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只知许蒙与黄顺关系不错,甚至还是黄顺的老丈人,但司马懿却绝不会想到,许蒙与黄顺的关系密切到何种地步。倒不是司马懿没有那根敏感的神经,实在是叶落森林,滴水入海,司马懿无从防起。
要论与黄顺关系好的,满个邺城各大家族扒拉扒拉,几乎找不出几家与黄顺关系差的。而且满朝文武,大多都还受过黄顺的恩惠,一心想着巴结黄顺的人家大有人在。
再说老丈人这事,也做不成司马懿怀疑许蒙的理由。要说老丈人,曹操也是黄顺的老丈人呢!司马懿能怀疑曹操吗?同样的,邺城里,想与黄家结成儿女亲家的人家照样多了去。许蒙不过是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了而已。以此标准去怀疑,司马懿就得把几乎所有邺城大族都列入防备的名单,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而且,许蒙的日常做派,也与黄顺的动向没有多少关系。许蒙自始就做与西域和塞外的生意,可说是靠这个起的家。后来入邺城,也是因为许攸的缘故。黄顺后来也大力做这两个方向的生意,可说与许蒙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抢了许蒙部分饭碗。
好在许蒙进入邺城后,心思不再完全放在生意上,而是全力以赴的经营仕途,尤其是与曹氏的关系上,可说是不遗余力。曹操由于对许攸的愧疚,对许蒙一族也颇为优待。后来的曹丕,虽然没有对许蒙另眼相看,但也没有对许蒙有什么坏的表示。
而在曹丕一朝,许蒙耐住了寂寞,等到了曹睿掌权。曹睿年幼,当年曹操为子孙攒下的文臣武将,老的老死的死,没几个顶用的,曹睿势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幕僚核心。这时,许蒙把握住了机会,成了曹睿的入幕之宾。
其中缘由,司马懿非常清楚,可说是司马懿与许蒙关系发生根本转变的主因之一。当年以司马懿为首的河间大族,借曹丕刚死之机,伸手向曹睿要兵权,要财权,要人权。狠显然是要架空曹睿,由大族掌权的节奏。曹睿虽然年轻,也知其中利害,但曹睿毕竟经验和胆略都不足以服众,对河间大族的咄咄逼人,虽有心抵抗,却始终力不从心。
此时的曹睿,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此时的河间大族,如日中天,又有西域墨门的人监视着朝中百官,谁敢在这个时候,出头为皇帝出谋划策?
许蒙这个时候,就显出了他投机家的本性,毅然站出来,而且是公开的站出来,白天黑夜不分出入皇宫大内,与曹睿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当时的司马懿,不是没想过杀许蒙以儆效尤,但司马懿有顾虑。许蒙可是个半截入土的人,他走南闯北,什么世面没见识过?这种时候与曹睿走近,其中的利害,能看不明白?
既然能看明白,许蒙却依然选择这么做。在司马懿看来,许蒙当然是有所凭才是。最可能给予许蒙底气的,只有黄顺!
如果许蒙的身后真的有黄顺在撑腰,那司马懿要动许蒙,还真是要思量一番。毕竟,黄顺可是连西域墨门都忌讳几分的人物。司马懿在羽翼未丰之前,绝不想与黄顺做正面冲突。对许蒙下手,就给了黄顺直接插手邺城的可能。甚至,黄顺还会带着曹彰、曹丕和曹宇三曹一起回邺城!
曹宇且不论,曹彰和曹丕两个,无论哪一个站出来,都够河间大族喝一壶的。再加上黄顺的扶持,司马懿已能断定:河间大族断然不是对手。
再加上,司马懿当时确实也小看了许蒙,认为只有一个许蒙,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没想到,有了许蒙的插手,曹睿很快就稳住了阵脚,满足了河间大族的核心诉求:兵权,拒绝了财权和人权。有了兵权在手的河间大族,也就没有继续纠缠财权和人权。
接下来,曹睿就利用手上的财权和人权,将优良资源拼命向中军倾斜,使得本来编制就比外军满的中军,更加的庞大。
仅此操作,还威胁不到河间大族,在他们看来,顶多是曹睿自保的一个措施罢了,无伤全局。但接下来,曹睿利用曹氏和夏侯氏两族仅存的几员大将,在外军里面翻江倒海,将外军的指挥系统弄得一团糟。
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就是曹真不切实际的进攻汉中方案。当时人们只道是曹真准备充分才有此提议,但事后看来,曹真大败亏输,虽然曹真自己的盛名受损,但于曹氏整体却无丝毫损失,受损最大的是外军!
