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的上班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当然这不是因为他本身的才华。其实欧美有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时间优化。
华夏往往会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结果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是数不清的抄书背书早上进去,和月亮一起回家。
其实在十几年前,小学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繁琐,下午还有课外活动的自由时间,作业也很少。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人才?
其实人才不是依靠这种完全和素质教育无关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嘴上说是要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其实实际做的是完全反了过来。
学习的效率才最重要。
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每天让学生把那些课文单词抄十几遍其实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很简单的证明就是许多小学的周考和月考成绩。
直接就是两级分化,不及格的和优秀的基本持平,六十分左右的大多数。老师家长会推卸责任说人的智商有先天差距,他也没有办法。
但实际上,就是这种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古代的私塾设计的好。虽然那个时候是只学语文。
但其实是还要同时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射箭这些君子六艺。
而现在的教育恰恰是放弃了书画音乐对弈这些真正陶冶情操的知识学问,可谓舍本求末。
而且大多数的小学英语老师都是不合格的。一个最简单的对比,华夏的小学六年的时间在抄书背书做题目中度过,仅仅学了语文数学外语。但与之对比的米国小学,学的是语文就分成精读和泛读,数学还有科学。而且这个科学是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学?掌握一个知识,现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从小其实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独立精神。
那么,哪怕是语文的作文,也是可以开放性的拿出一个课题,让学生组成小团队查阅资料合作完成。别小看这一点,从小养成的三观其实是特别重要的。
而且我们的小学从小就是那种不能质疑的教学,永远只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哪怕是数学都有多种解决方法,而语文的阅读理解这些,往往那些标准答案都是似是而非的。
这样唯一的后果就是聪明的孩子会去放弃自己的独立思维,而是揣摩出卷人的想法,其实就是主动戴上面具。当然,这或许正是高层希望看到的。
这和古代科举何其相似?
考生作文完全都是先弄清楚改卷的座师是什么观点,然后投其所好的写作。所以那些考中的文章都是一个特点:四平八稳,花团锦簇,不敢发挥。
就这个最后还进化成了八股文。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在用短短几十年去完成古代几千年的八股文进化。
所以那些两面人,其实说出这个词汇的人很有喜感的。常常是拿来贬义词去形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官员之类。可是真的自己没有数吗?两面人就是教育制度必然培养出来的啊。
你的教育就是倒逼聪明的学生主动成为两面人,然后看到有些不好控制了,又说他如何如何。
曾经的北大外语教授俞大絪的哥哥翻译家俞大缜曾经回忆他和妹妹是怎么学习英语打好英文基础的:
“将近70年前,我们的父母带着我们同胞兄弟姊妹10人(我行八,大絪行九)在魔都定居。父母都是念华夏旧书的,不懂英文,但是对英语的重要性却有相当认识。
我9岁多就进了一个伦敦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办的一所女校叫麦伦女校。妹妹大絪比我小一岁半,所以她晚进半年。学生只有30来人。教师也极少。
教我们英文的是一位40来岁华夏女教师。她富有经验,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教我们却是用中文,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
教材是在伦敦出版的整套由浅入深的十几个读本。编得很好,附有插图,趣味盎然。例如第一课的单词是:“am,at,hat,fat,mat,cat,bat,pat,rat,sat“;第二课是:“get,met,set,let,net,wet,yet“;第三课是:
“ill,bill,fill,hill,kill,mill,pill,sill,till,will“等等;又好念,又容易记。我们毫无困难地就学会了许多许多单词。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
我们不学音标就把音念准了。课文都是地道的英文。而这位教师又非常严格,每堂课都要提问,如:发音、拼读、翻译等等。只要稍出差错,她就严厉责备。
记得有一个年龄比我大的女孩,因为功课不好,常常挨骂,下了课就哭。我们姊妹二人一则对英文课特别有兴趣;二则怕学不好挨骂丢脸,所以特别用功。
我们姊妹每天都把当天的课复习好,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就念英文。冬天在母亲卧室里,坐在小板凳上,把椅子当桌子,两人苦读当天老师所教的英文。
除了单词之外,还背一部分课文。我已经讲过,我们的课本是地道的英文。我们没学过语法和音标,就能够讲正确但浅近的英文了。
