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若不是谋反,为何要怕?
    五千重骑。
    但凡有所了解军事的,就知道这是一股多么恐怖的力量。
    二凤想用来保护太子在战场上的安危。
    现在却成了威胁皇帝的筹码。
    四大臣为什么纷纷建言不要刺激太子,究其根本,还是在这五千重骑上。
    更何况他们当初,是亲眼见证过太子神箭手的实力。
    五千重骑,加上太子这样的神箭手,对于小规模战争的胜负,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哪怕是长安禁军尽出,就一定能留下太子吗。
    恐怕是不见得。
    这就是兵权的重要性了,如果李承乾的手里,没有这五千重骑。
    大臣还会这样去劝谏皇帝吗。
    那就是严查到底,还太子一个清白。
    可惜的是,太子好像并没有清白可言。
    在几个大臣的轮番劝说下,李世民最后收起了镇压太子的想法。
    只是有些东西,一旦出现,又岂是这么好结束的。
    几个大臣走后。
    李世民站在大殿前面的庭院门口,久久无言。
    张阿难则一直躬身伺立在旁。
    月光下的李世民,面色几经变幻。
    最后缓缓开口道:“阿难,朕是不是真的错了。”
    “如果当初,朕不给太子兵权,也就没有这些事情发生,对吗。”
    起兵造反这样的事情,有第一次出现,第二次还会远吗。
    张阿难迟疑着开口:“太子殿下仁德纯孝,应是遭人陷害。”
    李世民微微摇头:“若是心中不愧,又何须惧怕他人。”
    说到这里,李世民的语气有些唏嘘。
    “他们跟朕说,太子是因为担忧有人构陷,以至于父子反目。”
    “这么些年,朕虽对魏王有所偏爱,然对太子,从来不曾缺少过什么。”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朕会对太子如何?太子自己还不清楚吗。”
    “但是现在,太子在害怕什么呢。”
    “太子在害怕,但那些所谓的证据,被人摆在朕眼前的时候,朕会相信,会废除他的太子之位。”
    “阿难,你说,朕是个昏君吗。”
    “朕还没到晚年,便会跟汉武帝那样昏聩吗。”
    张阿难连忙道:“陛下是圣人。”
    李世民没有在乎张阿难的回答。
    这番话,更像是对自己说。
    “朕不是昏君,若朕是昏君,那这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就没有明君了。”
    “所以啊,太子为什么怕呢,为什么会怕那些证据。为什么会觉得朕不会信他,而是信别人?”
    “为什么在这样的威胁下,都敢于去做起兵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若他不是聪明人,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
    即便是因为太子是儿子的关系,所以有所忽略。
    但这些大臣一阵分析,也让李世民轻易的把握住了事情的本质。
    所以,太子为什么怕,为什么敢于去做起兵造反这样的事情。
    真相只有一个。
    便是那些所谓的证据,是实证,是铁证。
    是太子真的在做谋反的准备。
    因为是真的,所以要怕。
    因为是真的,所以要起兵,要造反。
    因为是真的,所以太子不愿引颈就戮,不愿返回东宫,不敢参加祭祀。
    张阿难整个人都在瑟瑟发抖了。
    他没想到,陛下都已经是想到了这等程度。
    有心想要劝说几句,可迟疑思索,又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按照陛下这番话去进行推测,太子害怕的原因,就只能是这个了。
    否则这天下,除了谋反这等事情,还能是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太子害怕的呢。
    张阿难沉默不语,李世民也没有追问的意思,更就此打住,没有继续往下说了。
    哪怕现在的李世民,已经是非常清楚太子真的在谋反。
    终究是心软了。
    其实在刚才的议事里,李世民就已经感觉到了。
    但没有在几个大臣的面前说出来。
    因为一旦说出来,也就代表了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李世民并不想,也不愿废掉太子。
    太子已经证明了他的优秀。
    在继承皇位这方面,已经不仅仅是合格这么简单。
    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方能一统天下。
