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惠能背井离乡,北上求佛,可谓路途遥远。怎奈他求佛心切,欲早日修佛法作佛事,一路上心焦难耐。此刻进入乐昌城中,买上几个馒头,顺便打听打听去黄梅的路。那小二哥笑道,“客官定是从别处而来,我乐昌法净寺有智远禅师在彼主化,何须去那黄梅东禅寺求取佛法?简直是我城中一大笑话,笑话!”

    惠能眼神发光,问道,“如何去法净寺寻这智远禅师?”小二哥将包好的馒头递给他,顺势指了指远处的一座山峰。

    惠能朝山峰的方向走去,来到山脚下,已经是人潮涌动。前来上香拜佛的善男子、善女人面露喜色,眼神直盯着山上的寺庙,其中不乏三跪九拜之虔诚者。惠能望着众生之相,心中更是充满期待和神往。走过一千零八级台阶,寺庙赫然出现在眼前,佛堂正中摆放着如来三十二相雕塑。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使见者受敬。善男子、善女人各寻一相,争相礼拜,无不拜完三十二相而止。

    惠能来回观察,逐个看过,却不下跪礼拜。有善女人见状不悦,大声呵斥道,“公子既见佛祖,为何不跪?”惠能望着她问道,“跪何?”时有寺内比丘在不远处,当下赶来说道,“既然不尊不信,就请速速退出佛堂。”惠能赶紧解释道,“鄙人心向佛法,特来求见智远禅师,还请比丘为我引荐。”一比丘又至,怒道,“禅师岂是你这等愚人见得?”

    见众人如异教徒般盯着自己,惠能无奈转身离去。刚出佛堂正门,突然有人喊道,“善男子为何不礼拜如来三十二相?”惠能循声望去,佛堂大门一侧有老和尚持帚扫地,便礼问道,“是和尚在问我吗?”

    老和尚抬头看他一眼,又低头继续扫地,边扫边问,“善男子不信佛?”

    惠能不解道,“鄙人正要去那黄梅东禅寺参礼五祖忍法师,和尚何出此问?”

    老和尚点点头,笑问道,“既然信佛,为何面见如来三十二相而不知礼拜?”惠能答的干脆,“未见佛!”老和尚不惊不怒,继续问道,“这如来三十二相,每一相皆是历百劫种百福而成,善男子云何视而不见?”惠能一时语塞,犹豫片刻回答道,“虽见三十二相,却未见如来。”

    老和尚将扫帚放在一旁的角落,从他身边走过,只道你且随我来。惠能不敢怠慢,紧随其后,进到佛堂。众比丘纷纷行礼道,“禅师!”有比丘眼疾手快,发现身后的惠能,一把将其拦住,“你既不信我佛,为何屡次闯入佛堂?还不退下!”老和尚一边朝前走,一边喊道,“惠智,他乃佛门有缘人,勿要阻拦。”惠能这才醒悟,原来那扫地僧就是智远禅师。低头向惠智行过礼后,跟着智远穿过佛堂,来到一间禅房。

    智远禅师结跏而坐,问道,“汝作何名?”

    惠能也坐在地板上,回答道,“名为惠能?”

    智远禅师寻思道,“惠能?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汝非我佛门中人,从何处得此法名?”惠能便将出生时,二异僧上门赐名一事,以及老和尚指点他前往东禅寺之遇一一说来。智远禅师追问道,“汝可还记得那老和尚的样貌?”惠能略作思索,答道,“披一身绯衣袈裟,身材不高,耳垂较常人略大。说起话来,声音有些沙哑。”

    智远禅师一脸笑容,微微点头,双手合十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汝身陷俗世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无怪乎有此奇遇。”惠能追问道,“禅师可曾认得那和尚?”智远禅师笑道,“时候未到,说不得。汝亦不必追问,待汝破除心中迷雾之时,自会有缘得见。”惠能当即跪地拜道,“弟子六根未净,内心愚迷,愿拜入禅师门下剃度受戒。”

    智远禅师将他扶起,只道是智远修行浅薄,哪有什么门下?汝且留宿几日,我教汝修行波罗蜜法门,此去黄梅路上作个消遣陪伴。惠能再次拜谢,出禅房,随惠智去到一间木屋休息。

    翌日清晨,智远禅师将他与惠智召至堂前,教诲道,“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所谓布施波罗蜜,一为财施,二为法施,三为无畏施。财施除贫穷,法施以真理,无畏去恐怖。汝且随惠智下山,各自领悟。”

