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官拜将、调整官制,朱武大张旗鼓的动作,让梁山泊割据自立的意图,再也无法隐瞒。
东京城中,一直在盯着朱武的高俅在得知这些事情后,当即大喜过望,认为扳倒朱武的机会,如今已经到来:
“朱武、林冲等人皆是我的仇人,前番北伐燕云,让他做了有功大臣,受朝廷钦恩赏赐,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如今他放着朝廷命官不做,收揽辽国降臣,擅自封官拜将。待我奏过天子,给他一个好看!”
将这件事写成奏章,高俅便打算找人商议,却发觉杨戬已经去世、蔡京也被罢免。唯一掌权的童贯,如今又远在北方,率领朝廷兵马,向金国索要云中等地。
正想写信给童贯,让他和自己一起上奏此事,高俅却想到收复燕京的功劳主要属于童贯,梁山泊割据的事情,童贯应该知情:
“这样看来,童贯是为了自己的功劳,为梁山泊遮掩此事了。”
“难怪他一心带领兵马索要云中,原来已经和梁山泊有勾结。”
想到收复燕云会有封王之赏,高俅对童贯也不由有些嫉恨。再想到白沟兵败之后,天子对童贯的信任已不如以前,高俅便放弃了和童贯商议的想法,免得童贯得知后,反而阻止自己。
无法与这些奸臣合谋,高俅想来想去,又想起来一人。命人把闻焕章召来,向他告知此事。
得知梁山泊在燕京割据自立,闻焕章顿时大惊,向高俅道:
“梁山泊已经接受招安,怎会如此行事?”
“太尉是不是被人欺骗,信了他人诬陷?”
高俅心下不悦,道:
“本官堂堂太尉,怎会受人欺骗?”
“梁山泊自占据燕京以来,一直专权跋扈。”
“不但以余贼未靖停留当地,还派遣大军守关,阻止官兵北进。”
“前番平州知州张觉投靠朝廷,朝廷也派人前去接纳,朱武却不管不顾,率军攻破平州,夺了张觉所部。”
“如今朱武又擅自接纳降臣、给部下封官拜将,招军买马,积草屯粮,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招安梁山泊的事情,是宿太尉一力主张。一旦梁山泊造反,他就脱不了干系。”
“你去把这件事告知宿太尉,明日上朝之时,和我一起上奏!”
让闻焕章把这件事情,告知殿前太尉宿元景。
闻焕章心下无奈,只得去找同窗好友宿元景。宿元景听说之后,叹了口气说道:
“梁山泊接受招安以来,我就觉得他们所做所为,似乎颇有不妥。”
“如今他们在燕京割据自立,我也毫不意外。”
“你可告知高太尉,这件事我已尽知,明日会跟随他,将此事上奏天子。”
心中大是惊讶,闻焕章实在没有想到,梁山泊割据之说,竟然已经成真。想到梁山泊兵马的实力,闻焕章道:
“梁山泊欲要割据,会不会再次造反?”
“听说他们在山东还留有不少兵马,朝廷要不要派兵,先行剿灭他们?”
闻言有些无奈,宿元景苦笑道:
“别说派兵剿灭,陛下在得知此事后,只会想法掩盖。”
“朝廷北伐燕云接连遭遇惨败,唯有梁山泊这一路,连战连捷不说,还收复燕京一带。”
“如今朝廷要依靠梁山泊争面子,迫使金国把云中诸州交回来。没有收复云中之前,绝不会动梁山泊。”
“即使向梁山泊动兵,也只会在收复云中之后。”
向闻焕章解释了燕云之地的情况,一直在山野之间的闻焕章才得知,梁山泊收复燕京和童贯索要云中之事,还有这么多内情。朝廷对梁山泊的所作所为并非不知,只是有心无力。
心中深感惊讶,闻焕章又听宿元景道:
“招安梁山之事,由我亲自促成。”
“来日梁山泊和朝廷起冲突,我必遭受诘难。”
“如今和高俅一起上奏,能稍微撇清此事。”
“但愿陛下宽宏,不会太过追究!”
