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问的乃是在官渡一战取得胜利之后,他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之前已在营中讨论多次。
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他还专门去信前去问了荀彧,许都留守的荀彧在得到曹操的来信后,当即给曹操回了一封信。
信中说道,“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一决胜败。”
“今公奋神武之智,仗乌巢之危,一战而败绍,绍死伤士卒甚多。
然冀州城池一城未下,冀州人心一士未得,当此时,绍败而不亡,愚窃观之,时日若久,绍之时势将有所复。”
“公以至弱当至强,今已得制,正当奋勇再进,攻略河北,取王霸之基以资汉室,何以有南征之意乎?”
“天下之大机在于今朝,且绍,为布衣之雄,其虽不能用人然能聚人。
河北一地富庶,案甲之士又可得数十万,公今以神武明哲而辅以大义,正当借官渡大胜之机专意北方。
不出数年,河北可得,届时南下,何向而不济?”
荀彧在信中的意思很明确,他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一鼓作气,北伐河北,一统黄河两岸大地。
荀彧的意见,其实也正是如今曹军大部分人的意见。
例如曹操就将荀彧的书信交予荀攸看过,荀攸也对其叔父的建议表示认可。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虽平时里言语不多,但每有所言必有所中,他的智慧深得曹操信任。
不止荀彧荀攸两大文人重臣,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继续北伐。
就是军中许多将领也建议曹操应该攻打河北,趁着袁绍实力大损的时候,将袁绍打的彻底爬不起来。
虽然大部分臣子持北伐之意,但曹操心中并没有因此罢了南征之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那人便是如今的江东之主孙翊。
当初诸侯讨董时,袁绍曾与曹操有过一番对话,
袁绍问曹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答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却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袁绍与曹操的这番对话之中,足以看出两人最大的不同。
两人都有天下之志,但为了实现天下之志,袁绍看重的是土地,兵力,粮草等硬实力,他认为这些才是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因素。
但曹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土地,兵力等是很重要,但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得贤才和用贤才。
而后来两人的发展,也证明了两人观念的不同。
袁绍去了富庶的河北,并在统一河北之后,借着河北一地的强大国力,成为凌驾于天下众诸侯之上的大将军。
曹操却来了残破的中原,中原久经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芜,而且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伺,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汉末的中原都不适合作为根据地发展。
曹操当初也不想来中原发展,但时势所逼,他也无法。
来了中原之后,曹操并未沮丧,他坚信他心中争霸天下的理念,一直在招揽贤才,积蓄实力。
因为招贤,所以有了加强版的屯田制为他安抚中原。
因为招贤,曹操帐下谋士良将无数,时至今日,曹操才能制霸中原,才能在官渡一战中大败实力远胜于他的袁绍。
所以现在的曹操,对他心中的那番争霸天下,需要先得贤才的理念更为坚持。
正如当初他教育曹丕的那般,得人失地,人地皆存,得地失人,人地皆无。
如今众将建议曹操北伐河北,乃是因为河北一地富庶。
只要曹操能够取得河北,那么他的实力就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本质上与当初袁绍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
以势压人。
但曹操却认为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北方,南方的那位江东少主孙翊也需要注意。
而这不是因为江东一地国力有多雄厚,而是江东一地英才无数,更因为孙翊是个懂得任用贤才的英主,这才是让曹操最忌惮的地方。
现在的孙翊虽然硬实力比不上他,但是如果他专意北方而忽略南方,
让孙翊得到时间发展起来,别的不说,只要让孙翊统一荆扬两州,那么对他的威胁是巨大的。
正如当初袁绍专心对付公孙瓒,而让他有时间统一中原一般.......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荆州对于孙翊就犹如河北对于他,都是能够大大增强彼此的战略要地。
这样的地方绝对不能让孙翊所得,不然将来天下诸侯之争很可能会变成南北之争。
这样对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志的曹操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曹操明知众将建议北伐是对他最好的抉择,但他心中还是对南方放心不下,因为他看到的更远。
既然心中因为顾虑有所不决,曹操就想询问一下他麾下的谋臣。
他最信任的五大谋臣中,郭嘉程昱不在身边,荀彧荀攸支持专意北伐,于是乎他现在想询问一下贾诩的意见。
面对近些时日来军中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伐南征之议,贾诩自是知晓。
但他一向善于自谋,对于这种一个类似国策的发展战略,他往常是能多远就躲多远的。
不过如今曹操亲自在众将面前询问了,他自是再不好推脱。
他脸上露出了沉思之色。
曹操看到贾诩脸上的沉思之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在他最看重的五大谋臣之中,荀彧长于战略规划和内政治理,荀攸,程昱长于战争计略,
郭嘉长于时机的掌控把握,只有这贾诩,在曹操看来,几乎就没有这小老头不擅长的。
但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亦或是他那不光彩的过往,在贾诩投效于他之后,一向显得十分低调。
在五大谋臣中,荀攸也是十分低调的人。
但荀攸与其不同,荀攸如果有建言,就一定会献上,而贾诩则是能不说就不说。
只有在别人都没办法的时候,他才会提上那么一两句,但就是那一两句足以让自己受益良多,解决当下的难题。
曹操现在希望,贾诩能不负其所望,面对他心中犹疑的北伐南征之议给他一个解决方案。
在思索一番后,贾诩缓缓开口。
这个问题他之前已在营中讨论多次。
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他还专门去信前去问了荀彧,许都留守的荀彧在得到曹操的来信后,当即给曹操回了一封信。
信中说道,“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一决胜败。”
“今公奋神武之智,仗乌巢之危,一战而败绍,绍死伤士卒甚多。
然冀州城池一城未下,冀州人心一士未得,当此时,绍败而不亡,愚窃观之,时日若久,绍之时势将有所复。”
“公以至弱当至强,今已得制,正当奋勇再进,攻略河北,取王霸之基以资汉室,何以有南征之意乎?”