这是60多年前的事。大絪于1966年含冤去世了。回忆当时我们两姊妹在母亲卧室内小板凳上苦读英文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老师还让我们背浅近的英文诗和唱英文歌,学英文对话。
等到放暑假时,我们就登台表演,招待学生的家长和外宾。这对我们学习英文有很大的帮助。
过了4年(大絪三年半),我们就进了魔都圣玛丽亚书院(st.mary's hall)。这个书院是美国圣公会在沪西办的一所女校,校园很大,大约有一百六、七十个女生。英文科目都是英美人教。
上课完全用英文。我们姊妹毫不感到困难,饮水思源,我们不能不感谢麦伦给我们打下的英文底子,尤其要归功于教书极严格的那位中国女教师。
据我记得我们念的mother tongue是一册极厚的英文读本,其中都是英美的散文与诗歌。还有一本manners(《文明礼貌》)。
七年级时学过heidi(《海蒂全集》)和英美名著选读等。八年级,有英文作文,还念英国名作家swift所著的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前二册。
圣经没有教本,由米国教师口授传教士的故事,由我与两位同学笔录下来,整理好再分给全班学习。
还有mary austin(米国作家)所著at home in the promised land;dickens所著christmas carol;irving rip van winkle
等。九年级起英文有由英人教的:algebra(代数);英译《悲惨世界》里的主要人物jean valjean的遭遇;coleridge著的the ancient mariner;heroines every child should know(忘了作者是哪国人了),还有英文作文和一些英美作家的短诗和短篇小说等。
学校有个相当大的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英美文学,我们姊妹经常借书阅读,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读完九年级就等于初中毕业,那时可以说我们已把英语基础打好,看英文的文理科书籍毫无问题(理科书上遇到个别的罕见的词可查词典),并能写出通顺和流利的文章。
妹妹大絪写作比我强,她能把古诗译成押韵的英文诗。念完初中又念3年高中。学过的scott的ivanhoe;longfellow的长诗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莎士比亚的剧本,如:hamlet《王子复仇记》等;旧约圣经;英国文学史;lytton的last days of pompei《庞培末日》;life of alice freeman palmer;这几年还念了一些英文原著和法文的英译本以及英文本的古代和近代欧洲通史、生物学、化学和几何等。
到十二年级我被推选为英文校刊的主编。大絪毕业那年也是校刊的英文主编。在圣玛丽亚期间,我们常常演出英文剧本,有的剧本是由我们两姊妹写的。
我们还有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fine arts(美术),是一位米国老太太教的,她教我们如何配颜色。比如:布置房间,服装颜色和花样的搭配等等。我们不但跟她学了审美观点,还学到了许多风趣的英文日常会话。
我写了这些,也许有人会说,你们上的是教会学校,全部精力都放在学英语上,所以能在七、八年内(麦伦念了4年,圣玛丽亚初中毕业前念了4年)将英语基础打好,别人是无法做到的。
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只花了一部分时间学英文,而其它课程和活动则占了大部分时间。我们每天有体育活动。
圣玛丽亚虽是教会学校,却也重视国文,有许多学生文章、书法、诗都很好。我的许多篇古文和唐诗大部分是在圣玛丽亚背熟的。
学钢琴需要占用很多时间,我妹妹大絪在钢琴上就花了不少功夫。所有这一切都占了不少时间。
我认为要打好英语基础,只要在严师的督促之下,多接触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英美原著作品,更重要的还要加上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但可以做到,而且花的时间也许还可以更短一些。
现在有些条件,像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这类工具,在我上学的那个时代是做梦也想像不到的。
还有人认为要学好外语非出国不可,事实上也不一定是这样。我在国外遇见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他们英语并不行。
就我所知,我国大学中有不少没有出过国的教师,但他们说和写的水平都很高。因此,我认为学英语的关键在于先打好基础,出国留学不是绝对必要的。”
很多人年级稍微大一些的都学过《许国璋英语》,但其实这套大学英文教材其实有八本,第五第六册就是北大外语系才女俞大絪教授主编的,其实许多时候并不是现在孩子不会学外语,而是教材和教的本身有问题。
虽然喊了许多年不要哑巴英语,要素质教育,但是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毕业就学了四年英语,有几个能敢说自己英语打下基础的?更不要说什么阅读英文原著了。
这和唐玄生促成金陵交易所是一个道理。
开句玩笑话,别说沪深股市了,就是b股早就像僵尸一样谁敢说直接关闭了?有谁当出头鸟的话和林则徐的结果差不多,最后必然就是个替罪羊下场。
唐玄生是打算慢慢把萝卜和辣椒转到金陵证券,当然,现在金陵证券的股票很少,只有两位数。但宁缺毋滥,反而交易额很是欣喜。而且,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出现那种高风险的炒作。
其实股票的天然双重属性就是投机和投资。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庄家大鳄炒作,而是上市公司本身和你制定的规则。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几乎所有海外国家赌博都是合法的,但为什么只有马靠和拉斯维加斯最有名?
