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丰州,一路北上,耕地越来越少,草场越来越多,慢慢进入了契丹起源的核心地区。这里依然是农牧结合的地区,只是农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牧业慢慢成为主要生活方式。
    杜中宵看着绵延的草场,心中明白,大军已经慢慢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内蒙古地区,沿着几条河流,形成了广大的草原。北方大草原的蛮族南下,走西边就要占据河曲和河西走廊,走东边就要占据这里。有这里做后盾,不断攻略中原。
    明朝最后被后金打败,一个原因就是这里被满清统治者征服,一路直到燕山脚下。之后明朝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出击这里,守是很难守住的。有千日做贼的,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中原的稳定,必须要占领河西、河曲和这一带,才有稳固的边防,把入侵的蛮族挡在外面。
    占领临潢府之后,从河曲路出发,修铁路过阴山,一路东来。到大兴安岭下,选择合适地点,穿过大兴安岭,一路修到东京道。这条铁路修通,只要中原不出特别大的乱子,此地就平定下来了。对于游牧民族,铁路是利器。一旦修通,他们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纵深和时间。
    过了潢河石桥,便就是契丹的饶州长乐县。契丹官员已经等在城外,迎接宋朝大军入城。
    看着城外迎接的契丹人,王凯小声对杜中宵道:“太尉,已经快到临潢府了,怎么契丹人反而不再抵抗了?丰州还是我们大军到了城下,他们才举城而降。现在饶州在我们到之前,就早早迎了出来。”
    杜中宵道:“契丹已经没有兵了,他们还打什么呢?前边大定府的两万契丹军队,就是契丹最后的兵力了。临潢府说是有近万人,那里是契丹起家之地,有多少人能上战场,可是说不准的。”
    王凯和赵滋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宋军轻易攻下大定府,让契丹人终于明白,失败已不可避免。现在各地只看宋军什么时候到达,已不做抵抗打算。
    这一点也让杜中宵感慨万千。游牧民族终究与汉族不同。游牧民族初起,凶猛异常。随着他们占的地方越来越多,裹挟的人口越来越多,加入其中的其他力量越来越多,往往如洪流般,横扫一切。而中原政权,初起的时候则小心异异。汉有白登之围,唐有渭水之盟,等到力量稳固,才能威压周边。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汉族往往百般周旋,仁人志士峰起,寻找一个能从危机中出来的机会。而这些游牧民族就没有这种韧性了。国破家亡,大把的人拱手而降,寻找新时代的生路。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更加适合游牧政权。
    到了城门,知州和一众官吏、首领前来见礼。杜中宵带着大军,进了饶州。进了州衙,设了一个庆功宴,与众人饮过了酒,便就各自回去休息。
    杜中宵很谨慎。虽然现在诸事顺利,契丹灭亡在即,还是诸事小心。军队在城周围驻扎,三十里内广布侦骑,不允许出现意外。
    等到醒来,夜已深了。杜中宵走到院子里,看着天上繁星遍布,迎面吹来的风凉爽清新,一时间心情舒畅。让士卒拿了一把交椅来,杜中宵坐在院子里,自己想心事。
    过了饶州,再向北两百多里外就是临潢府,四五天的时间就到。前方来的消息,契丹没有再集结军队,临潢府的贵族王公也没有逃走,好似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耶律洪基被抓,现在临潢府主政的,是契丹太后萧挞里,还有皇后萧观音。杜中宵印象里,萧观音这个名字特别,前世肯定听说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战,面对的是两个女人,让杜中宵觉得有些怪怪的。不过在契丹这很正常。皇帝年幼,或者其他原因,太后主政很正常。
    契丹是由皇族和后族组成,后族的势力很大,某种程度上太后并不弱于皇帝,与宋朝不同。宋朝只有现在皇帝年幼时,由刘太后主政,身后并没有自己家族的支持。严格说来,刘太后与契丹的太后是大不相同的。契丹的太后,甚至有时对废立皇帝。
    想到这里,杜中宵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耶律洪基被抓之后,契丹为什么没有在太后主持下新选皇帝出来。而是这一直这样,就等着宋军来,被各个击破。
    这个样子,哪里需要十万大军?有五万人就足够灭亡契丹了。
    看着天上的繁星,杜中宵吹着凉风,一时有些出神。
    现在灭亡契丹不是问题,问题是灭亡之后应该怎么办。大杀一气,把契丹人杀光,把附和契丹人的奚族人杀光,甚至连逃到这里的汉人也杀光,不过是随便想想而已。不是做不到,实际上紧跟之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大开杀戒。西夏没有了,党项作为一个民族,最后不复存在。连女真人也没有了,蒙古灭金之后整个民族消失。可以做到,只是没用。
    蒙古人灭了党项人,灭了女真人,最后又怎么样呢?不是后来与满人结盟,不是后来新中国的时候局面不同,蒙古人也很难在草原上继续立足。汉人与这些游牧民不同,靠着一味杀人,只是在草原上变换民族,对自己又有多少好处。
    对于中原王朝,对于汉人来说,需要的是这一带的长治久安,不再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至于在这里游牧的是什么民族,无关紧要。哪怕就是换成汉人,几百年后也不同了。中原衰弱,这里的民族必然会进犯中原。他们不这样做,就有其他地方的民族过来这样做。
    轻轻叹了口气,杜中宵站起身,一个人踱步。
    把铁路修到这里,只是一个条件,应该还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确切的说,这片草原上,不再允许出现统一政权。他们效忠的统一政权,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原王朝。
    以前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在这些地方安置内迁民族,就基本不管了。无非是笼络他们,为中原的籓篱。现在看来,这样做不合适。让他们各自为政,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坐大,成为祸害。
    有什么办法?杜中宵想了好久,最后还是觉得,清朝人的办法是最合适的。减小各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围,把他们分成各旗盟,便如内地郡县一般。只要地方稳固,其他事情都可以应刃而解。
    混乱时期,草原各部族林立,一般互不统属。只要合适的时间,出现了了不起的大人物,把这些部族统一起来。只要中原王朝强势,把这里的部族彻底分开,不许他们再合为一部族,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吞并。甚至必要时,可以抽调他们的人力,为中原服务,才是长久之计。
    灭了契丹之后,宋朝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件事情。特别是铁路修通,彻底分割部族就有了倚仗。中原王朝介入之后,游牧民族想再统一,可就难了。草原免于战乱,又有了和平时其中原物资输入的通道,或许,以后就会不一样吧。

章节目录

风雨大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安化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化军并收藏风雨大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