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疆威,服海内,千古一帝,秦始皇。

    相传,秦皇当年南巡至龙藏时,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

    这条河于是多了一个名字,叫做秦淮。

    秦淮河边上曾经没有城,只有一个叫做秣陵的小县,不过南边的蛮夷之地,开化低下。

    而这一切,在三国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相传建康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孙权大喜,后来东吴建国,遂以秣陵为都城,改名建邺。

    可是建邺的“王气”,并没有为东吴带来昌盛,三国终究归了晋。

    时间翻过百年,汉人最黑暗的时期出现了,那就是“五胡乱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

    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南迁,史称永嘉之乱,又称之为“衣冠南渡”。

    东晋在“王谢”两家的鼻祖——王导的手上,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定都建邺,同时也改名为建康。

    两百年来,朝权更迭,物是人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初元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开启了“南北朝”的时代。

    也许真是因为秦始皇泄了秦淮的“王气”,建康虽然一直是南国的京师,可南国的政权总是不得善终。

    建康城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有宫墙三重,南拥秦淮、北倚后湖、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处。

    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南有东府城、丹阳郡城,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城内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庙五百余所。

    “市廛列市,埒于二京(长安、洛阳),人杂五方”,“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

    淮水即秦淮河,为通长江的重要航道,又横贯建康市区,自然形成重要的商市。

    此时的建康城,市场已分散分布,数量众多,自东晋南渡以后,长江下游已得到空前繁荣,南国也就成了天下的正朔。

    有诗曰:

    潮平远岸草侵沙,东晋衰来最可嗟。

    庾舅已能窥帝室,王都还是预人家。

    山寒老树啼风曲,泉暖枯骸动芷牙。

    欲起九原看一遍,秦淮声急日西斜。

    从东晋、刘宋,到得现在的萧齐,建康虽然成了天下第一大都,可北国的胡人一直都向往着“南下牧马”。

    如今的天下,南国为萧齐,北国为拓跋魏,没错,正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

    建康城里,南齐的首府。

    在公元499年的这一天,城中的西口市开了间特别的酒肆,名叫“鱼戏莲”。

    酒肆不大,也算不得奢华,榆木所做的八仙桌统共也就摆了七八张,屏风、挂设虽说透着文风,也尽是些寻常物。

    让整个酒肆声名鹊起的,除了它的名字外,要数那神奇的镇店之宝——“百戏木偶”。

    南国好傀儡,提线、布袋、铁枝木偶早就传遍了大小勾栏、瓦舍。

    但是鱼戏莲的木偶却与别家不同。

    它的材料乃是铜制,不光铜偶各手肘关节都可传动,更是能做到“千人一面”,用木偶展现西川的“变脸”绝活。

    这一日,建康城上原本风和日丽,可不知怎么,一阵风悄悄的在建康最繁华的西口市中卷了起了。

    慢慢的,就吹到了“鱼戏莲”此间的酒肆中。

    风起时,我们的故事也将开始了……

    由于不到2500不能上传,后面为引子充字数所做,可看可不看:

    吐槽分割线———————————————————————————————

    建康城周二十余里。

    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东晋南朝沿以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

    中心为宫城(台城)。北面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胜,守卫坚固,遂为六朝政治中心。

    《隋书?地理志》称:“(建康)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

    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以通吴会。秦淮两岸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廛肆星罗棋布。

    著名手工业产品有“百炼钢”、“罗纹锦”等多种。

    商业廛肆有百货俱全的“大市”,还有纱、谷、盐、花、草和牛马等专门小市。

    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

    手工业、商业非常发达,物资充足,交通便利,建康又成为六朝经济中心。

    建康还是六朝文化中心。

    东晋时期,达官贵族云集于此,谈玄论道。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开“西邸”,广延名士高僧,研讨文化异同。

    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沈约的《四声》(已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范缜的《神灭论》等名著,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繁华时的建康,人口达二十八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梁末侯景之乱,城市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散亡,始呈萧条景象。

    陈时又加修葺。

    开皇九年(589),隋灭陈,除石头城(作为新置蒋州治所)外,把建康所有宫苑城池夷为平地

    由于孙吴建业城和东晋建康城均恃大江为固,并未建成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直到南齐时才有所改变。

    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门都墙”,从此以后,建康城固若金汤。在此筑城以前,城门多为竹篱门,缺少防御能力。

    “宋世外六门设竹篱。

    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

    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六门指建康城的六个城门,南面三门,西曰陵阳门,后改名广阳门,世谓之尚方门。正中宣阳门,本吴所开,世谓之白门,晋为宣阳门。

    门三道,上起重楼悬楣,上刻木为龙虎相对。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

    这条御道,实际上就是全城中轴线的延长,两侧槐柳成荫,十分壮观。

    东为开阳门。

    东面二门,南为清明门,门三道,门东出青溪港桥。

    北(正东)为建春门,后改为建阳门,门三道。西面一门,正西南西明门,门三道,东对建春门,两门之间即宫城大司马门前横街。正北面用宫城,别无门。

    苑城即吴之后苑,一名建平园。

    “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吴旧址,晋江左所筑,但有宣阳门。”

    从《地舆志》的记载可知,城为方形,边长5里余,即边长2.077千米,面积4.31平方千米,范围比较小

    。由于宫城南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又可把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和南北两部分,布局整齐。

    主要政府机关都布设在宫城南御道的两侧,有“府寺相属”,“屯营栉比,廨署棋布”之称。

    在建康城外,还有许多小城,以东府城、西州城最为著名。

    东府城位于大城东南,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

    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自后常为宰相府第。

    西州城位于大城西南,为扬州刺史治所。

    另外还有丹阳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东北)等,证明建康城的范围比较小,许多重要机关在城外各自为城。

    当然,也有加强防御的意义,战争年代可以互相支援。不过这种形式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同时也说明建康城区不断向城郊发展,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实际上,早在孙吴时,“京师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沟北”,青溪即东渠,通城北堑潮沟。

    也就是说,孙吴时许多名门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堑潮沟外和城东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

    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带也是人口稠密区。

    “横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横塘西),邑屋隆夸;长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岗间的平地称为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文绣)魏(周)之昆,顾(雍)陆(逊)之裔。”也是名门望族,证明从孙吴起,有权有势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的地区,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城小市区大,贵族多居住在城外。

    城东南的东府城,也就是东晋简文帝和会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时才成为宰相办公的所在。

    孙吴建业城有二市,即建初寺前的大市和东市。

    而凿句容(今江苏句容)中道,至云阳(今江苏丹阳)西城,以通吴、会的破岗渎,为建业东南的主要水运交通线,沟通了长江和秦淮河,上下14埭,“通会市,作邸阁”,也是主要的商业区。市场兴旺发达,“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轻舆案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乘时射利,财富巨万”,货物繁多,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

    东晋南朝称建康市。刘裕破后秦,“执姚泓归于京师,斩于建康市”。

    这里所说的建康市是指哪一个市,已不得而知。据说城内有四市。孙吴时从御道南端的朱雀门南渡淮(秦淮河),“名为大航门”,朱雀桥“亦名大航桥”,就是商业兴盛之区。东晋时“新作朱雀浮桁”,也就是以舟船所做的浮桥,证明这里仍为交通要道,商业依然兴盛。

    到了南朝梁时,建康城达到鼎盛时期,其市区范围东西南北各40里。“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章节目录

王师大将莫自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白袍鬼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袍鬼将并收藏王师大将莫自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