袜的人太多了,家里有干净的新鞋袜,大家都宝贝的很呢。他就这么跳下去。差点没气死我堂爷爷。
嘉宾小瑞:事实上就是他喊的高调子和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所以他自己都不相信。我估计他可能是希望通过上公社大学脱离生产劳动,结果还要回到原点,所以无法接受。
嘉宾秋秋:他也说他没学到什么东西。本来基础就特别差,然后公社办大学,当时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少的可怜,这样的大学师资情况可想而知。条件不成熟,搞得再热闹,也没现实土壤可供它生长。到最后,注定了会失败。
嘉宾陈晨:我同意这个说法,搞教育,老师和学生都不可或缺。老话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起码得有人领路,才能事半功倍。不然给你一本《量子物理》,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又没人教你,你自己硬啃,要怎么啃下去?牙都磕坏了。
嘉宾小航:所以才说八十年代是个关键的转折点。大家学习的热情有了寄托的点,没被浪费掉,才促成了后来的科技成果大爆发。我们看现在看到的大飞机、航母、驱逐舰等一批大军舰还有导.弹这些,以及计算机技术,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取得突破的。
嘉宾柯柯:这些也可以说是之前积累的成果的大爆发呀。大家闷头干了20多年,突然间把东西拿出来,直接闪瞎了世界的眼。
嘉宾小瑞:我不这样认为。80年代的突破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各种高端的设计呀以及核心技术,还有工业基础的夯实,现代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包括我们国家现在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管道引水,喷灌、滴灌、夜间浇灌,让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这些,同样是在80年代全国推广的。就是底子再厚,也没办法一下子喷发成这样。
--
主持人:我发现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以前人们觉得工人五大三粗没文化,哪里有教书先生体面气派。现在很多地方也这样想。包括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蓝领工人的收入要比一般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的收入还高,但大家仍然认为后者更体面,更有社会地位。
嘉宾秋秋:那肯定的呀。教授有发展前途,工人的未来一眼看到头。如果我们的社会也是这种状态,那大家肯定会觉得小瑞他同学的爸爸做了不明智的选择。其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大家看到发展前景,知道自己付出劳动就有收获,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愉快的。也不用想太多有的没的,考虑到自己的天赋、性格特点以及爱好就行了。
嘉宾小航:这是我们的幸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这都是80年代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让40年后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嘉宾柯柯: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主持人:噢噢噢,来了来了,我还担心我们的话题太无聊,柯柯睡着了。好,现在把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你的看法是什么?
嘉宾柯柯:我认为什么科学的春天科技园年之类的,实在是言过其实。包括大家刚才讲的全民投身到科学研究这些工作都来,其实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尤其是知青下放之后,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比方说公社工厂办大学,再比方说,很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不仅仅是从上级单位领种子、农药、化肥这些。他们真的承担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像是做654菌肥,做糖化饲料,都是日常。她们当中还有很多人从农业学校、农业研究所拿了自己开始做各种粮食的杂交实验,最常见的是小麦。我们家乡那边有种小麦,耐旱抗盐碱能力很强,就是下放知青当了生产队的技术员之后,持续的整整10来年时间,不停地试验筛选再种植再选种,最终筛选出来的。那个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特别好,在我家乡大面积种植,适应性很强。1978年知青大回城的时候,他获得了招工的机会,可以回大城市。但因为他的杂交小麦工作正到关键时期,他舍不得放下农村的事业,硬是咬牙坚持留守农村。又干了整整5年,才算把这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去考了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外国公司的offer,重新返回我们家乡,去农科站工作,开始推广小麦品种。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当年种了这个新品种,平均亩产增收了500斤,当时都轰动了。我觉得说80年代是科技元年,那完全不尊重前辈们的付出。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其他的牛胰岛素以及青蒿素这些,都是80年代之前就出了成果的。也都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嘉宾秋秋:这个,我赞同。那你得承认,在此之前你说的那些,那个年代的工厂大学我不知道。但公社大学我是知道的。我堂舅,也就是我堂爷爷家的儿子,当时被选去了。但说实在的,他并没学到什么实在的东西,因为老师本来水平就不高。教人喊口号倒是挺厉害的,但口号不能当饭吃。两年公社大学一上完,我那堂舅变得夸夸其谈,而且不愿意劳动了。我堂爷爷说他打他,他就穿着鞋袜直接往田里跳。南方水田啊,那个时候穿不上鞋袜的人太多了,家里有干净的新鞋袜,大家都宝贝的很呢。他就这么跳下去。差点没气死我堂爷爷。
嘉宾小瑞:事实上就是他喊的高调子和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所以他自己都不相信。我估计他可能是希望通过上公社大学脱离生产劳动,结果还要回到原点,所以无法接受。
嘉宾秋秋:他也说他没学到什么东西。本来基础就特别差,然后公社办大学,当时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少的可怜,这样的大学师资情况可想而知。条件不成熟,搞得再热闹,也没现实土壤可供它生长。到最后,注定了会失败。
嘉宾陈晨:我同意这个说法,搞教育,老师和学生都不可或缺。老话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起码得有人领路,才能事半功倍。不然给你一本《量子物理》,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又没人教你,你自己硬啃,要怎么啃下去?牙都磕坏了。
嘉宾小航:所以才说八十年代是个关键的转折点。大家学习的热情有了寄托的点,没被浪费掉,才促成了后来的科技成果大爆发。我们看现在看到的大飞机、航母、驱逐舰等一批大军舰还有导.弹这些,以及计算机技术,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取得突破的。
嘉宾柯柯:这些也可以说是之前积累的成果的大爆发呀。大家闷头干了20多年,突然间把东西拿出来,直接闪瞎了世界的眼。
嘉宾小瑞:我不这样认为。80年代的突破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各种高端的设计呀以及核心技术,还有工业基础的夯实,现代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包括我们国家现在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管道引水,喷灌、滴灌、夜间浇灌,让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这些,同样是在80年代全国推广的。就是底子再厚,也没办法一下子喷发成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