“天下之大机在于今朝,且绍,为布衣之雄,其虽不能用人然能聚人。
河北一地富庶,案甲之士又可得数十万,公今以神武明哲而辅以大义,正当借官渡大胜之机专意北方。
不出数年,河北可得,届时南下,何向而不济?”
荀彧在信中的意思很明确,他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一鼓作气,北伐河北,一统黄河两岸大地。
荀彧的意见,其实也正是如今曹军大部分人的意见。
例如曹操就将荀彧的书信交予荀攸看过,荀攸也对其叔父的建议表示认可。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虽平时里言语不多,但每有所言必有所中,他的智慧深得曹操信任。
不止荀彧荀攸两大文人重臣,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继续北伐。
就是军中许多将领也建议曹操应该攻打河北,趁着袁绍实力大损的时候,将袁绍打的彻底爬不起来。
虽然大部分臣子持北伐之意,但曹操心中并没有因此罢了南征之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那人便是如今的江东之主孙翊。
当初诸侯讨董时,袁绍曾与曹操有过一番对话,
袁绍问曹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答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却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袁绍与曹操的这番对话之中,足以看出两人最大的不同。
两人都有天下之志,但为了实现天下之志,袁绍看重的是土地,兵力,粮草等硬实力,他认为这些才是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因素。
但曹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土地,兵力等是很重要,但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得贤才和用贤才。
而后来两人的发展,也证明了两人观念的不同。
袁绍去了富庶的河北,并在统一河北之后,借着河北一地的强大国力,成为凌驾于天下众诸侯之上的大将军。
曹操却来了残破的中原,中原久经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芜,而且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伺,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汉末的中原都不适合作为根据地发展。
曹操当初也不想来中原发展,但时势所逼,他也无法。
来了中原之后,曹操并未沮丧,他坚信他心中争霸天下的理念,一直在招揽贤才,积蓄实力。
因为招贤,所以有了加强版的屯田制为他安抚中原。
因为招贤,曹操帐下谋士良将无数,时至今日,曹操才能制霸中原,才能在官渡一战中大败实力远胜于他的袁绍。
所以现在的曹操,对他心中的那番争霸天下,需要先得贤才的理念更为坚持。
正如当初他教育曹丕的那般,得人失地,人地皆存,得地失人,人地皆无。
如今众将建议曹操北伐河北,乃是因为河北一地富庶。
只要曹操能够取得河北,那么他的实力就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本质上与当初袁绍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
以势压人。
但曹操却认为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北方,南方的那位江东少主孙翊也需要注意。
而这不是因为江东一地国力有多雄厚,而是江东一地英才无数,更因为孙翊是个懂得任用贤才的英主,这才是让曹操最忌惮的地方。
现在的孙翊虽然硬实力比不上他,但是如果他专意北方而忽略南方,
让孙翊得到时间发展起来,别的不说,只要让孙翊统一荆扬两州,那么对他的威胁是巨大的。
正如当初袁绍专心对付公孙瓒,而让他有时间统一中原一般.......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荆州对于孙翊就犹如河北对于他,都是能够大大增强彼此的战略要地。
这样的地方绝对不能让孙翊所得,不然将来天下诸侯之争很可能会变成南北之争。
这样对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志的曹操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曹操明知众将建议北伐是对他最好的抉择,但他心中还是对南方放心不下,因为他看到的更远。
既然心中因为顾虑有所不决,曹操就想询问一下他麾下的谋臣。
他最信任的五大谋臣中,郭嘉程昱不在身边,荀彧荀攸支持专意北伐,于是乎他现在想询问一下贾诩的意见。
面对近些时日来军中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伐南征之议,贾诩自是知晓。
但他一向善于自谋,对于这种一个类似国策的发展战略,他往常是能多远就躲多远的。
不过如今曹操亲自在众将面前询问了,他自是再不好推脱。
他脸上露出了沉思之色。
曹操看到贾诩脸上的沉思之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在他最看重的五大谋臣之中,荀彧长于战略规划和内政治理,荀攸,程昱长于战争计略,
郭嘉长于时机的掌控把握,只有这贾诩,在曹操看来,几乎就没有这小老头不擅长的。
但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亦或是他那不光彩的过往,在贾诩投效于他之后,一向显得十分低调。
在五大谋臣中,荀攸也是十分低调的人。
但荀攸与其不同,荀攸如果有建言,就一定会献上,而贾诩则是能不说就不说。
只有在别人都没办法的时候,他才会提上那么一两句,但就是那一两句足以让自己受益良多,解决当下的难题。
曹操现在希望,贾诩能不负其所望,面对他心中犹疑的北伐南征之议给他一个解决方案。
在思索一番后,贾诩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