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之鸿 作者:井筠
分卷阅读4
踏雪之鸿 作者:井筠
分卷阅读4
踏雪之鸿 作者:井筠
分卷阅读4
家家的窗棂上都糊了几层厚纸。用来做窗框的木材本就是次品,经年的雨水浸透与烈日曝晒的交替让纵横的棂木矫曲变形,合上了一边,另一边就会咧开一个细缝。零零星星夹着雪粒的冷风涌进屋内,风雪的呼啸声与木片受冻开裂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谐和在一起,也不喧嚣。
燕雀已南迁,难以觅食的家雀合着喙不声不响,大着胆子跑到有人家的院子里,在雪地上啄食谷粒,不防昨晚那大杂院里的大小孩童支着捕鸟的笸箩的木杆“嘎巴”一声断了,可怜的鸟儿大约要充做了一顿下酒菜。
鸟儿捕住了,却久久没有人出门来取猎物,这一天是冬至,是一整年中夜最漫长的日子。寒冷的空气和半黑灰的天幕把人们都往被窝里推,惯于起早的人们都自欺欺人地想着,夜还没走,再睡会儿吧——再睡会儿吧——,懒汉们怕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昨日信誓旦旦的昂扬起来的斗志就这样泯灭了,私心自我安慰着,日子就是这样潺湲流淌着啊。
真静啊——真冷啊——
青年就在这样的冬日清晨起身。他穿一身素白,立在院中好似与满地的落雪融在一处。青年的皮肤是健康的白皙,然而嘴唇很薄很窄,却没什么血色。整张面庞上,墨黑的眼瞳是最浓重的两点颜色,眸光深湛而清澈。
那是一种看透魑魅魍魉的纯善。
青年没有扫门前的雪迹,他从卧房出来穿过庭院,径直出门去了。青年独居,一座朴素清雅的小筑隐在烛隐巷尾。青瓦上积了几日的白雪,远远望去素白一片,白墙与雪顶只留一到青黑的罅隙。贴楹联的地方留着小筑前个主人临走时撕去红纸后的残迹,经年的风霜让那些残迹褪去了鲜亮的本色,大半边都翘起来了,风一吹就如旧旧的,小小的旗子一样翻卷。
匾额是青年自己刻的,“浣芳沐雪”四个字是隽秀的柳体,填了饱满的墨色,字下面还卧着一株红梅。那红梅的仪态栩栩如生,细看竟真是一枝梅树的干枝横在那里,厚绒布缝制的梅朵疏疏落落地点缀在枝干上。连梅蕊都是十二分的精致,是镀金的细铁丝扎成一簇,尾端蜷成一个小珠。
是个雅客妙人。
***
烛隐巷口。
没有名字的早点铺。
熙州城里三百六十行当,最老的店面是贯城而过的卅五大街上的剪霓成衣铺,百多年间金殿上的龙椅轮流坐,那铺子里的新出的绣样也一番一番地被大姑娘小媳妇们仿绣着。最年轻的珍珠阁也在卅五大街,是个把月前开起来的,卖各色新奇的域外糖果,本是纨绔的店主在西域有奇遇,改头换面做起个小生意尽孝高堂。申时开门辰时打烊的是城南的倦芳楼和城北的竹菊清影,烟花巷里夜夜笙歌好不热闹。十二个时辰连轴转的是城西茯苓巷的百里药铺,千八百个杨木小抽屉密密麻麻挤满了三面墙壁,白须的老者一手搭脉一手捻须,是个妙手回春的金字招牌。打烊最晚的是城东一家最不起眼的一家小酒馆,开门最早的则是烛隐巷口张大伯的早点摊子,寅时二刻还不到,袅袅的炊烟就已经忽悠悠飘上天了。
天还未大亮,早点摊子却已经挤得满满当当,闻鸡起舞的勤快人也真真不少。常年打短工过活的粗壮汉子们都在怀里揣上几个馒头,再端一碗老豆腐或者糙米粥蹲在屋棚门口狼吞虎咽了,拿袖子抹抹嘴就匆匆去城门口等雇主来贴蓝边告示,也有的拿块粗布包上十几个烧饼带走,到城郊的林场牧场干上一天的光景。
