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七。帝国的教育。
李儒晋回家后,吃过饭,又逗弄了一会儿子,就回到书房开始编写教材了,写教材对李儒晋来说真的是难度不大,前世从一年级到研究生毕业的知识都在他脑海里记着呢。
就算有偶尔迷糊的地方,李儒晋也可以自己补上,李儒晋列了一个提纲,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主课为三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其中,语文和思想品德就不用李儒晋编写了,就用大文帝国的教材,这个世界可没有汉语拼音。
数学从最基本的1、2、3、4,加、减、乘、除教起,很快,一到四年纪的大纲就列好了,从四年级起,李儒晋多加了一门物理,但并不作为主课,主要还是培养孩子的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高中李儒晋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思想品德五门功课为主课,这个世界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至少不用学习外语,另外穿插美术、音乐、体育、课外劳动、课外手工等。
整个大纲基本上是以前世共和国的教育大纲为蓝本,在结合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内容,这个时候,李儒晋犯难了,这个世界的教材李儒晋没看过,在穿越前这具身体的主人更是个学习能力仅为五的学渣。
李儒晋想了想,还是有必要参考一下这个世界的教学教材的,但现在手头上却没有,还是等机会去找点看看吧。暂时先放下。
李儒晋拿出一张纸,把大纲上缺乏的东西都记了下来,事关大文帝国儿童的基础教育,这件事,要慎重又慎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李儒晋有查漏补缺的过一遍,发觉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把这张纸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开始正式编写教材。等到正式编写教材是时候,李儒晋才发现,原本在他印象中应该是挺简单的一件事,会如此的麻烦。
知识是知识,想要把它变成教材,真的是很不容易,1+1=2,这个谁都知道,但1+1为什么等于2,就是一个数学上的难题了,是哥德巴赫猜想上的一颗明珠,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证明出来。
李儒晋头疼了,按照他编写的教材进度,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学到四则运算了,在他的记忆中,四则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以后才学的,嗯,这个怎么办?
小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李儒晋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却是完全照着自己是思路来写的,他没把一元二次方程写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里,已经算是克制的了。
隔行如隔山,李儒晋无奈了,这个教材问题,他还真的搞不定。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自己还是直接写出个大纲出来,具体内容则由大文帝国教育人士来填充吧。
李儒晋把自己写的教材拿起来看看,然后揉成一团,扔到了垃圾桶里。埋头写起大纲来。李儒晋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教材,但记得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格。
李儒晋埋头写了一个晚上,总算是写出了一份残缺的教育大纲来,而且这份教育大纲只有数学算是相对完整,至于语文,思想品德之类的,基本上是空白一片。
李儒晋有点挫败感,看着自己写出来的教育大纲,都有一种把它撕毁掉的冲动,但还是忍了下来。他打算明天就去帝都的一些学校去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水平。
最好能够找一些大文帝国教育界的精英分子,向他们取取经,学习一下教育经验,他思来想去,这份教育大纲和相关的教材,还是由他自己来写。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前世的一些教育经验,编写出一套适合这个世界的教材来。
第二天上午,他到内阁点了个卯,然后把自己这一天的计划对大长老说了一下,上午,到帝都的各个学校去转转,考察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水平。
下午,希望大长老联系一下大文帝国教育界的精英分子,开个研讨会,一起学习、讨论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方法。这点事对大长老来说,简直就是小事一桩,当着李儒晋的面就把事情给办妥了。
一个上午。李儒晋只走访一所学校,大文帝国没有中、小学之分,从六岁启蒙,到十六岁可以参加考试,都是在一所学校里。但有明显的分级。而且也有快慢班之分。
通过考试的可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学习深造,如果没有通过则可以返回原籍,凭考试成绩进入省级院校,李儒晋被这复杂的关系弄晕了头脑,后来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才清楚大文帝国的教育体系。
大文帝国的初级教育,以地方公办为主,资金来源有三方面,一个是大文帝国政府出资,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出资,第三方则是由民间出资,如地方的贵族、乡绅、地主。
还有极少一部分是属于私人办理的教育机构,如大家族为家族子弟办的教育机构,还有就是在一些偏僻的区域,由地方居民出资办理的私塾之类的。
学生上学花费的钱物并不多,有点类似于前世的义务教育。交点书本费,还有就是拜入师门后,每年交一次的束脩,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来自行决定。
富裕的家庭就给的多一点,一般的家庭就少拿一点。如果家里实在是穷的一塌糊涂,教书先生也会免去该学生的束脩。
教书先生的收入一方面是政府给的薪水,一方面就是学生一年一次的束脩,收入不是很高,但教书先生的社会地位到是不错,很受民众的尊敬。
而高等教育则分国家级学院和地方省级学院,十六岁参加考试,其实相当于前世的高考,成绩好的进入国家级学院,也就是大文帝国最高级别的学府了。
进不了国家级学府的学生则拿着考试成绩和考试答卷返回原籍,凭着考试成绩和考试答卷进入省级的学府。
大文帝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具体的分数,是按甲、乙、丙、丁来分级的,如果你考了个“丁”,恭喜你,你是不会有学上的,直接回家吧。
国家级学院在“甲”、“乙”等中当中择优录取,淘汰的进入省级学府,“丙”则是进入高等级教育的最低标准,算是一个及格线,但也不能保证,考个“丙”就一定有学上,还要看各地的情况,有时候,你考个“丙”也会让你打道回府。
