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是妖孽啊!
此时的张籍确实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然,这是指对方的才华和表现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的意思。
而想让张籍对一位年轻士子给出这样一评价,是极为不易的,要知道,年轻时的他也曾有过高光时刻,表现比当年的阮留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高光的时刻是啥时候来着?
张籍忍不住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他过去的最高光时刻,应当数先帝夏武帝在位时,前太子陈伯光在东宫的一次宴请。
那一次,已大权在握的太子在东宫宴请朝中百官,其时,恰好有一柄玉柄鹿尾新制而成,玉柄鹿尾一到太子手里,太子就亲手执之授予了他说:“当今虽然士多如林,至于可以捉此物的,只有张籍。”
由此,他成为了天下士子中最为耀眼的一个。
因为这一段典故,曾有一副楹联开始在世间流传:张籍堪捉玉柄鹿尾;褚渊自弹银柱琵琶。
褚渊,前朝名儒,曾辅佐前朝幼主,后任吏部尚书,曾被誉为有宰相之才。
这副楹联的出现,似乎意味着,一旦前太子陈伯光即位登基,那他必为宰相。
只可惜造化弄人,前太子竟然犯众怒被废,结果导致了他也受了牵连,早早与仕途绝了缘,最终凭才学成了文庙的主持。
当年的自己跟现在的郑经相比如何?
他忍不住问道:“浪之,今年贵庚?”
“二十。”
郑经的回应,又让张籍暗暗叹了一口气。
他发现,年轻时的自己也没法跟现在的郑经比,因为二十岁时的他,虽然也已经小具才名,但还是远远比不上现在的郑经。
三绝公子!
《三字经》!
重新定义道家的道!
自创**论!
发明新型印刷术!
成为德王府小王爷的老师,德王爷和卢勋等位高权重之士与其平辈论交,顾倾城、席希明等青年才俊奉他为师……
他很难想象, 这么多了不得的成就竟然汇集到了一个才二十岁的年轻士子身上。
而最高光时刻的他, 已经年逾三十。
这怎么比?
绝对的妖孽啊!
他又一次如此暗暗感慨。
感慨过后, 他的考究之心也起来了。
正常来说,以他现在在儒家的地位,面对一位登门拜访的年轻士子, 是不太可能轻易动考究之心的,因为现在配他去考究的, 理应是阮留之这一级别的, 但他现在却决定破例了。
因为他想看看郑经到底能妖孽到何种程度。
“浪之, 关于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你是如何看待的?”
他立即就问道。
这是在儒道本是一家那一话题上的延续。
既然郑经重新定义了道家的道, 那他就干脆再深入一番,既用来考究郑经,也希望借此来敲打背叛了儒家的阮留之。
考验郑经的时刻又来了。
说实在的, 他只是跟阮留之来拜访一下张籍这位名儒, 顺带推销一下报纸而已, 如有可能的话, 他真不想又来论什么道。
可问题是,现在能绕得过去吗?
又得逼我说大实话了!
他也暗暗一声叹息。
假如是别的话题, 那他可以信口开河,尽量朝着迎合张籍心意的地方去说,可是一旦涉及到道, 那他就半句违心话都不想说。
哪怕会说得张籍不乐意听。
希望别得罪得太狠!
谷祫
“那我就班门弄斧了。”
他先客气了一句。
“先说道家的道。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家的道,本质是效仿天之道来修人之道。
“不过说实在的, 在我看来,道家对天之道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因此在我看来,道家的人之道必然有着太过的破绽,实在是经不起推敲。”
他的论述,以否定道家的道开头。
这自然是张籍乐意听的,因此立即就招来了张籍赞许。
可问题是,旁边还有着一个道家的阮留之,阮留之一听,立即就不服气了,质问道:“道家对天之道的了解肤浅?你能举例说明吗?”
找怼的来了。
郑经立即就反问道:“那你能解释,水为何会往低处流吗?”
“这就是水的特性!”