斯文人都往屋棚里去,三三两两凑在桌前边吃边聊,来一套煎饼果子夹油条,再配上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笼刚蒸好的肉包,又白又软的包子蒸腾着白气,一口咬下去大半个。若没有座位了,站着等上片刻也行,添个凳挤一挤也行。这小摊的地界也实在狭窄,小屋棚里五处桌子,实际能坐人的只有四张,三处完好的,一处缺了小半个角,倒是无伤大雅。还有一处瘸了一条腿,满屋子的熟客有个不成文的默契,这张重伤也不下火线的桌子,留给一个温雅的青年坐。
事实上是,这几张桌子是张大伯从自家老宅搬来的,他老爹老娘辛苦了一辈子也就留下了这个早点铺,十七岁的少年接过来后,把买卖做得挺红火,娶妻生子。明明可以在热闹些的街上盘下一个大三倍的店面,大伯却执意守着这个小窝棚和那街里街坊百十来个熟客,那窝棚里的桌凳快烂成一把柴火了,他却一个也舍不得换,尤其是那个瘸着腿的,据说这是以前摆过祖先牌位的。
瘸着腿的桌子谁坐谁塌,只有那个温文尔雅的青年坐下的时候,很给面子地稳稳地立着,大概是因为那青年是个极妥帖的性子。青年营生着一个画摊,给那些待婚配的姑娘小伙画几幅小像,让媒人带着上对方的门,还画些给小孩子们看画片画本,有《山海经》或《二十四孝》,还有他自己编的寓言故事。有时街坊四邻央他写封书信,他听着别人口述的大意,加些文雅的辞藻,一笔一划用眉清目秀的小楷写了,还帮忙送到驿站去。青年就住在烛隐巷尾,是个风雨无阻每天必到的熟客,一来二去地,大家都习惯留着这张桌子给他。
***
一身素白的青年如期而至。不知谁把巷弄里的雪扫了,左右各堆了一陇,黄土地面上残留着一些雪迹,不一会就冻成一绺一绺的冰痕。青年走得很小心,不徐不疾,走到屋棚门口,两脚现在地上轻点两下,把鞋底粘连的零星雪片抖落,方才跨过门槛。
见那青年进得门来,几个熟客立马打起招呼。有的嘴里含着吃食,一只手抓着果子油腻腻的,便点个头,另一只手把乘着豆浆的粗瓷碗举一举。
青年挨着个地叫人。韩大哥,听说大嫂前几日身子微恙,可有去百里药铺抓服药?什么?大嫂又有身子了?那恭喜大哥了——秦大伯,昨天小宝子在私塾闯祸了吧,唉……您下次可别让他爹打得那么狠了,虽说是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儿,可这粉雕玉琢的一个小童子哪儿经得起啊——豆子他娘,昨天小豆子把青笋送来了……
他就这样温言和每个街坊话着家常,看着他们的眼睛,诚恳地感激着——帮他扫掉门前积雪的大娘——送他自家种的红辣椒的老大姐——帮他看过半日画摊的,跟屁虫一样央他在一方旧手绢上画一幅“蝶恋花”图送给豆腐店三丫头的小少年——
所有的关心都恰如其分,不殷勤亦不敷衍,更没有窥刺,没有挑拨。他相貌出众而不刺目,性格温润而不怯懦,识文断字又兼雅擅丹青,是几家大姑娘聊起来会脸红心跳的心仪之人。他虽不市侩但也会精打细算,不耍奸猾也会在关键的时候抖些小聪明。青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巷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能聊到一起
分卷阅读4
-
分卷阅读4
-
分卷阅读4
