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皮肉之苦?”谢四娘终于感到不对劲。
这事瞒不了,刘昌郝将经过简单地说了一遍,又说:“阿娘,幸好是孔押司来了,能耽搁两三个时辰,只要能耽搁,便会无事。”
“岂会无事?”谢四娘忽然想起来,应当是无事,问:“刘四根为何害我家?”
“大约姜老汉死了,或快要死了。”
“又死了人?”孔押司问。
“估计是,”刘昌郝只好两边解释。
“五条人命了。”孔押司叹息道。
然而刘四根想的美,想要先发治人,却不知他已经走在了作死的路上。
“问一问。”
“阿娘,好的,”刘昌郝喊来干活的武兆麟,让他去小姜村打听。谢四娘则立即烧茶,给三人沏茶,沏完茶,又立即做菜做饭。
“还要感谢押司与两位快手哥哥。”刘昌郝说道,真的幸亏孔押司,否则莫名其妙拖到县衙,不说会被活活打死,至少会打得七死八活。甚至狠一点,能当场发配充军,在自己脸上刺字。反正除了死亡之外,因为有花谷久在,什么都可能发生。
“无妨,无妨。”
“武知县为何还不调走?”
“似乎朝廷出台一种制度,地方官员须留两三年任,具体的我也不清楚。然主薄与县尉调走了,前年你的案子中,此两人不太恶。”
不太恶,也不会太善,但那时候,即便两人觉得不妥,只要不是嫉恶如仇之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说,他们又没有知县权利大,能怎么办?
“现在主薄与县尉如何?”
“县尉略刚直,然其权利小,主薄则与武知县一样,攀龙附凤之辈。刘有宁,你似是不惧?”孔押司问,刘昌郝不惧还好一点,奇怪的是连他母亲似乎也不太害怕。
“孔押司,吾是怕受皮肉之苦,然只要我行得正,坐得端,无论是花谷久或是武知县,其已不能奈我何了。”但反过来,刘昌郝恐怕也拿他们没太多办法,包括花谷久,背后的人家很讨厌。
“哦。”
刘昌郝喝着茶,关键得拖一段时间,但他心里面琢磨着,如何将刘四根一家彻底拍死。不要以为自家客户多,且看,不将这个老家伙拍死,还想不想过一个稍稍平静的日子?
正想着,刘四根婆娘跑进来:“你们县里人,为何不拘捕此等凶人!”
卧草!
孔押司差一点跳起来,谁是凶人哪?
正好张德奎也回来了,是谢四娘一边做饭,一边抽空将他叫回来的。秦瓦匠不敢喊,性子太急。
刘昌郝说:“秦叔父,将她拖到刘昌隆家去。”
若是秦瓦匠那是巴不得的,张德奎迟疑了一下,却未动。那栋宅子确实很邪门,虽然那天晚上他们进去没事,然而那怕白天路过,都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刘昌郝也省悟过来,现在是白天,但真的不好说啊,说不定前面拖进去,后面就会出事情。是有,是无,谁敢去验证?于是改口:“拖到黑水河,让她喝几口梁得田儿子的冤魂水。”
刘四根婆娘想要跑,哪里逃,被张德奎捉住,往黑水河拖。
孔押司暗赞,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农村,特别是刘梁村这个地方,不打人,早晚会被人打,但同样的打人,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只打皮外伤,一个往死里打。
刘四根婆娘被灌得七死八活,然后发疯地跑回家,换了衣服,就往县城里跑。刘昌郝让她跑,这不是一里路两里路,跑到县城,县城里再派人过来,时间已经拖得足够多了。
几人吃午饭,谢四娘问:“孔押司,你相帮我儿,不怕知县责问?”
