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子,赖郎中取出针,他喊来老伴儿赖大娘,也不用专门开药方,张口就报了一串儿药名,这个赖大娘也颇通医理,她一边点头一边记下来,只待赖郎中说完了,她进屋去称药,给小哥儿煎药。
不久,天又飘起鹅毛大雪,赖大娘把药罐放到炉子上,便站在门口往外张望,她道:“今年这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听说北边还在打仗,天晓得又有多少人家要遭殃呢。”
她的话让顾三娘想起尚在徐州的沈拙,她跟着叹了一口气,说道:“谁说不是呢!”
赖郎中夫妇都是好心肠的人,他家专门备着床铺,平日有远乡的人来看病,遇到当日回不去的,就会在赖郎中家里歇一晚,赖大娘看见雪越下越大,她听出顾三娘是外地的口音,便道:“这雪天不好赶路,你们今夜就住在我家,等明日雪停了再走罢。”
顾三娘求之不得,她们正没去处,虽说要躲追兵,可这小镇偏僻,天下着这么大的雪,料想追兵又不是铁打的人,再者她的虎哥儿实在禁不得颠簸了。
“赖大娘,你和赖郎中真是菩萨心肠,我都不知该如何感激你们了。”
赖大娘摆了摆手,笑道:“医者父母心,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冬日,天黑得早,赖大娘做了晚饭,招呼顾三娘她们一同用饭,临睡前,小哥儿的药煎好了,赖郎中给奶娃娃喂药很有一套,他抬着小哥儿的下巴,三五下就灌了半碗,小哥儿被苦得哇哇大叫,顾三娘听到哥儿哭声不像先前那样孱弱,总算放心了一些。
顾三娘原想着在赖郎中家里停歇一日就走,哪知雪下了一整夜,通往外面的路被大雪封了,这倒合了顾三娘的心意,路要是封了,追兵自然也是进不来的,况且赖郎中果真有两下子,虎哥儿吃了他的药,精神好了许多,是以她私下和柳五婆商议,想在赖郎中家里多住几日,一来好好根治虎哥儿的病,二来她们也能休整一番。
只要赖郎中愿意,柳五婆还有甚么不乐意的,她一大把年纪,这些日子跟着奔波劳累,虽说嘴上没喊一句苦,实则身子早就受不住了。
如此一来,顾三娘又去找赖大娘,想请她们收容几日,赖大娘极好说话,一口就答应了,顾三娘谢了又谢,便带着柳五婆和万福在赖家住了七八日,这期间,虎哥儿的病情逐渐转好,每顿能吃半碗米粉,顾三娘心里大感安慰。
到了初十,她们实在不能再呆下去了,顾三娘买齐了干粮,饲料,并给赖郎中付了一笔丰厚的诊费,又再三谢过他们夫妇关照,便准备离去。
前几日,万福去买路上要用的东西,顺道打听了一下外边的消息,据说北边打成了一锅粥,有外族的兵马,有原太子的兵马,也有朝廷的兵马,一时说朝廷连吃几场败场,垂帘听政的安太后大发雷霆,一时说蒋镇言将军大挫鞑子国,一时又说乌孙国明其实是帮着太子打安家,总之各种传言,真真假假到底也弄不清楚,不过既是连这蔽塞的乡下也都已知道了,想必北边当真乱得很。
正月初三,安家扶持四皇子登基,那安妃成为皇太后,皇帝少不更事,朝政大权由她一手把控,原先蒋家一派的朝中大臣,或是被革职,或是被流放,这且不必一一细提,只是这安太后的江山坐得并不安稳,北边战事四起,要不是有几道天堑挡着,太子的人马早就打到京城来了。
安妃如今顾不上顾三娘,顾三娘多少能喘一口气,可也不能掉以轻心,她仍旧没有走官道,而是叫万福走小路,她们主仆几人再顺着往南的路慢慢走。
走了几日,她们白日赶路,夜里就找庄户人家借宿,眼见离着京城越来越远,不管是顾三娘还是柳五婆,心里都大大松了一口气。
这日,她们走到谷城的地界,出了谷城,再走上十来日便是益州,那里离长阳很远,只要到了益州,她们就再不用害怕追兵,可是谷城三面环山,想去益州,必要经过县城,她们没有路引,估计连县城的大门都进不了。
“大奶奶,这可如何是好?”若是别的地方,她们捡着乡间小路走,苦一点也就罢了,谷城到处都是大山,有的地方人都不上不去,更何谈是马车呢。
顾三娘略微一沉思,她道:“万福,你去县城看一看究竟是个甚么情形。”
万福将她们安置下来,便独自来到谷城,他本想趁机混进城里,等到了城门处,发觉因着北方的战事,县城门口查得越发严了,不光如此,那城门口还贴着告示,万福找人一问,得知那告示上通缉的人竟然就是他们蒋家的几位主子,万福吃了一惊,他不敢耽搁,即刻回去,把这事跟顾三娘说了。
顾三娘听说自己上了通缉令,顿时神情严肃,她道:“这地方不能呆了,咱们得赶紧离开,要是被人认出来,可就坏了。”
柳五婆发愁的说道:“往哪里走呢,好不容易走了这么远,总不能再往回走罢?”
