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这不是周逸嘛,几个月不见个子又长高了!”
“周逸你从市里回来啦?待会让我们家的小双来向你请教学习,你可是他嘴里一直念叨的学习对象呢!”
“还是沪江市养人啊,就一会儿工夫周逸你这气质就发生了大变化,变得洋气了呀!”
……
八零一一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周逸算是厂里的名人,一是小时候多灾多难,二嘛是厂领导周建国的儿子,三是近期以天才少年出名还上了报纸,自然被众人重点关照。
迎着热情打招呼的诸人,周逸只是觉得面熟,但却说不出名字,不过他还是一一微笑着回应。
虽然在沪江市区学习生活得不错,但他却更喜欢八零一一厂这种熟人氛围,也许是从小在这里长大习惯了。
一回到家,却发现家里客厅围坐着一圈人,都是来找父亲周建国反映问题的人。
既是厂长,也是居委会主任。
夫妻吵架要来找厂长评理,工作不顺心要来找厂长申诉,就连找不到另一半也得来找厂长要对象……
所以身为一厂之长,真是得文武双全才行,周建国算是被锻炼了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他上班期间在办公室主要处理业务问题,到了下班时间回到家就得转换角色成为生活管家了。
眼见于此,周逸算是明白为何母亲多次跟自己抱怨家里已经变成了夜总会,每到夜里总是有开不完的会。
职工上门反映情况你总不能把人家往外面赶嘛,要知道“为人民服务”可是刷在工厂大门的醒目位置,何况大家来找你是说明信赖你!
一看久违的儿子归家,周建国激动不已却得先安抚来访职工无法脱身,反倒俞美诗赶紧上前拉住周逸进了里面卧室。仔细打量二三,发现对方没有瘦,精神劲头也不错,这才放心下来。妹妹周滢一口一个“哥”地叫唤着,要知道哥哥可是在子弟学校被老师经常拿出来表扬并号召大家学习的对象。
可能是看到了周逸归来,大伙陆陆续续散了,准备将时间留给周家人团聚。
不过周逸还是赶在末尾听到了其中一对夫妻反应的具体情况,就是他们结婚已经满一整年时间,却一直等不到厂里分配单独宿舍居住,现在女方肚子有了孩子希望周建国能尽快帮忙协调解决。
在一旁聆听,周逸大概知道男的是厂里老员工,而女方则是从遥远的东北三省农垦场转调而来。
这倒引发了他的兴趣,这对几乎南北相望的对象到底是如何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成了呢?
原来小三线男女比例一直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伴随大家年龄的增长不断严重,娶不上媳妇找不到另一半,自然工作起来就没有精气神,为此引发了诸多情感纠纷和打架斗殴事件,成为山里不稳定的主要导火索。
老是内耗可不行,还得从外面找活水来救火!
因此搭乘广告事业复苏的东风,小三线有一家工厂率先尝试在沪江市发行量较广的《文汇报》刊登了一则红娘启事。
《为我厂男青年寻找对象》,这样的标题简单直白又有效果。
“我厂是沪江市后方基地下属全民所有制单位,主要生产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配件。目前我厂有近300名男青年没有恋爱对象,年龄大多在27周岁左右,现登报特意为他们寻找对象。”
这个年代,工人阶级还是非常有社会地位,一开始就表明了是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吃国家饭的主人翁。
“凡持有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未婚女青年,有诚意者可来信说明本人情况和要求,并附上近期照片一张。若是修成正果,婚后可调入我厂工作。”
对未婚女青年还是有所要求,得门当户对,得是吃国家饭的职工,最大的卖点就是承诺婚后女方可以调入工厂工作。
此份找对象征婚启事一出,那就是犹如石破天惊般激起诸多浪花。
要知道沪江市自建国以来,陆陆续续有接近150万名职工支援内地建设离开,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省份,尤其是在边疆地区。伴随时间的流逝,他们以及在当地成长的子女,纷纷对沪江市这个城市有了更多期盼。
伴随知青大返城,这些不能享受回城政策的三线建设职工及其子女,迫切希望能返回沪江市工作生活。
因此,小三线工厂的找对象启事,相对于给她们提供了一条返回沪江的捷径,至少比在内地乃至边疆地区的现有工作更有吸引力。
只要你是吃着商品粮的国有未婚女职工,那么都符合条件。相当于广撒网,愿者上钩。
而且《文汇报》除了当地人看之外,还有诸多从沪江市离开,前去支援内地建设的职工订阅观看。
效果很好,附着照片的来信纷至沓来,许多单身女青年就冲着沪江两字将希望寄托在小三线的一群单身汉身上。