“责问是谓必然,然又能奈我何?大不了不做押司。”
胥吏也有一些薪酬的,如刘家纳税,有的名堂如支移、折变,这些钱皆是县里的小金库,一是用来支付“税物、粮”运输时所产生的损耗与成本,一是留作私用,免役法推广后,也从中抽出一部分钱用来支付胥吏薪酬,但总体上来说并不多,“天下吏人,素无常禄”。然而不可小视胥吏,特别是到了孔押司这一级别胥吏的收入,虽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
还有刘昌郝写的那首诗,不是反动诗,它也反应了宋朝一个现象,官员与乡绅共治地方,地方官不得不依靠乡绅与胥吏,按照朝廷本义去征税,税绝对不会太重,那怕熙宁变法后的赋税,问题是上面征了一石税,下面则变成了三石四石税。因为权利不能达到底层,朝廷知道一些胥吏凶残,却徒之无奈,只能说逼急了,拿一两个胥吏开刀用作惩戒。
论权利州级别的一些胥吏,如孔目权利很大,到了县级别,要小得多,其中权利最大的便是押司与录事,一个县最多不能超过八名押司,有的只有四五名。
这是京畿地区的,若是稍偏远的地区,往往知县都需要观看押司的脸色。甚至一半以上知州知县的权利,能生生被乡绅与胥吏联手架空。
拘捕疑犯,本来是快手之责,大不了会派都头(非军营之都头,其相当于捕头)亲自前往,然孔押司主动请求,武知县便同意了。
回到孔押司身上,以薪酬看,做不做押司无所谓,但真不做了,每年损失可不小,不过呢,孔押司也是说卖乖的话,即便武知县知道孔押司有意替刘昌郝挡了两三个时辰,又能奈孔押司如何?我给你七分面子,但你得给我三分面子!
“勿用。”
这是刘昌郝不想事情闹得太大,另外不想受皮肉之苦的,否则,这个武知县明天乌翘帽便保不住了,即便这样,几天后,也休想呆在尉氏。
吃过饭,武兆麟回来。
开始时姜家的人不肯说,但他家人不说,村子里有人会说。
武兆麟渐渐打听出一些消息,姜老汉应当还未死,不过快死了。
刘四根“恩威兼用”,说,会拿出好几十贯钱补偿姜家,此事就算揭过。若不然,任由你家闹出,其后果自负。
不是死了一个人,死了好几个人,刘四根呢?人家照样平安无事,况且是几十贯钱,姜长源的儿子心动。两家大约和解了,武兆麟说:“其子真不孝。”
“不是不孝,皆被刘四根吓住。”刘昌郝说,他要的也不是姜家人上告,而是姜老汉快要死了这个事实。不管儿子告不告,姜老汉是被刘四根几个儿子打死的。
刘昌郝让武兆麟吃饭,又将杨明、张德奎、秦瓦匠叫来,一一嘱咐,待会去县城时,他会将武兆麟与王大树带上,然而秦张二人不能去,块头太大,正好坐实了横行乡里的说法。
随后带着孔押司三人转悠。
孔押司问:“此是何作物?”
“此乃棉花,秋后秋实会吐出类似木绵状物,每亩能产五百两。”
“五百两木绵,此物重要啊,须上报朝廷。”
“当然,我种此物,本来就非是用之谋利,乃之造福北方百姓,早报知朝廷了,官家与朝廷皆已知晓,且十分慎重。”
“滋滋”,孔押司忽然明白了刘昌郝何来的底气。不但他,他带来两个快手脸色也变了变,心想,弄不好武知县真正踢到一块钢板。
“有五百两之多?”
