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令武知道李世民有重度女儿控,见势不妙,连忙说道:“神童不重要,重要的是舅舅要做好安排流民的工作。”
李世民悚然一惊,道:“你是说世家门阀的奴仆。”
柴令武点头道:“朝廷今年秋收便执行摊丁入亩,于世家门阀来说,坏处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他们很可能暗中联合起来,一起在冬天把奴仆扔给朝廷,从而给朝廷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衣物、帐篷、粮食、药物必须从现在就准备了。”
李世民肃然道:“他们肯定会这么干。别的地方不好说,关中一定会压力大增。别的不说,光是粮食就是一件老大难题,最终,为了赈灾,我还得与关中世家妥协。”说到这里,李世民脸色难看了起来。
柴令武问道:“大唐很缺粮么?”
李世民道:“不是大唐缺粮,是关中、是长安缺粮!”
见到柴令武、李承乾不懂,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解释道:“杨广迁都洛阳,从政治上他是要避开了关中世家;从现实意义上说洛阳交通便利,运河开通之后,江淮的粮食就能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源源不断的供应洛阳,从此不用担心首都断粮之患。”
“交通便利、处天下中心是洛阳作为首都的巨大优势,缺点就是洛阳地处平原之心,四无天险可守,一旦乱世到来,若朝廷无良将征战四方,洛阳几下子就被打成一座孤城。”
“而长安最明显的一个优势是它有一个安全的地形。就军事关塞而言,长安周边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座关口控制着进出长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难攻,这便是‘得关中得天下’这一说法的由来!”
“而我大唐能够得到天下关键在于入主关中,当时,我大唐封锁要塞,于关中发展军政,坐看天下诸侯相互厮杀,到他们杀得两败俱伤,再逐一收拾。如果不是三姐目光远见,攻略关中、占据关中,这天下很可能就是窦建德,亦或是李密、王世充的了。没有关中,就更没什么平定天下、荡平南方、一统天下、歼灭突厥这些事情了。所以大唐的第一功臣,不是平定天下的我,不是荡平南方的河间郡王,更不是歼灭突厥的李靖,而是我三姐平阳公主。”
待两人消化完毕,李世民接着道:“从军备上说,长安无疑是最适合当国都的,但长安最大的问题就是缺粮。”
“历朝历代的国都人口众多,每天都消耗着大量粮食,光靠关中一带不足以供给长安,为了解决缺粮的问题,前朝及本朝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江南粮食要送到长安,需要走几千里路。中间三门峡的砥柱,船过不去,只能靠牛车走崎岖的山路,非常艰险,运量也很有限。”
“除此以外,到了冬天之后,陆路被大雪封锁,渭水被冰封!本是形胜的天然之地,就会成为紧紧套在关中咽喉的枷锁,整个关中宛如一隅死地,大规模的车队、船队进不到关中,财粮运不进来!整个关中只能消耗冰雪封锁之前囤积的粮食,常年还好一些,如期遇到难得一见的大雪之年,情况就更加危机了。现在关中经过隋末大乱,人口少,粮食还勉强应对得了,以后人口增加的话,粮食必然成为制约关中的最大问题。”
李世民喝了口茶,忧心忡忡道:“我不知道世家门阀有多少奴仆,又会释放多少奴仆,因此极为担心这个粮食问题。”
八百里秦川乃是李唐王朝的根基所在,一旦动荡不安,则天下不宁。
秦汉时期,关中经济堪为天下首翘。司马迁在描述关中富裕时称“量其富,什居其六。”到隋唐时,北方经济因战乱频仍而有所倒退,东南财赋已为关中所倚重。
然则关中仍旧是天下正中、帝国心脏,
天下皆可乱,关中不可乱。
一旦关中动荡,动摇的是李唐王朝千秋万代的帝王基业。
眼下粮食勉强足够的长安,如果在冬天突然多了上几十上百万人口,那么必然会产生大饥荒。
这般大面积的饥荒,即便是放在后世那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代社会,治理起来也殊为不易,更何况是交通、通讯都极不发达的唐朝?
