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个月回到京城家中,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
    乌达先一步回来安排好了各项事宜,主家住的屋子里烧着热烘烘的炭火,外院给云成的书房和孟圆菱的产房也布置好了。
    一路旅途劳顿,一家人吃过饭后,秋华年让大家散了各干各的事情,回到正房休息。
    白天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晚上一个人躺在熟悉的床上,想着杜云瑟和两个孩子,秋华年竟有些睡不着了。
    暖阁内热气浮动,温暖宜人,淡淡的熏香带来安逸的感觉,但因为少了那个人,一切都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秋华年翻来覆去了一阵子,叹了口气认命起身,披着衣服来到小案前翻看秋记六陈的账本。
    既然睡不着,也别浪费时间,直接继续工作好了,秋卷王如是想到。
    秋记六陈创立几年以来,秋华年制定的全新的管理模式经过数次修改调整,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在有效的监管下自动运转。
    因此哪怕孟圆菱陪着云成一起进京,襄平府的秋记六陈也能照常营业,一切业务都沿着既定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京城的秋记六陈也是一个道理,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权力分配下,很多问题没有发生就会被内部消化掉,真正需要秋华年费心处理的事情并不多。
    随着秋记六陈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及齐黍县主越来越有名,这套模式开始被其他大商行学习和模仿,渐渐流行开来。
    苏信白前阵子找上秋华年,想请他写一本详细分析介绍这种管理模式的书籍,交由齐民书坊出版发行。
    秋华年当时脑子里突然闪过摆在各大机场内部书店的成功学书籍,着实是囧了一下。
    不过仔细想来,他在这个时空的成就以及影响力,确实不比那些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低,甚至还要高上几分。
    玩笑归玩笑,秋华年还是很希望这套更加民主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流传开的,他不怕别人学会后超过自己,相反,他其实期待着这世上出现更多竞争对手。
    因为想要改变一个时代,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能改天换地的永远是群众的海洋。
    秋华年答应苏信白写书稿,之前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正好趁着这个不眠之夜赶一下进度。
    他拿出一沓裁好的上好贡品宣纸,研磨一汪带着松香的浓郁墨汁,在暖黄的灯火下流畅落笔。
    百里之外的天津府知府官邸,杜云瑟披着斗篷站在书房窗前,打开的窗户吹入一阵冷风,夜空中的明月亘古不变。
    他低头注视着桌案上未写完的诗,思忖片刻,幽幽思念之情融入笔锋,又添上两句。
    柏泉端着一碗参鸡汤小心翼翼推门进来,“老爷,快到子时了,该歇息了。”
    杜云瑟没有动,柏泉又道,“县主走前吩咐过,让我们劝着您子时前一定入睡,睡前喝一碗参鸡汤补气宁神。”
    杜云瑟终于回头,“放在那里,让人准备热水。”
    柏泉松了口气,出去叫洗漱用的热水,杜云瑟提笔写下最后两句诗,将桌案整理好,端起温热鲜美的参鸡汤一口一口送入腹中。
    两地相思同未眠,一纸明月共清晖。
    ……
    今年的会试在二月初举行,秋华年家的宅子虽然不在贡院所在的明时坊,但南薰坊位于内城最核心的位置,去任何地方都不算太远。
    年关刚过,天气还很寒冷,孟圆菱不宜挪动,云成也留了下来,没有去贡院附近租房子住。
    云成每日在书房认真读书,做最后的考前冲刺,孟圆菱安心养胎,小夫夫二人如胶似漆,感情浓到谁都插不进去。
    秋华年白日去铺子里或庄子上视察,晚上回来写书、读信和写信。
    杜云瑟的家书每日都会送来一封,里面事无巨细地讲述家里的情况,从谷谷今天走了多少步路,讲到秧秧又耍了什么小聪明偷懒。
    信的最后,往往会附上一篇诗词或短文,抒发含蓄隽永的思念之情,秋华年读的时候,每次都忍不住弯起眼睛。
    都说小别胜新婚,秋华年和杜云瑟在一起数年,早已将对方融进自己的血肉中,像空气一样习惯又不可或缺,如今突然分开这么不短的一段时间,原本就无比深厚的感情又酝酿出了新的滋味。
    秋华年把杜云瑟给自己写的诗文全都妥善保存着,打算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单独出一本诗文集,动用钞能力发行到天南海北。
    不知道这本诗文集传到后代,被未来的人看到,会引发什么样的讨论,秋华年想到这里,唇角笑意加深。
    “哥儿,前面的路堵住了,你看咱们是绕路还是等一等?”
    星觅的声音唤回秋华年的思绪。
    今日秋华年和闵乐逸约好一起去城隍庙烧香逛庙会,吴府和秋华年家不在一个方向,两人要到城隍庙门口会合。
    “快到城隍庙了吗?”