说着自己的打算,宿元景对自己的心思,一点儿都没有隐瞒。闻焕章思索一番,向宿元景道:
“不至于此!”
“梁山泊刚刚占据燕京,人心必然不稳。”
“朝廷不去攻伐,梁山泊便不会和朝廷起冲突。”
“即使来日反叛,也应该是当权者的责任!”
口中说着这话,闻焕章却想到那些和宿元景一直有些不对付的奸臣,想到宿元景对自己的恩情,闻焕章道:
“我在梁山泊被俘时,曾得朱武看重,因此写了书信,请太尉招安梁山。”
“这件事说起来还是由我牵线,我愿前往燕京,解除太尉忧虑。”
闻言极为欢喜,宿元景道:
“闻兄是有办法,劝朱武放弃自立之意吗?”
“若能促成此事,国家天下幸甚!”
微微摇了摇头,闻焕章道:
“闻某隐居乡村,对燕京的局势丝毫不知,对于说服朱武,也是毫无把握。”
“但是太尉是因为我卷入此事,闻某若不出力,实在于心不安。”
“只求尽力一试,解除太尉危难!”
为闻焕章的情谊所感动,宿元景闻言大叹,向闻焕章道:
“有闻兄这样的友人,宿某此生不枉了!”
“无论成与不成,宿某铭记于心!”
对闻焕章更加信任,宿元景将自己所知的燕京之事告知闻焕章,和他推心置腹道:
“我在梁山泊曾见过朱武,知道他是个颇有主意之人。”
“这样的人既然决定自立,多半劝不回来。”
“你此行要尽量劝说他不要在割据后称王,更不要举起造反,我愿以折家的例子,劝陛下允许他世袭。”
折家在府州世代相袭,闻焕章自然知道此事。听到宿元景此言,闻焕章惊讶问道:
“燕京那边的局势,已到了如此地步吗?”
“朝廷集中兵力,能否打下燕京?”
身为殿前太尉,宿元景对大宋的虚实,知道得最是清楚。闻言摇了摇头,向闻焕章道:
“东京禁军如何,想必你也清楚。”
“河北禁军与东京禁军相比,还要更加不堪。”
“如今朝廷能打的兵马,只有西北禁军,但是西军能调出的兵马,如今已经在童贯麾下了。”
“童贯在白沟遭遇惨败,还让种师道顶罪,在军中大失人心。只能以钱财为饵,向金国索要云中。”
“你说这个局面,如何去打燕京?”
没料到大宋朝廷如此虚弱、兵力也如此捉襟见肘,闻焕章对朱武割据自立,有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朱武必然是看清了朝廷虚实,才会悍然自立:
“都说朱武是神机将军,有神机妙算之能。”
“从他的作为来看,此言果然不虚!”
对面,宿元景继续说道:
“其实让朱武在燕京割据,未尝不是好事。”
“有了燕京做屏障,大宋和金国就不用直接接触了。”
“金国南侵之时,也会先打燕京!”
“朱武若抵挡不住金国,就会依附朝廷!”
说着自己的看法,宿元景对朱武割据燕京,并没有喊打喊杀,认为以大宋当前的实力,让朱武占据燕京做屏障,未尝不是好事。反而是童贯让朝廷出钱索要云中,可能激化矛盾:
“金国若看出朝廷虚实,可能就会南侵了。”
“但愿童贯在索取云中时,不会发生战事!”