    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后嗣子孙,能够代有明君。
    太子继位,能承接大唐之繁荣昌盛,能正大唐皇室之名,对于李唐,亦是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现在这个时候,自欺欺人也好,假装不知也罢。
    他都不想看到太子起兵造反,也不想看到太子谋反。
    只要没有太子谋反的证据,所以怎么能算太子谋反呢。
    太子现在有兵权,但不会一直有兵权。
    现在不入长安,不意味着一直不如长安。
    等到东征高丽回来。
    再斩断太子羽翼,收走太子的兵权。
    命其专心处置政务,等自己年迈之后,再行继位吧。
    ——
    次日。
    远方的夕阳,早早的升了起来。
    太子军营里,已经是全员披甲。
    李承乾身穿戎装,坐镇大帐。
    从昨晚到现在,已经是一夜没睡了。
    不过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算不得什么负担,哪怕是两三天不睡觉,也是不会有多少影响的。
    李承乾是懂兵法的,也懂二凤。
    若二凤强压,则必然夜袭军营,且以大军围堵。
    然李承乾并不怕,因为两万余斤黑火药,此刻已然在军营中。
    凭借这黑火药,他若想走,当今这天下,还没有人可以拦住他。
    二凤亲自上场都不行。
    贺兰楚石禀告道:“殿下,长安城内,并无异动。”
    陈云超让人送来了消息,宵禁解除,城门开启后,就已经派人去探查长安城的动静了。
    “继续探。”
    “是,殿下。”
    其实到天亮后,李承乾就已经松了口气。
    虽然现在还没得到大内里的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昨晚既然二凤没有调兵遣将,那么今天大概率也是不会的。
    这件事,或许到了现在,已经算是结束了。
    还有两天。
    大军出征,届时尘埃落定。
    这个时候的皇宫里,还是很热闹的。
    正在举行宗庙祭祀的仪式。
    李世民还采纳了房玄龄的建议,增加了部分为太子祈福的仪式。
    魏王李泰,自然是来了的。
    看到父皇这么淡定的进行仪式,感觉整个人都有些迷糊了。
    他可是得到消息,就连父皇内侍张阿难,手持诏敕都没能见到太子。昨天晚上,父皇还召集了四位心腹大臣,商讨要务。
    虽然不知道最后商讨出了个什么结果。
    可太子这么妄为,怎么也要给出个交代吧。
    父皇这就不管了?
    还是说准备等到祭祀后才动手吗。
    然而一直等到整个祭祀都结束后,父皇这边都没有丝毫动静,这搞得好像自己昨天收到的都是假消息一样。
    于是李泰壮着胆子问道:“父皇,怎不见大兄呢。”
    这是在提醒父皇。
    李世民面色平静的看了一眼魏王。
    谁会去构陷太子?
    闭着眼睛用脚指头都能想到,必然是魏王无疑。
    除了魏王,还能有谁?
    “你大兄病了,如今正在军营中歇息。”
    “朕已经让人去看了,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青雀这么关心你大兄,不若去伱大兄的军营探望一二。”
    听到这话,李泰吓得头一缩。
    去太子军营探望,是嫌死得不够快吗。
    自己若真去,保不准就要被太子杀了祭旗。
    “府中得了一条上好的地精,届时给大兄送去,以表心意。”
    唐朝时期,对人参的雅称很多,地精便是其中之一。其余还有神草、黄参、土精、皱面还丹、鬼盖、人衔等。
    李世民微微颔首:“想来你大兄,肯定会对你有所感谢的。”
    李泰尴尬的笑了笑。
    杀我的时候干净利落点,也是感谢了。
    李世民又问道:“出征的事情,筹备得如何了。”
    李泰回道:“已然筹备妥当,只等时辰一到,便可出发。”
    李世民道:“回去准备一二,明日便出发吧。”
    李泰一愣。
    不明白父皇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父皇这么说了,也只能是应道:“是,父皇。”
    李世民点点头。
    让魏王提前出发,也是好跟太子错过。
    魏王李泰这边走的是水路,从长安出发后,并不是去洛阳,而是先沿着渭水北岸的道路向东北方向前进,经过渭水的重要渡口,渡过渭水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走,进入到现在的河东道内。
    穿过河东,进入河北,再到莱州。
