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玛生上师以烟雾、灵魂、精神的形态存在,那么,他就可以无限大、无限小、无限膨胀、无限压缩,与远古传说中“餐云霞、吸晨露”的仙人一般。
    在那种状态下,他与任何物体的关系都是相互融合,不分彼此。也就是说,他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退自如,洒脱来去。
    “原来,抛弃了皮囊的样子竟是如此——”我说不下去,因为自己对那种状态一无所知,只能看到,却洞察不了对方的端倪。
    中国所有修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抛弃肉身、精神永存,但极少有人能做到那一点。我相信,丹玛生上师的存在不是个例,只不过唯有他从出世的状态重新“入世”,回来帮助九大弟子解决“猕猴种人”的危机事件。
    “佩服,佩服。”除了这两个字,我无法说更多。
    “你很聪明,至少能够举一反三,把我没说出的话都想通了。”那声音说。
    “虽然如此,我还是有些遗憾,今日得见上师,日后却无法向他人描述上师的模样。”我说。
    “我的样子……很久我也没有看见自己了。向东十步,左拐两步,那里立着一面镜子。”他说。
    我立刻举步,先向东十步,又左拐两步。
    烟雾太浓,我像瞎子一样闭着眼前进,并不担心会撞到其它东西,因为他既然这样说了,就已经对前进路线进行过精确计算,没有丝毫纰漏。
    我缓缓站定,但眼前被浓烟锁住,可视距离不足一尺。
    很快,我感觉到身边的烟雾快速流动,眼前一亮,已经看见了那面挂在墙壁上的椭圆形铜镜。
    那不但是铜镜,而且是古镜,镜面并非水银玻璃,而是用十分古老的磨铜工艺制造而成,映出的影像有些模糊,完全比不上现代化的镜子。
    我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稍稍向前探身,才看清了自己的五官轮廓。
    他指出铜镜的位置,一定是想让我看到他的样子。当然,在很多普通人的印象中,所有藏地上师的模样都差不多,黑瘦枯干,容颜憔悴,永远都是营养不足、萎靡不振的样子。
    突然间,我在镜中看到了另一个人。
    除了那个人,还有一头走兽。
    那个人身材挺拔,披着青铜色的盔甲,右手握着一杆长枪,左手牵着一根缰绳。缰绳的另一端就是那头走兽,看那样子,竟然是远古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我再次向前探身,试图看清那将军的脸,但磨铜镜面的映照能力有限,任我怎样瞪大眼睛,都只能看到他的面部轮廓。
    “这就是您吗?上师。”我问。
    “也许是吧,过去的事流逝太久了,我早就记不起自己的样子了,唯有那只战甲麒麟,长眠雪山脚下已经千年。”那声音回答。
    “从将军到现在,您身上发生过什么?”我追问。
    “人最大的困顿就是看不清自己,尤其是在生命转折、死生交替之时,恍若一梦过后,人的样子就发生了改变。我不得不说,这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那声音回答。
    听他的意思,抛弃肉身、虹化为烟的关键时刻,他作为当事者,根本无法留下记录。
    “你快乐吗?”我换了一个交谈的方向。
    既然如此问,我其实就已经感觉到了,丹玛生上师的情绪并不快乐。
    “我说不清此刻的感受,也许消灭了猕猴种人之后,我的情绪能平复一些吧。”那声音说。
    一瞬间,我心内一片悲凉。原来,即使丹玛生上师这样的成功者,心里也存在着疑惑、困顿与苦闷。反观红尘俗世之中,修行者拼命闭关苦思,假如到了丹玛生上师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的话,人生也就全残废了。
    修行当然是一件艰苦的事,但即使是再艰苦,也应该有快乐才对,因为快乐代表着希望,追逐一件有希望的事就会有快乐,即使遇到挫折、跌倒于泥泞,也会有重新奋发、爬起前行的乐观精神。
    如果像我现在感知到的,丹玛生上师的生命中没有一丝快乐,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修行者不快乐、无希望,那么他所追求的事业也一样是毫无快乐、希望可言的。推而广之,他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呢?