隋唐统治基础扩大后,作为政治重心的长安物资需求也急剧扩大,仅靠关中地区早已不能保障供给,必须靠东部地区转输以保障供给。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大力整治漕运,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柴令武知道历史上的李治时代,由于长安人口猛烈增加,粮食就成巨大了大问题。这时,杨广留下的东都洛阳又成了救命稻草。
这个粮食问题,唐玄宗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安的崇高地位从此牢不可破,洛阳则走向衰落。
而唐玄宗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是分段搬运法。
柴令武想到这里,开口问道:“负责搬运漕粮的船只,是不是由江淮直接运到长安,然后再调头返回,如此循环往返?”
“正是如此!”
“改,立即改!”
柴令武跑去拿来一张大唐地图,看了一会儿,指点着道:“河口设粮仓一座,运河水量充沛四季皆通,枯水时节,调集船只专走一段,运来漕粮尽囤积于此;寻常时节由河口运至三门峡!”
“三门峡中流砥柱两侧各建一仓,开凿平坦大道贯通东西,走陆路绕过急流险阻。雨季时节,三门峡以东仓之粮经暗礁过永通渠直奔长安,平常亦或是枯水时节则搬西库粮。”
“逐段设仓后,使江淮之舟不入河,河之舟不入洛……并通过沿途诸仓,逐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贮,孑仓以待,使舟无停留,物不耗损。这般一来,千万石漕粮入关亦不在话下。”
李世民看着柴令武在地图上画的代表粮仓库的圆圈以及各段来回的两支箭头,默默思索了其可行性,不敢置信道:“这办法非常可行,关中再无缺粮之患。”
说到这里,李世民兴奋的走了几步,“当下正值雨季,可以动用所有船只专运兴洛仓的粮食入京。枯水时节再将南粮囤积于此。”
兴洛仓也叫洛口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在大运河新兴的庞大水运网中,洛口恰好成为三岔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兴洛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
瓦岗军占领洛口仓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的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李密又令增筑兴洛城,周围四十里,使洛口仓扩大了几倍。李世民有心解决高句丽这个心腹之患,登基之后一直往里头装粮食,搞战备储备。
柴令武问道:“兴洛仓有多少粮食?”
李世民笑道:“七千二百多万石!”
柴令武默算了一下,登时嘴角一抽,将近四十三亿斤粮食陈放在兴洛仓,不吃不卖,也不怕坏掉?也不怕老鼠吃掉?
“我看可以,把兴洛仓的粮食拿来,一来可以救急,二来以免陈粮坏了。至于三门峡中流砥柱东西两侧的新仓,我认为也非常有必要,因为长安是帝都,搬迁来长安人口会一年多过一年,粮食也一年比一年紧张,帝都粮食充沛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关中有百万人,且有一个储满粮食的兴洛仓,平均下来,一人便有4300斤;有十个兴洛仓,一人43000斤,便是天下大乱,也可以封锁要塞,自足关中几十年。”
李世民瞪了柴令武一眼,道:“你真敢说,你以为大唐会天下大乱不成?”
柴令武摇头道:“我知道讳疾忌医的危害,所以我才会挑别人不敢说的说。我不认为天下大乱,但有备无患总是好的,家有余粮心中才不慌嘛!”
“不说天下大乱,但是万一遇到灾年及欠收之年,亦或是西域方面出现突然性的战争,如果没有充沛的粮食,朝廷怎么办?”
他记得李治时代,一遇到关中欠收,李治和武则天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当然,长安还是首都。等到荒年过去,李治他们还回来,整个就是一副逃荒的样子。
而且他知道,李靖平定吐谷浑的战争就在这一两年内发生,如果安置世家门阀的奴仆而导致朝廷缺衣少粮,这一场大唐定西域的第一战岂不是打不起来了?
