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电力工业起步其实很早,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久,大明的电灯就亮了起来。
但最开始只是在个别地方,属于新鲜玩意,在专门辟为博览会区域的沙面会展上首次出现,之后好几年都属于新鲜玩意,展出单灯甚至可以卖门票。
真正有电力工业,则是对法战争前的1885年,那一年西门子公司引进了电灯生产线。
当然在这之前,也不能说没有电力工业,西门子公司垄断这个行业已经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跟毛瑟兄弟一样,由于较早来大明发展,在这个新兴市场上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对狭小的普鲁士市场失去兴趣,德国统一之后,回国投资也不顺利,基本上就开始长期在大明发展了。
跟毛瑟兄弟的区别是,维尔纳西门子依然对回德国发展念念不忘,常年两头跑。
在引进电灯生产之前,西门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电报机、以及之后的电话机。
这两项产品让他们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当他们投建电灯工厂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上万人的大型企业了,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西门子都是成功的企业家。
西门子公司还拥有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线,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成套的技术。
只是在电力大规模应用之前,这两种产品推广速度慢,单品价格高,利润也有限。
电灯是继电报和电话之后,西门子找到的另一个增长点。他们在建立电灯工厂之前,已经成功向许多客户推广了这项技术。所以电灯厂开工后,效益相当不错。
但西门子的客户,跟之前一样,主要是大客户,是一家家大型工厂,铁路公司,电报公司等。他们是直接给一个个工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用西门子的发电机发电,用西门子的电灯照明,然后日夜俩班开工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客户都是大客户,可以长期合作,利润稳定。
劣势是没有向平民百姓供电的方法,因为没有一个输电网,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输电网。
第一个决定向百姓供电的,是一个华侨创办的公司。当时是1888年,朱敬伦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当时的广告词是,他们公司提供的灯不会起火。于是后来老百姓就称之为无火灯,老板干脆将公司改名为无火灯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通过建立输电线,给个人家庭提供电灯照明。
公司老板名叫黄秉常,是一个旅美华侨,年少时候就去美国投奔他叔叔,他叔叔是华盛顿州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说是铁路公司,其实就是招募华工修铁路的包工头,通过管理苦力积累了第一桶金,大明打击苦力贸易后,改为经营小商铺,慢慢发展起来。
黄秉常跟他叔叔合作经营,生意做的不大也不小,但是人脉很广。后来美国排华之后,就打算回国发展。历史上他的经营轨迹也是这样,在海外发家之后,回国开办新产业,并得到洋务运动的大臣支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这个时代,他看到电灯市场后,同样打算开办电灯公司,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他在大明和轻松的注册了公司,而不是历史上那样,得到张之洞等权臣的支持才能开办。因此他开办电灯业的时间大为缩减。
此人魄力很大,注册了公司之后,马上折返美国,利用自己的人脉,在当地华侨富商中筹集了四十万美元的资本,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置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两台1000伏的交流发电机,聘请美国工程师威司负责维护,这些设备的发电量计划满足一千五百多盏电灯的用电需要。
但是公司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一开始电价很高,才刚刚习惯使用诺贝尔兄弟的煤油灯的广州人不接受,所以他才要打广告。历史上因为经营不顺,无火灯公司九年后就倒闭了。
幸运的是,喜欢读报的皇帝看到了他们的广告,于是找来他们,给皇宫通电。
其实当时皇宫已经用上了电灯,也是西门子提供的整体性方案,用的是被认为更安全的直流电。朱敬伦希望无火灯公司给皇宫的电灯供电,一开始连官员都反对,受爱迪生影响,全世界都认为交流电很危险。朱敬伦则表示,他希望能跟百姓用一样的电,既然老百姓可以用,皇帝也应该用。
