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诚王跪地滑行数丈之时起,郭陶的脑瓜子便彻底、完全地僵死了。
一丝儿风都透不进的那种。
甚而就连记忆都很混乱。
唯有无穷的、无边无际的震惊。
诚王,乃今夜举事之首。
若无他这个大齐皇族在前,则那些文人书生、清流士族,又以何等名目兴兵?
师出无名,那是同于谋反的啊!
而诚王的存在,则会让一切都变得名正言顺。
而此刻,这个本该充当门面的王爷,却当着所有手下的面儿,降了。
这是人干的事儿?
早不降、晚不降,两军方一接阵,他立时反脸不认人了,真是想想就叫人气血翻涌,恨不能再晕过去几天几夜不带醒的。
且,从诚王方才的表现来看,临阵倒戈,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换言之,王爷不仅早便知晓会被黑甲军拦载,且还打定了主意,要将手下这千余精锐(包括郭陶在内)的大好人头,尽付此役。
只因非如此不足以其表忠;非如此不足以其称臣。
而在预谋这些时,诚王表面上诸事如常,还屡屡在郭陶面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杀昏君、复大齐”。
真是演得一场好戏。
思及至此,郭陶心头忽地一凉。
慢着,演戏?!
诚王居然会在自个儿号谋士的眼皮子底下演戏?!
那岂非表明,王爷早就对他起了疑?
此念一生,郭陶顿觉寒意砭骨,浑身的血都冻成了冰,而他思绪亦因此陡然清晰。
应是如此。
不,是必定如此。
王爷必定一早便有了猜忌之心,甚或他很可能已然查清了郭陶背后之人,却始终隐忍不发,为的就是不打草惊蛇。
此乃郭陶身为谋士的判断。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此外他亦承认,这些日子他确实是粗疏了,看扁了这位精于演戏的王爷。
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底牌。
譬如,在出发之前,郭陶便在甲衣下套了一身京城百姓最常穿的葛布棉衣,又特意找了双大号的军靴,以便在里面套穿普通的棉鞋。
再比如,他贴身藏了五百两银票并十余两碎银,棉衣的夹层里还缝着五百两银票。
这原是为了以防万一。
面此际,那个“万一”,就在眼前。
抬手按住胸前衣襟,郭陶的眼神已然恢复的清明。
他得快些,不然就来不及了。
心念电转间,他已然抛掉长枪,用最快的速度脱下皮甲与军靴,随手塞在身旁一具尸身下,复又抓起地上的雪团搓洗头脸与双手,就连头发亦不曾放过。
虽然手脚皆冻得发麻,可他的动作却并不慌乱,待收拾干净后,他又将那五百两银票取了出来,一张一张揣进袖笼。
若半路撞见黑甲军,这些银子或可买命。
这般想着,郭陶忍不住眉头直跳,心底涌出一股惧意。
那黑甲军当真强得怕人。
那一排排枪阵就如同一个个勾魂使者,火光一亮,便能夺走七八条性命;大炮就更骇人了,被击中者无不穿肠烂肚、断手残脚,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郭陶记得,便在全军溃散之时,他身边一名士卒不幸便被炮火击中,半个脑袋都没了,红白之物喷溅而出,洒得到处都是。
那时,诚王前锋营已然十去其九,两军阵前堆满了尸首。
主帅临阵倒戈,三军大乱,根本挡不住黑甲军的攻势,两军接战不过半刻,诚王那千余精锐便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或许,这便是诚王迫不及待投降的因由罢。
那样一支强军,足以将一切与之抗衡的力量碾作齑粉。
诚王,没有选错。
郭陶仰起头,向着飞扑的大雪,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放眼大齐,能够令诚王心甘情愿俯首称臣者,也只有龙椅上的那一位了。
再往下推想,今夜之事,建昭帝必定也早就知悉了,此际皇城如此安静,必是两卫动了手。
“那位大人”手下的那些死士,约莫再也回不来了。
此时的郭陶念头通达,纵使一腔愤懑,却也不得不承认,诚王殿下,有枭雄之风。
他没跟错主子。
只可惜,天不予我,亦是无可如何。
飞快将情绪捺下,郭陶爬起来,四下看了看,便猫着腰行至墙角背阴处,仔细观察着周遭动静。
今晚的玉京城必定血流成河,建昭帝龙威之下,整个朝堂都得清出一半儿来。
而如他这样的小角色,一时半刻地还入不了贵人们的眼,这也给了他一线生机。
这一线生机,他必须抓牢。
好在郭陶早在准备。
五年前,他便在京城置了一处产业,所用的身份、姓名等皆是伪造的。
这件事他没告诉任何人。
此乃他给自己留的退路。
而这样的退路,在江南和东北还各有一处。
郭陶在黑暗中勾了勾唇角。
狡兔尚有三窟,生而为人,总不能比兔子还笨不是?