    而后在莱州集结船队,跨越渤海海峡等海域,向高丽的沿海地区进发。
    到了晌午的时候。
    李承乾已经得到了消息,宗庙祭祀正常进行,并已经结束。
    而陛下那边,再昨晚派来张阿难之后,就没有了其他动静。
    不过李承乾还是知道了,晚上李世民紧急召集四大臣议事的消息。
    因为值夜的宿卫统领,就是李安俨。
    虽然李安俨没说,但李承乾也能猜到,昨天晚上,必然对李安俨是一种很大的煎熬。
    君臣议事跟寻常觐见不同,即便是李安俨这等宿卫统领,也是没资格听的。
    所以李安俨也不知道大殿里到底聊了些什么。
    不过陛下没有动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如此看来,陛下应该不会动手了。”
    贺兰楚石的语气中,残留着几分庆幸。
    虽说知道肯定不是陛下相信了太子生病,但没动手,就是好事。
    “或是掩人耳目,殿下不可不防。”
    苏定方是个老谋深算的,只要大军还没出发,就不能放松警惕。
    李承乾点点头。
    确实不能放松警惕,谁也不知道,二凤会不会在这个时候来个回马枪。
    只是相对来说,倒是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这件事,好像就这么落了下来。
    一直到下午,收到了魏王明日就出发的消息,才算是更加安心。
    这一刻,李承乾已经猜到了二凤的想法。
    在东征高丽事前,二凤不想引发动乱。
    就算是有猜疑,也是要等到这次东征高丽之后再来对付他。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二凤真的还能对付他吗。
    这就不见得了。
    贞观十七年,六月二十八。
    魏王出征了。
    浩浩荡荡八千余骑。
    跟李承乾不同,李泰主要是走水路,所以并不需要带太多的辎重粮草。
    三千匹驮马已经足够,其他的就是沿路补给。
    李泰自然是没有骑马的,而是坐在最新打造的豪华马车上。
    这辆马车由两匹骏马拉车,比一般的马车要大许多,高许多。
    李泰坐在马车里,感觉屁股下传来的阵阵凉意,特别满意。
    “真是好东西。”
    “太子的这制冰法,果然是神奇无比。”
    李泰感觉自己这哪里是去打仗啊,分明是去游玩。
    周边紧随的骑兵,也让李泰比较安心。
    不过还是催促队伍步伐快一些。
    他要早点前往渭水,距离太子越远越好。
    这出了长安,感觉性命就少了许多保障。
    太子可不会放过机会,对他手下留情。
    ——
    在魏王领军出征后,很快就迎来了太子出征的时间。
    两天很快就过去。
    李承乾没有放松警惕,一直让军队戒备着。
    事到临头,也不差这几天的时间了。
    不过很显然,二凤那边依旧是没有什么动静。
    一切都变得安静祥和起来。
    这也让李承乾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准备。
    首先就是邸报的事情。
    邸报自然不能因为李承乾的离开而停止,所以大部分的版块内容,都已经是提前规划好了。
    思来想去,最后李承乾把邸报交给了狄知逊来负责。
    狄知逊是科举入仕,能够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还是很有能力的。
    终于,时间来到了贞观十七年,七月初一这天。
    跟魏王匆匆出发不同。
    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是要有出征仪式的。
    出征仪式的举办地点,主要是在朱雀门。
    清晨。
    日光破晓,照耀在全身披甲的五千骑兵之上。
    最前方太子身穿金甲,威武不凡,明光铠反射出耀眼光芒,犹如天将。
    周边百米,已经被戒严,百姓们早就聚集过来,远远瞧着。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站在了朱雀门的城楼之上。
    从下而下,俯视着骑马而来的太子。
    现在来看,太子哪有半点生病的状况。
    李承乾此时已经骑马到了城门下,拉住缰绳停步抬头。
    父子俩的目光,在此刻交汇碰撞。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执笔见春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执笔见春秋并收藏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