虽然工作地点在皖南山区,但至少距离沪江近啊,而且还是属于沪江市政府管辖的单位,对求而不得返城的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眼见兄弟厂用此招解决了大难题,八零一一厂当然也跑去取经照葫芦画瓢,同样吸引了许多有着沪***单身女青年主动报名牵线搭桥成功,解决了不少单身汉的老大难问题。
眼前要求分房的小夫妻,女方原本就是东北农垦局的职工,当初她就是从沪江支援内地建设而去。后来在报纸上看到小三线征婚,大胆写信过来联系结成了对象。
小三线虽然是破落的大船,但有着沪江市政府撑腰,相对内地单位来说待遇依旧不错。
所以女方来到皖南山区,还是很满足,至少比天寒地冻的东北要好,至少回一趟沪江市老家看望父母可以当天直达。
按政策夫妻双职工结婚后工厂就得分配一室户供其单独宿舍居住,但八零一一厂自9年前大规模兴建宿舍后,就再也没有扩充过新宿舍。近两年伴随适龄结婚职工数量大规模攀升,很快宿舍就不够用了。
要建新宿舍楼就得花钱找上级审批,但小三线近两年效益下降得厉害,从市里划拨而来的钱基本只够发工资和维持工厂基本运转,就连想要扩大再投资都是难题。
眼前酝酿谋划最重要的彩电研发项目经费,都还是从各方面扣扣索索挤出来的钱,所以建宿舍楼的钱是真没有了。
沪江人常说,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喻手头仅有的资源可以派上大用场。
周建国只能将厂里的车间和库房资源合并,努力将几栋楼房稍微改造分配给新结婚的职工居住,暂时过渡处理。
只要将来彩电项目成功,那么工厂就能有钱对职工宿舍居住环境进行大改造了。
“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虽然有时满肚子牢骚,偶尔也会耍小聪明占集体便宜,还会不时跟厂领导吵架,但只要能安心在皖南山区工作,就是最大的功劳和奉献。”
将外人都送走后,周建国看着有一段时间未见的儿子,半介绍半解释道。
他心中已经不再将周逸视为是小孩,而更倾向于平等交流,毕竟儿子已经长大了。
“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都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优先处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大局,次要矛盾是支流,要善于从大局角度上看待问题。
人都会有私心,也都有缺点,身为领头人,需要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
周建国已经在有意识将自己的管理心得直接传授给周逸,他期望儿子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比自己走得更远。
“爸,我想下车间实习。
在回来之前,我曾到复旦大学谢奶奶家拜访过一次,她亲口对我说八零一一厂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工厂,曾经为东方红卫星一号做出过重要贡献。
我想重新了解自己成长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
周逸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想要下车间学习。
这个要求让周建国吃了一惊,不过他脸上很快露出欣慰的笑容,看来走出大山的儿子是真的长大了。
“可以,你了解越多你就越会喜欢上这个自己成长的家。”
自己儿子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下车间的话应该会让他找到许多好玩的东西。
周建国吩咐自己的徒弟,也是自己的连襟——李宗康,带领周逸下车间去实习。
当年在周逸摔倒住院之时,李宗康跟小姨子俞建英对上了眼,两人眉来眼去私下开始了通信交流,同属大大咧咧性格的彼此很快就建立起了恋爱关系。
以前是周建国在工厂和县城之间两头跑,后来这个名额就被李宗康接班过去。
跟其他职工不愿意跟当地姑娘有所牵连不同,李宗康并不在意这些,可能是受到师傅周建国潜移默化的影响。
俞建英先是在华阳丝厂工作,后来又调到新成立的县城农副市场当管理员,有了事业单位编制。
本来按政策照顾职工家属,结婚后俞建英可以调来八零一一厂工作,但她不愿意离开县城跑来乡下,而且市场管理工作挺对其胃口,每天巡查市场跟人聊天比在山区教书自在多了。
姐姐俞美诗的生活她可不羡慕,而李宗康对此也不强求,所以两人在婚后一样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只有周末才会相聚见面。
跟着周建国出师,在技术上李宗康在八零一一厂也算一大好手,现在是三车间的副主任。一晃十余年过去,当初见证周逸出生的青涩少年,现在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栋梁骨干。
有了他在身边照顾,周逸的下车间之旅过得舒服多了。
“周逸你从市里回来啦?待会让我们家的小双来向你请教学习,你可是他嘴里一直念叨的学习对象呢!”