心中想着这些,宿元景在嘱咐闻焕章时,便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劝朱武改变自立想法,而是劝朱武作为内藩,成为宋金屏障。
闻焕章闻言应下,又帮宿元景琢磨请罪奏章,准备在来日高俅上奏时,主动向皇帝请罪:
“高俅的奏章虽然不错,这次也难得是做正事。但是当今天子,最喜太平盛世,高俅的这种做法,绝对不会讨喜。”
“这次我顺势请罪,说不定来日梁山泊和朝廷冲突时,还能减些罪责。”
对此事并不担心,次日宿元景在高俅上奏后主动请罪之时,果然没有得到怪罪。天子此时还沉浸在收复燕京的大喜之中,想要从金国索要云中,完成大宋建立以来,历代皇帝的夙愿。
所以,对朱武在燕京擅自封官之事,天子只是遣使斥责,命童贯约束部下,约束朱武等人。
同时,他还派易名赵良嗣的马植出使金国,索要云中等地。朝廷的主要精力,仍在和金国交涉。
平安渡过此事,宿元景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因为他知道朱武在燕京割据的事情是件隐患,自己随时能因为这件事,受到朝廷降罪。
所以,在朝廷使者北上后,宿元景旋即委派闻焕章,代自己前往燕京。
对朝廷的动向一直有关注,更是镜像了高俅、宿元景、闻焕章等人,朱武从他们那里得知东京城发生的事情后,知道梁山泊割据的做法,已经无法隐瞒——
即使将朝廷的注意力引向云中,朝廷对名义上已经收复的燕京,同样不会放弃。
“虽然打败朝廷兵马的难度并不高,但是撕破脸后,山东那边就麻烦了。梁山泊和朝廷之间,战事会接连不断。”
“而且我刚刚占据燕京,又在整修长城,如果不能从宋国采买物资,是更大的麻烦。”
“或许可以和闻焕章谈一谈,稳住朝廷那边。”
对于称王并不迫切,也没有现在就举旗造反夺取大宋的想法,朱武对宿元景的条件,还是颇为期待。如果朝廷承认自己在燕京的割据,朱武愿意用虚名,应付大宋君臣。
“如果有两三年时间消化,燕京附近的人口,就能够完全为我所用了。”
“到时候我的实力,能达到金国一半。”
作为辽国人口最多的地方,燕京附近的人口占辽国人口约有三分之一,在金国占据其它辽国地方的情况下,朱武麾下的人口,约有金国一半。如果能完全发挥出这些人口的实力,朱武有信心让自己的实力,达到金国一半。
在只有燕京一地的情况下,朱武自然能凭借这种实力,割据这块地方:
“辽国的人口约有九百万,虽然经过战乱损失很多,却还有七八百万人口。”
“这七八百万中,我拿下燕京后,获得二三百万。”
“金国则夺取了剩余的人口,约有五六百万。”
“相比起来,西夏的人口也不过是三百万,宋国的人口却有可能超过一亿。”
“对于宋国来说,我们其实很弱小。只是宋国的武力不兴,无法发挥出这种实力。”
对宋国的人力深感戒惧,朱武知道他们一旦有一个稍微靠谱的领头人,就能用这种人力,源源不断地组建军队。所以他此时绝不想和宋国起冲突,以免打醒对方,让他们组建军队:
“宋国的人力太多了,只要稍微动员,就是源源不断的军队。”
“这种士兵的战力再不强,也能在不断战争中,磨练出几支精锐。”
“必须想个办法,让他们组建不起这些军队。”
想到这里,朱武就想到宋国的钱粮来源,集中在江南一带。“苏湖熟,天下足”一说,绝非一句虚言。
所以,朱武打算向江南派遣人手,扰乱这块地方:
“方腊起事就在苏湖一带,所以朝廷得知后,立刻让童贯率领准备北伐的大军,前去消灭他们。”
“如果想阻止宋国用人力源源不断组建军队,就必须在苏湖一带捣乱,断掉他们的钱粮来源。”
“未来和宋国起冲突,一定要让方腊余部起事,在苏湖一带捣乱。”
“这些人都是江南本地人,有能力号召当地百姓。未来和宋国冲突时,他们就是扰乱苏湖一带的利剑。”
“这样宋国在缺少钱粮后,就不能源源不断招兵。将来夺取宋国,阻力会更小些。”
“如果能因此阻挡南宋建立,就更让人喜悦了!”