“我家种,肯定是有的。”
朱三带来几十个棉果子,刘昌郝看着棉绒与棉籽,回想,做比较,但终没有实物,不大好比较,应当棉籽成份多了不少,也不是棉籽多,而是棉果子小,棉绒含量低。这个能理解,一个皮棉含量百分之三十多的优质杂交细绒棉,一个百分之二十几的粗绒棉,放在他手里路,产量必然会更高,然终是第一次进入到北方种植,产量高乃是棉果子变多,棉果子本身则不大好说。有可能棉果子会变大,也就是皮棉与棉籽皆变多,有可能皮棉变多,有可能棉籽会变多。
反正一时半会下不了结论,那怕到了秋后也不能下结论,因为还有一个驯种与选种的过程,驯种就是一年年地驯化,选种,便是挑选长势好的棉花做上记号,用其做来年的种棉。
按照手机资料里说法,中国另个时空经历了七次大换种,民国时已经普遍种上了细绒棉,然而亩产量只有几十斤,因此刘昌郝很怀疑福建路官员虚报了产量。故上次与陈绎交谈时,刻意提出,今年秋天,让朝廷派中使下去调查南方棉花究竟产量如何,另外从各个地区带上各地不同的棉果子过来,好用作比较。
这是必须的,也不是太难的事,上次高孔目过来答复是朝廷同意了。当然,如刘昌郝所说的,朝廷也不得不重视。故刘昌郝说需几年时间,不过其是粗绒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有几年时间,也差不多了。
孔押司忽然明白韦小二去京城会请什么人了,刘昌郝有底气,他同样有了底气。作为一名押司,终不想与知县交恶的。
在刘昌郝陪同下,他饶有兴趣地将刘家产业转了一个大圈子,刘昌郝也没有让他为难,看了看天色说:“我们走吧。”
回到家,刘昌郝将箱子塞到麻袋里,让武兆麟背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向县城去。过了乌头渡,前面三人骑着驴子过来,孔押司低声说:“其乃杨押,与花谷久相善。”
ps1:王安石推出免役法,主要是给“衙前”薪酬,或雇人为衙前,但也考虑到胥吏,始制天下吏禄,眼下才开始,也不规范,且给得少。直到元丰八年,吏人俸禄才有了完整的制度,因为给得不多,仍不能杜止胥吏的贪贿现象,于是到了南宋不断地上涨,涨了六七倍,朝廷厚薪养了你们,你们就不能再贪了。但凭借这条还是不管用,我在开始便借宋夫子说过一句话,官员与乡绅共治地方,其实直达底层也不难,宋朝养了许多有名无实的阶官,可以在知镇事与各大草市的基础上,设置亭长或镇长制度,官权便强于地方豪强权利,然而也未必会更好。可成绩太扑了,不知会不会进宫,不然后面会用一些笔墨写这个问题。
ps2:最先进入中国的是草棉(劣质粗绒棉),传入薪疆,未得推广。其次是印度棉,主角捣鼓的棉种。清末,传入皮棉含量高的墨西哥高原陆地棉(细绒棉),渐渐取代印度棉,成为中国主要棉种,然后经历过七次大换种。第一次乃是1919年陆续引入全字棉、脱籽棉、隆籽棉,第二次是1935年引入斯字绵与德字棉,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斯字棉与岱字棉全面取代中古棉种与退化洋棉,第四次是70年代中国自己培育出来的鲁棉一号,这是一个分水岭。
虽是高产棉种,但当时是穴播密种(因为密种,粮食棉花等产量在六七十年代皆迅速降低),肥料、技术与棉种皆跟不上,反而让产量一直提不上来,似乎每亩皮棉产量不过四十来斤。其后开始了移载疏种,打杈摘心,又出现营养钵种植,产量迅速提高到四多百斤,但棉种换种仍未结束,又经历了三次大换种,眼下种植的多是杂交转基因搞病虫棉种。同时随着技术、种子、肥料跟上,以及机械采摘的需要,又返回到条播密植……或如水稻,原先是插秧,现在许多地区梗稻恢复到直接播种,省去了插秧环节。但跟不上的情况下,老老实实地插秧吧。
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细绒棉,二是在各方面跟不上的情况下,必须适度的营养钵疏植,打杈摘心,三是利用先进技术对种子的不断改良。
附注一条,印度棉被陆地棉取代原因不是产量,主要是皮棉率低,棉纤维差,其产量虽然也低,低的不是太多。如为育种所保留的余姚土棉,1935年亩产籽棉近一百斤,皮棉约33斤,80年代后(肥料跟上,估计也用了育苗移载疏种,打杈摘心,有没有使用营养钵技术就不得而知了),亩均产皮棉80斤。余姚土棉便是宋朝的印度棉种,也不是没有优点,其适应性强,驯种速度快,对肥料要求低,抗病抗虫性强,采摘期集中,且对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其皮棉率也非主角所想的悲观,其约为百分之三十二三左右,但与细绒棉相比,仍悬差了六七个点,关健是纤维也差。
这事瞒不了,刘昌郝将经过简单地说了一遍,又说:“阿娘,幸好是孔押司来了,能耽搁两三个时辰,只要能耽搁,便会无事。”
“岂会无事?”谢四娘忽然想起来,应当是无事,问:“刘四根为何害我家?”