- 肉肉屋
分卷阅读4
踏雪之鸿 作者:井筠
分卷阅读4
踏雪之鸿 作者:井筠
分卷阅读4
家家的窗棂上都糊了几层厚纸。用来做窗框的木材本就是次品,经年的雨水浸透与烈日曝晒的交替让纵横的棂木矫曲变形,合上了一边,另一边就会咧开一个细缝。零零星星夹着雪粒的冷风涌进屋内,风雪的呼啸声与木片受冻开裂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谐和在一起,也不喧嚣。
燕雀已南迁,难以觅食的家雀合着喙不声不响,大着胆子跑到有人家的院子里,在雪地上啄食谷粒,不防昨晚那大杂院里的大小孩童支着捕鸟的笸箩的木杆“嘎巴”一声断了,可怜的鸟儿大约要充做了一顿下酒菜。
鸟儿捕住了,却久久没有人出门来取猎物,这一天是冬至,是一整年中夜最漫长的日子。寒冷的空气和半黑灰的天幕把人们都往被窝里推,惯于起早的人们都自欺欺人地想着,夜还没走,再睡会儿吧——再睡会儿吧——,懒汉们怕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昨日信誓旦旦的昂扬起来的斗志就这样泯灭了,私心自我安慰着,日子就是这样潺湲流淌着啊。
真静啊——真冷啊——
青年就在这样的冬日清晨起身。他穿一身素白,立在院中好似与满地的落雪融在一处。青年的皮肤是健康的白皙,然而嘴唇很薄很窄,却没什么血色。整张面庞上,墨黑的眼瞳是最浓重的两点颜色,眸光深湛而清澈。
那是一种看透魑魅魍魉的纯善。
青年没有扫门前的雪迹,他从卧房出来穿过庭院,径直出门去了。青年独居,一座朴素清雅的小筑隐在烛隐巷尾。青瓦上积了几日的白雪,远远望去素白一片,白墙与雪顶只留一到青黑的罅隙。贴楹联的地方留着小筑前个主人临走时撕去红纸后的残迹,经年的风霜让那些残迹褪去了鲜亮的本色,大半边都翘起来了,风一吹就如旧旧的,小小的旗子一样翻卷。
匾额是青年自己刻的,“浣芳沐雪”四个字是隽秀的柳体,填了饱满的墨色,字下面还卧着一株红梅。那红梅的仪态栩栩如生,细看竟真是一枝梅树的干枝横在那里,厚绒布缝制的梅朵疏疏落落地点缀在枝干上。连梅蕊都是十二分的精致,是镀金的细铁丝扎成一簇,尾端蜷成一个小珠。
是个雅客妙人。
***
烛隐巷口。
没有名字的早点铺。
熙州城里三百六十行当,最老的店面是贯城而过的卅五大街上的剪霓成衣铺,百多年间金殿上的龙椅轮流坐,那铺子里的新出的绣样也一番一番地被大姑娘小媳妇们仿绣着。最年轻的珍珠阁也在卅五大街,是个把月前开起来的,卖各色新奇的域外糖果,本是纨绔的店主在西域有奇遇,改头换面做起个小生意尽孝高堂。申时开门辰时打烊的是城南的倦芳楼和城北的竹菊清影,烟花巷里夜夜笙歌好不热闹。十二个时辰连轴转的是城西茯苓巷的百里药铺,千八百个杨木小抽屉密密麻麻挤满了三面墙壁,白须的老者一手搭脉一手捻须,是个妙手回春的金字招牌。打烊最晚的是城东一家最不起眼的一家小酒馆,开门最早的则是烛隐巷口张大伯的早点摊子,寅时二刻还不到,袅袅的炊烟就已经忽悠悠飘上天了。
天还未大亮,早点摊子却已经挤得满满当当,闻鸡起舞的勤快人也真真不少。常年打短工过活的粗壮汉子们都在怀里揣上几个馒头,再端一碗老豆腐或者糙米粥蹲在屋棚门口狼吞虎咽了,拿袖子抹抹嘴就匆匆去城门口等雇主来贴蓝边告示,也有的拿块粗布包上十几个烧饼带走,到城郊的林场牧场干上一天的光景。