知道历史上的南宋就是依仗江南钱粮建立,更知道宋国人力发动后越来越是难打,朱武决定把方腊余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嘱咐王伦在带领梁山泊培养的人才北上参加考试时,带着他们一起。
就在这种局面下,闻焕章北上燕京,亲眼观察此地。
东京城中,一直在盯着朱武的高俅在得知这些事情后,当即大喜过望,认为扳倒朱武的机会,如今已经到来:
“朱武、林冲等人皆是我的仇人,前番北伐燕云,让他做了有功大臣,受朝廷钦恩赏赐,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如今他放着朝廷命官不做,收揽辽国降臣,擅自封官拜将。待我奏过天子,给他一个好看!”
将这件事写成奏章,高俅便打算找人商议,却发觉杨戬已经去世、蔡京也被罢免。唯一掌权的童贯,如今又远在北方,率领朝廷兵马,向金国索要云中等地。
正想写信给童贯,让他和自己一起上奏此事,高俅却想到收复燕京的功劳主要属于童贯,梁山泊割据的事情,童贯应该知情:
“这样看来,童贯是为了自己的功劳,为梁山泊遮掩此事了。”
“难怪他一心带领兵马索要云中,原来已经和梁山泊有勾结。”
想到收复燕云会有封王之赏,高俅对童贯也不由有些嫉恨。再想到白沟兵败之后,天子对童贯的信任已不如以前,高俅便放弃了和童贯商议的想法,免得童贯得知后,反而阻止自己。
无法与这些奸臣合谋,高俅想来想去,又想起来一人。命人把闻焕章召来,向他告知此事。
得知梁山泊在燕京割据自立,闻焕章顿时大惊,向高俅道:
“梁山泊已经接受招安,怎会如此行事?”
“太尉是不是被人欺骗,信了他人诬陷?”
高俅心下不悦,道:
“本官堂堂太尉,怎会受人欺骗?”
“梁山泊自占据燕京以来,一直专权跋扈。”
“不但以余贼未靖停留当地,还派遣大军守关,阻止官兵北进。”
“前番平州知州张觉投靠朝廷,朝廷也派人前去接纳,朱武却不管不顾,率军攻破平州,夺了张觉所部。”
“如今朱武又擅自接纳降臣、给部下封官拜将,招军买马,积草屯粮,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招安梁山泊的事情,是宿太尉一力主张。一旦梁山泊造反,他就脱不了干系。”
“你去把这件事告知宿太尉,明日上朝之时,和我一起上奏!”
让闻焕章把这件事情,告知殿前太尉宿元景。
闻焕章心下无奈,只得去找同窗好友宿元景。宿元景听说之后,叹了口气说道:
“梁山泊接受招安以来,我就觉得他们所做所为,似乎颇有不妥。”
“如今他们在燕京割据自立,我也毫不意外。”
“你可告知高太尉,这件事我已尽知,明日会跟随他,将此事上奏天子。”
心中大是惊讶,闻焕章实在没有想到,梁山泊割据之说,竟然已经成真。想到梁山泊兵马的实力,闻焕章道:
“梁山泊欲要割据,会不会再次造反?”
“听说他们在山东还留有不少兵马,朝廷要不要派兵,先行剿灭他们?”
闻言有些无奈,宿元景苦笑道:
“别说派兵剿灭,陛下在得知此事后,只会想法掩盖。”
“朝廷北伐燕云接连遭遇惨败,唯有梁山泊这一路,连战连捷不说,还收复燕京一带。”
“如今朝廷要依靠梁山泊争面子,迫使金国把云中诸州交回来。没有收复云中之前,绝不会动梁山泊。”
“即使向梁山泊动兵,也只会在收复云中之后。”
向闻焕章解释了燕云之地的情况,一直在山野之间的闻焕章才得知,梁山泊收复燕京和童贯索要云中之事,还有这么多内情。朝廷对梁山泊的所作所为并非不知,只是有心无力。
心中深感惊讶,闻焕章又听宿元景道:
“招安梁山之事,由我亲自促成。”
“来日梁山泊和朝廷起冲突,我必遭受诘难。”
“如今和高俅一起上奏,能稍微撇清此事。”
“但愿陛下宽宏,不会太过追究!”