“还是沪江市养人啊,就一会儿工夫周逸你这气质就发生了大变化,变得洋气了呀!”
……
八零一一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周逸算是厂里的名人,一是小时候多灾多难,二嘛是厂领导周建国的儿子,三是近期以天才少年出名还上了报纸,自然被众人重点关照。
迎着热情打招呼的诸人,周逸只是觉得面熟,但却说不出名字,不过他还是一一微笑着回应。
虽然在沪江市区学习生活得不错,但他却更喜欢八零一一厂这种熟人氛围,也许是从小在这里长大习惯了。
一回到家,却发现家里客厅围坐着一圈人,都是来找父亲周建国反映问题的人。
既是厂长,也是居委会主任。
夫妻吵架要来找厂长评理,工作不顺心要来找厂长申诉,就连找不到另一半也得来找厂长要对象……
所以身为一厂之长,真是得文武双全才行,周建国算是被锻炼了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他上班期间在办公室主要处理业务问题,到了下班时间回到家就得转换角色成为生活管家了。
眼见于此,周逸算是明白为何母亲多次跟自己抱怨家里已经变成了夜总会,每到夜里总是有开不完的会。
职工上门反映情况你总不能把人家往外面赶嘛,要知道“为人民服务”可是刷在工厂大门的醒目位置,何况大家来找你是说明信赖你!
一看久违的儿子归家,周建国激动不已却得先安抚来访职工无法脱身,反倒俞美诗赶紧上前拉住周逸进了里面卧室。仔细打量二三,发现对方没有瘦,精神劲头也不错,这才放心下来。妹妹周滢一口一个“哥”地叫唤着,要知道哥哥可是在子弟学校被老师经常拿出来表扬并号召大家学习的对象。
可能是看到了周逸归来,大伙陆陆续续散了,准备将时间留给周家人团聚。
不过周逸还是赶在末尾听到了其中一对夫妻反应的具体情况,就是他们结婚已经满一整年时间,却一直等不到厂里分配单独宿舍居住,现在女方肚子有了孩子希望周建国能尽快帮忙协调解决。
在一旁聆听,周逸大概知道男的是厂里老员工,而女方则是从遥远的东北三省农垦场转调而来。
这倒引发了他的兴趣,这对几乎南北相望的对象到底是如何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成了呢?
原来小三线男女比例一直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伴随大家年龄的增长不断严重,娶不上媳妇找不到另一半,自然工作起来就没有精气神,为此引发了诸多情感纠纷和打架斗殴事件,成为山里不稳定的主要导火索。
老是内耗可不行,还得从外面找活水来救火!
因此搭乘广告事业复苏的东风,小三线有一家工厂率先尝试在沪江市发行量较广的《文汇报》刊登了一则红娘启事。
《为我厂男青年寻找对象》,这样的标题简单直白又有效果。
“我厂是沪江市后方基地下属全民所有制单位,主要生产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配件。目前我厂有近300名男青年没有恋爱对象,年龄大多在27周岁左右,现登报特意为他们寻找对象。”
这个年代,工人阶级还是非常有社会地位,一开始就表明了是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吃国家饭的主人翁。
“凡持有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未婚女青年,有诚意者可来信说明本人情况和要求,并附上近期照片一张。若是修成正果,婚后可调入我厂工作。”
对未婚女青年还是有所要求,得门当户对,得是吃国家饭的职工,最大的卖点就是承诺婚后女方可以调入工厂工作。
此份找对象征婚启事一出,那就是犹如石破天惊般激起诸多浪花。
要知道沪江市自建国以来,陆陆续续有接近150万名职工支援内地建设离开,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省份,尤其是在边疆地区。伴随时间的流逝,他们以及在当地成长的子女,纷纷对沪江市这个城市有了更多期盼。
伴随知青大返城,这些不能享受回城政策的三线建设职工及其子女,迫切希望能返回沪江市工作生活。
因此,小三线工厂的找对象启事,相对于给她们提供了一条返回沪江的捷径,至少比在内地乃至边疆地区的现有工作更有吸引力。
只要你是吃着商品粮的国有未婚女职工,那么都符合条件。相当于广撒网,愿者上钩。
而且《文汇报》除了当地人看之外,还有诸多从沪江市离开,前去支援内地建设的职工订阅观看。
效果很好,附着照片的来信纷至沓来,许多单身女青年就冲着沪江两字将希望寄托在小三线的一群单身汉身上。
虽然工作地点在皖南山区,但至少距离沪江近啊,而且还是属于沪江市政府管辖的单位,对求而不得返城的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眼见兄弟厂用此招解决了大难题,八零一一厂当然也跑去取经照葫芦画瓢,同样吸引了许多有着沪***单身女青年主动报名牵线搭桥成功,解决了不少单身汉的老大难问题。