斯文人都往屋棚里去,三三两两凑在桌前边吃边聊,来一套煎饼果子夹油条,再配上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笼刚蒸好的肉包,又白又软的包子蒸腾着白气,一口咬下去大半个。若没有座位了,站着等上片刻也行,添个凳挤一挤也行。这小摊的地界也实在狭窄,小屋棚里五处桌子,实际能坐人的只有四张,三处完好的,一处缺了小半个角,倒是无伤大雅。还有一处瘸了一条腿,满屋子的熟客有个不成文的默契,这张重伤也不下火线的桌子,留给一个温雅的青年坐。
事实上是,这几张桌子是张大伯从自家老宅搬来的,他老爹老娘辛苦了一辈子也就留下了这个早点铺,十七岁的少年接过来后,把买卖做得挺红火,娶妻生子。明明可以在热闹些的街上盘下一个大三倍的店面,大伯却执意守着这个小窝棚和那街里街坊百十来个熟客,那窝棚里的桌凳快烂成一把柴火了,他却一个也舍不得换,尤其是那个瘸着腿的,据说这是以前摆过祖先牌位的。
瘸着腿的桌子谁坐谁塌,只有那个温文尔雅的青年坐下的时候,很给面子地稳稳地立着,大概是因为那青年是个极妥帖的性子。青年营生着一个画摊,给那些待婚配的姑娘小伙画几幅小像,让媒人带着上对方的门,还画些给小孩子们看画片画本,有《山海经》或《二十四孝》,还有他自己编的寓言故事。有时街坊四邻央他写封书信,他听着别人口述的大意,加些文雅的辞藻,一笔一划用眉清目秀的小楷写了,还帮忙送到驿站去。青年就住在烛隐巷尾,是个风雨无阻每天必到的熟客,一来二去地,大家都习惯留着这张桌子给他。
***
一身素白的青年如期而至。不知谁把巷弄里的雪扫了,左右各堆了一陇,黄土地面上残留着一些雪迹,不一会就冻成一绺一绺的冰痕。青年走得很小心,不徐不疾,走到屋棚门口,两脚现在地上轻点两下,把鞋底粘连的零星雪片抖落,方才跨过门槛。
见那青年进得门来,几个熟客立马打起招呼。有的嘴里含着吃食,一只手抓着果子油腻腻的,便点个头,另一只手把乘着豆浆的粗瓷碗举一举。
青年挨着个地叫人。韩大哥,听说大嫂前几日身子微恙,可有去百里药铺抓服药?什么?大嫂又有身子了?那恭喜大哥了——秦大伯,昨天小宝子在私塾闯祸了吧,唉……您下次可别让他爹打得那么狠了,虽说是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儿,可这粉雕玉琢的一个小童子哪儿经得起啊——豆子他娘,昨天小豆子把青笋送来了……
他就这样温言和每个街坊话着家常,看着他们的眼睛,诚恳地感激着——帮他扫掉门前积雪的大娘——送他自家种的红辣椒的老大姐——帮他看过半日画摊的,跟屁虫一样央他在一方旧手绢上画一幅“蝶恋花”图送给豆腐店三丫头的小少年——
所有的关心都恰如其分,不殷勤亦不敷衍,更没有窥刺,没有挑拨。他相貌出众而不刺目,性格温润而不怯懦,识文断字又兼雅擅丹青,是几家大姑娘聊起来会脸红心跳的心仪之人。他虽不市侩但也会精打细算,不耍奸猾也会在关键的时候抖些小聪明。青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巷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能聊到一起
分卷阅读4
-
分卷阅读4
-
分卷阅读4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