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开始就拿着王朴的《开边策》说事,因为王朴的策论里面主要说的就是南方的南唐还有其他的一些小藩镇,而柴荣对于王朴的这篇策论还是很推崇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说柴荣搞的就是先南后北的策略,想要拿下南方之后,再开始统一北方。
而后来柴荣虽然没有完全按照王朴的这篇策论来执行,但是他前期的确是先打的南方,先把后蜀和淮南收拾了,然后才开始进行北伐的。
元朝有个大家,叫做胡三省,他曾经说过,:“周世宗用兵诸国皆如王朴之言”,他对王朴这篇策文的作用评价非常高,甚至就直接把这篇文章当成了柴荣是是统一的总方针,这其实是有很大的误解。
我们上面也讲了,经过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代人的发展,契丹发展的很快,耶律德光建立了契丹国,也称为辽国,他们几次南下,耶律德光在石敬瑭造反的时候,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宗主国,耶律德光也成了石敬瑭的干爹,后来后晋灭亡,耶律德光还一度进入中原,妄图统治中原,但是河东刘知远出手,惊走了耶律德光。
但是虽然耶律德光撤走了,可是幽云十六州,河北大部分地区全部划归到了契丹的手里,也就是此后,中原政权对于契丹不再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因为之前的契丹想要进入中原河北一带,还有一个幽州卢龙军,在幽州周边那里有燕山山脉,使得那一带成为一个天然的隔离带。
契丹大军多以骑兵为主在山地中作战行动不便,这就给了中原的步兵一个缓冲的机会,而中原的步兵依靠地形上的优势对于契丹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只要在幽州一带固守一些险关设置重兵,就能有效地限制契丹。
但是现在的耶律德光让石敬瑭割走了幽云十六州,这样一来中原政权对于契丹的地形优势不复存在,可以说中原政权随时都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因为在当时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之后,就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我们说的河北一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华北平原黄河以北的地区。
平原是骑兵最容易发挥战斗力的地方,一马平川,步兵根本抵挡不住契丹方面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当时来说要是不考虑内部政治情况,仅仅从军事力量上和地理位置上考虑,那么契丹对于中原政权的威胁是最大的。
而契丹占据的幽云十六州,算是接近中原腹地了,它就将是柴荣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虽然前前后后柴荣也和契丹打了几仗,但是这几仗说实话都是小打小闹,算不上大的胜利,而且柴荣也从来没有和单独的契丹军交过手。
就像之前刘崇带着河东军和契丹一部分大军进攻晋州一样,那时候还是郭威当皇帝,在这一战,就是小打小闹,小打了几仗,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损失都不太大,契丹方面更是没有和后周直接交战。
后来就是咱们上面也说过的,柴荣负责亲征的高平之战,这一战柴荣击败了北汉三万大军,但是还是没有和契丹进行正面的作战,因为打仗的时候,契丹方面就在一边看着,根本没动手。
结果刘崇大败,契丹方面的统帅杨衮一看情况不对,二话不说就逃了,比刘崇跑得快得多,所以周军还是没有和契丹交战。
后来柴荣围攻太原,符彦卿的东路军在忻口被契丹击败,这算是为数不多的和契丹正面作战的情况之一。
虽然契丹当面和中原的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并不代表着契丹方面对于中原威胁不大,他对于中原始终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虽然现在契丹方面因为内乱,新领袖年纪小,不干事,整天就是睡觉,还有一个尊称叫做睡王皇帝。
这个家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耶律述律,也不像别的皇帝那样整天花天酒地的,而是就单纯的睡觉,甚至还讨厌女人,他一生只有一个媳妇,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为了传宗接代才勉强造一个人,他的母亲好几次让他多造几个人,多娶点媳妇,但是他一概回绝,他的人生最大乐趣就是打猎和睡觉。
所以当时的契丹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更多的是要防止内部叛乱,因为他知道他不得人心,所以加强内部统治,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那就被他的当成了第一要务,至于对外扩张,在耶律述律的心中,又便宜就赚,要是没好处那就算了。
让他可以打打辅助,真的让他一个人带着大军杀向中原他没兴趣,也没这精力,他的生活已经被睡觉和打猎沾占满了,那有时间搞这些乱七八糟。
所以当时来说,契丹和周朝能够不发生大的战争,主要还是因为契丹内部不稳定,耶律述律也么有什么南下的欲望,所以就这么获得了短暂的安定。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因为现在的耶律述律还很小,长大之后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间就奋发图强了,所以契丹始终对于中原来说是一个威胁。
王朴的策论里面并不主张先对契丹出手,因为在当时的王朴包括当时所有的主战大臣来说,对契丹出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当时那场契丹南下中原那场噩梦的,对于契丹还是有点恐惧感的,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地对契丹作战,他们想着先拿下南方,这样一来还能有一个战略的缓冲,就算是和契丹作战不利也有后退的空间,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作战不利,一条黄河根本阻挡不住契丹大军。
所以当时朝野上下普遍的观点就是先拿下南唐,然后率领大军平定南方诸国,这样一来就能拥有一个对契丹作战很大的后方,所以这一点上来说,这个策略,也就是王朴的开边策的确是有其合理性,估计这也正是柴荣比较看好王朴这篇策论的一个原因。
但是实际上这整件事在柴荣的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计划的,柴荣虽然觉得王朴的这个策略不错,和他的有几分相似,但是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他觉得王朴等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王朴等人的建议,只要是拿下了南唐,那么南方基本上就能被平定了,但是柴荣明白征服不仅仅是在战场上面打了胜仗就行,关键是打了胜仗时候的统治工作,还有战后重建活动,这都是很关键的事情。