    此去路遥,两人只背些素食便出发。走出不远,惠智好奇地问道,“你是何来历?禅师竟肯亲自渡你。”惠能只道来自新州,乃山中砍柴樵夫。

    惠智几度追问,惠能便将佛堂大门外的遭遇说与他听。惠智若有所思,反复念叨,“虽见三十二相,而未见如来。这经文你是从何处学来?我只听得禅师曾讲授过一次,名作《金刚经》。”

    惠能大惊,问道,“金刚经?你说这是《金刚经》的经文?”惠智将信将疑地看着他,反问道,“难道你自己竟不知?看过就是看过,无需隐瞒。”惠能解释道,“鄙人尚且不识字,就是给我经书,也看不懂这经文。”

    惠智想不明白,索性不再去想,转而嘱咐道,“今日之行乃是去往莲花村,此地穷凶极恶,外人都不敢进去。你非比丘身,又不懂佛法,务必紧随于我。”惠能连连称是,随他翻过一座山,来到山谷中的一座村落。

    “皆因穷极,而生凶恶。”

    莲花村处山谷之中,终年不生庄稼,只有少数植物得以存活。村头一口水井,维系着全村人的水源。邻里间争食抢水时有发生,酿成不少命案,由于地处偏僻往往不了了之。

    两人刚一踏入村子,村民们纷纷聚拢过来,围着争抢食物。惠能死死拽住手中包袱,大声喊道,“诸位不要抢,人人都有。”幸好村长及时赶到,指挥村民排好队形,挨个领取素食。派发完素食后,惠智又为众村民讲解佛经,为逝者超度亡灵。临走时,村民们一路送出村子,感谢菩萨和比丘的大恩。

    返回途中,惠能寻思道,“这莲花村究竟如何穷凶极恶?为何我丝毫未有察觉?”惠智顾不上与他说道,拿出一个小本,认真记下今日所施之物、所念佛经和超度之人。

    惠能只道,“可否借我一看?”

    惠智颇为得意地递给他,上面记载着他入佛门以来的布施记录,足足抄了几十页。惠能羡慕道,“惠智比丘积下如此功德,将来必能成佛。”

    惠智闻此兴奋不已,只道我入佛门伊始,禅师只命我四处乞食,足三年才行布施之事,广积福德。你还未入门就能随我布施,当真与禅师无任何渊源?一边说,一边将剩下的两个馒头分他一个,料是还有好一段山路要走,果腹充饥。

    惠能接过馒头,正要下咽,忽觉身后有动静。转过身,四处扫视一番,喊道,“善人请现身。”半晌,无任何回应。惠智也四处望了望,说道,“哪里有什么人?”

    话音刚落,远处草丛中沙沙作响,一个全身伤痕又瘦又黑的男孩怯弱地站出来。两人均是一愣,惠能问道,“你不是莲花村的吗?为何跟着我们?”

    男孩直愣愣地盯着惠能手中的馒头,嘴唇微微蠕动。惠能见状,举起手中的馒头,试探性地问道,“你想要馒头?”男孩抬起头望着二人,眼神中充满迷茫。惠智在一旁问道,“刚才在村头不是给过你馒头,为何还跟过来?”

    男孩突然面露凶光,冲过来抓住惠能的手猛咬一口,顺势抢过馒头就跑。惠智赶紧过来,见那手上整整齐齐一排牙印,鲜血直流,便从路旁采些草药给他敷上。敷完药后,朝着男孩跑去的方向,悻悻地说道,“此子既贪心又歹毒,真是罪过!”

    回到法净寺,惠智急匆匆地禀道,“禅师,快看看惠能的手。”智远面色平静,语气平和道,“惠能,你跟我来。”智远带他进到一间禅房,墙壁上布满壁画,惠能盯着精美的壁画观赏。在一副壁画前,停住脚步,久久观察。智远在身后笑道,“老和尚果然没看错人。”惠能指着画中一恶人问道,“禅师,为何这画中人似曾相识?”智远望着那幅画,说道,“汝且听我讲一故事。”

    大约在200年前,莲花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无战火之忧,犹如世外桃源。一条天沟从山间穿过,支撑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和灌溉。有一天,一个受伤的逃兵误入村子,村民们采草药替他疗伤,轮流请他到家中做客。逃兵谎称自己是将军,在一场战争中与士兵们走散,将来士兵找到这里定会重谢村民。村中几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找到逃兵,希望日后能跟他一起上战场。逃兵爽快地答应,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战争经历。还有几个村民干脆放下手中农活,整日好酒好菜招待逃兵,期盼到时候能多分些赏赐。

