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郡,建业城。
无助、迷茫的情绪以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身影,以及拔地而起的房屋。刘晔组织官吏忙的手忙脚乱,一家家商会也超负荷运行。
“卖烧饼了,刚出炉的烧饼。有需要的吗?口感好,份量足。”一名名手艺人,在街道两旁大喊。有些人停下脚步,付钱后胡乱吃两口就快速前行。
一辆马车缓缓而至,顾雍带着小孩以及一人走来。一边优哉游哉的走着,一边观看风土人情。回想刚刚看到建业两个字的时候,略微有些吃惊,而现在只留下无尽的赞许。
“丹阳郡府明明是宛陵,为何弃之不用,反而在秣陵大兴土木。”男子满脸疑惑的看着,作为吴郡世家豪族的代表,考察丹阳之时的态度自然格外谨慎。
“陆贤弟和我一路南下,难道没有猜出征南将军的心思?。”顾雍牵着小孩的手,往前面走着。这一次带两人来,有两个目的。其一受到家族所托考察丹阳,其二就是送陆逊前往吴郡。
小孩满脸迷茫的看着:“姑父、我时常听叔父说,秣陵是个好地方。比邻长江,俯视江南。如果能把丹阳郡的郡府,设立在此处,必然能大有作为。”
“真是贤弟说的?”顾雍有些疑惑。
陆绩脸上有些挂不住,支支吾吾:“这、这……”
“贤弟好见识啊,我也时常感叹,秣陵不为丹阳郡府亏大了。”顾雍连连点头,不愧是陆氏子弟,居然和这么小的孩子谈论天下形势。
陆绩脸红,这是我说的吗?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
“叔父还说过,若江南山越动乱,秣陵远离山越栖息之地可从容调兵遣将。而且大江环绕,能更快从北方调兵。假若有人占据扬州,那么就能把大江变成腹地,依托淮水直指中原。”陆逊侃侃而谈。
顾雍震惊,不是因为这条计策有多高明。毕竟守江守淮,是江南士人的共识。只是这句话从五岁孩童口中说出,未免太过于匪夷所思。
“而且山越人口数以百万计,其中青壮数十万。由于常年生活在群山大泽中,凶悍异常。若能收到麾下,则能练出一支震惊天下的精锐。”
“彼时进可攻,退可守。两道防线在手,就算再不济也能划江而治。”陆逊越说越起劲,卖弄的意思不言而喻。
陆绩脸上有点挂不住,小神童打着自己的幌子也说的太过了吧:“够了!你姑父是聪慧之人,何须你指指点点。”
“侄儿错了,请叔父、姑父责罚。”陆逊被吓到了,一边请罪,一边偷偷往后退了两步,露出少许惧意。
顾雍见状如何不知,这哪里是什么陆绩说的,完全就是陆逊自己的意思:“陆氏神童,在下算是见识了。若我顾氏也有如此后辈,死而无憾。”
“顾世兄何必说这个死字。”陆绩连忙说着。
顾雍抬头看向前方,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这座小城有了别样的豪气:“此次前来,奉家中之命考察丹阳郡。”
“只是自从黄巾肆虐,天下以有动乱的迹象。江南想要幸免于难,只能求己。不知陆氏,对此又有什么看法?。”顾雍询问。
陆逊想要插言,但看到不善的目光,只能把话咽了下去。
“家父只想尊奉陛下旨意,替朝廷镇守庐江,至于其他的事情不敢多想。反倒让我带着逊儿返回吴郡,看来以有所决断。”陆绩回复。
顾雍轻叹:“若是如此,我也不便多言。”摆明陆氏不想过早掺和,只想过好现在的日子:“你观丹阳太守这段时间所作所为如何?。”
“没有去过巢湖,但听世兄所言,吴太守颇有手段。而且舍弃宛陵,把郡府改成秣陵小城,并更名建业。看来其志向和眼光,只怕不小。”
陆绩根据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了解到的情况说着:“其麾下兵马数万,和山越联军倒有一战之力。只是他吴氏的身份,让人有些隐忧。”
“可是顾及吴郡吴氏?。”顾雍询问。
