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作者:愚乐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作者:愚乐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即使日本人能提供合适的液晶屏,动视游戏公司毫无研发硬件的经验和能力,招聘人才,建立实验室,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根据大卫克雷恩的估算,掌机的研发费用,至少要1000万美元。
虽然费用不菲,但沈冲还是拍板决定立刻开工,只要研发成功,以《俄罗斯方块》加gaboy合体的威力,研发费用分分钟就赚回来了。
除了捞钱之外,沈冲这么做,也是为了切入计算机硬件制造系统,为研发数字电影系统奠定条件。
比如cd,dvd,蓝光,这些和电影关系密切的载体,都和ps游戏机脱不了干系。
而现在,液晶显示屏,数字摄影机的核心部件d图像传感器,数字放映机的核心部件数字光处理芯片dlp等等,都处在萌芽状态,正是下手抢占先机的时候。
不过想要占据先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根据詹姆斯从rca实验室打探到的情报,1969年,乔治海尔迈耶辞职之前,在报告中提到,想要让液晶lcd显示器达到和当前crt显示器相同的效果,研发费用至少需要1亿美元,而这个数字,让rca公司雪藏并放弃了发展液晶技术。
lcd显示器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应用,沈冲觉得,这个研发数字,至少要在后面加个两个零……或者三个零才算靠谱。
d图像传感器,目前只能提供一万像素分辨率,而数字电影摄影机,至少需要千万以上的像素,这差距不要太大……
数字光处理芯片dlp,更是连影子都还没出现。
这些都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息息相关,而凡是和集成电路沾边的,研发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除了这些之外,cpu,内存,显卡,声卡,硬盘等等,全都需要飞跃式的发展之后,数字电影才能具备推广的条件,就算再给沈冲两根金手指,让他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玩不起来这么多高科技玩意。
所以只能找人合作……
制造游戏主机,可以方便的和各大计算机巨头接触,而销量一旦上去了之后,话语权就会增加,到时候合作研发新技术,就有了借口和筹码。
数字电影任重道远,短期内无法有突破,沈冲只好把目光重新放在了传统的电影制作领域。
经过《疯劫》和《活埋》的历练,沈冲对香港当前的电影工业链条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他感觉这其中,最弱的一环,是胶片冲印。
香港的冲印公司设备老旧,员工专业水平低下,又千方百计的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导致冲印效果不佳。
邵氏虽然号称从摄影到冲印一条龙,但大投资大制作,都会送到日本去冲印。
嘉禾同样如此,以前的李小龙电影,现在的成龙电影,全都送去日本冲印。
所以香港八九十年代出品的低成本影片,画质普遍不佳,灰蒙蒙的,色彩偏暗,缺乏质感。
哪一环最弱,就从哪一环下手,沈冲打算在香港投资兴建一个高水平的冲印厂,然后用低价高质的服务击溃其他竞争者,垄断这一行,扩大他在香港电影圈权势——要是谁不听话,就自个打个飞的,去日本吧您。
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一部投资100万的电影,在香港冲印,价格在5万左右,而去日本,至少要10万,这还不算来回机票和食宿……对资金紧张的独立制片商来说,这其中的差价,不能不考虑。(注1)
在奥维茨的斡旋和带领下,沈冲参观了派拉蒙和环球在洛杉矶的两间后期制作工作室,咨询了一下冲印设备的行情,等他走出来之后,那股手握上亿资金的土豪气息荡然无存,重新回归土鳖状态……
如果全部选择当前最好的设备,一套由压片机、洗片机、胶片清洁机、配光机、接片机等设备组成的冲印车间,售价高达3000万美元!
电影真不愧是天底下最烧钱的行业之一……
……
10月20日,洛杉矶。
沈冲斜靠在一辆面包车的车厢上,看着站在环球影城门口,拿着麦克风做讲解的莉莉,用普通话问身边的一名中年男子:“周科长,你看这套设备如何?”