“大约姜老汉死了,或快要死了。”
“又死了人?”孔押司问。
“估计是,”刘昌郝只好两边解释。
“五条人命了。”孔押司叹息道。
然而刘四根想的美,想要先发治人,却不知他已经走在了作死的路上。
“问一问。”
“阿娘,好的,”刘昌郝喊来干活的武兆麟,让他去小姜村打听。谢四娘则立即烧茶,给三人沏茶,沏完茶,又立即做菜做饭。
“还要感谢押司与两位快手哥哥。”刘昌郝说道,真的幸亏孔押司,否则莫名其妙拖到县衙,不说会被活活打死,至少会打得七死八活。甚至狠一点,能当场发配充军,在自己脸上刺字。反正除了死亡之外,因为有花谷久在,什么都可能发生。
“无妨,无妨。”
“武知县为何还不调走?”
“似乎朝廷出台一种制度,地方官员须留两三年任,具体的我也不清楚。然主薄与县尉调走了,前年你的案子中,此两人不太恶。”
不太恶,也不会太善,但那时候,即便两人觉得不妥,只要不是嫉恶如仇之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说,他们又没有知县权利大,能怎么办?
“现在主薄与县尉如何?”
“县尉略刚直,然其权利小,主薄则与武知县一样,攀龙附凤之辈。刘有宁,你似是不惧?”孔押司问,刘昌郝不惧还好一点,奇怪的是连他母亲似乎也不太害怕。
“孔押司,吾是怕受皮肉之苦,然只要我行得正,坐得端,无论是花谷久或是武知县,其已不能奈我何了。”但反过来,刘昌郝恐怕也拿他们没太多办法,包括花谷久,背后的人家很讨厌。
“哦。”
刘昌郝喝着茶,关键得拖一段时间,但他心里面琢磨着,如何将刘四根一家彻底拍死。不要以为自家客户多,且看,不将这个老家伙拍死,还想不想过一个稍稍平静的日子?
正想着,刘四根婆娘跑进来:“你们县里人,为何不拘捕此等凶人!”
卧草!
孔押司差一点跳起来,谁是凶人哪?
正好张德奎也回来了,是谢四娘一边做饭,一边抽空将他叫回来的。秦瓦匠不敢喊,性子太急。
刘昌郝说:“秦叔父,将她拖到刘昌隆家去。”
若是秦瓦匠那是巴不得的,张德奎迟疑了一下,却未动。那栋宅子确实很邪门,虽然那天晚上他们进去没事,然而那怕白天路过,都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刘昌郝也省悟过来,现在是白天,但真的不好说啊,说不定前面拖进去,后面就会出事情。是有,是无,谁敢去验证?于是改口:“拖到黑水河,让她喝几口梁得田儿子的冤魂水。”
刘四根婆娘想要跑,哪里逃,被张德奎捉住,往黑水河拖。
孔押司暗赞,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农村,特别是刘梁村这个地方,不打人,早晚会被人打,但同样的打人,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只打皮外伤,一个往死里打。
刘四根婆娘被灌得七死八活,然后发疯地跑回家,换了衣服,就往县城里跑。刘昌郝让她跑,这不是一里路两里路,跑到县城,县城里再派人过来,时间已经拖得足够多了。
几人吃午饭,谢四娘问:“孔押司,你相帮我儿,不怕知县责问?”