    渐渐的,逃兵对好酒好菜没了兴趣,几个村民商量之后决定把村里的寡妇抓来。待逃兵享受之后,几个村民又轮流睡了寡妇,心中大呼过瘾。村子里的人知道后,无不敢怒不敢言,害怕得罪了“将军”招致杀身之祸。心想着只要“将军”快活,将来多给点酬谢,这寡妇受点委屈也值得。殊不知,养虎为患。逃兵仗着身强体壮和身边一众游手好闲的青年,横行霸道,奸淫妇女,欺压村民。终于,村民们忍无可忍下定决心除掉他,以毒酒款待逃兵,又将其抛尸荒野,任野兽咬的尸骨全无。

    然而,村子却再也恢复不了从前的宁静,奸淫妇女、强抢粮食、相互斗殴之事时有发生。没过多久,那条天沟突然干涸,村子里一下子失去水源。连雨水也变得极其罕有,农作物相继枯死,村民们合力打下一口水井勉强维持生活。世世代代,受困于穷山恶水,好似活在人间地狱。

    “这画中恶人便是那个逃兵?”惠能问道。

    “正是!那逃兵历经六世轮回而怨恨不消,如今仍在莲花村中受难。村民们欺他一世、辱他一世、逐他一世、骗他一世、笑他一世,如今化作童子在村中受罪。村民们既不能原谅他,也对外人心生怨恨,同样无法摆脱轮回之苦。”智远一脸慈悲,惋惜不已。

    “咬我的男孩可是那逃兵转世而来?”惠能仔细回想那男孩的模样,恍然大悟道。

    “正是!此童子甫一出世,父亲便从山上摔落而死,母亲乃200年前的寡妇转世而来,自小对他百般虐待,此子靠吃野草树根方能活至今日。因前世被野兽咬得尸骨无存,今生摆脱不了撕咬之苦,方才控制不住咬人。罪过,罪过!”智远双手合十,双眼微闭。

    “敢问禅师,如何才能消除众生前世罪孽?”惠能感同身受,请教道。

    “唯有修行无相忏悔,灭前世、今世、后世三世罪过,令得身业、口业、意业三业清静。”智远一手抚着壁画,作慈悲状。

    “所谓无相忏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前因后果,生死苦海,永世不得度。”智远又为其解释道。

    “求禅师传授这无相忏悔之佛法,惠能愿往莲花村度化。”惠能跪地行礼道。

    “汝且请起!汝不懂佛法,又无比丘身;此去法施,凶险之极。和尚尚有三个问题,考验汝造化如何?”智远说道。

    “禅师请问?”惠能席地而坐,双手合十问道。

    “汝于布施时,心中做何念?”智远提振嗓门。

    “惠能感念众生之苦,布施无边。”惠能启道。

    “汝与惠智相比,福德如何?”智远问道。

    “惠智比丘布施数载,所施之物与受者不计其数,弟子岂敢与之相比?”惠能答道。

    “那和尚再问汝,众生皆苦,而佛祖功德圆满,云何圆满?”智远又问道。

    “惠能愚钝,请禅师明示。”惠能思索良久,不解其意。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惠智虽布施数载,却执着于自身的福德,执着于所施物之众寡,受者之多少。此乃有相布施,非布施波罗蜜,有何功德吗?汝于布施时,能感念众生之苦,布施无边。不执著于自身的福德,不执著于所施之物,虽未圆满,却远胜于惠智。佛祖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众生苦无涯而福德亦无涯,可谓之圆满。”智远为他解说道。

    “禅师,佛祖于布施时生清净舍心,心已圆满是谓功德圆满。”惠能感悟道。

    “如是!正如你见那童子穷苦,生施舍之心。世人见是童子之抢夺,和尚见是布施之福德。汝且用心铭记,和尚便为你说这无相布施。”智远敷座而坐,双手合十,念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毁,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毁,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毁,永不复起。”

    “惠能铭记!”惠能听悟道。

    智远禅师又说道,此莲花村之所以名莲花,相传乃是天沟中长出一朵清净莲花。观自在菩萨于莲花之上,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赐名曰“莲花”,此村故有世外桃源之福佑。如今天沟枯竭,莲花不生。村民若能破除愚迷,消除恶业,清净莲花便会从水井之中长出。汝便可功成身退,复归和尚处。

章节目录

四重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沈以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沈以秋并收藏四重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