“不管了,先去乡下躲一躲。”这是顾三娘一贯的想法,庄子上的老百姓,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那些皇帝朝政的事,更是听都没听过,她们随便躲在哪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都不成问题。
万福朝着人烟稀少的地方走了大半日,马车这才慢了下来,天色将晚,她们需得找个地方歇息,可走了一路,连个有人烟的人家都没有,就在顾三娘以为她们要流落荒野时,她听到远处似乎传来鼓声。
“五婆,听到了么?”顾三娘问道。
柳五婆点着头,她道:“像是姑子庵里的鼓声呢。”
顾三娘连忙叫万福寻着声音去找,竟真的在半山腰看到一处若隐若现的屋舍,想到今夜住的地方有了着落,顾三娘心里松了一口气。
姑子庵在半山腰,马车不能上去,她们弃了马车,抱着虎哥儿沿山路往上爬,山路不好走,等她们爬到山腰,天色已微微发暗,顾三娘远远看到那里立着一处不大不小的姑子庵,她心中一喜,叫柳五婆上前扣敲山门。
没过多久,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子开了门,她看到站在眼前的顾三娘等人,好奇的问道:“你们找谁?”
☆、第129章
在上山的路上,顾三娘就已想好说辞,到时人家若是问起来,她就说她们一行是北边来的,因着那里发生战乱,她到谷县来投靠远亲,谁想到了之后,发现亲戚早就过世,如今她们回不去,又没落脚的地方,这才过来打搅。
小尼姑听完她这番话,扭头就朝着里面喊她师傅,不到片刻,来了一个四五十岁的姑子,只见她身形干瘦,穿着一领洗得发白的素袍,听说顾三娘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又见她们确实像是一副走投无路的样子,于是嘴里念了一声佛号,说道:“诸位施主,先进屋歇一口气罢。”
顾三娘道了一声谢,便随着她们进屋。
这尼姑庵中间是佛堂,左右两边几间厢房,院子里栽了一株梅花,这会子梅花开了,庵里透着一股清幽的香气。彼此闲谈几句,顾三娘得知这里叫水月庵,只因地处偏僻,庵里拢共也就住着她们师徒三人,师傅玄安,入了佛门三十余年,给她开门的小尼姑叫静慈,是玄安外出化缘时捡回来的孤儿,另有一个叫静心,天生是个哑巴,小时候被家里送到水月庵,她们进来的时候,她正在屋里烧炕。
平时,庵里全靠自给自足,偶尔附近乡里的人家也会捐几个香油钱,说是附近,其实也隔了很远,往往站在这个山头,可以看到对面山里住着人家,可要真正走过去,少说也得花上一整日的工夫,是以她们庵里,难得有人过来。
冬日下雪,玄安师徒数月不曾下山,竟还不知北边在打仗,那静慈听闻她们背井离乡,不禁动了侧影之心,她对她师傅玄安说道:“师父,咱们就收留几位施主住下罢,这么冷的天,叫她们往哪里去呢。”
还不待玄安说话,顾三娘先奉上一百个铜钱,说道:“无论师太收不收留我们,即是进到佛门,没得空着手出去,这是我和家人奉给佛祖的香油,还请师太不要推辞。”
静慈长到十几岁,从不曾出过远门,何曾见过这般大方的香客,偶尔有些村庄人家捐香油钱,左不过是三五个桐板,是以看到她拿出一串铜钱出来,一时都不知该接还是不该接。
路上逃难,顾三娘时刻记着财不外露的道理,搬到雾山时,沈拙给她留了一大笔银子傍生,当日匆匆忙忙逃出来,顾三娘就把银钱缝到衣裳里面,她只留了些碎银子零用,有时需得借住在别人家里,大多给二三十个铜钱做答谢,需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外小心谨慎总没错处。
