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八
3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用于测定地面或海面的活动目标,并测定炮弹炸点或水柱对目标的偏差以校正地炮或岸炮射击。
4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侦察地面、海面的活动目标与固定目标和测绘地形。它采用合成孔径天线,具有很高的分辨力;所获得的地形图像,清晰度与光学摄影相接近。
用于航行保障的雷达,主要有:1航行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观测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以保障飞机安全飞行。
2航海雷达。安装在舰艇上,用于观测岛屿和海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所显示的航路情况,引导、监督舰艇航行。
3地形跟随与地物回避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它和有关机载设备结合起来,可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自动避开地形障碍物。
4着陆(舰)雷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用于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或着舰。通常架设在机场或航空母舰甲板跑道中段的一侧。
有些雷达上还装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用于判定所发现目标的敌我属性。它由配属于各种雷达的询问机和安装在己方各种飞机、舰艇上的应答机(或询问应答机)组成,以密码问答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识别。
用于气象观测的雷达:可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测定云层的高度和厚度,测定不同大气层里的风向、风速和其他气象要素。它包括测雨雷达、测云雷达、测风雷达等。
此外,按雷达架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导弹载雷达、航天雷达、气球载雷达等。
按工作频段不同,可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按发射信号形式不同,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压缩雷达等。
按天线波束扫描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扫描雷达、机电扫描雷达、频扫雷达和相控阵雷达等。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许多国家开展了对雷达的研究。1936年,ygl国人r.a.沃森瓦特设计的“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部署在ygl国泰晤士河口附近(图5),投入使用。
该雷达频率为22~28兆赫,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可达250公里。到1941年,沿ygl国海岸线部署了完整的雷达警戒网。1938年,ygl国又研制出最早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asvmark2。同年,m国海军研制出最早的舰载警戒雷达xaf,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137公里,对舰艇的探测距离大于20公里。在此期间,苏联、d国、jb等国也各自研制出本国的雷达用于战争。
20世纪40年代,由于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制成功和微波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波雷达。
它具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因而雷达的用途逐步扩大到武器控制、炮位侦察、投弹瞄准等方面。
m国在1943年中期研制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达an/scr584,工作波长为10厘米,测距精度为±22.8米,测角精度为±0.06度,它与指挥仪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击的命中率。
1944年,d国发射v1导弹袭击伦敦时,最初ygl国击落一枚v1导弹平均需要发射上千发炮弹,而使用这种炮瞄雷达后,平均仅需50余发炮弹。
50~60年代,航空和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超音速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以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来研制的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使雷达在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标容量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军用雷达要完成的基本功能主要是:
(1)目标检测,在雷达观测空域内确定有无感兴趣的目标;
(2)目标参数测量,亦称目标参数估计,用于确定目标位置,运动参数和提取其他目标特征参数;
(3)目标分类、识别,用于确定目标类型,分辨真假目标等。
为了实现这些日益增高的新要求,各项雷达新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应用于各类先进雷达之中。这些新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1)雷达频段的扩展:在频率的高端,向毫米波、红外、激光雷达扩展;在低端则向vhf、uhf与hf(短波)波段扩展。
(2)雷达自动目标识别(ata):根据雷达观测数据及从雷达回波中提取的特征,对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判别属性是实现战场管理,精确打击的重要条件,是当今雷达发展重大课题。
(3)雷达成像技术:采用大的瞬时带宽信号,可获得目标的距离高分辨一维像,再利用目标不同部位回波中多普勒频移的差异获得目标在角度上的高分辨率,即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的原理可获得很高的二维分辨能力,实现目标的距离一角度二维成像,并可能获取目标在地面高度和距离方面的二维像、探测林中隐蔽目标,甚至探测地下目标,这极大地拓展了雷达的应用范围。
(4)超低副瓣天线技术:高增益、超低副瓣天线(最大副瓣低于一40db)是雷达抗干扰、抗arm,抗杂波的关键技术。
(5)超宽带雷达技术:雷达信号的瞬时相对带宽大于25%的雷达称为超宽带雷达。超宽带雷达在目标识别、雷达成像、抗干扰、抗arm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6)相控阵天线技术:除超低副瓣相控阵天线外,有源相控阵天线,共形相控阵天线和宽带相控阵天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源相控阵天线中每一个天线单元均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t/r组件),具有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t/r组件,数字波束形成(dbf),自适应波束形成,大时宽带积信号的数字产生与数字处理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在相控阵天线的大量采用是降低先进雷达成本的重要措施。
(7)先进的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大容量并行处理的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将其用于相控阵天线,可实现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这将天线理论与信号处理相结合,出现了具有多种自适应能力的信号处理天线,为提高雷达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潜力。
(8)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利用现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以在雷达研制过程中的设计阶段,合理确定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协调各分系统之间的指标分配、优化雷达系统设计,缩短雷达设计周期;在系统软件优化和系统性能评估中仿真技术更有重要作用。采用先进的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克服先进雷达研制周期长,技术风险大,成本高的关键措施。