“责问是谓必然,然又能奈我何?大不了不做押司。”
胥吏也有一些薪酬的,如刘家纳税,有的名堂如支移、折变,这些钱皆是县里的小金库,一是用来支付“税物、粮”运输时所产生的损耗与成本,一是留作私用,免役法推广后,也从中抽出一部分钱用来支付胥吏薪酬,但总体上来说并不多,“天下吏人,素无常禄”。然而不可小视胥吏,特别是到了孔押司这一级别胥吏的收入,虽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
还有刘昌郝写的那首诗,不是反动诗,它也反应了宋朝一个现象,官员与乡绅共治地方,地方官不得不依靠乡绅与胥吏,按照朝廷本义去征税,税绝对不会太重,那怕熙宁变法后的赋税,问题是上面征了一石税,下面则变成了三石四石税。因为权利不能达到底层,朝廷知道一些胥吏凶残,却徒之无奈,只能说逼急了,拿一两个胥吏开刀用作惩戒。
论权利州级别的一些胥吏,如孔目权利很大,到了县级别,要小得多,其中权利最大的便是押司与录事,一个县最多不能超过八名押司,有的只有四五名。
这是京畿地区的,若是稍偏远的地区,往往知县都需要观看押司的脸色。甚至一半以上知州知县的权利,能生生被乡绅与胥吏联手架空。
拘捕疑犯,本来是快手之责,大不了会派都头(非军营之都头,其相当于捕头)亲自前往,然孔押司主动请求,武知县便同意了。
回到孔押司身上,以薪酬看,做不做押司无所谓,但真不做了,每年损失可不小,不过呢,孔押司也是说卖乖的话,即便武知县知道孔押司有意替刘昌郝挡了两三个时辰,又能奈孔押司如何?我给你七分面子,但你得给我三分面子!
“勿用。”
这是刘昌郝不想事情闹得太大,另外不想受皮肉之苦的,否则,这个武知县明天乌翘帽便保不住了,即便这样,几天后,也休想呆在尉氏。
吃过饭,武兆麟回来。
开始时姜家的人不肯说,但他家人不说,村子里有人会说。
武兆麟渐渐打听出一些消息,姜老汉应当还未死,不过快死了。
刘四根“恩威兼用”,说,会拿出好几十贯钱补偿姜家,此事就算揭过。若不然,任由你家闹出,其后果自负。
不是死了一个人,死了好几个人,刘四根呢?人家照样平安无事,况且是几十贯钱,姜长源的儿子心动。两家大约和解了,武兆麟说:“其子真不孝。”
“不是不孝,皆被刘四根吓住。”刘昌郝说,他要的也不是姜家人上告,而是姜老汉快要死了这个事实。不管儿子告不告,姜老汉是被刘四根几个儿子打死的。
刘昌郝让武兆麟吃饭,又将杨明、张德奎、秦瓦匠叫来,一一嘱咐,待会去县城时,他会将武兆麟与王大树带上,然而秦张二人不能去,块头太大,正好坐实了横行乡里的说法。
随后带着孔押司三人转悠。
孔押司问:“此是何作物?”
“此乃棉花,秋后秋实会吐出类似木绵状物,每亩能产五百两。”
“五百两木绵,此物重要啊,须上报朝廷。”
“当然,我种此物,本来就非是用之谋利,乃之造福北方百姓,早报知朝廷了,官家与朝廷皆已知晓,且十分慎重。”
“滋滋”,孔押司忽然明白了刘昌郝何来的底气。不但他,他带来两个快手脸色也变了变,心想,弄不好武知县真正踢到一块钢板。
“有五百两之多?”