说着自己的打算,宿元景对自己的心思,一点儿都没有隐瞒。闻焕章思索一番,向宿元景道:
“不至于此!”
“梁山泊刚刚占据燕京,人心必然不稳。”
“朝廷不去攻伐,梁山泊便不会和朝廷起冲突。”
“即使来日反叛,也应该是当权者的责任!”
口中说着这话,闻焕章却想到那些和宿元景一直有些不对付的奸臣,想到宿元景对自己的恩情,闻焕章道:
“我在梁山泊被俘时,曾得朱武看重,因此写了书信,请太尉招安梁山。”
“这件事说起来还是由我牵线,我愿前往燕京,解除太尉忧虑。”
闻言极为欢喜,宿元景道:
“闻兄是有办法,劝朱武放弃自立之意吗?”
“若能促成此事,国家天下幸甚!”
微微摇了摇头,闻焕章道:
“闻某隐居乡村,对燕京的局势丝毫不知,对于说服朱武,也是毫无把握。”
“但是太尉是因为我卷入此事,闻某若不出力,实在于心不安。”
“只求尽力一试,解除太尉危难!”
为闻焕章的情谊所感动,宿元景闻言大叹,向闻焕章道:
“有闻兄这样的友人,宿某此生不枉了!”
“无论成与不成,宿某铭记于心!”
对闻焕章更加信任,宿元景将自己所知的燕京之事告知闻焕章,和他推心置腹道:
“我在梁山泊曾见过朱武,知道他是个颇有主意之人。”
“这样的人既然决定自立,多半劝不回来。”
“你此行要尽量劝说他不要在割据后称王,更不要举起造反,我愿以折家的例子,劝陛下允许他世袭。”
折家在府州世代相袭,闻焕章自然知道此事。听到宿元景此言,闻焕章惊讶问道:
“燕京那边的局势,已到了如此地步吗?”
“朝廷集中兵力,能否打下燕京?”
身为殿前太尉,宿元景对大宋的虚实,知道得最是清楚。闻言摇了摇头,向闻焕章道:
“东京禁军如何,想必你也清楚。”
“河北禁军与东京禁军相比,还要更加不堪。”
“如今朝廷能打的兵马,只有西北禁军,但是西军能调出的兵马,如今已经在童贯麾下了。”
“童贯在白沟遭遇惨败,还让种师道顶罪,在军中大失人心。只能以钱财为饵,向金国索要云中。”
“你说这个局面,如何去打燕京?”
没料到大宋朝廷如此虚弱、兵力也如此捉襟见肘,闻焕章对朱武割据自立,有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朱武必然是看清了朝廷虚实,才会悍然自立:
“都说朱武是神机将军,有神机妙算之能。”
“从他的作为来看,此言果然不虚!”
对面,宿元景继续说道:
“其实让朱武在燕京割据,未尝不是好事。”
“有了燕京做屏障,大宋和金国就不用直接接触了。”
“金国南侵之时,也会先打燕京!”
“朱武若抵挡不住金国,就会依附朝廷!”
说着自己的看法,宿元景对朱武割据燕京,并没有喊打喊杀,认为以大宋当前的实力,让朱武占据燕京做屏障,未尝不是好事。反而是童贯让朝廷出钱索要云中,可能激化矛盾:
“金国若看出朝廷虚实,可能就会南侵了。”
“但愿童贯在索取云中时,不会发生战事!”