哪怕一个赌场要一万亿也还是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
如何让一个赌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其实已经是一个经济学课题,博弈论其实都是因为这个产生的。可以说是直接就是赌场经济学了。
那么,一个完全投机的赌场,其实那些硬件软件设备都可以买到最好的。关键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规则。
说白了就是你想从赌徒口袋里面拿走多少的问题。很多人会说,就是金锁也是一晚就在马靠输了两千万啊。那为什么不想想,她在输了一百万的时候怎么就愿意继续赌下去呢?
换算成沪深股市一个很浅显的问题,庄家每次把股票打到几块钱的时候收集筹码,他就不担心散户和他抢那些低价筹码吗?毕竟,那个价格谁都可以买的。
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明白,其实是不适合进入股市的。反过来,那些庄家把茅台价格推到七百多一股的时候,他就没想过会卖不掉吗?
看到运送上门的家具主色调都是喜庆的华夏红,董诗云很是打趣了宋亚男一番。
不过那种祥云的图案看上去还是很大气的。
说是装扮,董诗云自然只是旁观。好在有糖糖和孙小圣帮忙,她们的力气可不是说笑,直接把床就举了起来。
其实卧室也就是一个大床,事先已经做了个很大的一体式浴室,再加上一个高清背投,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不过卧室是睡觉的地方,其实还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反正屋子多,而且这边真正会过来的估计也就是三五个人。
董诗云笑道:“应该买几个窗花,看着喜气。”
宋亚男道:“我那边的日常用品衣服什么的搬过来,就是我梦想中的家了。我一直想要这样的一个大卧室的。”
华夏往往会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结果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是数不清的抄书背书早上进去,和月亮一起回家。
其实在十几年前,小学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繁琐,下午还有课外活动的自由时间,作业也很少。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人才?
其实人才不是依靠这种完全和素质教育无关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嘴上说是要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其实实际做的是完全反了过来。
学习的效率才最重要。
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每天让学生把那些课文单词抄十几遍其实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很简单的证明就是许多小学的周考和月考成绩。
直接就是两级分化,不及格的和优秀的基本持平,六十分左右的大多数。老师家长会推卸责任说人的智商有先天差距,他也没有办法。
但实际上,就是这种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古代的私塾设计的好。虽然那个时候是只学语文。
但其实是还要同时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射箭这些君子六艺。
而现在的教育恰恰是放弃了书画音乐对弈这些真正陶冶情操的知识学问,可谓舍本求末。
而且大多数的小学英语老师都是不合格的。一个最简单的对比,华夏的小学六年的时间在抄书背书做题目中度过,仅仅学了语文数学外语。但与之对比的米国小学,学的是语文就分成精读和泛读,数学还有科学。而且这个科学是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学?掌握一个知识,现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从小其实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独立精神。
那么,哪怕是语文的作文,也是可以开放性的拿出一个课题,让学生组成小团队查阅资料合作完成。别小看这一点,从小养成的三观其实是特别重要的。
而且我们的小学从小就是那种不能质疑的教学,永远只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哪怕是数学都有多种解决方法,而语文的阅读理解这些,往往那些标准答案都是似是而非的。
这样唯一的后果就是聪明的孩子会去放弃自己的独立思维,而是揣摩出卷人的想法,其实就是主动戴上面具。当然,这或许正是高层希望看到的。
这和古代科举何其相似?