那男子剃着板寸头,穿着一套料子不错,但版型非常老的西装,他眯着眼睛,盯着莉莉对面男子肩上的摄影机,说道:“这套系统好像是专门为新闻采访设计的。”
“周科长不愧是技术高手,真是慧眼如炬。”沈冲笑着解释道:“这套系统名叫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简称eng,美国现在大部分的电视台,新闻采访都用这个,号称电视新闻史上的革命性设备。”
“美国人的技术,确实很厉害。”周科长感叹了一句,说道:“我们中央电视台,用的还是八一厂淘汰的摄影器材,又重又不方便,基本不具备外出采访的能力,这套系统,只要一个小摄影机和一台录像机,轻便小巧,要是遇到突发新闻,提着就能跑,而且声音与画面同步记录,编辑起来也方便,很实用,真的很实用。”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见到王台长,听他说起。”沈冲轻描淡写的说道:“中央电视台器材紧缺,连胶片都要从北影厂化缘,是不是真的?”
周科长呵呵笑了两声,有点尴尬的说道:“国家现在不富裕,资源确实有点紧张。”
这时,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有些土气的年轻女人小跑着走了过来,她神色兴奋的说道:“周科长,你也来试试这个机器,研究研究,看回去之后能不能仿制出来。”
“好。”周科长顺势点头,走了过去。
中美两国在元旦正式建交,邓公访美之后,两国民间交流迅速升温,这几个人,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代表团的成员,他们应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要求,前来洛杉矶参加该协会的年会,进行友好访问的。(注2)
沈冲在离开北京之前,从电影局获悉了这个代表团的行程,所以特意在洛杉矶多呆了一天,招待他们。
这时候内地还没什么腐败现象,能代表国家出来访问的,无一不是具有真材实料的牛人,代表团的团员,都是中国当前电影行业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虽然因为动乱和技术封锁的缘故,水平或许不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年纪都不大,未来发展空间很高——无论是行政上,或者是技术上。
周科长名叫周纯荣,是中央电视台的技术骨干,中央电视台是1978年由北京电视台改组而成的,人才器材都很紧缺,可谓一穷二白。
沈冲弄来的这套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就是为中央电视台准备的。
电视台是一个电影帝国必须具备的战略资源,而在内地,绝无可能存在私人电视台,所以沈冲只能打香港的电视台主意,不过香港文化和自然资源有限,撑不起沈冲需要的内容,以后必然会经常去内地制作节目,要是此时雪中送炭,和中央电视台搞好关系,日后好处多多。
叫走周科长的这位女子,名叫凌婉君,是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是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一个,英语很流利,这在内地,是稀缺人才。
“凌小姐,感觉洛杉矶怎么样?”
“很繁华。”凌婉君学着沈冲,靠在车厢上,说道:“美国真发达,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用不了多久,这些东西,我们中国也会有的。”沈冲呵呵一笑,问道:“凌小姐,你长的这么漂亮,为什么不去电影厂做演员,却去研究电影器材?”
内地此时风气保守,凌婉君明显不能适应沈冲的夸赞,她低着头,面色微红,掠了一下耳边的头发之后,才说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搞科研的,我从小就跟他们学,长大了当然也做这个咯。”
沈冲看她的脸越来越红,忍不住想笑,这么淳朴的妹子,在后世,早就灭绝了,为了消除尴尬的气氛,他轻咳了一声,问道:“对了,你平时都研究什么课题?”
“我现在的工作是研究立体声。”
沈冲闻言,忍不住眉头一扬。
在电影所有元素中,声音是最容易也是最早数字化的,沈冲也准备从这个领域入手,然而名扬天下的杜比实验室,他无法染指。
杜比实验室的创始人瑞米尔顿杜比博士一向以不接受注资闻名,直到2005年,70多岁了,才把杜比公司上市,因为不上市,他去世后,作为私人公司,其家人将不得不缴纳足以使公司破产的巨额遗产税。
等到2005年,黄花菜都凉了,既然杜比实验室搞不到,那就亲自动手,创办个研究数字声音系统的公司,这世界上,又不是只有杜比一个天才,斯皮尔伯格在拍摄《侏罗纪公园》的时候,不就捣鼓出来个dts了么……
只是不知道凌婉君是不是天才?