4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侦察地面、海面的活动目标与固定目标和测绘地形。它采用合成孔径天线,具有很高的分辨力;所获得的地形图像,清晰度与光学摄影相接近。
用于航行保障的雷达,主要有:1航行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观测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以保障飞机安全飞行。
2航海雷达。安装在舰艇上,用于观测岛屿和海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所显示的航路情况,引导、监督舰艇航行。
3地形跟随与地物回避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它和有关机载设备结合起来,可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自动避开地形障碍物。
4着陆(舰)雷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用于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或着舰。通常架设在机场或航空母舰甲板跑道中段的一侧。
有些雷达上还装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用于判定所发现目标的敌我属性。它由配属于各种雷达的询问机和安装在己方各种飞机、舰艇上的应答机(或询问应答机)组成,以密码问答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识别。
用于气象观测的雷达:可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测定云层的高度和厚度,测定不同大气层里的风向、风速和其他气象要素。它包括测雨雷达、测云雷达、测风雷达等。
此外,按雷达架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导弹载雷达、航天雷达、气球载雷达等。
按工作频段不同,可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按发射信号形式不同,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压缩雷达等。
按天线波束扫描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扫描雷达、机电扫描雷达、频扫雷达和相控阵雷达等。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许多国家开展了对雷达的研究。1936年,ygl国人r.a.沃森瓦特设计的“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部署在ygl国泰晤士河口附近(图5),投入使用。
该雷达频率为22~28兆赫,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可达250公里。到1941年,沿ygl国海岸线部署了完整的雷达警戒网。1938年,ygl国又研制出最早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asvmark2。同年,m国海军研制出最早的舰载警戒雷达xaf,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137公里,对舰艇的探测距离大于20公里。在此期间,苏联、d国、jb等国也各自研制出本国的雷达用于战争。
20世纪40年代,由于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制成功和微波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波雷达。
它具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因而雷达的用途逐步扩大到武器控制、炮位侦察、投弹瞄准等方面。
m国在1943年中期研制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达an/scr584,工作波长为10厘米,测距精度为±22.8米,测角精度为±0.06度,它与指挥仪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击的命中率。
1944年,d国发射v1导弹袭击伦敦时,最初ygl国击落一枚v1导弹平均需要发射上千发炮弹,而使用这种炮瞄雷达后,平均仅需50余发炮弹。
50~60年代,航空和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超音速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以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来研制的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使雷达在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标容量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军用雷达要完成的基本功能主要是:
(1)目标检测,在雷达观测空域内确定有无感兴趣的目标;
(2)目标参数测量,亦称目标参数估计,用于确定目标位置,运动参数和提取其他目标特征参数;
(3)目标分类、识别,用于确定目标类型,分辨真假目标等。
为了实现这些日益增高的新要求,各项雷达新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应用于各类先进雷达之中。这些新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1)雷达频段的扩展:在频率的高端,向毫米波、红外、激光雷达扩展;在低端则向vhf、uhf与hf(短波)波段扩展。
(2)雷达自动目标识别(ata):根据雷达观测数据及从雷达回波中提取的特征,对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判别属性是实现战场管理,精确打击的重要条件,是当今雷达发展重大课题。
(3)雷达成像技术:采用大的瞬时带宽信号,可获得目标的距离高分辨一维像,再利用目标不同部位回波中多普勒频移的差异获得目标在角度上的高分辨率,即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的原理可获得很高的二维分辨能力,实现目标的距离一角度二维成像,并可能获取目标在地面高度和距离方面的二维像、探测林中隐蔽目标,甚至探测地下目标,这极大地拓展了雷达的应用范围。
(4)超低副瓣天线技术:高增益、超低副瓣天线(最大副瓣低于一40db)是雷达抗干扰、抗arm,抗杂波的关键技术。
(5)超宽带雷达技术:雷达信号的瞬时相对带宽大于25%的雷达称为超宽带雷达。超宽带雷达在目标识别、雷达成像、抗干扰、抗arm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6)相控阵天线技术:除超低副瓣相控阵天线外,有源相控阵天线,共形相控阵天线和宽带相控阵天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源相控阵天线中每一个天线单元均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t/r组件),具有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t/r组件,数字波束形成(dbf),自适应波束形成,大时宽带积信号的数字产生与数字处理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在相控阵天线的大量采用是降低先进雷达成本的重要措施。
(7)先进的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大容量并行处理的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将其用于相控阵天线,可实现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这将天线理论与信号处理相结合,出现了具有多种自适应能力的信号处理天线,为提高雷达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潜力。
(8)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利用现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以在雷达研制过程中的设计阶段,合理确定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协调各分系统之间的指标分配、优化雷达系统设计,缩短雷达设计周期;在系统软件优化和系统性能评估中仿真技术更有重要作用。采用先进的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克服先进雷达研制周期长,技术风险大,成本高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