最骚的操作就是,事后,曹睿还顺水推舟,承认了司马懿为关中地区兵马总指挥。这一下让曹真的失败得益最大的变成了河间大族。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在司马懿身上,聚焦在河间大族身上。
就是这一波操作,甚至让司马懿也掉了进去。现在想想,曹真敢动汉中,蜀汉为保汉中,一定会调集大军前来。等曹真败退,蜀汉多半会就势出击,找关中的麻烦。这时候司马懿接手,就必须面对蜀汉兵马的威胁。如果司马懿赢了,当然是赚个盆满钵满,但要是输了,那司马懿就是两手空空了。
凭司马懿的才能和河间大族的能量,区区一个汉中兵力的进攻,能让司马懿栽个大跟头?司马懿想想都不可能,但现在,司马懿却有些明悟了几分。
现实是黄顺带人来到了汉中,许蒙是知道黄顺的实力的,有黄顺坐镇,自己难以讨得了好,曹睿就无需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就能让自己在战场上灰头土脸。如此更加撇清了朝廷的关系。好像朝廷在此中从未出过手,一切都是被形势推动着办事一般。
但司马懿绝对相信,如果不是黄顺来到汉中,曹睿一定会在后方千方百计的给自己使绊子,让自己不得全力伸张,从而在战场上吃到败仗。只要自己吃了败仗,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自己撤了,换上曹睿自己的人。
想到这,司马懿不禁一阵后悔。自己其实完全有机会避开朝廷的算计。黄顺显然另有要务,已经与自己罢兵言和。只要自己不主动生事,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兵败代郡的事实。
(本章完)
要论与黄顺关系好的,满个邺城各大家族扒拉扒拉,几乎找不出几家与黄顺关系差的。而且满朝文武,大多都还受过黄顺的恩惠,一心想着巴结黄顺的人家大有人在。
再说老丈人这事,也做不成司马懿怀疑许蒙的理由。要说老丈人,曹操也是黄顺的老丈人呢!司马懿能怀疑曹操吗?同样的,邺城里,想与黄家结成儿女亲家的人家照样多了去。许蒙不过是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了而已。以此标准去怀疑,司马懿就得把几乎所有邺城大族都列入防备的名单,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而且,许蒙的日常做派,也与黄顺的动向没有多少关系。许蒙自始就做与西域和塞外的生意,可说是靠这个起的家。后来入邺城,也是因为许攸的缘故。黄顺后来也大力做这两个方向的生意,可说与许蒙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抢了许蒙部分饭碗。
好在许蒙进入邺城后,心思不再完全放在生意上,而是全力以赴的经营仕途,尤其是与曹氏的关系上,可说是不遗余力。曹操由于对许攸的愧疚,对许蒙一族也颇为优待。后来的曹丕,虽然没有对许蒙另眼相看,但也没有对许蒙有什么坏的表示。
而在曹丕一朝,许蒙耐住了寂寞,等到了曹睿掌权。曹睿年幼,当年曹操为子孙攒下的文臣武将,老的老死的死,没几个顶用的,曹睿势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幕僚核心。这时,许蒙把握住了机会,成了曹睿的入幕之宾。
其中缘由,司马懿非常清楚,可说是司马懿与许蒙关系发生根本转变的主因之一。当年以司马懿为首的河间大族,借曹丕刚死之机,伸手向曹睿要兵权,要财权,要人权。狠显然是要架空曹睿,由大族掌权的节奏。曹睿虽然年轻,也知其中利害,但曹睿毕竟经验和胆略都不足以服众,对河间大族的咄咄逼人,虽有心抵抗,却始终力不从心。
此时的曹睿,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此时的河间大族,如日中天,又有西域墨门的人监视着朝中百官,谁敢在这个时候,出头为皇帝出谋划策?