考生作文完全都是先弄清楚改卷的座师是什么观点,然后投其所好的写作。所以那些考中的文章都是一个特点:四平八稳,花团锦簇,不敢发挥。
就这个最后还进化成了八股文。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在用短短几十年去完成古代几千年的八股文进化。
所以那些两面人,其实说出这个词汇的人很有喜感的。常常是拿来贬义词去形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官员之类。可是真的自己没有数吗?两面人就是教育制度必然培养出来的啊。
你的教育就是倒逼聪明的学生主动成为两面人,然后看到有些不好控制了,又说他如何如何。
曾经的北大外语教授俞大絪的哥哥翻译家俞大缜曾经回忆他和妹妹是怎么学习英语打好英文基础的:
“将近70年前,我们的父母带着我们同胞兄弟姊妹10人(我行八,大絪行九)在魔都定居。父母都是念华夏旧书的,不懂英文,但是对英语的重要性却有相当认识。
我9岁多就进了一个伦敦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办的一所女校叫麦伦女校。妹妹大絪比我小一岁半,所以她晚进半年。学生只有30来人。教师也极少。
教我们英文的是一位40来岁华夏女教师。她富有经验,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教我们却是用中文,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
教材是在伦敦出版的整套由浅入深的十几个读本。编得很好,附有插图,趣味盎然。例如第一课的单词是:“am,at,hat,fat,mat,cat,bat,pat,rat,sat“;第二课是:“get,met,set,let,net,wet,yet“;第三课是:
“ill,bill,fill,hill,kill,mill,pill,sill,till,will“等等;又好念,又容易记。我们毫无困难地就学会了许多许多单词。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
我们不学音标就把音念准了。课文都是地道的英文。而这位教师又非常严格,每堂课都要提问,如:发音、拼读、翻译等等。只要稍出差错,她就严厉责备。
记得有一个年龄比我大的女孩,因为功课不好,常常挨骂,下了课就哭。我们姊妹二人一则对英文课特别有兴趣;二则怕学不好挨骂丢脸,所以特别用功。
我们姊妹每天都把当天的课复习好,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就念英文。冬天在母亲卧室里,坐在小板凳上,把椅子当桌子,两人苦读当天老师所教的英文。
除了单词之外,还背一部分课文。我已经讲过,我们的课本是地道的英文。我们没学过语法和音标,就能够讲正确但浅近的英文了。
这是60多年前的事。大絪于1966年含冤去世了。回忆当时我们两姊妹在母亲卧室内小板凳上苦读英文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老师还让我们背浅近的英文诗和唱英文歌,学英文对话。
等到放暑假时,我们就登台表演,招待学生的家长和外宾。这对我们学习英文有很大的帮助。
过了4年(大絪三年半),我们就进了魔都圣玛丽亚书院(st.mary's hall)。这个书院是美国圣公会在沪西办的一所女校,校园很大,大约有一百六、七十个女生。英文科目都是英美人教。
上课完全用英文。我们姊妹毫不感到困难,饮水思源,我们不能不感谢麦伦给我们打下的英文底子,尤其要归功于教书极严格的那位中国女教师。
据我记得我们念的mother tongue是一册极厚的英文读本,其中都是英美的散文与诗歌。还有一本manners(《文明礼貌》)。
七年级时学过heidi(《海蒂全集》)和英美名著选读等。八年级,有英文作文,还念英国名作家swift所著的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前二册。
圣经没有教本,由米国教师口授传教士的故事,由我与两位同学笔录下来,整理好再分给全班学习。
还有mary austin(米国作家)所著at home in the promised land;dickens所著christmas carol;irving rip van winkle
等。九年级起英文有由英人教的:algebra(代数);英译《悲惨世界》里的主要人物jean valjean的遭遇;coleridge著的the ancient mariner;heroines every child should know(忘了作者是哪国人了),还有英文作文和一些英美作家的短诗和短篇小说等。
学校有个相当大的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英美文学,我们姊妹经常借书阅读,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读完九年级就等于初中毕业,那时可以说我们已把英语基础打好,看英文的文理科书籍毫无问题(理科书上遇到个别的罕见的词可查词典),并能写出通顺和流利的文章。
妹妹大絪写作比我强,她能把古诗译成押韵的英文诗。念完初中又念3年高中。学过的scott的ivanhoe;longfellow的长诗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莎士比亚的剧本,如:hamlet《王子复仇记》等;旧约圣经;英国文学史;lytton的last days of pompei《庞培末日》;life of alice freeman palmer;这几年还念了一些英文原著和法文的英译本以及英文本的古代和近代欧洲通史、生物学、化学和几何等。