南方虽然好打,但是想要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中原的领导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是他们平定了南方之后就直接北北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刚刚完成统一的南方,不可能忠心耿耿的为柴荣全心全意的效力。
很有可能就在柴荣北上的时候,他们在后面就出坏招,甚至一看情况不对就开始搞起了叛乱,这都是有可能的,也是曾经发生过的。
曾经南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惨痛代价剿灭了楚国和闽国,但是还没等南唐好好地巩固一下,结果就在多种因素之家造成了楚国和闽国的叛乱,结果刚刚打下来的领土又被被人占去了,南唐损失惨重,但是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能有人会说,柴荣英明神武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并不是皇帝英明就行的,还需要地方藩镇的配合和臣服,这明显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一下子占领南方,周朝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消化,而且还有可能短时间内消化不良。
这绝对不符合柴荣的利益,所以柴荣的主张就是先把南方放一放,然后在将一些重要的地方拿下,一方面巩固周朝的边防,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伐进行物资储备,比如拿下南方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为将来提供粮食之类的。
而且还能节约一部分驻守在南方边境的军队,这就是柴荣的计划,先敲打南方,一方面让他们害怕,一方面捞点便宜,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个大的计划而准备的,那就是灭掉契丹。
此时的确是一个灭掉契丹的好机会,因为此时还是耶律述律当皇帝,他在契丹我们也说了整的乱七八糟的,民心不稳,政局动荡,只能把安内当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甚至内部还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可以说此时的契丹十分的虚弱,就算是不能进入契丹腹地,那么收服幽云十六州那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当时契丹还算是最大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他没有选择实力小的北汉,而是选择了契丹,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那就是先难后易,先北后南。
柴荣虽然也用到了以势压人这一套,也就是先难后易,但是他和王朴的策论里面提到的方式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柴荣站在全局的角度上,选择了一个最有风险,也是一个最好的策略,这个策略此后没人敢用,那就是先打契丹,宋朝就是因为选择了最后进攻契丹,这才使得契丹遗祸大宋,其实当时也不能说宋初最后进攻契丹的策略是错误的,只能说眼光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而已。(未完待续)
而后来柴荣虽然没有完全按照王朴的这篇策论来执行,但是他前期的确是先打的南方,先把后蜀和淮南收拾了,然后才开始进行北伐的。
元朝有个大家,叫做胡三省,他曾经说过,:“周世宗用兵诸国皆如王朴之言”,他对王朴这篇策文的作用评价非常高,甚至就直接把这篇文章当成了柴荣是是统一的总方针,这其实是有很大的误解。
我们上面也讲了,经过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代人的发展,契丹发展的很快,耶律德光建立了契丹国,也称为辽国,他们几次南下,耶律德光在石敬瑭造反的时候,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宗主国,耶律德光也成了石敬瑭的干爹,后来后晋灭亡,耶律德光还一度进入中原,妄图统治中原,但是河东刘知远出手,惊走了耶律德光。
但是虽然耶律德光撤走了,可是幽云十六州,河北大部分地区全部划归到了契丹的手里,也就是此后,中原政权对于契丹不再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因为之前的契丹想要进入中原河北一带,还有一个幽州卢龙军,在幽州周边那里有燕山山脉,使得那一带成为一个天然的隔离带。
契丹大军多以骑兵为主在山地中作战行动不便,这就给了中原的步兵一个缓冲的机会,而中原的步兵依靠地形上的优势对于契丹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只要在幽州一带固守一些险关设置重兵,就能有效地限制契丹。
但是现在的耶律德光让石敬瑭割走了幽云十六州,这样一来中原政权对于契丹的地形优势不复存在,可以说中原政权随时都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因为在当时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之后,就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我们说的河北一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华北平原黄河以北的地区。
平原是骑兵最容易发挥战斗力的地方,一马平川,步兵根本抵挡不住契丹方面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当时来说要是不考虑内部政治情况,仅仅从军事力量上和地理位置上考虑,那么契丹对于中原政权的威胁是最大的。
而契丹占据的幽云十六州,算是接近中原腹地了,它就将是柴荣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虽然前前后后柴荣也和契丹打了几仗,但是这几仗说实话都是小打小闹,算不上大的胜利,而且柴荣也从来没有和单独的契丹军交过手。
就像之前刘崇带着河东军和契丹一部分大军进攻晋州一样,那时候还是郭威当皇帝,在这一战,就是小打小闹,小打了几仗,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损失都不太大,契丹方面更是没有和后周直接交战。
后来就是咱们上面也说过的,柴荣负责亲征的高平之战,这一战柴荣击败了北汉三万大军,但是还是没有和契丹进行正面的作战,因为打仗的时候,契丹方面就在一边看着,根本没动手。
结果刘崇大败,契丹方面的统帅杨衮一看情况不对,二话不说就逃了,比刘崇跑得快得多,所以周军还是没有和契丹交战。