用大道理压制住官员的反对后,无火灯公司的电力送进了皇宫。
连皇帝都在用他们的电灯后,巨大的品牌和广告效应,瞬间就让他们的订单多了起来,富商家也要通电,商铺里也要通电,一千五百盏电灯的设备,第一年就供不上需求了。于是继续采购,三年内他们就给整个广州城一万富户通上了电。
但是他们的口碑并不好,当时朱敬伦的女儿常常抱怨断电影响了她和小伙伴的演出,很不喜欢无火灯公司。
连皇宫都断电,显然当初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太差,建设的电网超过负荷。也有资本积累的原因,黄秉常这个奸商显然太过于看重赚钱,有股子早期华侨的小家子气,能省则省,对新设备的投入很吝惜。
好景不长,三年后大明就跟美国爆发了战争,从美国的设备供应断绝,无火灯公司的设备更新更跟不上发展了。
这时候西门子已经看到了这块的市场,借机强势杀了进来,美国战争期间,西门子建设的电路网迅速超过了无火灯公司,成为广州最大的照明公司。
无火灯公司一方面通过其他国家进口设备,或者中转进口美国设备,一边艰苦的维护老设备,但发展速度还是比不上西门子这个巨头。人家是使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线路,自己来维护,全产业的技术壁垒,不是资本能轻易突破的。
终于对美战争结束,无火灯公司的经营才迎来了转机,黄秉常在竞争压力之下,开始大规模投入,不再算小账,他本就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再次招股,从美国和大明同时招股了两百万美元。先是跟西屋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西屋公司派来了一百人的技术团队,负责给无火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无火灯公司先后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九龙、虎门等新兴城市建设自己的输电网,跟西门子激烈厮杀。
两年之后,无火灯公司直接跟西屋合资在广州建立电力工厂,生产发电设备。用以降低成本跟西门子竞争。可以说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无火灯公司才能在跟西门子的竞争中,一步步壮大。
现在他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中国统一了。
朱敬伦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南方城市有的事务,北方城市也要有。提供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对外招标,要求在整个中国每个省城都建立输电网络,将电灯送入每个省去。
为了避免在大明的重要城市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有官员提出一座城市只允许一家公司经营,这点被朱敬伦否决了,而是提出一座城市至少要两家公司经营。
这不仅仅是这对目前无火灯和西门子两大巨头制定的政策,只是他们肯定能分到最大一块蛋糕,但同时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显然容纳三五家公司都有可能盈利。而广州这样规模的城市,北方至少有汉口和北亰两座。
两家已经算是保护了,而且还能促成一定的竞争。
会议结束之后,工部很快制定了政策,向外发公告,公示招标程序。
招标的时候,果然不止两家公司,许多有实力的大商人、大公司,看到无火灯和西门子这些年的利润后,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新成立的电灯公司不下三十家,对很多商人而言,他们没有垄断整个行业的野心,但如果能在一座城市中,占据一半市场份额,那无疑就是一笔大生意,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
这些新入行的公司,当然有跟电灯产业相关的行业,比如无火灯和西门子这样的,还有一直在大明被西门子压制的瑞典爱立信公司、重新杀回大明的法国施耐德公司这样的外资,有跟电灯稍微沾边的,比如玻璃厂。也有跟电灯完全不搭界的,比如有一个经销皮毛的商人,自称自家铺子遭过火灾损失惨重,之后就用了电灯,是最早用电灯,最早懂电灯的商人。
这些公司能不能活不知道,但真金白银砸下去,总能听个水花,会催生电力行业迅速发展成熟,成为大明下一个支柱产业。
而这个水花到底有多响亮,连朱敬伦当初都没想到。
因为这个水花漫过了堤岸,影响到了更庞大的产业。
那就是只能用璀璨两个字来形容的,庞大的中国手工行业。
光是大明统计中,大明的手工业作坊就高达五百万,全国统一之后,这样的作坊恐怕能接近甚至超过千万。绝大多数手工作坊虽然都是个体户,靠着一些学徒来的或者祖传的手艺糊口,但总有一些作坊会慢慢变大,雇佣三五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作坊也并不稀奇。