再三确定周遭无人后,郭陶便借着房舍树木投下的阴影,悄悄潜出了归鸿巷。
玉京城多年来不曾大兴土木,街衢道路几无变化,是以郭陶没多久就辨明了路径,不由暗道了一声“侥幸”。
此处离他的产业居然不算太远,走得快些,盏茶功夫也就到了。
他此时手脚已然活动开了,行动比方才迅速得多,更兼雪大风疾,倒也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了目的地——刺槐胡同。
他名下的间铺面就在胡同口往里数第九家。
虽是胜利在望,郭陶却也不敢掉以轻心,缩身于胡同口的阴影下,探头朝里张望。
很黑。
亦很静。
整条胡同只有两三家门口点着气死风灯,那灯影在风里晃来摇去地,越显得幽寂。
天助我也。
郭陶在心中默念,抬脚便要往里走,蓦地,身后传来一声断喝:
“站住!”
郭陶大惊失色,心中暗叫“吾命休矣”。
也就在这个当儿,几道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路口,连滚带爬朝北而去,杂乱的脚步声渐近复渐远,郭陶隐约听见还有人在喊“去北门”,眨眼间便没了踪影。
再过数息,一队持枪的黑甲军追了出去。
从头到尾,并无人注意到刺槐胡同口的那团阴影。
郭陶哆嗦着缩在墙根儿下,直到周遭再无别的动静,他方才扶着墙、抖着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许是蹲久了的缘故,此时他腿脚都有点不听使唤,歪在墙边,半晌动弹不得。
好在,脑瓜子还能动。
“北门……北门……”
他捏着眉头,总觉着那北门之外有一处所在,与今晚息息相关。
很快他便有了答案。
“是东平郡王。”
他低声自语地道。
他记得东平郡王府在京城北郊有一所别庄,离城不过三十里地。
听说,那庄子位置很偏,极宜于静养,如今,王妃与三夫人便住在那里。
这念头只在脑中转了转,便被郭陶丢去一旁。
罢了,他如今自身难保,还管什么王府不王府、别庄不别庄的,关他屁事。
他搓了搓因冻僵的手,再伸头往胡同里看了片刻,确定四下无人,这才迈着蹒跚的步了,慢慢地往里走去……
一丝儿风都透不进的那种。
甚而就连记忆都很混乱。
唯有无穷的、无边无际的震惊。
诚王,乃今夜举事之首。
若无他这个大齐皇族在前,则那些文人书生、清流士族,又以何等名目兴兵?
师出无名,那是同于谋反的啊!
而诚王的存在,则会让一切都变得名正言顺。
而此刻,这个本该充当门面的王爷,却当着所有手下的面儿,降了。
这是人干的事儿?
早不降、晚不降,两军方一接阵,他立时反脸不认人了,真是想想就叫人气血翻涌,恨不能再晕过去几天几夜不带醒的。
且,从诚王方才的表现来看,临阵倒戈,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换言之,王爷不仅早便知晓会被黑甲军拦载,且还打定了主意,要将手下这千余精锐(包括郭陶在内)的大好人头,尽付此役。
只因非如此不足以其表忠;非如此不足以其称臣。
而在预谋这些时,诚王表面上诸事如常,还屡屡在郭陶面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杀昏君、复大齐”。
真是演得一场好戏。
思及至此,郭陶心头忽地一凉。
慢着,演戏?!
诚王居然会在自个儿号谋士的眼皮子底下演戏?!
那岂非表明,王爷早就对他起了疑?
