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众多的龙,有各种颜色的龙,有形状不同的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色龙、有角龙与无角龙、有足龙与无足龙、有翼龙与无翼龙、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五色龙——
    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创造了五色龙为主的龙形象:即黄龙(真龙)、青龙(苍龙)、黑龙(玄龙)、白龙(白玉龙)、赤龙(火龙)等。按照五行观念,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
    最为明确地记述五色龙的是《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它对先秦时代人们采用颜色不同的龙进行求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汉代大儒董促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详细记述了汉代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河图》亦有五色龙之称,不过该书则称黑龙为玄龙(古这玄即黑色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黄龙最为尊贵,是真龙,其它名色龙都不是真龙。古代帝王都是真龙天子,所以都穿黄龙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许穿,否则有杀身之祸。其次为青龙,青龙或称苍龙,传说夏朝崇拜青龙,在《太平御览》和《宋书》中都有对青龙的详细记载。
    五色龙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秦史籍就有不少杀龙或射龙的记载。如《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这种“杀龙”方式当是古代一种巫术,所杀之龙当是塑造之龙,其目的是以此激起天上真龙的愤怒,从面降下甘雨消除旱灾。
    有角龙与无角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多为两只角,也有一只角的,即所谓的“独角龙”。《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经图赞》有记:“龙鱼一角,似鲤陵居。候时而出,神对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罗二虎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认为西汉时的龙分有角和无角两种。一种是有双耳双角的龙,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另一种为有翼无角的龙。东汉时期的龙都有角,到东汉晚期,角的下半部开始分叉,出现几个突起的棱,顶端向前卷曲,由近似牛角逐渐开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转变。唐代时的龙角则有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现很长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时增多,到宋代时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过,前期略似鹿角的龙仍存在。
    有角龙与无角龙,都是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中的形象,不过,从有角龙和无角龙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变迁。
    有足龙与无足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在神话龙中,烛龙是无足的。烛龙又称烛阴,《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据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有足龙为两足龙,为hn濮阳仰韶文化中的代表蚌塑龙,只有两只足。神化传说中的龙则有一足龙,如夔龙,《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除了一足龙和二足龙之外,还有三足龙。昆明纹身,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出土一条木质龙,该龙是一条“三脚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足鸟“,但未见过“三足龙“的神话记载。如若确是三足龙,则属罕见。
    从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来看,西汉时的龙一般四条腿粗短,形同兽腿,足为鹰爪,有三趾,但也出土过一些西汉无腿、足和爪的龙。东汉的龙形象足较长,足亦分兽足、鹰爪两种。东汉末至东晋时期的龙身体四肢变得细长,同时也发现过一些此时的无足之龙。南北朝至隋的龙,四肢上有很长的兽毛飘起,足以为三趾鹰爪。唐宋时期的龙,腿为兽腿,足为鹰爪,一般三趾。与唐宋之前不同的是,宋代已出现四趾龙。
    有翼龙与无翼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大多为有翼,无翼的较少。最早传说中的有翼龙为应龙。《广雅。释鱼》中记载:“有翼龙曰应龙。“所谓“应龙“,大概就是“翼龙“之音转、或“翼龙“之异名。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雷电主宰雨水,而雷电是龙蛇的化身,是龙蛇飞上天空支。能升天之龙蛇,不是一般的龙蛇,应是有翼的龙蛇。故人们想象那些能升天的龙蛇是有翼的龙蛇。
    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龙,均无翼,中国王雷刺青(昆明店)而西汉以后的龙大多数有翼。在西汉的墓葬出土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均存在。西汉时期的交龙(或称结龙)均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盘绕在一起,构成双龙或多龙相交的形象。这种龙既无腿和足,亦无翼,除有角外,整个身躯与蛇大体相同。东汉时期的普通龙都有双翼,交龙则无翼。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龙大多数有双翼,少数龙无翼。南北朝至隋的龙,有的龙翼已变成细长的飘带形,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
    蛟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生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又名鸱尾或鸱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

章节目录

不朽真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纸上菩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纸上菩提并收藏不朽真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