后来柴荣围攻太原,符彦卿的东路军在忻口被契丹击败,这算是为数不多的和契丹正面作战的情况之一。
虽然契丹当面和中原的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并不代表着契丹方面对于中原威胁不大,他对于中原始终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虽然现在契丹方面因为内乱,新领袖年纪小,不干事,整天就是睡觉,还有一个尊称叫做睡王皇帝。
这个家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耶律述律,也不像别的皇帝那样整天花天酒地的,而是就单纯的睡觉,甚至还讨厌女人,他一生只有一个媳妇,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为了传宗接代才勉强造一个人,他的母亲好几次让他多造几个人,多娶点媳妇,但是他一概回绝,他的人生最大乐趣就是打猎和睡觉。
所以当时的契丹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更多的是要防止内部叛乱,因为他知道他不得人心,所以加强内部统治,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那就被他的当成了第一要务,至于对外扩张,在耶律述律的心中,又便宜就赚,要是没好处那就算了。
让他可以打打辅助,真的让他一个人带着大军杀向中原他没兴趣,也没这精力,他的生活已经被睡觉和打猎沾占满了,那有时间搞这些乱七八糟。
所以当时来说,契丹和周朝能够不发生大的战争,主要还是因为契丹内部不稳定,耶律述律也么有什么南下的欲望,所以就这么获得了短暂的安定。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因为现在的耶律述律还很小,长大之后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间就奋发图强了,所以契丹始终对于中原来说是一个威胁。
王朴的策论里面并不主张先对契丹出手,因为在当时的王朴包括当时所有的主战大臣来说,对契丹出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当时那场契丹南下中原那场噩梦的,对于契丹还是有点恐惧感的,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地对契丹作战,他们想着先拿下南方,这样一来还能有一个战略的缓冲,就算是和契丹作战不利也有后退的空间,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作战不利,一条黄河根本阻挡不住契丹大军。
所以当时朝野上下普遍的观点就是先拿下南唐,然后率领大军平定南方诸国,这样一来就能拥有一个对契丹作战很大的后方,所以这一点上来说,这个策略,也就是王朴的开边策的确是有其合理性,估计这也正是柴荣比较看好王朴这篇策论的一个原因。
但是实际上这整件事在柴荣的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计划的,柴荣虽然觉得王朴的这个策略不错,和他的有几分相似,但是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他觉得王朴等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王朴等人的建议,只要是拿下了南唐,那么南方基本上就能被平定了,但是柴荣明白征服不仅仅是在战场上面打了胜仗就行,关键是打了胜仗时候的统治工作,还有战后重建活动,这都是很关键的事情。
南方虽然好打,但是想要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中原的领导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是他们平定了南方之后就直接北北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刚刚完成统一的南方,不可能忠心耿耿的为柴荣全心全意的效力。
很有可能就在柴荣北上的时候,他们在后面就出坏招,甚至一看情况不对就开始搞起了叛乱,这都是有可能的,也是曾经发生过的。
曾经南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惨痛代价剿灭了楚国和闽国,但是还没等南唐好好地巩固一下,结果就在多种因素之家造成了楚国和闽国的叛乱,结果刚刚打下来的领土又被被人占去了,南唐损失惨重,但是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能有人会说,柴荣英明神武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并不是皇帝英明就行的,还需要地方藩镇的配合和臣服,这明显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一下子占领南方,周朝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消化,而且还有可能短时间内消化不良。
这绝对不符合柴荣的利益,所以柴荣的主张就是先把南方放一放,然后在将一些重要的地方拿下,一方面巩固周朝的边防,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伐进行物资储备,比如拿下南方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为将来提供粮食之类的。
而且还能节约一部分驻守在南方边境的军队,这就是柴荣的计划,先敲打南方,一方面让他们害怕,一方面捞点便宜,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个大的计划而准备的,那就是灭掉契丹。
此时的确是一个灭掉契丹的好机会,因为此时还是耶律述律当皇帝,他在契丹我们也说了整的乱七八糟的,民心不稳,政局动荡,只能把安内当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甚至内部还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可以说此时的契丹十分的虚弱,就算是不能进入契丹腹地,那么收服幽云十六州那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当时契丹还算是最大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他没有选择实力小的北汉,而是选择了契丹,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那就是先难后易,先北后南。
柴荣虽然也用到了以势压人这一套,也就是先难后易,但是他和王朴的策论里面提到的方式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柴荣站在全局的角度上,选择了一个最有风险,也是一个最好的策略,这个策略此后没人敢用,那就是先打契丹,宋朝就是因为选择了最后进攻契丹,这才使得契丹遗祸大宋,其实当时也不能说宋初最后进攻契丹的策略是错误的,只能说眼光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