————————————
注1:此处的香港冲印费用数字,来自《香港百年光影》。
注2:见《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作者:愚乐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即使日本人能提供合适的液晶屏,动视游戏公司毫无研发硬件的经验和能力,招聘人才,建立实验室,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根据大卫克雷恩的估算,掌机的研发费用,至少要1000万美元。
虽然费用不菲,但沈冲还是拍板决定立刻开工,只要研发成功,以《俄罗斯方块》加gaboy合体的威力,研发费用分分钟就赚回来了。
除了捞钱之外,沈冲这么做,也是为了切入计算机硬件制造系统,为研发数字电影系统奠定条件。
比如cd,dvd,蓝光,这些和电影关系密切的载体,都和ps游戏机脱不了干系。
而现在,液晶显示屏,数字摄影机的核心部件d图像传感器,数字放映机的核心部件数字光处理芯片dlp等等,都处在萌芽状态,正是下手抢占先机的时候。
不过想要占据先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根据詹姆斯从rca实验室打探到的情报,1969年,乔治海尔迈耶辞职之前,在报告中提到,想要让液晶lcd显示器达到和当前crt显示器相同的效果,研发费用至少需要1亿美元,而这个数字,让rca公司雪藏并放弃了发展液晶技术。
lcd显示器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应用,沈冲觉得,这个研发数字,至少要在后面加个两个零……或者三个零才算靠谱。
d图像传感器,目前只能提供一万像素分辨率,而数字电影摄影机,至少需要千万以上的像素,这差距不要太大……
数字光处理芯片dlp,更是连影子都还没出现。
这些都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息息相关,而凡是和集成电路沾边的,研发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除了这些之外,cpu,内存,显卡,声卡,硬盘等等,全都需要飞跃式的发展之后,数字电影才能具备推广的条件,就算再给沈冲两根金手指,让他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玩不起来这么多高科技玩意。
所以只能找人合作……
制造游戏主机,可以方便的和各大计算机巨头接触,而销量一旦上去了之后,话语权就会增加,到时候合作研发新技术,就有了借口和筹码。
数字电影任重道远,短期内无法有突破,沈冲只好把目光重新放在了传统的电影制作领域。
经过《疯劫》和《活埋》的历练,沈冲对香港当前的电影工业链条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他感觉这其中,最弱的一环,是胶片冲印。
香港的冲印公司设备老旧,员工专业水平低下,又千方百计的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导致冲印效果不佳。
邵氏虽然号称从摄影到冲印一条龙,但大投资大制作,都会送到日本去冲印。
嘉禾同样如此,以前的李小龙电影,现在的成龙电影,全都送去日本冲印。
所以香港八九十年代出品的低成本影片,画质普遍不佳,灰蒙蒙的,色彩偏暗,缺乏质感。
哪一环最弱,就从哪一环下手,沈冲打算在香港投资兴建一个高水平的冲印厂,然后用低价高质的服务击溃其他竞争者,垄断这一行,扩大他在香港电影圈权势——要是谁不听话,就自个打个飞的,去日本吧您。
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一部投资100万的电影,在香港冲印,价格在5万左右,而去日本,至少要10万,这还不算来回机票和食宿……对资金紧张的独立制片商来说,这其中的差价,不能不考虑。(注1)
在奥维茨的斡旋和带领下,沈冲参观了派拉蒙和环球在洛杉矶的两间后期制作工作室,咨询了一下冲印设备的行情,等他走出来之后,那股手握上亿资金的土豪气息荡然无存,重新回归土鳖状态……
如果全部选择当前最好的设备,一套由压片机、洗片机、胶片清洁机、配光机、接片机等设备组成的冲印车间,售价高达3000万美元!
电影真不愧是天底下最烧钱的行业之一……
……
10月20日,洛杉矶。
沈冲斜靠在一辆面包车的车厢上,看着站在环球影城门口,拿着麦克风做讲解的莉莉,用普通话问身边的一名中年男子:“周科长,你看这套设备如何?”