    “上师,您不觉得,自己已经误入歧途了吗?”我问。
    “我身化青烟,无所不在,何来误入歧途之说?”那声音问。
    我凝视铜镜中的将军,感受到的只有沮丧与绝望。虽然他长枪在手、麒麟在侧,却已经失去了斗志,失败和死亡转瞬即至。
    “如果丹玛生上师是因为横死而进入了灵魂永生状态,那么——这不是虹化,而是游魂。”刹那间,我的心向绝望的深渊中沉没下去。
    如此一来,丹玛生上师和九大红衣藏僧根本救不了电隼,只会将电隼送入地狱。
    “我记起来了,那时候,我在西域。”那声音说。
    我默然听着,似乎已经感染了他的绝望情绪,心情一片晦暗。
    “取经人出玉门关,天地间群魔乱舞。”他说。
    “哪里来的取经人?”我问。
    “我是塞上守将,不知经书为何,也不知取经为何,更不知那取经人说的为何……”他并未回答我的话,而是陷入了久远的记忆之中。
    中原历史上出现过数位“取经人”,其中最伟大的一位,当属唐朝僧人陈玄奘,即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角。
    取经之路艰辛崎岖,所经之处,无不是刀山火海、荆棘丛林。取经路上,每一日都在生死边缘辗转。
    正因为经受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层层考验,陈玄奘才从天竺之国求来了慈悲经卷,让大唐江山稳如磐石,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无论生者还是亡者,全都有了心灵栖息之所。
    当年,陈玄奘行经西域,自然是由敦煌戈壁上横穿而过,胼手砥足,迎接狂风暴沙的洗礼。如果丹玛生上师的某一前世为西域守将,他们也许有相遇的机会。
    “取经人说,明知前路充满艰难险阻,只要一心求经,心无旁骛,就能化荆棘为坦途、见风霜如沐春风。我听了他的话,以致于最后误了终生。”那声音说。
    西天取经的故事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很多欢乐,一代又一代人看着《西游记》的故事长大,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耳熟能详,提起某一个来,全都津津乐道。
    我不知丹玛生上师的前世究竟如何,但他提到“误了终生”,那肯定就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了。
    “能说一说吗?我会是个好听众。”我说。
    虽然身在北方大国首都,但我一直惦记敦煌。任何跟莫高窟有关的线索,都能扯动我内心的那根琴弦。
    “取经人给我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他把经卷里的世界描绘得那么动人,仿佛一掀开经卷,人就进入了完美无瑕的西方净土。他自称,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在西方经卷的感召之下,欣然由长安动身,去往天竺之国。我被他的信心和毅力感动,自愿持枪护卫,离开戍守的要塞,陪他西去。可惜,一踏上戈壁,我们就失去了方向,西天迢迢万里,连个清楚一点的地图都没有。后来,戈壁上的黄风沙一起,我们就流落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那声音停下,铜镜里的人翻身上了麒麟坐骑,手握长枪,仰天长啸。
    “那是什么样的地方?”我问。
    “一个……冷冰冰的死亡之国。”那声音变得迟疑起来。
    我起初无法理解“冷冰冰的死亡之国”指的是什么,但脑子里迅速思索,戈壁滩上荒无人烟,所谓的“死亡之国”或许是历史上那些湮灭不见的国都遗址罢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那声音突然说。
    “我想的不对吗?难道你们遇见的,不是亡国遗址?”我问。
    那声音变得越发苦涩:“如果是亡国遗址,值得人惊讶吗?我戍守边关二十载,岂能不了解那种地方?也值得大惊小怪?”
    我低头想了想,脑子里倏地一闪,记起来之前有人发表在《飞碟》杂志上的一段猎奇文字,说的是某个乡下人误入山区岩洞遇见画中世界的事。
    此类传说自古有之,比如著名的文言文故事《桃花源记》,说的就是武陵渔夫误入另一世界的故事。
    《飞碟》杂志向来都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的,所以,我看过那件事后,只当是故事来看,并未深思。
    “我们不要猜谜语了,上师。”我说。
    时间有限,两个人没必要反复兜圈子,还是直接说出答案为好。
    “我们进入了画中世界。”那声音说,“画中一切都是静止不动的,是不是算得上死亡之国?”
    我微微一怔,戈壁滩上空空荡荡,能够找到壁画之处,一定是那几座著名的洞窟,其中也包括了莫高窟。
    “上师,请暂停一下,我得梳理一下思路,看看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及时地举手,暂时截断那声音说的话。
    最起初,我们讨论的是“虹化”问题,然后延伸到“如何救援电隼、打败猕猴种人”。之后,那声音引我来到铜镜前,自述悲惨历史,又牵扯到了取经人。当他提到“误入壁画世界”时,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顾倾城和明水袖。昔日,亡明公主明水袖在遭到追杀时误入壁画;今日,顾倾城为了揭开莫高窟的秘密,无畏冒险,进入壁画。两人的遭遇与丹玛生上师一样,都是离开现实世界,进入了另外的一重境界。
    “说说你的所见所闻吧。”我说。
    “那里的场景十分奇特,与其啰嗦描述,不如我这样告诉你,那是中原的一幅名画,名为‘反弹琵琶图’。”那声音说。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到了最后,所有线索还是归结到“反弹琵琶图”上来,证明敦煌莫高窟是所有人都避不开的一道门槛。
    无论哪一政府、哪一帮派,只要跟莫高窟沾边,就会付出代价。

章节目录

敦煌天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飞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飞天并收藏敦煌天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