顾三娘想要在水月庵多停留一些时日,故此捐了一百个铜钱做香油,那玄安念了一声佛号,她看了万福一眼,说道:“我佛慈悲,施主遇着难处,咱们自是尽力相助,只是庵里就我和徒儿三人,实在不便收留男人。”
柳五婆心知玄安的顾虑,她道:“师太放心,庵里若有柴房,或是放杂物的地方,能让他有个挡风的地方就行,绝不敢打扰你们清修。”
屋外已是漆黑一片,要是叫她们走,显得不通人情,玄安略微思索片刻,她又见顾三娘面相老实,终于点头答应,说道:“施主若是不嫌弃,就请住下来罢。”
顾三娘松了一口气,嘴里又连声称谢。
出不了谷县,外面又在通缉蒋家的人,顾三娘只能和柳五婆等人暂时住在水月庵,万福一个大男人,不好进出庵里,于是只得歇在庵外的柴房,隔日,他卸下马车,把行李干粮搬到水月庵,只把马牵上山圈养。
顾三娘在水月庵住下后,最高兴的要数静慈,她年龄小,一年到头,看到的总是师傅和师姐两人,现下庵里来了人,每日做完功课,静慈总要来找顾三娘说话。
不知不觉,顾三娘在山里住了一个多月,期间,她又给庵里捐了一百个铜钱的香油钱,不久,雪化了,树枝抽出嬾芽,天气一日日晴朗起来,水月庵在深山里,通常连着好几日,都看不到除她们以外别的人影,有个好处是不必担心追兵,可外面是个甚么情形,她同样也是两眼一抹黑。
这个时候,还是得靠万福这个男人,自从开春,山路就好走多了,为了打探消息,他时常骑马外出,有时还会装作樵夫,带一担柴去邻近的乡镇上卖,可惜镇上都是些乡下人,他又进不了县城,是以并未听到甚么有用的消息。
天变暖后,结冻的土地慢慢变得松软,玄安师徒几人开始准备春耕,顾三娘好多年没在地里劳作,种田的手艺虽说有些生疏,好在并没丢下,玄安带着徒弟翻地,她跟着一起帮忙,静慈见她有模有样的,笑道:“柳娘子,我看你像个富贵人家出来的,原来还会种地呢。”
只为免去不必要的麻烦,顾三娘故意把姓名隐去,随着柳五婆一起姓,那日她要下地,柳五婆再三劝阻,顾三娘却说,现今不比在府里,要是时时端着主子奶奶的身份,真正有些不合时宜。
柳五婆心知顾三娘看着性情温和,实则要是打定了主意,轻易不会更改,她又见苦劝不住,于是顾三娘下地时,她总要跟着一起,只不过,她管家是一把好手,种田这事实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春意绒绒,日头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顾三娘穿着一件粗衣,她听了静慈的话,笑道:“甚么富贵人家,也就这几年才不饿肚子罢了。”
庵里没有牛,干甚么都得靠她们自己来做,顾三娘好几年没做过农活,头两日,她手上磨起几个水泡,被柳五婆好一顿埋怨,直说她放着舒坦日子不过,偏要自找苦吃。
她们几个人干了一整个上午,地里被翻得差不多了,不一时,顾三娘远远看到柳五婆一手提着水,一手抱着小哥儿过来了,她放下手里的锄头,迎了上前接过小哥儿,又招呼玄安师太来喊水。
小哥儿半日没看到顾三娘,这会子见到她,乖乖巧巧的靠在她的怀里,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珠子四处张望。
顾三娘看到小哥儿粉嘟嘟的,心里像是喝了蜜似的,当初小哥儿早产,还没满月就害了几场大病,后来,又跟着她们东奔西跑,总没个安生日子,顾三娘生怕养不活哥儿,这些日子,她们住在水月庵,庵里清净,加上她和柳五婆悉心照料,小哥儿的身子越长越结实,原先瘦巴巴的脸上也圆了几分,静慈每回看到哥儿,都忍不住要逗弄他。