另外一个就是看你的考试答卷。看你答卷的内容,卷面是否整洁,甚至连字迹都是一个评判标准。
就算有偶尔迷糊的地方,李儒晋也可以自己补上,李儒晋列了一个提纲,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主课为三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其中,语文和思想品德就不用李儒晋编写了,就用大文帝国的教材,这个世界可没有汉语拼音。
数学从最基本的1、2、3、4,加、减、乘、除教起,很快,一到四年纪的大纲就列好了,从四年级起,李儒晋多加了一门物理,但并不作为主课,主要还是培养孩子的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高中李儒晋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思想品德五门功课为主课,这个世界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至少不用学习外语,另外穿插美术、音乐、体育、课外劳动、课外手工等。
整个大纲基本上是以前世共和国的教育大纲为蓝本,在结合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内容,这个时候,李儒晋犯难了,这个世界的教材李儒晋没看过,在穿越前这具身体的主人更是个学习能力仅为五的学渣。
李儒晋想了想,还是有必要参考一下这个世界的教学教材的,但现在手头上却没有,还是等机会去找点看看吧。暂时先放下。
李儒晋拿出一张纸,把大纲上缺乏的东西都记了下来,事关大文帝国儿童的基础教育,这件事,要慎重又慎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李儒晋有查漏补缺的过一遍,发觉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把这张纸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开始正式编写教材。等到正式编写教材是时候,李儒晋才发现,原本在他印象中应该是挺简单的一件事,会如此的麻烦。
知识是知识,想要把它变成教材,真的是很不容易,1+1=2,这个谁都知道,但1+1为什么等于2,就是一个数学上的难题了,是哥德巴赫猜想上的一颗明珠,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证明出来。
李儒晋头疼了,按照他编写的教材进度,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学到四则运算了,在他的记忆中,四则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以后才学的,嗯,这个怎么办?
小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李儒晋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却是完全照着自己是思路来写的,他没把一元二次方程写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里,已经算是克制的了。
隔行如隔山,李儒晋无奈了,这个教材问题,他还真的搞不定。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自己还是直接写出个大纲出来,具体内容则由大文帝国教育人士来填充吧。
李儒晋把自己写的教材拿起来看看,然后揉成一团,扔到了垃圾桶里。埋头写起大纲来。李儒晋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教材,但记得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格。
李儒晋埋头写了一个晚上,总算是写出了一份残缺的教育大纲来,而且这份教育大纲只有数学算是相对完整,至于语文,思想品德之类的,基本上是空白一片。
李儒晋有点挫败感,看着自己写出来的教育大纲,都有一种把它撕毁掉的冲动,但还是忍了下来。他打算明天就去帝都的一些学校去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水平。
最好能够找一些大文帝国教育界的精英分子,向他们取取经,学习一下教育经验,他思来想去,这份教育大纲和相关的教材,还是由他自己来写。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前世的一些教育经验,编写出一套适合这个世界的教材来。
第二天上午,他到内阁点了个卯,然后把自己这一天的计划对大长老说了一下,上午,到帝都的各个学校去转转,考察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水平。
下午,希望大长老联系一下大文帝国教育界的精英分子,开个研讨会,一起学习、讨论一下大文帝国的教育方法。这点事对大长老来说,简直就是小事一桩,当着李儒晋的面就把事情给办妥了。
一个上午。李儒晋只走访一所学校,大文帝国没有中、小学之分,从六岁启蒙,到十六岁可以参加考试,都是在一所学校里。但有明显的分级。而且也有快慢班之分。
通过考试的可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学习深造,如果没有通过则可以返回原籍,凭考试成绩进入省级院校,李儒晋被这复杂的关系弄晕了头脑,后来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才清楚大文帝国的教育体系。
大文帝国的初级教育,以地方公办为主,资金来源有三方面,一个是大文帝国政府出资,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出资,第三方则是由民间出资,如地方的贵族、乡绅、地主。
还有极少一部分是属于私人办理的教育机构,如大家族为家族子弟办的教育机构,还有就是在一些偏僻的区域,由地方居民出资办理的私塾之类的。
学生上学花费的钱物并不多,有点类似于前世的义务教育。交点书本费,还有就是拜入师门后,每年交一次的束脩,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来自行决定。
富裕的家庭就给的多一点,一般的家庭就少拿一点。如果家里实在是穷的一塌糊涂,教书先生也会免去该学生的束脩。
教书先生的收入一方面是政府给的薪水,一方面就是学生一年一次的束脩,收入不是很高,但教书先生的社会地位到是不错,很受民众的尊敬。
而高等教育则分国家级学院和地方省级学院,十六岁参加考试,其实相当于前世的高考,成绩好的进入国家级学院,也就是大文帝国最高级别的学府了。
进不了国家级学府的学生则拿着考试成绩和考试答卷返回原籍,凭着考试成绩和考试答卷进入省级的学府。
大文帝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具体的分数,是按甲、乙、丙、丁来分级的,如果你考了个“丁”,恭喜你,你是不会有学上的,直接回家吧。
国家级学院在“甲”、“乙”等中当中择优录取,淘汰的进入省级学府,“丙”则是进入高等级教育的最低标准,算是一个及格线,但也不能保证,考个“丙”就一定有学上,还要看各地的情况,有时候,你考个“丙”也会让你打道回府。
另外一个就是看你的考试答卷。看你答卷的内容,卷面是否整洁,甚至连字迹都是一个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