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急令,着令陆帅和陈尚书立即组织人手选址,新修运河,连通徐州段往北穿越山东进入幽州。”来自金陵的这道命令让刚刚进入山东的陈悦微微有些奇怪,转而看着陆翊摇头道:“主公为何在此时忽然新修运河?原本的大运河也可以连接南北啊?”
“陈尚书,这是主公让属下送来的新运河的全图。”暗卫匆匆将薛洋和袁袭亲自勾画出来的运河图纸送给陈悦之后摇头道:“主公急令,让驻山东和河北道各部兵马随行配合,尽快修缮,说是有大事。”
“看起来,主公对于幽州很关切啊!”陆翊倒是隐隐然知道了不少东西,所以帮着摊开这张图纸后点头道:“这东部运河一旦修通,中原、山东和河北,就将彻底联成一体了,从江南输送的钱粮物资,可以直达燕北,陈尚书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军或者说即将到来的新朝之重心正在北移。”陆翊说了一句之后,随即开始调动人手,准备协助陈悦勘察沿途地形,而后者,也匆匆将原本疏浚黄河,钻研解决黄河河堤的事情暂时放到了一边。
而在金陵这边,当这道命令送出去之后,袁袭还是有些奇怪道:“主公,往北的海运航线已经形成,按照水师送来的线报,即使是民间商船也可以通过沿途港口,往北直达津门,然后途径海河迅速抵达幽州城下,此时修建新运河,是否会有耗费民力之嫌?”
“你说的是漕运和海运之争吧?”薛洋放下手中的舆图,转而笑道:“海运航线虽然开通了,但是海上风浪大,不稳定,而且渤海湾冬季还会结冰,无法通航,这是一个弊病,我军如今最大的水师战船都无法确保在海上万无一失,又如何能够将北运物资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海上呢?”
“我们如今的法子就是两条路都要走,走漕运,虽然速度慢,消耗大,但是万无一失,可以作为保本路线使用。而在海况良好的情况下,则鼓励海运,海运风险大,但是船体不受运河河道限制,速度也更快,载重量大,便于大宗物资进出。”薛洋想了想之后道:“关于海运和漕运,应该有个宗旨,那就是保持漕运,鼓励发展海运,促使我们的战船和商船能够得到不断推陈出新,直到有一天,我们的船队可以无惧海上风浪袭扰,那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将重心放到海运上。”
实际上此时薛洋和袁袭说的话是后世的经验之谈,在明清两代,关于海运和漕运之争就此起彼伏,但是最终都没什么好办法解决,而那时候趋于闭关锁国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北运物资全都靠漕运来维持。这不是薛洋想要的,他的目光实际上还是放在了海运上。只不过如今的条件达不到,他也不敢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海运,毕竟北方在一旦营建新都,那么就意味着政治中心北移,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人口也跟着往北集中,这样一来,北方所需要消耗的物资就是海量的,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稳妥的办法长久保持,必然会导致新都陷于崩溃的地步。
这也是当时明清两代统治者考虑的重点所在,但是对于此时的薛洋而言,新运河的开通实际上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加速中原和山东水系的合并,通过大运河串联,让这两个地方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和一南一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连接起来,如此就能够发挥出内部一体化的进程。
加上如今中原以东都为中间点的运河并没有如历史上那般淤塞,最后废弃不用,而是以此为根基,疏导了整个中原水系,下一步带来的不仅仅是航运上的便利,更多的还有防洪、灌溉和渔业上的发展,如此一来,中原靠着这个三角形的运河,必然可以加速发展,从而避免造成中部塌陷的危机。中原发展好了,对于往西进入关中的支援也会变得更加有力,从而减轻江南的负担。
可以说,海运是大体量的输送物资,但是新修运河,更多的还考虑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尽可能的将内部水旱之灾减小到极致,从而稳住内部发展的局势。这才是薛洋打算新修这条运河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旦运河修通,那么沿岸的城市群必然也会如历史上那般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兴盛起来。而沿海地区,有海运支撑,也会形成一条港口城市群,两边同时发展,同时都能得到政治中心北移带来的发展红利,一举两得。
这一切,都需要薛洋的超越时代的眼光才能够快速衡量其中利弊,从而找到最合适的办法。这也是他为何提前数百年将定都幽州的想法拿出来的原因所在。自己已经提前两宋一步,将大唐给统一了,而且此时战争造成的破坏远没有赵匡胤那时候严重,幽云十六州也被自己稳稳地握在了手中。一旦新都建立,那么靠着海运和漕运两条大动脉输血,中间还有长江勾连西川和江东,全国都会被快速整合在一起。到时候,一南一北,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将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交通,尤其是水路交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有大宗物资能够低成本快速运送到合适的地点,才能够促进人口进行更大规模的流动,如此才能让自然经济孕育下的工商业有一个挣脱壁垒的机会。而这也是他即将要一手创建的新帝国区别于其他王朝的地方。
“责令陆翊,可以从周围抽调第九卫等部北上,枢密院要及时做好新兵入伍的准备。”薛洋想了想之后,在面对袁袭的疑惑很快找到了另外一条解决办法,也是当前情况下,最可能有效地法子,同时也为即将以幽州新都为中心,重新划分天策军防区做好准备。
而这,更是牵连到一个更大的谋划,所以在随后,枢密院伴随着袁袭和李振的回归,再度变得忙碌起来,此前那些年轻将领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飞速接到了枢密院和讲武堂的命令,全部朝着金陵集中。
“陈尚书,这是主公让属下送来的新运河的全图。”暗卫匆匆将薛洋和袁袭亲自勾画出来的运河图纸送给陈悦之后摇头道:“主公急令,让驻山东和河北道各部兵马随行配合,尽快修缮,说是有大事。”
“看起来,主公对于幽州很关切啊!”陆翊倒是隐隐然知道了不少东西,所以帮着摊开这张图纸后点头道:“这东部运河一旦修通,中原、山东和河北,就将彻底联成一体了,从江南输送的钱粮物资,可以直达燕北,陈尚书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军或者说即将到来的新朝之重心正在北移。”陆翊说了一句之后,随即开始调动人手,准备协助陈悦勘察沿途地形,而后者,也匆匆将原本疏浚黄河,钻研解决黄河河堤的事情暂时放到了一边。
而在金陵这边,当这道命令送出去之后,袁袭还是有些奇怪道:“主公,往北的海运航线已经形成,按照水师送来的线报,即使是民间商船也可以通过沿途港口,往北直达津门,然后途径海河迅速抵达幽州城下,此时修建新运河,是否会有耗费民力之嫌?”