但这些手工作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工艺复杂,很难用机器加工,也很难使用动力。
但最开始只是在个别地方,属于新鲜玩意,在专门辟为博览会区域的沙面会展上首次出现,之后好几年都属于新鲜玩意,展出单灯甚至可以卖门票。
真正有电力工业,则是对法战争前的1885年,那一年西门子公司引进了电灯生产线。
当然在这之前,也不能说没有电力工业,西门子公司垄断这个行业已经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跟毛瑟兄弟一样,由于较早来大明发展,在这个新兴市场上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对狭小的普鲁士市场失去兴趣,德国统一之后,回国投资也不顺利,基本上就开始长期在大明发展了。
跟毛瑟兄弟的区别是,维尔纳西门子依然对回德国发展念念不忘,常年两头跑。
在引进电灯生产之前,西门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电报机、以及之后的电话机。
这两项产品让他们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当他们投建电灯工厂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上万人的大型企业了,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西门子都是成功的企业家。
西门子公司还拥有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线,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成套的技术。
只是在电力大规模应用之前,这两种产品推广速度慢,单品价格高,利润也有限。
电灯是继电报和电话之后,西门子找到的另一个增长点。他们在建立电灯工厂之前,已经成功向许多客户推广了这项技术。所以电灯厂开工后,效益相当不错。
但西门子的客户,跟之前一样,主要是大客户,是一家家大型工厂,铁路公司,电报公司等。他们是直接给一个个工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用西门子的发电机发电,用西门子的电灯照明,然后日夜俩班开工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客户都是大客户,可以长期合作,利润稳定。
劣势是没有向平民百姓供电的方法,因为没有一个输电网,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输电网。
第一个决定向百姓供电的,是一个华侨创办的公司。当时是1888年,朱敬伦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当时的广告词是,他们公司提供的灯不会起火。于是后来老百姓就称之为无火灯,老板干脆将公司改名为无火灯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通过建立输电线,给个人家庭提供电灯照明。
公司老板名叫黄秉常,是一个旅美华侨,年少时候就去美国投奔他叔叔,他叔叔是华盛顿州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说是铁路公司,其实就是招募华工修铁路的包工头,通过管理苦力积累了第一桶金,大明打击苦力贸易后,改为经营小商铺,慢慢发展起来。
黄秉常跟他叔叔合作经营,生意做的不大也不小,但是人脉很广。后来美国排华之后,就打算回国发展。历史上他的经营轨迹也是这样,在海外发家之后,回国开办新产业,并得到洋务运动的大臣支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这个时代,他看到电灯市场后,同样打算开办电灯公司,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他在大明和轻松的注册了公司,而不是历史上那样,得到张之洞等权臣的支持才能开办。因此他开办电灯业的时间大为缩减。
此人魄力很大,注册了公司之后,马上折返美国,利用自己的人脉,在当地华侨富商中筹集了四十万美元的资本,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置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两台1000伏的交流发电机,聘请美国工程师威司负责维护,这些设备的发电量计划满足一千五百多盏电灯的用电需要。
但是公司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一开始电价很高,才刚刚习惯使用诺贝尔兄弟的煤油灯的广州人不接受,所以他才要打广告。历史上因为经营不顺,无火灯公司九年后就倒闭了。
幸运的是,喜欢读报的皇帝看到了他们的广告,于是找来他们,给皇宫通电。
其实当时皇宫已经用上了电灯,也是西门子提供的整体性方案,用的是被认为更安全的直流电。朱敬伦希望无火灯公司给皇宫的电灯供电,一开始连官员都反对,受爱迪生影响,全世界都认为交流电很危险。朱敬伦则表示,他希望能跟百姓用一样的电,既然老百姓可以用,皇帝也应该用。
用大道理压制住官员的反对后,无火灯公司的电力送进了皇宫。