她们一边歇息一边说笑,就在此时,万福骑马回来了,顾三娘见他满头大汗,一脸焦急,心里顿了一下,万福是个男人,平日一向避着静慈和静心,等闲不在她们面前露面,这时他特地过来,必是有要紧事,顾三娘叫柳五婆给他倒了一碗水,说道:“别急,有甚么话慢慢说。”
万福一气把水喝干,看着她们说道:“我出去卖柴,听人说,北边太子的人马,快要打到京城了。”
“真的?”顾三娘心里又惊又喜,若消息属实,也就是说安氏一党快要垮台了。
万福点着头,他们如今是隐姓埋名,当着玄安师徒几人的面前,他没有细说,只道:“据称,打头的队伍就是蒋大将军,不光如此,还有人说,他娶的公主也上了前线,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京城就要不稳,许多人正拖家带口的往外逃难呢。”
打仗分明是件唬人的事,万福却说的眉飞色舞,静慈奇道:“万福哥,打仗是要死人的,你做甚么这么高兴?”
万福连忙收起笑容,随后一板一言的说道:“安家不得人心,老皇上死了,分明该太子接着当皇上,他家却把别的皇子扶上皇位,看到他们要败了,我当然高兴。”
谁做皇上,自是跟这个小小的水月庵没有干系,顾三娘想的是另一件事,她和吉昌公主分开时,本来说好回长阳,不知吉昌公主怎会去了北边,不过这兵荒马乱的,或许是消息传岔了也不一定。
顾三娘沉思了一回,看到万福正跟静慈讲着今日听来的传言,便朝着他的头上敲了一记,骂道:“不许把这些世外俗事,拿到师太她们面前来讲。”
万福憨笑一声,果真就不再开口了。
不久,天又飘起鹅毛大雪,赖大娘把药罐放到炉子上,便站在门口往外张望,她道:“今年这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听说北边还在打仗,天晓得又有多少人家要遭殃呢。”
她的话让顾三娘想起尚在徐州的沈拙,她跟着叹了一口气,说道:“谁说不是呢!”
赖郎中夫妇都是好心肠的人,他家专门备着床铺,平日有远乡的人来看病,遇到当日回不去的,就会在赖郎中家里歇一晚,赖大娘看见雪越下越大,她听出顾三娘是外地的口音,便道:“这雪天不好赶路,你们今夜就住在我家,等明日雪停了再走罢。”
顾三娘求之不得,她们正没去处,虽说要躲追兵,可这小镇偏僻,天下着这么大的雪,料想追兵又不是铁打的人,再者她的虎哥儿实在禁不得颠簸了。
“赖大娘,你和赖郎中真是菩萨心肠,我都不知该如何感激你们了。”
赖大娘摆了摆手,笑道:“医者父母心,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冬日,天黑得早,赖大娘做了晚饭,招呼顾三娘她们一同用饭,临睡前,小哥儿的药煎好了,赖郎中给奶娃娃喂药很有一套,他抬着小哥儿的下巴,三五下就灌了半碗,小哥儿被苦得哇哇大叫,顾三娘听到哥儿哭声不像先前那样孱弱,总算放心了一些。
顾三娘原想着在赖郎中家里停歇一日就走,哪知雪下了一整夜,通往外面的路被大雪封了,这倒合了顾三娘的心意,路要是封了,追兵自然也是进不来的,况且赖郎中果真有两下子,虎哥儿吃了他的药,精神好了许多,是以她私下和柳五婆商议,想在赖郎中家里多住几日,一来好好根治虎哥儿的病,二来她们也能休整一番。
只要赖郎中愿意,柳五婆还有甚么不乐意的,她一大把年纪,这些日子跟着奔波劳累,虽说嘴上没喊一句苦,实则身子早就受不住了。
如此一来,顾三娘又去找赖大娘,想请她们收容几日,赖大娘极好说话,一口就答应了,顾三娘谢了又谢,便带着柳五婆和万福在赖家住了七八日,这期间,虎哥儿的病情逐渐转好,每顿能吃半碗米粉,顾三娘心里大感安慰。