此念一生,郭陶顿觉寒意砭骨,浑身的血都冻成了冰,而他思绪亦因此陡然清晰。
应是如此。
不,是必定如此。
王爷必定一早便有了猜忌之心,甚或他很可能已然查清了郭陶背后之人,却始终隐忍不发,为的就是不打草惊蛇。
此乃郭陶身为谋士的判断。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此外他亦承认,这些日子他确实是粗疏了,看扁了这位精于演戏的王爷。
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底牌。
譬如,在出发之前,郭陶便在甲衣下套了一身京城百姓最常穿的葛布棉衣,又特意找了双大号的军靴,以便在里面套穿普通的棉鞋。
再比如,他贴身藏了五百两银票并十余两碎银,棉衣的夹层里还缝着五百两银票。
这原是为了以防万一。
面此际,那个“万一”,就在眼前。
抬手按住胸前衣襟,郭陶的眼神已然恢复的清明。
他得快些,不然就来不及了。
心念电转间,他已然抛掉长枪,用最快的速度脱下皮甲与军靴,随手塞在身旁一具尸身下,复又抓起地上的雪团搓洗头脸与双手,就连头发亦不曾放过。
虽然手脚皆冻得发麻,可他的动作却并不慌乱,待收拾干净后,他又将那五百两银票取了出来,一张一张揣进袖笼。
若半路撞见黑甲军,这些银子或可买命。
这般想着,郭陶忍不住眉头直跳,心底涌出一股惧意。
那黑甲军当真强得怕人。
那一排排枪阵就如同一个个勾魂使者,火光一亮,便能夺走七八条性命;大炮就更骇人了,被击中者无不穿肠烂肚、断手残脚,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郭陶记得,便在全军溃散之时,他身边一名士卒不幸便被炮火击中,半个脑袋都没了,红白之物喷溅而出,洒得到处都是。
那时,诚王前锋营已然十去其九,两军阵前堆满了尸首。
主帅临阵倒戈,三军大乱,根本挡不住黑甲军的攻势,两军接战不过半刻,诚王那千余精锐便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或许,这便是诚王迫不及待投降的因由罢。
那样一支强军,足以将一切与之抗衡的力量碾作齑粉。
诚王,没有选错。
郭陶仰起头,向着飞扑的大雪,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放眼大齐,能够令诚王心甘情愿俯首称臣者,也只有龙椅上的那一位了。
再往下推想,今夜之事,建昭帝必定也早就知悉了,此际皇城如此安静,必是两卫动了手。
“那位大人”手下的那些死士,约莫再也回不来了。
此时的郭陶念头通达,纵使一腔愤懑,却也不得不承认,诚王殿下,有枭雄之风。
他没跟错主子。
只可惜,天不予我,亦是无可如何。
飞快将情绪捺下,郭陶爬起来,四下看了看,便猫着腰行至墙角背阴处,仔细观察着周遭动静。
今晚的玉京城必定血流成河,建昭帝龙威之下,整个朝堂都得清出一半儿来。
而如他这样的小角色,一时半刻地还入不了贵人们的眼,这也给了他一线生机。
这一线生机,他必须抓牢。
好在郭陶早在准备。
五年前,他便在京城置了一处产业,所用的身份、姓名等皆是伪造的。
这件事他没告诉任何人。
此乃他给自己留的退路。
而这样的退路,在江南和东北还各有一处。
郭陶在黑暗中勾了勾唇角。
狡兔尚有三窟,生而为人,总不能比兔子还笨不是?
再三确定周遭无人后,郭陶便借着房舍树木投下的阴影,悄悄潜出了归鸿巷。
玉京城多年来不曾大兴土木,街衢道路几无变化,是以郭陶没多久就辨明了路径,不由暗道了一声“侥幸”。
此处离他的产业居然不算太远,走得快些,盏茶功夫也就到了。
他此时手脚已然活动开了,行动比方才迅速得多,更兼雪大风疾,倒也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了目的地——刺槐胡同。
他名下的间铺面就在胡同口往里数第九家。
虽是胜利在望,郭陶却也不敢掉以轻心,缩身于胡同口的阴影下,探头朝里张望。
很黑。
亦很静。
整条胡同只有两三家门口点着气死风灯,那灯影在风里晃来摇去地,越显得幽寂。
天助我也。
郭陶在心中默念,抬脚便要往里走,蓦地,身后传来一声断喝:
“站住!”
郭陶大惊失色,心中暗叫“吾命休矣”。
也就在这个当儿,几道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路口,连滚带爬朝北而去,杂乱的脚步声渐近复渐远,郭陶隐约听见还有人在喊“去北门”,眨眼间便没了踪影。
再过数息,一队持枪的黑甲军追了出去。
从头到尾,并无人注意到刺槐胡同口的那团阴影。
郭陶哆嗦着缩在墙根儿下,直到周遭再无别的动静,他方才扶着墙、抖着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许是蹲久了的缘故,此时他腿脚都有点不听使唤,歪在墙边,半晌动弹不得。
好在,脑瓜子还能动。
“北门……北门……”
他捏着眉头,总觉着那北门之外有一处所在,与今晚息息相关。
很快他便有了答案。
“是东平郡王。”
他低声自语地道。
他记得东平郡王府在京城北郊有一所别庄,离城不过三十里地。
听说,那庄子位置很偏,极宜于静养,如今,王妃与三夫人便住在那里。
这念头只在脑中转了转,便被郭陶丢去一旁。
罢了,他如今自身难保,还管什么王府不王府、别庄不别庄的,关他屁事。
他搓了搓因冻僵的手,再伸头往胡同里看了片刻,确定四下无人,这才迈着蹒跚的步了,慢慢地往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