连皇帝都在用他们的电灯后,巨大的品牌和广告效应,瞬间就让他们的订单多了起来,富商家也要通电,商铺里也要通电,一千五百盏电灯的设备,第一年就供不上需求了。于是继续采购,三年内他们就给整个广州城一万富户通上了电。
但是他们的口碑并不好,当时朱敬伦的女儿常常抱怨断电影响了她和小伙伴的演出,很不喜欢无火灯公司。
连皇宫都断电,显然当初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太差,建设的电网超过负荷。也有资本积累的原因,黄秉常这个奸商显然太过于看重赚钱,有股子早期华侨的小家子气,能省则省,对新设备的投入很吝惜。
好景不长,三年后大明就跟美国爆发了战争,从美国的设备供应断绝,无火灯公司的设备更新更跟不上发展了。
这时候西门子已经看到了这块的市场,借机强势杀了进来,美国战争期间,西门子建设的电路网迅速超过了无火灯公司,成为广州最大的照明公司。
无火灯公司一方面通过其他国家进口设备,或者中转进口美国设备,一边艰苦的维护老设备,但发展速度还是比不上西门子这个巨头。人家是使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线路,自己来维护,全产业的技术壁垒,不是资本能轻易突破的。
终于对美战争结束,无火灯公司的经营才迎来了转机,黄秉常在竞争压力之下,开始大规模投入,不再算小账,他本就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再次招股,从美国和大明同时招股了两百万美元。先是跟西屋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西屋公司派来了一百人的技术团队,负责给无火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无火灯公司先后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九龙、虎门等新兴城市建设自己的输电网,跟西门子激烈厮杀。
两年之后,无火灯公司直接跟西屋合资在广州建立电力工厂,生产发电设备。用以降低成本跟西门子竞争。可以说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无火灯公司才能在跟西门子的竞争中,一步步壮大。
现在他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中国统一了。
朱敬伦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南方城市有的事务,北方城市也要有。提供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对外招标,要求在整个中国每个省城都建立输电网络,将电灯送入每个省去。
为了避免在大明的重要城市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有官员提出一座城市只允许一家公司经营,这点被朱敬伦否决了,而是提出一座城市至少要两家公司经营。
这不仅仅是这对目前无火灯和西门子两大巨头制定的政策,只是他们肯定能分到最大一块蛋糕,但同时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显然容纳三五家公司都有可能盈利。而广州这样规模的城市,北方至少有汉口和北亰两座。
两家已经算是保护了,而且还能促成一定的竞争。
会议结束之后,工部很快制定了政策,向外发公告,公示招标程序。
招标的时候,果然不止两家公司,许多有实力的大商人、大公司,看到无火灯和西门子这些年的利润后,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新成立的电灯公司不下三十家,对很多商人而言,他们没有垄断整个行业的野心,但如果能在一座城市中,占据一半市场份额,那无疑就是一笔大生意,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
这些新入行的公司,当然有跟电灯产业相关的行业,比如无火灯和西门子这样的,还有一直在大明被西门子压制的瑞典爱立信公司、重新杀回大明的法国施耐德公司这样的外资,有跟电灯稍微沾边的,比如玻璃厂。也有跟电灯完全不搭界的,比如有一个经销皮毛的商人,自称自家铺子遭过火灾损失惨重,之后就用了电灯,是最早用电灯,最早懂电灯的商人。
这些公司能不能活不知道,但真金白银砸下去,总能听个水花,会催生电力行业迅速发展成熟,成为大明下一个支柱产业。
而这个水花到底有多响亮,连朱敬伦当初都没想到。
因为这个水花漫过了堤岸,影响到了更庞大的产业。
那就是只能用璀璨两个字来形容的,庞大的中国手工行业。
光是大明统计中,大明的手工业作坊就高达五百万,全国统一之后,这样的作坊恐怕能接近甚至超过千万。绝大多数手工作坊虽然都是个体户,靠着一些学徒来的或者祖传的手艺糊口,但总有一些作坊会慢慢变大,雇佣三五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作坊也并不稀奇。
但这些手工作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工艺复杂,很难用机器加工,也很难使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