眼前要求分房的小夫妻,女方原本就是东北农垦局的职工,当初她就是从沪江支援内地建设而去。后来在报纸上看到小三线征婚,大胆写信过来联系结成了对象。
小三线虽然是破落的大船,但有着沪江市政府撑腰,相对内地单位来说待遇依旧不错。
所以女方来到皖南山区,还是很满足,至少比天寒地冻的东北要好,至少回一趟沪江市老家看望父母可以当天直达。
按政策夫妻双职工结婚后工厂就得分配一室户供其单独宿舍居住,但八零一一厂自9年前大规模兴建宿舍后,就再也没有扩充过新宿舍。近两年伴随适龄结婚职工数量大规模攀升,很快宿舍就不够用了。
要建新宿舍楼就得花钱找上级审批,但小三线近两年效益下降得厉害,从市里划拨而来的钱基本只够发工资和维持工厂基本运转,就连想要扩大再投资都是难题。
眼前酝酿谋划最重要的彩电研发项目经费,都还是从各方面扣扣索索挤出来的钱,所以建宿舍楼的钱是真没有了。
沪江人常说,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喻手头仅有的资源可以派上大用场。
周建国只能将厂里的车间和库房资源合并,努力将几栋楼房稍微改造分配给新结婚的职工居住,暂时过渡处理。
只要将来彩电项目成功,那么工厂就能有钱对职工宿舍居住环境进行大改造了。
“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虽然有时满肚子牢骚,偶尔也会耍小聪明占集体便宜,还会不时跟厂领导吵架,但只要能安心在皖南山区工作,就是最大的功劳和奉献。”
将外人都送走后,周建国看着有一段时间未见的儿子,半介绍半解释道。
他心中已经不再将周逸视为是小孩,而更倾向于平等交流,毕竟儿子已经长大了。
“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都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优先处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大局,次要矛盾是支流,要善于从大局角度上看待问题。
人都会有私心,也都有缺点,身为领头人,需要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
周建国已经在有意识将自己的管理心得直接传授给周逸,他期望儿子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比自己走得更远。
“爸,我想下车间实习。
在回来之前,我曾到复旦大学谢奶奶家拜访过一次,她亲口对我说八零一一厂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工厂,曾经为东方红卫星一号做出过重要贡献。
我想重新了解自己成长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
周逸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想要下车间学习。
这个要求让周建国吃了一惊,不过他脸上很快露出欣慰的笑容,看来走出大山的儿子是真的长大了。
“可以,你了解越多你就越会喜欢上这个自己成长的家。”
自己儿子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下车间的话应该会让他找到许多好玩的东西。
周建国吩咐自己的徒弟,也是自己的连襟——李宗康,带领周逸下车间去实习。
当年在周逸摔倒住院之时,李宗康跟小姨子俞建英对上了眼,两人眉来眼去私下开始了通信交流,同属大大咧咧性格的彼此很快就建立起了恋爱关系。
以前是周建国在工厂和县城之间两头跑,后来这个名额就被李宗康接班过去。
跟其他职工不愿意跟当地姑娘有所牵连不同,李宗康并不在意这些,可能是受到师傅周建国潜移默化的影响。
俞建英先是在华阳丝厂工作,后来又调到新成立的县城农副市场当管理员,有了事业单位编制。
本来按政策照顾职工家属,结婚后俞建英可以调来八零一一厂工作,但她不愿意离开县城跑来乡下,而且市场管理工作挺对其胃口,每天巡查市场跟人聊天比在山区教书自在多了。
姐姐俞美诗的生活她可不羡慕,而李宗康对此也不强求,所以两人在婚后一样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只有周末才会相聚见面。
跟着周建国出师,在技术上李宗康在八零一一厂也算一大好手,现在是三车间的副主任。一晃十余年过去,当初见证周逸出生的青涩少年,现在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栋梁骨干。
有了他在身边照顾,周逸的下车间之旅过得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