许蒙这个时候,就显出了他投机家的本性,毅然站出来,而且是公开的站出来,白天黑夜不分出入皇宫大内,与曹睿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当时的司马懿,不是没想过杀许蒙以儆效尤,但司马懿有顾虑。许蒙可是个半截入土的人,他走南闯北,什么世面没见识过?这种时候与曹睿走近,其中的利害,能看不明白?
既然能看明白,许蒙却依然选择这么做。在司马懿看来,许蒙当然是有所凭才是。最可能给予许蒙底气的,只有黄顺!
如果许蒙的身后真的有黄顺在撑腰,那司马懿要动许蒙,还真是要思量一番。毕竟,黄顺可是连西域墨门都忌讳几分的人物。司马懿在羽翼未丰之前,绝不想与黄顺做正面冲突。对许蒙下手,就给了黄顺直接插手邺城的可能。甚至,黄顺还会带着曹彰、曹丕和曹宇三曹一起回邺城!
曹宇且不论,曹彰和曹丕两个,无论哪一个站出来,都够河间大族喝一壶的。再加上黄顺的扶持,司马懿已能断定:河间大族断然不是对手。
再加上,司马懿当时确实也小看了许蒙,认为只有一个许蒙,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没想到,有了许蒙的插手,曹睿很快就稳住了阵脚,满足了河间大族的核心诉求:兵权,拒绝了财权和人权。有了兵权在手的河间大族,也就没有继续纠缠财权和人权。
接下来,曹睿就利用手上的财权和人权,将优良资源拼命向中军倾斜,使得本来编制就比外军满的中军,更加的庞大。
仅此操作,还威胁不到河间大族,在他们看来,顶多是曹睿自保的一个措施罢了,无伤全局。但接下来,曹睿利用曹氏和夏侯氏两族仅存的几员大将,在外军里面翻江倒海,将外军的指挥系统弄得一团糟。
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就是曹真不切实际的进攻汉中方案。当时人们只道是曹真准备充分才有此提议,但事后看来,曹真大败亏输,虽然曹真自己的盛名受损,但于曹氏整体却无丝毫损失,受损最大的是外军!
最骚的操作就是,事后,曹睿还顺水推舟,承认了司马懿为关中地区兵马总指挥。这一下让曹真的失败得益最大的变成了河间大族。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在司马懿身上,聚焦在河间大族身上。
就是这一波操作,甚至让司马懿也掉了进去。现在想想,曹真敢动汉中,蜀汉为保汉中,一定会调集大军前来。等曹真败退,蜀汉多半会就势出击,找关中的麻烦。这时候司马懿接手,就必须面对蜀汉兵马的威胁。如果司马懿赢了,当然是赚个盆满钵满,但要是输了,那司马懿就是两手空空了。
凭司马懿的才能和河间大族的能量,区区一个汉中兵力的进攻,能让司马懿栽个大跟头?司马懿想想都不可能,但现在,司马懿却有些明悟了几分。
现实是黄顺带人来到了汉中,许蒙是知道黄顺的实力的,有黄顺坐镇,自己难以讨得了好,曹睿就无需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就能让自己在战场上灰头土脸。如此更加撇清了朝廷的关系。好像朝廷在此中从未出过手,一切都是被形势推动着办事一般。
但司马懿绝对相信,如果不是黄顺来到汉中,曹睿一定会在后方千方百计的给自己使绊子,让自己不得全力伸张,从而在战场上吃到败仗。只要自己吃了败仗,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自己撤了,换上曹睿自己的人。
想到这,司马懿不禁一阵后悔。自己其实完全有机会避开朝廷的算计。黄顺显然另有要务,已经与自己罢兵言和。只要自己不主动生事,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兵败代郡的事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