“你说的是漕运和海运之争吧?”薛洋放下手中的舆图,转而笑道:“海运航线虽然开通了,但是海上风浪大,不稳定,而且渤海湾冬季还会结冰,无法通航,这是一个弊病,我军如今最大的水师战船都无法确保在海上万无一失,又如何能够将北运物资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海上呢?”
“我们如今的法子就是两条路都要走,走漕运,虽然速度慢,消耗大,但是万无一失,可以作为保本路线使用。而在海况良好的情况下,则鼓励海运,海运风险大,但是船体不受运河河道限制,速度也更快,载重量大,便于大宗物资进出。”薛洋想了想之后道:“关于海运和漕运,应该有个宗旨,那就是保持漕运,鼓励发展海运,促使我们的战船和商船能够得到不断推陈出新,直到有一天,我们的船队可以无惧海上风浪袭扰,那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将重心放到海运上。”
实际上此时薛洋和袁袭说的话是后世的经验之谈,在明清两代,关于海运和漕运之争就此起彼伏,但是最终都没什么好办法解决,而那时候趋于闭关锁国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北运物资全都靠漕运来维持。这不是薛洋想要的,他的目光实际上还是放在了海运上。只不过如今的条件达不到,他也不敢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海运,毕竟北方在一旦营建新都,那么就意味着政治中心北移,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人口也跟着往北集中,这样一来,北方所需要消耗的物资就是海量的,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稳妥的办法长久保持,必然会导致新都陷于崩溃的地步。
这也是当时明清两代统治者考虑的重点所在,但是对于此时的薛洋而言,新运河的开通实际上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加速中原和山东水系的合并,通过大运河串联,让这两个地方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和一南一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连接起来,如此就能够发挥出内部一体化的进程。
加上如今中原以东都为中间点的运河并没有如历史上那般淤塞,最后废弃不用,而是以此为根基,疏导了整个中原水系,下一步带来的不仅仅是航运上的便利,更多的还有防洪、灌溉和渔业上的发展,如此一来,中原靠着这个三角形的运河,必然可以加速发展,从而避免造成中部塌陷的危机。中原发展好了,对于往西进入关中的支援也会变得更加有力,从而减轻江南的负担。
可以说,海运是大体量的输送物资,但是新修运河,更多的还考虑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尽可能的将内部水旱之灾减小到极致,从而稳住内部发展的局势。这才是薛洋打算新修这条运河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旦运河修通,那么沿岸的城市群必然也会如历史上那般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兴盛起来。而沿海地区,有海运支撑,也会形成一条港口城市群,两边同时发展,同时都能得到政治中心北移带来的发展红利,一举两得。
这一切,都需要薛洋的超越时代的眼光才能够快速衡量其中利弊,从而找到最合适的办法。这也是他为何提前数百年将定都幽州的想法拿出来的原因所在。自己已经提前两宋一步,将大唐给统一了,而且此时战争造成的破坏远没有赵匡胤那时候严重,幽云十六州也被自己稳稳地握在了手中。一旦新都建立,那么靠着海运和漕运两条大动脉输血,中间还有长江勾连西川和江东,全国都会被快速整合在一起。到时候,一南一北,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将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交通,尤其是水路交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有大宗物资能够低成本快速运送到合适的地点,才能够促进人口进行更大规模的流动,如此才能让自然经济孕育下的工商业有一个挣脱壁垒的机会。而这也是他即将要一手创建的新帝国区别于其他王朝的地方。
“责令陆翊,可以从周围抽调第九卫等部北上,枢密院要及时做好新兵入伍的准备。”薛洋想了想之后,在面对袁袭的疑惑很快找到了另外一条解决办法,也是当前情况下,最可能有效地法子,同时也为即将以幽州新都为中心,重新划分天策军防区做好准备。
而这,更是牵连到一个更大的谋划,所以在随后,枢密院伴随着袁袭和李振的回归,再度变得忙碌起来,此前那些年轻将领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飞速接到了枢密院和讲武堂的命令,全部朝着金陵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