到了初十,她们实在不能再呆下去了,顾三娘买齐了干粮,饲料,并给赖郎中付了一笔丰厚的诊费,又再三谢过他们夫妇关照,便准备离去。
前几日,万福去买路上要用的东西,顺道打听了一下外边的消息,据说北边打成了一锅粥,有外族的兵马,有原太子的兵马,也有朝廷的兵马,一时说朝廷连吃几场败场,垂帘听政的安太后大发雷霆,一时说蒋镇言将军大挫鞑子国,一时又说乌孙国明其实是帮着太子打安家,总之各种传言,真真假假到底也弄不清楚,不过既是连这蔽塞的乡下也都已知道了,想必北边当真乱得很。
正月初三,安家扶持四皇子登基,那安妃成为皇太后,皇帝少不更事,朝政大权由她一手把控,原先蒋家一派的朝中大臣,或是被革职,或是被流放,这且不必一一细提,只是这安太后的江山坐得并不安稳,北边战事四起,要不是有几道天堑挡着,太子的人马早就打到京城来了。
安妃如今顾不上顾三娘,顾三娘多少能喘一口气,可也不能掉以轻心,她仍旧没有走官道,而是叫万福走小路,她们主仆几人再顺着往南的路慢慢走。
走了几日,她们白日赶路,夜里就找庄户人家借宿,眼见离着京城越来越远,不管是顾三娘还是柳五婆,心里都大大松了一口气。
这日,她们走到谷城的地界,出了谷城,再走上十来日便是益州,那里离长阳很远,只要到了益州,她们就再不用害怕追兵,可是谷城三面环山,想去益州,必要经过县城,她们没有路引,估计连县城的大门都进不了。
“大奶奶,这可如何是好?”若是别的地方,她们捡着乡间小路走,苦一点也就罢了,谷城到处都是大山,有的地方人都不上不去,更何谈是马车呢。
顾三娘略微一沉思,她道:“万福,你去县城看一看究竟是个甚么情形。”
万福将她们安置下来,便独自来到谷城,他本想趁机混进城里,等到了城门处,发觉因着北方的战事,县城门口查得越发严了,不光如此,那城门口还贴着告示,万福找人一问,得知那告示上通缉的人竟然就是他们蒋家的几位主子,万福吃了一惊,他不敢耽搁,即刻回去,把这事跟顾三娘说了。
顾三娘听说自己上了通缉令,顿时神情严肃,她道:“这地方不能呆了,咱们得赶紧离开,要是被人认出来,可就坏了。”
柳五婆发愁的说道:“往哪里走呢,好不容易走了这么远,总不能再往回走罢?”
“不管了,先去乡下躲一躲。”这是顾三娘一贯的想法,庄子上的老百姓,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那些皇帝朝政的事,更是听都没听过,她们随便躲在哪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都不成问题。
万福朝着人烟稀少的地方走了大半日,马车这才慢了下来,天色将晚,她们需得找个地方歇息,可走了一路,连个有人烟的人家都没有,就在顾三娘以为她们要流落荒野时,她听到远处似乎传来鼓声。
“五婆,听到了么?”顾三娘问道。
柳五婆点着头,她道:“像是姑子庵里的鼓声呢。”
顾三娘连忙叫万福寻着声音去找,竟真的在半山腰看到一处若隐若现的屋舍,想到今夜住的地方有了着落,顾三娘心里松了一口气。
姑子庵在半山腰,马车不能上去,她们弃了马车,抱着虎哥儿沿山路往上爬,山路不好走,等她们爬到山腰,天色已微微发暗,顾三娘远远看到那里立着一处不大不小的姑子庵,她心中一喜,叫柳五婆上前扣敲山门。
没过多久,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子开了门,她看到站在眼前的顾三娘等人,好奇的问道:“你们找谁?”
