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仆射,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三省六部制乃本朝实施的中央官制,这率先开口的三位大佬们,就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拜正三品,同为宰相。
三位宰相以中书省中书令崔公隐约居上,算是默认的群相之首,也是百官之首,从这三位三省的最高长官皆任命为史馆的监修国史,看似平级,却隐隐还是以崔公为主导就可见一般。
但是毕竟大家在官阶上都是平起平坐,崔相想一手遮天也不可能,得受另外两省的长官制约。
同理,这三位三省最高长官想联合在一起也不可能,还有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秘书监、九寺最高长官、国子祭酒、殿中监等从三品的官员监督制约,这林林总总不少人,大家不可能都歃血为盟,必然各有各的政见,所以这样的群相制很好的制约了权臣的出现,巩固了帝王手中的中央集权。
在如此互相制约的情况下,三省的最高长官们自也不可能沆瀣一气。
他们虽不会统一政治立场,但彼此常年在政事堂抬头不见低头见,一起共事的时候太多了,对彼此自是了解,在某些时候还是会统一立场,当然这种统一立场之际,也会随时存在小分歧。
一如现在,三位三省的最高长官们一致认为应该先稳定当前局势,毕竟这次发生干旱的地方在关中,也在天子脚下的长安。
至于分歧,就是中书令崔公和门下省侍中周元庸都暂未提及长安官仓有问题一事,不过没谈也不代表他们就有涉及,说不定是想再观望一下,或者再稳一下,但尚书省仆射陈典直接指出官仓若有问题不能轻放,甚至将其放在和赈济灾民同等地位,可见其这次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当然在深层次的可以看见,尚书省仆射陈典的关系网应该不会被卷入官仓一案中去。
崔相是官场老人了,今年都六十好几要七十的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生走过看过经历过的太多了,对于尚书省仆射陈典这样表态,几乎不用想都知道他背后的原因,甚至想的更多。
“陈仆射五十开外,正当壮年,比起我等更是有胆有识。”崔相笑着感叹了一句,随即问道:“那陈仆射对于赈济和官仓有问题一案并行,可有具体实施的想法了?”
有胆有识,词性有褒奖之意,但听不出中书令崔公对此事何意,唯一能听出来的事崔相显然占居上峰,让尚书省仆射陈典来挑头。
尚书省仆射陈典也不怯懦,正好先抒己见。
“民以食为天,要紧的当然还是民生。从三月末至今七月末,干旱整四个月,夏收还只是欠收,秋收已经可见毫无指望,真正难过的当属今年冬天。届时整个关中都需要开仓赈灾是毫无疑问的,灾区税收减免也是随后的事,当务之急,刚才崔公、周公及臣都道过,就是稳定关中粮价。然,无论是之后的秋税,还是冬天的开仓赈灾,乃至现在稳定物价,都需要先确定两京的三大太仓,以及关中地区各大正仓的情况,看是否能满足灾情,否则还需要南北调粮。”
顿了一顿,“而官仓存粮是否充足,无外乎收支二事,这就又说到了刚才臣提出的官仓是否存在问题。所谓术业有专攻,官仓的情况,没有谁比户部和太仓署更为清楚了。近来小道消息满天飞,说粮食价格疯涨,朝廷却一直迟迟不作为,只略微减免了一些夏税,就是有人动了官仓的粮食。”
“道听途说不可取,事实胜于雄辩,这还得户部和太仓署来为我们好好讲讲官仓的收支名目,这也才好清点官仓存粮情况,我等也才能提出更切实际的办法,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大佬就有大佬的气魄,尚书省仆射陈典缓缓地开口说完,就是直指此次事件的大核心,大有挑事不怕事大,官场大地震就大地震,说是民以食为天要先赈济百姓,结果说到底还是要掀起一番惊涛骇浪,彻查官仓,甚至不惜将户部也卷进来了。
户部,隶属于尚书省。
陈典身为尚书省最高长官,等于户部也算是在其辖下,若有问题少不了担责。
如今却主动提及户部,好一番大义凛然,不过聪明人都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免多想户部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可能涉及不深,或是陈典看此事迟早压不下去,索性自断一臂以求自保,也有可能是户部有人让他不开心了......
尚书省仆射陈典这一番话信息量太巨大,在场臣工一时间猜测纷纷,没有定论,就只有暂时转移注意。
太仓署,隶属司农寺,掌仓廪出纳。
此外,诸州缴纳运输过来的税物,在入仓的最后的一步,由司农寺核查,在铭砖上记载输纳州名、纳石数、纳入年月、受领谷官吏等必要事项后,即纳入规定的仓窖中。入仓后仓谷的实际管理,则由仓署令负责。
也就是说,九寺之一的司农寺在太仓问题上牵连极深。
但是仓署令虽然负责入仓后仓谷的管理,但同时还有御史台派出的监仓御史对仓谷的出纳、管理等进行总的监察。
如此一来,这就又多牵涉了一个部门——御史台。
御史台又本就是监察机构,这下好了,连御史台都牵连进去了,官仓的问题还怎么察?