阮留之立即回道。
“不,这其实是所有物质的特性,打个比方说,高山上松动的石头,会往山下滚,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地上落。
“事实上,水之所以能往低处流,是因为它能形变,绕过一定的阻碍而已,一旦遇到高于自己的阻碍,还是无法往低处流。”
郑经反驳道。
并且举了举手中的茶杯,又说道:“比如说杯子水,此时就无法往低处流, 而一旦我松开手,杯子就会带着杯子水一起跌落。”
阮留之一下又呆住了。
因为他发现,郑经似乎说的又很有道理。
当然很有道理。
因为他说的是万有引力,而不是阮留之一句水的特性就能轻松替代的。
而郑经却没打算就此放过他, 又问道:“那我再问你, 地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
他又抛出了一记大杀器。
“自然是方的。”
阮留之立即又脱口而出。
这自然在郑经的意料之中。
要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中国居中”这一说法,关于地圆说,尽管也有张衡等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但始终没被世人所接受,而是一直等到明末,才由西方传入并被广泛接受。
而在道家,也是按天圆地方来理解的,并且主张,在心性上要效仿“天圆”,要圆融才能通达,而在命事上要学“地方”,要严谨条理。
郑经立即又笑着问道:“如果我说它是圆的呢?”
“不可能!”
这一句,阮留之几乎是吼出来的,差点就加上了绝对两个字。
郑经又笑了笑,回道:“等哪天我有时间了,来向你证明。”
因为时间关系,他不想过多地跟阮留之纠缠。
可问题是……
张籍也不信这一点,也质疑道:“地是圆的?果真如此?”
“对,东汉人张衡《浑天仪图注》里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其意思也是说,地是圆的。
“在我看来,张衡也未必全对,但在我看来,论对天地自然之了解,道家还远不如张衡,因此说道家的道经不起推敲,还真不为过。”
郑经又不得不回道。
好在他能轻松找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于是,他搬出了张衡,又把道家给否了一次。
当着阮留之的面。
阮留之:“……”
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张籍却越听越兴奋,急忙道:“有理,继续继续。”
此时的张籍确实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然,这是指对方的才华和表现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的意思。
而想让张籍对一位年轻士子给出这样一评价,是极为不易的,要知道,年轻时的他也曾有过高光时刻,表现比当年的阮留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高光的时刻是啥时候来着?
张籍忍不住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他过去的最高光时刻,应当数先帝夏武帝在位时,前太子陈伯光在东宫的一次宴请。
那一次,已大权在握的太子在东宫宴请朝中百官,其时,恰好有一柄玉柄鹿尾新制而成,玉柄鹿尾一到太子手里,太子就亲手执之授予了他说:“当今虽然士多如林,至于可以捉此物的,只有张籍。”
由此,他成为了天下士子中最为耀眼的一个。
因为这一段典故,曾有一副楹联开始在世间流传:张籍堪捉玉柄鹿尾;褚渊自弹银柱琵琶。
褚渊,前朝名儒,曾辅佐前朝幼主,后任吏部尚书,曾被誉为有宰相之才。
这副楹联的出现,似乎意味着,一旦前太子陈伯光即位登基,那他必为宰相。
只可惜造化弄人,前太子竟然犯众怒被废,结果导致了他也受了牵连,早早与仕途绝了缘,最终凭才学成了文庙的主持。
当年的自己跟现在的郑经相比如何?
他忍不住问道:“浪之,今年贵庚?”
“二十。”
郑经的回应,又让张籍暗暗叹了一口气。
他发现,年轻时的自己也没法跟现在的郑经比,因为二十岁时的他,虽然也已经小具才名,但还是远远比不上现在的郑经。
三绝公子!
《三字经》!
重新定义道家的道!
自创**论!
发明新型印刷术!
成为德王府小王爷的老师,德王爷和卢勋等位高权重之士与其平辈论交,顾倾城、席希明等青年才俊奉他为师……
他很难想象, 这么多了不得的成就竟然汇集到了一个才二十岁的年轻士子身上。
而最高光时刻的他, 已经年逾三十。
这怎么比?