☆、第129章
在上山的路上,顾三娘就已想好说辞,到时人家若是问起来,她就说她们一行是北边来的,因着那里发生战乱,她到谷县来投靠远亲,谁想到了之后,发现亲戚早就过世,如今她们回不去,又没落脚的地方,这才过来打搅。
小尼姑听完她这番话,扭头就朝着里面喊她师傅,不到片刻,来了一个四五十岁的姑子,只见她身形干瘦,穿着一领洗得发白的素袍,听说顾三娘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又见她们确实像是一副走投无路的样子,于是嘴里念了一声佛号,说道:“诸位施主,先进屋歇一口气罢。”
顾三娘道了一声谢,便随着她们进屋。
这尼姑庵中间是佛堂,左右两边几间厢房,院子里栽了一株梅花,这会子梅花开了,庵里透着一股清幽的香气。彼此闲谈几句,顾三娘得知这里叫水月庵,只因地处偏僻,庵里拢共也就住着她们师徒三人,师傅玄安,入了佛门三十余年,给她开门的小尼姑叫静慈,是玄安外出化缘时捡回来的孤儿,另有一个叫静心,天生是个哑巴,小时候被家里送到水月庵,她们进来的时候,她正在屋里烧炕。
平时,庵里全靠自给自足,偶尔附近乡里的人家也会捐几个香油钱,说是附近,其实也隔了很远,往往站在这个山头,可以看到对面山里住着人家,可要真正走过去,少说也得花上一整日的工夫,是以她们庵里,难得有人过来。
冬日下雪,玄安师徒数月不曾下山,竟还不知北边在打仗,那静慈听闻她们背井离乡,不禁动了侧影之心,她对她师傅玄安说道:“师父,咱们就收留几位施主住下罢,这么冷的天,叫她们往哪里去呢。”
还不待玄安说话,顾三娘先奉上一百个铜钱,说道:“无论师太收不收留我们,即是进到佛门,没得空着手出去,这是我和家人奉给佛祖的香油,还请师太不要推辞。”
静慈长到十几岁,从不曾出过远门,何曾见过这般大方的香客,偶尔有些村庄人家捐香油钱,左不过是三五个桐板,是以看到她拿出一串铜钱出来,一时都不知该接还是不该接。
路上逃难,顾三娘时刻记着财不外露的道理,搬到雾山时,沈拙给她留了一大笔银子傍生,当日匆匆忙忙逃出来,顾三娘就把银钱缝到衣裳里面,她只留了些碎银子零用,有时需得借住在别人家里,大多给二三十个铜钱做答谢,需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外小心谨慎总没错处。
顾三娘想要在水月庵多停留一些时日,故此捐了一百个铜钱做香油,那玄安念了一声佛号,她看了万福一眼,说道:“我佛慈悲,施主遇着难处,咱们自是尽力相助,只是庵里就我和徒儿三人,实在不便收留男人。”
柳五婆心知玄安的顾虑,她道:“师太放心,庵里若有柴房,或是放杂物的地方,能让他有个挡风的地方就行,绝不敢打扰你们清修。”
屋外已是漆黑一片,要是叫她们走,显得不通人情,玄安略微思索片刻,她又见顾三娘面相老实,终于点头答应,说道:“施主若是不嫌弃,就请住下来罢。”
顾三娘松了一口气,嘴里又连声称谢。
出不了谷县,外面又在通缉蒋家的人,顾三娘只能和柳五婆等人暂时住在水月庵,万福一个大男人,不好进出庵里,于是只得歇在庵外的柴房,隔日,他卸下马车,把行李干粮搬到水月庵,只把马牵上山圈养。
顾三娘在水月庵住下后,最高兴的要数静慈,她年龄小,一年到头,看到的总是师傅和师姐两人,现下庵里来了人,每日做完功课,静慈总要来找顾三娘说话。
不知不觉,顾三娘在山里住了一个多月,期间,她又给庵里捐了一百个铜钱的香油钱,不久,雪化了,树枝抽出嬾芽,天气一日日晴朗起来,水月庵在深山里,通常连着好几日,都看不到除她们以外别的人影,有个好处是不必担心追兵,可外面是个甚么情形,她同样也是两眼一抹黑。
这个时候,还是得靠万福这个男人,自从开春,山路就好走多了,为了打探消息,他时常骑马外出,有时还会装作樵夫,带一担柴去邻近的乡镇上卖,可惜镇上都是些乡下人,他又进不了县城,是以并未听到甚么有用的消息。