陆绩点头:“吴氏也是世家豪族,若吴太守扫平江南乱局,又如何有我等立足之地。而且此战凶险,倒不如缓一缓来的妥当。”
“纵观吴太守崛起,可有吴郡吴氏的身影?。”顾雍询问,直接给出断言:“别人不知,难道庐江太守之子也不知?。”
“吴太守断然不是吴郡吴氏可以摆步之人,观其行政之策。安抚百姓,鼓励商贾,修甲兵降水贼方有如今之势。吾断定,他纵然不能重塑乾坤,也能固守江南。”顾雍说着。
陆绩迟疑:“世兄打算投奔吴太守?。”
“此事宜早不宜迟,若信得过为兄,可居住在丹阳。写信前往吴郡,把了解到的消息告知家中。”顾雍提议。
陆绩思索:“世兄所言在理,我等只是打探消息之人,具体如何还需要家里人做决断。”说完看向陆逊:“你是愿意在建业,还是先去吴郡。”
“自然和叔父、姑父在一起。”陆逊毫不犹豫说着。
吴郡有什么好玩的?哪里有建业这么热闹。只是刚刚两位长辈,好像对吴太守有不同的态度。伸手挠了挠头,不敢多说,只是乖乖跟在后面。
“咕咕咕……”一只只信鸽展翅高飞,江南随着征南将军、丹阳太守行文,以刮起一阵飓风。只是江南偏远,尚不能引起天下注意而已。
众江南世家豪族在丹阳的人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消息。连带锦衣卫发现,连巢湖中都多了不少陌生人的身影。
伏虎村长府和丹阳太守府,两处都没有阻拦。反而打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自由穿行。不管南下平叛,还是割据一方,总少不了他们的帮助。
适当显示出实力,会让事情顺利不少。
与此同时丹阳郡内的小型世家豪族纷纷收拾行李,往建业城快速汇聚。他们的力量不足以左右政令,但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也是吴明以公文形式,行文江南诸多郡的主要原因。
无助、迷茫的情绪以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身影,以及拔地而起的房屋。刘晔组织官吏忙的手忙脚乱,一家家商会也超负荷运行。
“卖烧饼了,刚出炉的烧饼。有需要的吗?口感好,份量足。”一名名手艺人,在街道两旁大喊。有些人停下脚步,付钱后胡乱吃两口就快速前行。
一辆马车缓缓而至,顾雍带着小孩以及一人走来。一边优哉游哉的走着,一边观看风土人情。回想刚刚看到建业两个字的时候,略微有些吃惊,而现在只留下无尽的赞许。
“丹阳郡府明明是宛陵,为何弃之不用,反而在秣陵大兴土木。”男子满脸疑惑的看着,作为吴郡世家豪族的代表,考察丹阳之时的态度自然格外谨慎。
“陆贤弟和我一路南下,难道没有猜出征南将军的心思?。”顾雍牵着小孩的手,往前面走着。这一次带两人来,有两个目的。其一受到家族所托考察丹阳,其二就是送陆逊前往吴郡。
小孩满脸迷茫的看着:“姑父、我时常听叔父说,秣陵是个好地方。比邻长江,俯视江南。如果能把丹阳郡的郡府,设立在此处,必然能大有作为。”
“真是贤弟说的?”顾雍有些疑惑。
陆绩脸上有些挂不住,支支吾吾:“这、这……”
“贤弟好见识啊,我也时常感叹,秣陵不为丹阳郡府亏大了。”顾雍连连点头,不愧是陆氏子弟,居然和这么小的孩子谈论天下形势。
陆绩脸红,这是我说的吗?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
“叔父还说过,若江南山越动乱,秣陵远离山越栖息之地可从容调兵遣将。而且大江环绕,能更快从北方调兵。假若有人占据扬州,那么就能把大江变成腹地,依托淮水直指中原。”陆逊侃侃而谈。
顾雍震惊,不是因为这条计策有多高明。毕竟守江守淮,是江南士人的共识。只是这句话从五岁孩童口中说出,未免太过于匪夷所思。