绝对的妖孽啊!
他又一次如此暗暗感慨。
感慨过后, 他的考究之心也起来了。
正常来说,以他现在在儒家的地位,面对一位登门拜访的年轻士子, 是不太可能轻易动考究之心的,因为现在配他去考究的, 理应是阮留之这一级别的, 但他现在却决定破例了。
因为他想看看郑经到底能妖孽到何种程度。
“浪之, 关于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你是如何看待的?”
他立即就问道。
这是在儒道本是一家那一话题上的延续。
既然郑经重新定义了道家的道, 那他就干脆再深入一番,既用来考究郑经,也希望借此来敲打背叛了儒家的阮留之。
考验郑经的时刻又来了。
说实在的, 他只是跟阮留之来拜访一下张籍这位名儒, 顺带推销一下报纸而已, 如有可能的话, 他真不想又来论什么道。
可问题是,现在能绕得过去吗?
又得逼我说大实话了!
他也暗暗一声叹息。
假如是别的话题, 那他可以信口开河,尽量朝着迎合张籍心意的地方去说,可是一旦涉及到道, 那他就半句违心话都不想说。
哪怕会说得张籍不乐意听。
希望别得罪得太狠!
谷祫
“那我就班门弄斧了。”
他先客气了一句。
“先说道家的道。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家的道,本质是效仿天之道来修人之道。
“不过说实在的, 在我看来,道家对天之道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因此在我看来,道家的人之道必然有着太过的破绽,实在是经不起推敲。”
他的论述,以否定道家的道开头。
这自然是张籍乐意听的,因此立即就招来了张籍赞许。
可问题是,旁边还有着一个道家的阮留之,阮留之一听,立即就不服气了,质问道:“道家对天之道的了解肤浅?你能举例说明吗?”
找怼的来了。
郑经立即就反问道:“那你能解释,水为何会往低处流吗?”
“这就是水的特性!”
阮留之立即回道。
“不,这其实是所有物质的特性,打个比方说,高山上松动的石头,会往山下滚,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地上落。
“事实上,水之所以能往低处流,是因为它能形变,绕过一定的阻碍而已,一旦遇到高于自己的阻碍,还是无法往低处流。”
郑经反驳道。
并且举了举手中的茶杯,又说道:“比如说杯子水,此时就无法往低处流, 而一旦我松开手,杯子就会带着杯子水一起跌落。”
阮留之一下又呆住了。
因为他发现,郑经似乎说的又很有道理。
当然很有道理。
因为他说的是万有引力,而不是阮留之一句水的特性就能轻松替代的。
而郑经却没打算就此放过他, 又问道:“那我再问你, 地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
他又抛出了一记大杀器。
“自然是方的。”
阮留之立即又脱口而出。
这自然在郑经的意料之中。
要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中国居中”这一说法,关于地圆说,尽管也有张衡等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但始终没被世人所接受,而是一直等到明末,才由西方传入并被广泛接受。
而在道家,也是按天圆地方来理解的,并且主张,在心性上要效仿“天圆”,要圆融才能通达,而在命事上要学“地方”,要严谨条理。
郑经立即又笑着问道:“如果我说它是圆的呢?”
“不可能!”
这一句,阮留之几乎是吼出来的,差点就加上了绝对两个字。
郑经又笑了笑,回道:“等哪天我有时间了,来向你证明。”
因为时间关系,他不想过多地跟阮留之纠缠。
可问题是……
张籍也不信这一点,也质疑道:“地是圆的?果真如此?”
“对,东汉人张衡《浑天仪图注》里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其意思也是说,地是圆的。
“在我看来,张衡也未必全对,但在我看来,论对天地自然之了解,道家还远不如张衡,因此说道家的道经不起推敲,还真不为过。”
郑经又不得不回道。
好在他能轻松找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于是,他搬出了张衡,又把道家给否了一次。
当着阮留之的面。
阮留之:“……”
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张籍却越听越兴奋,急忙道:“有理,继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