天变暖后,结冻的土地慢慢变得松软,玄安师徒几人开始准备春耕,顾三娘好多年没在地里劳作,种田的手艺虽说有些生疏,好在并没丢下,玄安带着徒弟翻地,她跟着一起帮忙,静慈见她有模有样的,笑道:“柳娘子,我看你像个富贵人家出来的,原来还会种地呢。”
只为免去不必要的麻烦,顾三娘故意把姓名隐去,随着柳五婆一起姓,那日她要下地,柳五婆再三劝阻,顾三娘却说,现今不比在府里,要是时时端着主子奶奶的身份,真正有些不合时宜。
柳五婆心知顾三娘看着性情温和,实则要是打定了主意,轻易不会更改,她又见苦劝不住,于是顾三娘下地时,她总要跟着一起,只不过,她管家是一把好手,种田这事实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春意绒绒,日头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顾三娘穿着一件粗衣,她听了静慈的话,笑道:“甚么富贵人家,也就这几年才不饿肚子罢了。”
庵里没有牛,干甚么都得靠她们自己来做,顾三娘好几年没做过农活,头两日,她手上磨起几个水泡,被柳五婆好一顿埋怨,直说她放着舒坦日子不过,偏要自找苦吃。
她们几个人干了一整个上午,地里被翻得差不多了,不一时,顾三娘远远看到柳五婆一手提着水,一手抱着小哥儿过来了,她放下手里的锄头,迎了上前接过小哥儿,又招呼玄安师太来喊水。
小哥儿半日没看到顾三娘,这会子见到她,乖乖巧巧的靠在她的怀里,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珠子四处张望。
顾三娘看到小哥儿粉嘟嘟的,心里像是喝了蜜似的,当初小哥儿早产,还没满月就害了几场大病,后来,又跟着她们东奔西跑,总没个安生日子,顾三娘生怕养不活哥儿,这些日子,她们住在水月庵,庵里清净,加上她和柳五婆悉心照料,小哥儿的身子越长越结实,原先瘦巴巴的脸上也圆了几分,静慈每回看到哥儿,都忍不住要逗弄他。
她们一边歇息一边说笑,就在此时,万福骑马回来了,顾三娘见他满头大汗,一脸焦急,心里顿了一下,万福是个男人,平日一向避着静慈和静心,等闲不在她们面前露面,这时他特地过来,必是有要紧事,顾三娘叫柳五婆给他倒了一碗水,说道:“别急,有甚么话慢慢说。”
万福一气把水喝干,看着她们说道:“我出去卖柴,听人说,北边太子的人马,快要打到京城了。”
“真的?”顾三娘心里又惊又喜,若消息属实,也就是说安氏一党快要垮台了。
万福点着头,他们如今是隐姓埋名,当着玄安师徒几人的面前,他没有细说,只道:“据称,打头的队伍就是蒋大将军,不光如此,还有人说,他娶的公主也上了前线,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京城就要不稳,许多人正拖家带口的往外逃难呢。”
打仗分明是件唬人的事,万福却说的眉飞色舞,静慈奇道:“万福哥,打仗是要死人的,你做甚么这么高兴?”
万福连忙收起笑容,随后一板一言的说道:“安家不得人心,老皇上死了,分明该太子接着当皇上,他家却把别的皇子扶上皇位,看到他们要败了,我当然高兴。”
谁做皇上,自是跟这个小小的水月庵没有干系,顾三娘想的是另一件事,她和吉昌公主分开时,本来说好回长阳,不知吉昌公主怎会去了北边,不过这兵荒马乱的,或许是消息传岔了也不一定。
顾三娘沉思了一回,看到万福正跟静慈讲着今日听来的传言,便朝着他的头上敲了一记,骂道:“不许把这些世外俗事,拿到师太她们面前来讲。”
万福憨笑一声,果真就不再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