众朝臣想到这里,顿时不敢再深思下去,官仓粮食有问题知道会牵连甚广,但一细岂是牵连甚广,看来这次是真要大地震了。
有了这一丝政治觉悟,大殿内顿时一片沉寂。
过了这一阵,西方天空的红烧云已经不见,天色彻底暗下来了。
紫宸殿金殿内,才真正君臣议论到正题上。
然而,殿内却是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一时无人表态。
女皇凤眸微眯,借着殿内煌煌的灯火,缓缓掠过御案下她的这一班朝堂重臣,逐一扫视而过。
三省六部制乃本朝实施的中央官制,这率先开口的三位大佬们,就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拜正三品,同为宰相。
三位宰相以中书省中书令崔公隐约居上,算是默认的群相之首,也是百官之首,从这三位三省的最高长官皆任命为史馆的监修国史,看似平级,却隐隐还是以崔公为主导就可见一般。
但是毕竟大家在官阶上都是平起平坐,崔相想一手遮天也不可能,得受另外两省的长官制约。
同理,这三位三省最高长官想联合在一起也不可能,还有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秘书监、九寺最高长官、国子祭酒、殿中监等从三品的官员监督制约,这林林总总不少人,大家不可能都歃血为盟,必然各有各的政见,所以这样的群相制很好的制约了权臣的出现,巩固了帝王手中的中央集权。
在如此互相制约的情况下,三省的最高长官们自也不可能沆瀣一气。
他们虽不会统一政治立场,但彼此常年在政事堂抬头不见低头见,一起共事的时候太多了,对彼此自是了解,在某些时候还是会统一立场,当然这种统一立场之际,也会随时存在小分歧。
一如现在,三位三省的最高长官们一致认为应该先稳定当前局势,毕竟这次发生干旱的地方在关中,也在天子脚下的长安。
至于分歧,就是中书令崔公和门下省侍中周元庸都暂未提及长安官仓有问题一事,不过没谈也不代表他们就有涉及,说不定是想再观望一下,或者再稳一下,但尚书省仆射陈典直接指出官仓若有问题不能轻放,甚至将其放在和赈济灾民同等地位,可见其这次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当然在深层次的可以看见,尚书省仆射陈典的关系网应该不会被卷入官仓一案中去。
崔相是官场老人了,今年都六十好几要七十的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生走过看过经历过的太多了,对于尚书省仆射陈典这样表态,几乎不用想都知道他背后的原因,甚至想的更多。
“陈仆射五十开外,正当壮年,比起我等更是有胆有识。”崔相笑着感叹了一句,随即问道:“那陈仆射对于赈济和官仓有问题一案并行,可有具体实施的想法了?”
有胆有识,词性有褒奖之意,但听不出中书令崔公对此事何意,唯一能听出来的事崔相显然占居上峰,让尚书省仆射陈典来挑头。
尚书省仆射陈典也不怯懦,正好先抒己见。
“民以食为天,要紧的当然还是民生。从三月末至今七月末,干旱整四个月,夏收还只是欠收,秋收已经可见毫无指望,真正难过的当属今年冬天。届时整个关中都需要开仓赈灾是毫无疑问的,灾区税收减免也是随后的事,当务之急,刚才崔公、周公及臣都道过,就是稳定关中粮价。然,无论是之后的秋税,还是冬天的开仓赈灾,乃至现在稳定物价,都需要先确定两京的三大太仓,以及关中地区各大正仓的情况,看是否能满足灾情,否则还需要南北调粮。”
顿了一顿,“而官仓存粮是否充足,无外乎收支二事,这就又说到了刚才臣提出的官仓是否存在问题。所谓术业有专攻,官仓的情况,没有谁比户部和太仓署更为清楚了。近来小道消息满天飞,说粮食价格疯涨,朝廷却一直迟迟不作为,只略微减免了一些夏税,就是有人动了官仓的粮食。”
“道听途说不可取,事实胜于雄辩,这还得户部和太仓署来为我们好好讲讲官仓的收支名目,这也才好清点官仓存粮情况,我等也才能提出更切实际的办法,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大佬就有大佬的气魄,尚书省仆射陈典缓缓地开口说完,就是直指此次事件的大核心,大有挑事不怕事大,官场大地震就大地震,说是民以食为天要先赈济百姓,结果说到底还是要掀起一番惊涛骇浪,彻查官仓,甚至不惜将户部也卷进来了。
户部,隶属于尚书省。
陈典身为尚书省最高长官,等于户部也算是在其辖下,若有问题少不了担责。
如今却主动提及户部,好一番大义凛然,不过聪明人都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免多想户部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可能涉及不深,或是陈典看此事迟早压不下去,索性自断一臂以求自保,也有可能是户部有人让他不开心了......
尚书省仆射陈典这一番话信息量太巨大,在场臣工一时间猜测纷纷,没有定论,就只有暂时转移注意。
太仓署,隶属司农寺,掌仓廪出纳。
此外,诸州缴纳运输过来的税物,在入仓的最后的一步,由司农寺核查,在铭砖上记载输纳州名、纳石数、纳入年月、受领谷官吏等必要事项后,即纳入规定的仓窖中。入仓后仓谷的实际管理,则由仓署令负责。
也就是说,九寺之一的司农寺在太仓问题上牵连极深。
但是仓署令虽然负责入仓后仓谷的管理,但同时还有御史台派出的监仓御史对仓谷的出纳、管理等进行总的监察。
如此一来,这就又多牵涉了一个部门——御史台。
御史台又本就是监察机构,这下好了,连御史台都牵连进去了,官仓的问题还怎么察?
众朝臣想到这里,顿时不敢再深思下去,官仓粮食有问题知道会牵连甚广,但一细岂是牵连甚广,看来这次是真要大地震了。
有了这一丝政治觉悟,大殿内顿时一片沉寂。
过了这一阵,西方天空的红烧云已经不见,天色彻底暗下来了。
紫宸殿金殿内,才真正君臣议论到正题上。
然而,殿内却是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一时无人表态。
女皇凤眸微眯,借着殿内煌煌的灯火,缓缓掠过御案下她的这一班朝堂重臣,逐一扫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