李世民觉得有理,于是三人又杀回皇宫,与几位重臣探讨了漕运分段搬运法的可行性后,令掌舟楫、漕运的都水监舟楫署依制照办,并在柴令武的建议下,令工部研究省力、运量大、速度快的新式商船。
李世民悚然一惊,道:“你是说世家门阀的奴仆。”
柴令武点头道:“朝廷今年秋收便执行摊丁入亩,于世家门阀来说,坏处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他们很可能暗中联合起来,一起在冬天把奴仆扔给朝廷,从而给朝廷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衣物、帐篷、粮食、药物必须从现在就准备了。”
李世民肃然道:“他们肯定会这么干。别的地方不好说,关中一定会压力大增。别的不说,光是粮食就是一件老大难题,最终,为了赈灾,我还得与关中世家妥协。”说到这里,李世民脸色难看了起来。
柴令武问道:“大唐很缺粮么?”
李世民道:“不是大唐缺粮,是关中、是长安缺粮!”
见到柴令武、李承乾不懂,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解释道:“杨广迁都洛阳,从政治上他是要避开了关中世家;从现实意义上说洛阳交通便利,运河开通之后,江淮的粮食就能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源源不断的供应洛阳,从此不用担心首都断粮之患。”
“交通便利、处天下中心是洛阳作为首都的巨大优势,缺点就是洛阳地处平原之心,四无天险可守,一旦乱世到来,若朝廷无良将征战四方,洛阳几下子就被打成一座孤城。”
“而长安最明显的一个优势是它有一个安全的地形。就军事关塞而言,长安周边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座关口控制着进出长安的通道,都是易守难攻,这便是‘得关中得天下’这一说法的由来!”
“而我大唐能够得到天下关键在于入主关中,当时,我大唐封锁要塞,于关中发展军政,坐看天下诸侯相互厮杀,到他们杀得两败俱伤,再逐一收拾。如果不是三姐目光远见,攻略关中、占据关中,这天下很可能就是窦建德,亦或是李密、王世充的了。没有关中,就更没什么平定天下、荡平南方、一统天下、歼灭突厥这些事情了。所以大唐的第一功臣,不是平定天下的我,不是荡平南方的河间郡王,更不是歼灭突厥的李靖,而是我三姐平阳公主。”
待两人消化完毕,李世民接着道:“从军备上说,长安无疑是最适合当国都的,但长安最大的问题就是缺粮。”
“历朝历代的国都人口众多,每天都消耗着大量粮食,光靠关中一带不足以供给长安,为了解决缺粮的问题,前朝及本朝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江南粮食要送到长安,需要走几千里路。中间三门峡的砥柱,船过不去,只能靠牛车走崎岖的山路,非常艰险,运量也很有限。”
“除此以外,到了冬天之后,陆路被大雪封锁,渭水被冰封!本是形胜的天然之地,就会成为紧紧套在关中咽喉的枷锁,整个关中宛如一隅死地,大规模的车队、船队进不到关中,财粮运不进来!整个关中只能消耗冰雪封锁之前囤积的粮食,常年还好一些,如期遇到难得一见的大雪之年,情况就更加危机了。现在关中经过隋末大乱,人口少,粮食还勉强应对得了,以后人口增加的话,粮食必然成为制约关中的最大问题。”
李世民喝了口茶,忧心忡忡道:“我不知道世家门阀有多少奴仆,又会释放多少奴仆,因此极为担心这个粮食问题。”
八百里秦川乃是李唐王朝的根基所在,一旦动荡不安,则天下不宁。
秦汉时期,关中经济堪为天下首翘。司马迁在描述关中富裕时称“量其富,什居其六。”到隋唐时,北方经济因战乱频仍而有所倒退,东南财赋已为关中所倚重。
然则关中仍旧是天下正中、帝国心脏,
天下皆可乱,关中不可乱。
一旦关中动荡,动摇的是李唐王朝千秋万代的帝王基业。
眼下粮食勉强足够的长安,如果在冬天突然多了上几十上百万人口,那么必然会产生大饥荒。
这般大面积的饥荒,即便是放在后世那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代社会,治理起来也殊为不易,更何况是交通、通讯都极不发达的唐朝?