到十二年级我被推选为英文校刊的主编。大絪毕业那年也是校刊的英文主编。在圣玛丽亚期间,我们常常演出英文剧本,有的剧本是由我们两姊妹写的。
我们还有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fine arts(美术),是一位米国老太太教的,她教我们如何配颜色。比如:布置房间,服装颜色和花样的搭配等等。我们不但跟她学了审美观点,还学到了许多风趣的英文日常会话。
我写了这些,也许有人会说,你们上的是教会学校,全部精力都放在学英语上,所以能在七、八年内(麦伦念了4年,圣玛丽亚初中毕业前念了4年)将英语基础打好,别人是无法做到的。
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只花了一部分时间学英文,而其它课程和活动则占了大部分时间。我们每天有体育活动。
圣玛丽亚虽是教会学校,却也重视国文,有许多学生文章、书法、诗都很好。我的许多篇古文和唐诗大部分是在圣玛丽亚背熟的。
学钢琴需要占用很多时间,我妹妹大絪在钢琴上就花了不少功夫。所有这一切都占了不少时间。
我认为要打好英语基础,只要在严师的督促之下,多接触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英美原著作品,更重要的还要加上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但可以做到,而且花的时间也许还可以更短一些。
现在有些条件,像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这类工具,在我上学的那个时代是做梦也想像不到的。
还有人认为要学好外语非出国不可,事实上也不一定是这样。我在国外遇见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他们英语并不行。
就我所知,我国大学中有不少没有出过国的教师,但他们说和写的水平都很高。因此,我认为学英语的关键在于先打好基础,出国留学不是绝对必要的。”
很多人年级稍微大一些的都学过《许国璋英语》,但其实这套大学英文教材其实有八本,第五第六册就是北大外语系才女俞大絪教授主编的,其实许多时候并不是现在孩子不会学外语,而是教材和教的本身有问题。
虽然喊了许多年不要哑巴英语,要素质教育,但是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毕业就学了四年英语,有几个能敢说自己英语打下基础的?更不要说什么阅读英文原著了。
这和唐玄生促成金陵交易所是一个道理。
开句玩笑话,别说沪深股市了,就是b股早就像僵尸一样谁敢说直接关闭了?有谁当出头鸟的话和林则徐的结果差不多,最后必然就是个替罪羊下场。
唐玄生是打算慢慢把萝卜和辣椒转到金陵证券,当然,现在金陵证券的股票很少,只有两位数。但宁缺毋滥,反而交易额很是欣喜。而且,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出现那种高风险的炒作。
其实股票的天然双重属性就是投机和投资。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庄家大鳄炒作,而是上市公司本身和你制定的规则。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几乎所有海外国家赌博都是合法的,但为什么只有马靠和拉斯维加斯最有名?
哪怕一个赌场要一万亿也还是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
如何让一个赌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其实已经是一个经济学课题,博弈论其实都是因为这个产生的。可以说是直接就是赌场经济学了。
那么,一个完全投机的赌场,其实那些硬件软件设备都可以买到最好的。关键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规则。
说白了就是你想从赌徒口袋里面拿走多少的问题。很多人会说,就是金锁也是一晚就在马靠输了两千万啊。那为什么不想想,她在输了一百万的时候怎么就愿意继续赌下去呢?
换算成沪深股市一个很浅显的问题,庄家每次把股票打到几块钱的时候收集筹码,他就不担心散户和他抢那些低价筹码吗?毕竟,那个价格谁都可以买的。
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明白,其实是不适合进入股市的。反过来,那些庄家把茅台价格推到七百多一股的时候,他就没想过会卖不掉吗?
看到运送上门的家具主色调都是喜庆的华夏红,董诗云很是打趣了宋亚男一番。
不过那种祥云的图案看上去还是很大气的。
说是装扮,董诗云自然只是旁观。好在有糖糖和孙小圣帮忙,她们的力气可不是说笑,直接把床就举了起来。
其实卧室也就是一个大床,事先已经做了个很大的一体式浴室,再加上一个高清背投,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不过卧室是睡觉的地方,其实还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反正屋子多,而且这边真正会过来的估计也就是三五个人。
董诗云笑道:“应该买几个窗花,看着喜气。”
宋亚男道:“我那边的日常用品衣服什么的搬过来,就是我梦想中的家了。我一直想要这样的一个大卧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