心中想着这些,宿元景在嘱咐闻焕章时,便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劝朱武改变自立想法,而是劝朱武作为内藩,成为宋金屏障。
闻焕章闻言应下,又帮宿元景琢磨请罪奏章,准备在来日高俅上奏时,主动向皇帝请罪:
“高俅的奏章虽然不错,这次也难得是做正事。但是当今天子,最喜太平盛世,高俅的这种做法,绝对不会讨喜。”
“这次我顺势请罪,说不定来日梁山泊和朝廷冲突时,还能减些罪责。”
对此事并不担心,次日宿元景在高俅上奏后主动请罪之时,果然没有得到怪罪。天子此时还沉浸在收复燕京的大喜之中,想要从金国索要云中,完成大宋建立以来,历代皇帝的夙愿。
所以,对朱武在燕京擅自封官之事,天子只是遣使斥责,命童贯约束部下,约束朱武等人。
同时,他还派易名赵良嗣的马植出使金国,索要云中等地。朝廷的主要精力,仍在和金国交涉。
平安渡过此事,宿元景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因为他知道朱武在燕京割据的事情是件隐患,自己随时能因为这件事,受到朝廷降罪。
所以,在朝廷使者北上后,宿元景旋即委派闻焕章,代自己前往燕京。
对朝廷的动向一直有关注,更是镜像了高俅、宿元景、闻焕章等人,朱武从他们那里得知东京城发生的事情后,知道梁山泊割据的做法,已经无法隐瞒——
即使将朝廷的注意力引向云中,朝廷对名义上已经收复的燕京,同样不会放弃。
“虽然打败朝廷兵马的难度并不高,但是撕破脸后,山东那边就麻烦了。梁山泊和朝廷之间,战事会接连不断。”
“而且我刚刚占据燕京,又在整修长城,如果不能从宋国采买物资,是更大的麻烦。”
“或许可以和闻焕章谈一谈,稳住朝廷那边。”
对于称王并不迫切,也没有现在就举旗造反夺取大宋的想法,朱武对宿元景的条件,还是颇为期待。如果朝廷承认自己在燕京的割据,朱武愿意用虚名,应付大宋君臣。
“如果有两三年时间消化,燕京附近的人口,就能够完全为我所用了。”
“到时候我的实力,能达到金国一半。”
作为辽国人口最多的地方,燕京附近的人口占辽国人口约有三分之一,在金国占据其它辽国地方的情况下,朱武麾下的人口,约有金国一半。如果能完全发挥出这些人口的实力,朱武有信心让自己的实力,达到金国一半。
在只有燕京一地的情况下,朱武自然能凭借这种实力,割据这块地方:
“辽国的人口约有九百万,虽然经过战乱损失很多,却还有七八百万人口。”
“这七八百万中,我拿下燕京后,获得二三百万。”
“金国则夺取了剩余的人口,约有五六百万。”
“相比起来,西夏的人口也不过是三百万,宋国的人口却有可能超过一亿。”
“对于宋国来说,我们其实很弱小。只是宋国的武力不兴,无法发挥出这种实力。”
对宋国的人力深感戒惧,朱武知道他们一旦有一个稍微靠谱的领头人,就能用这种人力,源源不断地组建军队。所以他此时绝不想和宋国起冲突,以免打醒对方,让他们组建军队:
“宋国的人力太多了,只要稍微动员,就是源源不断的军队。”
“这种士兵的战力再不强,也能在不断战争中,磨练出几支精锐。”
“必须想个办法,让他们组建不起这些军队。”
想到这里,朱武就想到宋国的钱粮来源,集中在江南一带。“苏湖熟,天下足”一说,绝非一句虚言。
所以,朱武打算向江南派遣人手,扰乱这块地方:
“方腊起事就在苏湖一带,所以朝廷得知后,立刻让童贯率领准备北伐的大军,前去消灭他们。”
“如果想阻止宋国用人力源源不断组建军队,就必须在苏湖一带捣乱,断掉他们的钱粮来源。”
“未来和宋国起冲突,一定要让方腊余部起事,在苏湖一带捣乱。”
“这些人都是江南本地人,有能力号召当地百姓。未来和宋国冲突时,他们就是扰乱苏湖一带的利剑。”
“这样宋国在缺少钱粮后,就不能源源不断招兵。将来夺取宋国,阻力会更小些。”
“如果能因此阻挡南宋建立,就更让人喜悦了!”
知道历史上的南宋就是依仗江南钱粮建立,更知道宋国人力发动后越来越是难打,朱武决定把方腊余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嘱咐王伦在带领梁山泊培养的人才北上参加考试时,带着他们一起。
就在这种局面下,闻焕章北上燕京,亲眼观察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