隋唐统治基础扩大后,作为政治重心的长安物资需求也急剧扩大,仅靠关中地区早已不能保障供给,必须靠东部地区转输以保障供给。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大力整治漕运,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柴令武知道历史上的李治时代,由于长安人口猛烈增加,粮食就成巨大了大问题。这时,杨广留下的东都洛阳又成了救命稻草。
这个粮食问题,唐玄宗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安的崇高地位从此牢不可破,洛阳则走向衰落。
而唐玄宗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是分段搬运法。
柴令武想到这里,开口问道:“负责搬运漕粮的船只,是不是由江淮直接运到长安,然后再调头返回,如此循环往返?”
“正是如此!”
“改,立即改!”
柴令武跑去拿来一张大唐地图,看了一会儿,指点着道:“河口设粮仓一座,运河水量充沛四季皆通,枯水时节,调集船只专走一段,运来漕粮尽囤积于此;寻常时节由河口运至三门峡!”
“三门峡中流砥柱两侧各建一仓,开凿平坦大道贯通东西,走陆路绕过急流险阻。雨季时节,三门峡以东仓之粮经暗礁过永通渠直奔长安,平常亦或是枯水时节则搬西库粮。”
“逐段设仓后,使江淮之舟不入河,河之舟不入洛……并通过沿途诸仓,逐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贮,孑仓以待,使舟无停留,物不耗损。这般一来,千万石漕粮入关亦不在话下。”
李世民看着柴令武在地图上画的代表粮仓库的圆圈以及各段来回的两支箭头,默默思索了其可行性,不敢置信道:“这办法非常可行,关中再无缺粮之患。”
说到这里,李世民兴奋的走了几步,“当下正值雨季,可以动用所有船只专运兴洛仓的粮食入京。枯水时节再将南粮囤积于此。”
兴洛仓也叫洛口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在大运河新兴的庞大水运网中,洛口恰好成为三岔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兴洛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
瓦岗军占领洛口仓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的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李密又令增筑兴洛城,周围四十里,使洛口仓扩大了几倍。李世民有心解决高句丽这个心腹之患,登基之后一直往里头装粮食,搞战备储备。
柴令武问道:“兴洛仓有多少粮食?”
李世民笑道:“七千二百多万石!”
柴令武默算了一下,登时嘴角一抽,将近四十三亿斤粮食陈放在兴洛仓,不吃不卖,也不怕坏掉?也不怕老鼠吃掉?
“我看可以,把兴洛仓的粮食拿来,一来可以救急,二来以免陈粮坏了。至于三门峡中流砥柱东西两侧的新仓,我认为也非常有必要,因为长安是帝都,搬迁来长安人口会一年多过一年,粮食也一年比一年紧张,帝都粮食充沛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关中有百万人,且有一个储满粮食的兴洛仓,平均下来,一人便有4300斤;有十个兴洛仓,一人43000斤,便是天下大乱,也可以封锁要塞,自足关中几十年。”
李世民瞪了柴令武一眼,道:“你真敢说,你以为大唐会天下大乱不成?”
柴令武摇头道:“我知道讳疾忌医的危害,所以我才会挑别人不敢说的说。我不认为天下大乱,但有备无患总是好的,家有余粮心中才不慌嘛!”
“不说天下大乱,但是万一遇到灾年及欠收之年,亦或是西域方面出现突然性的战争,如果没有充沛的粮食,朝廷怎么办?”
他记得李治时代,一遇到关中欠收,李治和武则天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当然,长安还是首都。等到荒年过去,李治他们还回来,整个就是一副逃荒的样子。
而且他知道,李靖平定吐谷浑的战争就在这一两年内发生,如果安置世家门阀的奴仆而导致朝廷缺衣少粮,这一场大唐定西域的第一战岂不是打不起来了?
李世民觉得有理,于是三人又杀回皇宫,与几位重臣探讨了漕运分段搬运法的可行性后,令掌舟楫、漕运的都水监舟楫署依制照办,并在柴令武的建议下,令工部研究省力、运量大、速度快的新式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