“我家种,肯定是有的。”
朱三带来几十个棉果子,刘昌郝看着棉绒与棉籽,回想,做比较,但终没有实物,不大好比较,应当棉籽成份多了不少,也不是棉籽多,而是棉果子小,棉绒含量低。这个能理解,一个皮棉含量百分之三十多的优质杂交细绒棉,一个百分之二十几的粗绒棉,放在他手里路,产量必然会更高,然终是第一次进入到北方种植,产量高乃是棉果子变多,棉果子本身则不大好说。有可能棉果子会变大,也就是皮棉与棉籽皆变多,有可能皮棉变多,有可能棉籽会变多。
反正一时半会下不了结论,那怕到了秋后也不能下结论,因为还有一个驯种与选种的过程,驯种就是一年年地驯化,选种,便是挑选长势好的棉花做上记号,用其做来年的种棉。
按照手机资料里说法,中国另个时空经历了七次大换种,民国时已经普遍种上了细绒棉,然而亩产量只有几十斤,因此刘昌郝很怀疑福建路官员虚报了产量。故上次与陈绎交谈时,刻意提出,今年秋天,让朝廷派中使下去调查南方棉花究竟产量如何,另外从各个地区带上各地不同的棉果子过来,好用作比较。
这是必须的,也不是太难的事,上次高孔目过来答复是朝廷同意了。当然,如刘昌郝所说的,朝廷也不得不重视。故刘昌郝说需几年时间,不过其是粗绒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有几年时间,也差不多了。
孔押司忽然明白韦小二去京城会请什么人了,刘昌郝有底气,他同样有了底气。作为一名押司,终不想与知县交恶的。
在刘昌郝陪同下,他饶有兴趣地将刘家产业转了一个大圈子,刘昌郝也没有让他为难,看了看天色说:“我们走吧。”
回到家,刘昌郝将箱子塞到麻袋里,让武兆麟背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向县城去。过了乌头渡,前面三人骑着驴子过来,孔押司低声说:“其乃杨押,与花谷久相善。”
ps1:王安石推出免役法,主要是给“衙前”薪酬,或雇人为衙前,但也考虑到胥吏,始制天下吏禄,眼下才开始,也不规范,且给得少。直到元丰八年,吏人俸禄才有了完整的制度,因为给得不多,仍不能杜止胥吏的贪贿现象,于是到了南宋不断地上涨,涨了六七倍,朝廷厚薪养了你们,你们就不能再贪了。但凭借这条还是不管用,我在开始便借宋夫子说过一句话,官员与乡绅共治地方,其实直达底层也不难,宋朝养了许多有名无实的阶官,可以在知镇事与各大草市的基础上,设置亭长或镇长制度,官权便强于地方豪强权利,然而也未必会更好。可成绩太扑了,不知会不会进宫,不然后面会用一些笔墨写这个问题。
ps2:最先进入中国的是草棉(劣质粗绒棉),传入薪疆,未得推广。其次是印度棉,主角捣鼓的棉种。清末,传入皮棉含量高的墨西哥高原陆地棉(细绒棉),渐渐取代印度棉,成为中国主要棉种,然后经历过七次大换种。第一次乃是1919年陆续引入全字棉、脱籽棉、隆籽棉,第二次是1935年引入斯字绵与德字棉,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斯字棉与岱字棉全面取代中古棉种与退化洋棉,第四次是70年代中国自己培育出来的鲁棉一号,这是一个分水岭。
虽是高产棉种,但当时是穴播密种(因为密种,粮食棉花等产量在六七十年代皆迅速降低),肥料、技术与棉种皆跟不上,反而让产量一直提不上来,似乎每亩皮棉产量不过四十来斤。其后开始了移载疏种,打杈摘心,又出现营养钵种植,产量迅速提高到四多百斤,但棉种换种仍未结束,又经历了三次大换种,眼下种植的多是杂交转基因搞病虫棉种。同时随着技术、种子、肥料跟上,以及机械采摘的需要,又返回到条播密植……或如水稻,原先是插秧,现在许多地区梗稻恢复到直接播种,省去了插秧环节。但跟不上的情况下,老老实实地插秧吧。
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细绒棉,二是在各方面跟不上的情况下,必须适度的营养钵疏植,打杈摘心,三是利用先进技术对种子的不断改良。
附注一条,印度棉被陆地棉取代原因不是产量,主要是皮棉率低,棉纤维差,其产量虽然也低,低的不是太多。如为育种所保留的余姚土棉,1935年亩产籽棉近一百斤,皮棉约33斤,80年代后(肥料跟上,估计也用了育苗移载疏种,打杈摘心,有没有使用营养钵技术就不得而知了),亩均产皮棉80斤。余姚土棉便是宋朝的印度棉种,也不是没有优点,其适应性强,驯种速度快,对肥料要求低,抗病抗虫性强,采摘期集中,且对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其皮棉率也非主角所想的悲观,其约为百分之三十二三左右,但与细绒棉相比,仍悬差了六七个点,关健是纤维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