    “刚过了大理寺,再往前走三条街就是城隍庙了。”
    “先让人去看看前面为什么堵住了。”
    距离城隍庙不远了,绕路不太划算,眼看着就要到约定的时间了,秋华年想实在不行可以步行过去。
    京城鱼龙混杂水很深,秋华年现在身份不低,是一块明晃晃的招牌,为了避免麻烦和突发情况,他这几天出门时身边会带一些年轻力壮的仆役。
    前去探路的人很快回来,说几十步外的路口有三辆马车相撞,把路完全堵住了,虽然已经有衙役过来清理,但马车想通行还得等一阵子。
    秋华年抱着手炉下车,“今天是来逛庙会的,从这里开始逛也不错。”
    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位于大理寺和城隍庙之间,人流量大,非常繁华,新春佳节的吉庆氛围还未完全褪去,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充盈着生机与笑意,人走在其间,心情会不自觉飞扬。
    秋华年边走边浏览四周的景色,走了一会儿,突然在一家药铺前驻足。
    这家药铺名为“俱欢庐”,铺子规模算是中等,看牌匾和门楣上的漆的新旧程度,应该是近几个月新开的。
    吸引了秋华年注意力的是铺子前面立着的一块大木牌,木牌上写道——“鳏寡孤独,免费医治”。
    这八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资金要考虑,成本要考虑,社会压力和同行的风言风语也要考虑。
    据秋华年所知,这个时代虽然会有愿意给穷人义诊的善心大夫,偶尔也会有药铺主人为了积善行德,给穷人发放一些免费的药材,但真正把治病和开药结合起来,长期给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治的,却闻所未闻。
    秋华年看向铺子里面,竟看到一个熟人。
    正在药柜后面抄药方的迟清荷放下手里的东西,迎了出来。
    “县主,您怎么在这儿?”迟清荷眼睛发亮,精神状态比起过去可谓焕然一新。
    “这些天回京办事,今天来逛庙会,正巧路过。”秋华年看向药铺的牌匾,“这家俱欢庐是你们家的产业吗?”
    迟清荷摇头,“这家药铺的主人叫白清欢,是我新认识的朋友,药铺是她姐姐出钱帮她开的。”
    “我有次路过这里,看见外面的牌子很受触动,进去想见一见店主,发现我们两人名字里都有个清字,一来二去就成了好友。我在家中闲着无事,便来药铺和她聊天,顺便帮一些小忙。”
    新帝登基之时,迟清荷因为揭露“清池闲人”真相之功受封诗池乡君,家人免于被江南迟氏主系连累,其父也得到了一个京城附近的县令官职。
    江南迟氏树大根深,哪怕已被满门抄斩,依旧有怀恨在心的残党隐藏在暗处,为了安全起见,迟清荷的家人们商议过后,决定在天子脚下多住两年,等时局更加稳定再一起返乡,所以迟清荷留在了京城。
    迟清荷邀请秋华年进去坐坐,秋华年对迟清荷口中的白清欢有些好奇,这里离城隍庙已经非常近了,他索性让人去找闵乐逸,把见面地点改在了俱欢庐。
    俱欢庐内部干净严整,分为了几个区域,除了柜台和一大排药柜、煎药炉,靠内还有一片问诊区和一片休息区。
    白清欢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女子,容貌靓丽,衣着简约,头发用一根藤钗束起,梳着妇人的发髻。
    迟清荷带着秋华年进来时,白清欢正在给一个脸上全是脏灰,双手生了冻疮的孩子把脉。
    她半低着头,温声询问孩子的身体情况,没有一点嫌恶与不耐。
    “这是……”
    “清欢学过一些医术,俱欢庐有一位老大夫坐镇,遇到简单的病症清欢也会诊脉开药。”
    迟清荷没有细说,但秋华年已经从细节上推断出白清欢是一个有隐情的姑娘。
    她的年纪,她的妇人装扮,她“抛头露面”在药铺坐诊,给她钱帮她开药铺的姐姐……
    白清欢——
    “清欢姑娘的姐姐叫什么?”秋华年低声问。
    “清欢的姐姐叫白承欢,也是一位很温柔和好说话的人。”
    秋华年确认了自己的推测,没有再说什么。
    白承欢这个名字他听说过,她是辽州大商户白家的女儿,被家人当成投资的道具嫁给穷书生李睿聪,李睿聪发迹后嘴脸骤变,白家人不但不帮女儿出头,还变本加厉地送钱送美人讨好姑爷。
    后来李睿聪投靠在迟氏和晋王门下,新帝一方以白承欢为突破口,与她合作把假情报传递给了晋王……
    秋华年很佩服白承欢这样在绝境中依旧能找到一条生路的女子,听闻她和妹妹都开始了新的人生,秋华年很高兴。
    秋华年站在原地,默默等白清欢给流浪的孩子看病,突然,他听到店铺门口传来一道有些耳熟的女声。

章节目录

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云依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依石并收藏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