那男子剃着板寸头,穿着一套料子不错,但版型非常老的西装,他眯着眼睛,盯着莉莉对面男子肩上的摄影机,说道:“这套系统好像是专门为新闻采访设计的。”
“周科长不愧是技术高手,真是慧眼如炬。”沈冲笑着解释道:“这套系统名叫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简称eng,美国现在大部分的电视台,新闻采访都用这个,号称电视新闻史上的革命性设备。”
“美国人的技术,确实很厉害。”周科长感叹了一句,说道:“我们中央电视台,用的还是八一厂淘汰的摄影器材,又重又不方便,基本不具备外出采访的能力,这套系统,只要一个小摄影机和一台录像机,轻便小巧,要是遇到突发新闻,提着就能跑,而且声音与画面同步记录,编辑起来也方便,很实用,真的很实用。”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见到王台长,听他说起。”沈冲轻描淡写的说道:“中央电视台器材紧缺,连胶片都要从北影厂化缘,是不是真的?”
周科长呵呵笑了两声,有点尴尬的说道:“国家现在不富裕,资源确实有点紧张。”
这时,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有些土气的年轻女人小跑着走了过来,她神色兴奋的说道:“周科长,你也来试试这个机器,研究研究,看回去之后能不能仿制出来。”
“好。”周科长顺势点头,走了过去。
中美两国在元旦正式建交,邓公访美之后,两国民间交流迅速升温,这几个人,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代表团的成员,他们应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要求,前来洛杉矶参加该协会的年会,进行友好访问的。(注2)
沈冲在离开北京之前,从电影局获悉了这个代表团的行程,所以特意在洛杉矶多呆了一天,招待他们。
这时候内地还没什么腐败现象,能代表国家出来访问的,无一不是具有真材实料的牛人,代表团的团员,都是中国当前电影行业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虽然因为动乱和技术封锁的缘故,水平或许不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年纪都不大,未来发展空间很高——无论是行政上,或者是技术上。
周科长名叫周纯荣,是中央电视台的技术骨干,中央电视台是1978年由北京电视台改组而成的,人才器材都很紧缺,可谓一穷二白。
沈冲弄来的这套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就是为中央电视台准备的。
电视台是一个电影帝国必须具备的战略资源,而在内地,绝无可能存在私人电视台,所以沈冲只能打香港的电视台主意,不过香港文化和自然资源有限,撑不起沈冲需要的内容,以后必然会经常去内地制作节目,要是此时雪中送炭,和中央电视台搞好关系,日后好处多多。
叫走周科长的这位女子,名叫凌婉君,是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是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一个,英语很流利,这在内地,是稀缺人才。
“凌小姐,感觉洛杉矶怎么样?”
“很繁华。”凌婉君学着沈冲,靠在车厢上,说道:“美国真发达,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用不了多久,这些东西,我们中国也会有的。”沈冲呵呵一笑,问道:“凌小姐,你长的这么漂亮,为什么不去电影厂做演员,却去研究电影器材?”
内地此时风气保守,凌婉君明显不能适应沈冲的夸赞,她低着头,面色微红,掠了一下耳边的头发之后,才说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搞科研的,我从小就跟他们学,长大了当然也做这个咯。”
沈冲看她的脸越来越红,忍不住想笑,这么淳朴的妹子,在后世,早就灭绝了,为了消除尴尬的气氛,他轻咳了一声,问道:“对了,你平时都研究什么课题?”
“我现在的工作是研究立体声。”
沈冲闻言,忍不住眉头一扬。
在电影所有元素中,声音是最容易也是最早数字化的,沈冲也准备从这个领域入手,然而名扬天下的杜比实验室,他无法染指。
杜比实验室的创始人瑞米尔顿杜比博士一向以不接受注资闻名,直到2005年,70多岁了,才把杜比公司上市,因为不上市,他去世后,作为私人公司,其家人将不得不缴纳足以使公司破产的巨额遗产税。
等到2005年,黄花菜都凉了,既然杜比实验室搞不到,那就亲自动手,创办个研究数字声音系统的公司,这世界上,又不是只有杜比一个天才,斯皮尔伯格在拍摄《侏罗纪公园》的时候,不就捣鼓出来个dts了么……
只是不知道凌婉君是不是天才?
————————————
注1:此处的香港冲印费用数字,来自《香港百年光影》。
注2:见《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
第三十三章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