“而且山越人口数以百万计,其中青壮数十万。由于常年生活在群山大泽中,凶悍异常。若能收到麾下,则能练出一支震惊天下的精锐。”
“彼时进可攻,退可守。两道防线在手,就算再不济也能划江而治。”陆逊越说越起劲,卖弄的意思不言而喻。
陆绩脸上有点挂不住,小神童打着自己的幌子也说的太过了吧:“够了!你姑父是聪慧之人,何须你指指点点。”
“侄儿错了,请叔父、姑父责罚。”陆逊被吓到了,一边请罪,一边偷偷往后退了两步,露出少许惧意。
顾雍见状如何不知,这哪里是什么陆绩说的,完全就是陆逊自己的意思:“陆氏神童,在下算是见识了。若我顾氏也有如此后辈,死而无憾。”
“顾世兄何必说这个死字。”陆绩连忙说着。
顾雍抬头看向前方,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这座小城有了别样的豪气:“此次前来,奉家中之命考察丹阳郡。”
“只是自从黄巾肆虐,天下以有动乱的迹象。江南想要幸免于难,只能求己。不知陆氏,对此又有什么看法?。”顾雍询问。
陆逊想要插言,但看到不善的目光,只能把话咽了下去。
“家父只想尊奉陛下旨意,替朝廷镇守庐江,至于其他的事情不敢多想。反倒让我带着逊儿返回吴郡,看来以有所决断。”陆绩回复。
顾雍轻叹:“若是如此,我也不便多言。”摆明陆氏不想过早掺和,只想过好现在的日子:“你观丹阳太守这段时间所作所为如何?。”
“没有去过巢湖,但听世兄所言,吴太守颇有手段。而且舍弃宛陵,把郡府改成秣陵小城,并更名建业。看来其志向和眼光,只怕不小。”
陆绩根据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了解到的情况说着:“其麾下兵马数万,和山越联军倒有一战之力。只是他吴氏的身份,让人有些隐忧。”
“可是顾及吴郡吴氏?。”顾雍询问。
陆绩点头:“吴氏也是世家豪族,若吴太守扫平江南乱局,又如何有我等立足之地。而且此战凶险,倒不如缓一缓来的妥当。”
“纵观吴太守崛起,可有吴郡吴氏的身影?。”顾雍询问,直接给出断言:“别人不知,难道庐江太守之子也不知?。”
“吴太守断然不是吴郡吴氏可以摆步之人,观其行政之策。安抚百姓,鼓励商贾,修甲兵降水贼方有如今之势。吾断定,他纵然不能重塑乾坤,也能固守江南。”顾雍说着。
陆绩迟疑:“世兄打算投奔吴太守?。”
“此事宜早不宜迟,若信得过为兄,可居住在丹阳。写信前往吴郡,把了解到的消息告知家中。”顾雍提议。
陆绩思索:“世兄所言在理,我等只是打探消息之人,具体如何还需要家里人做决断。”说完看向陆逊:“你是愿意在建业,还是先去吴郡。”
“自然和叔父、姑父在一起。”陆逊毫不犹豫说着。
吴郡有什么好玩的?哪里有建业这么热闹。只是刚刚两位长辈,好像对吴太守有不同的态度。伸手挠了挠头,不敢多说,只是乖乖跟在后面。
“咕咕咕……”一只只信鸽展翅高飞,江南随着征南将军、丹阳太守行文,以刮起一阵飓风。只是江南偏远,尚不能引起天下注意而已。
众江南世家豪族在丹阳的人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消息。连带锦衣卫发现,连巢湖中都多了不少陌生人的身影。
伏虎村长府和丹阳太守府,两处都没有阻拦。反而打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自由穿行。不管南下平叛,还是割据一方,总少不了他们的帮助。
适当显示出实力,会让事情顺利不少。
与此同时丹阳郡内的小型世家豪族纷纷收拾行李,往建业城快速汇聚。他们的力量不足以左右政令,但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也是吴明以公文形式,行文江南诸多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