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二年九月初二,帝国心脏北京城。这日早朝即将结束,天启皇帝正要宣布退朝休息。却听殿外传来一阵充满无比兴奋激动的大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川黔八百里急报,贵阳大捷!贵阳大捷!贵……”,一名满面喜色的皇门太监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奔进殿内。
大内总管魏忠贤魏公公见状没把鼻子气歪了,这个猴崽子上次就是这么大喊大叫的,怎么还不长记性?一会儿退朝一定把他换了。否则惊了圣驾怎么办?
一众大臣开始时面面相觊,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一听是西南的捷报,便都静下来准备听听是什么喜事。
正要起身的天启皇帝一听西南有捷报,立刻坐下身来,精神一振的道:“不要急,慢慢说。朕要听听是什么捷报?”
“奴婢遵旨!”那皇门太监跪在朱犀下,一边将两道折子交给御前太监,一边极力平复气息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上月十一日,成都守备杨林率镇远营三千精锐,联合关岭十八家苗寨,于鹰头岭大破贼军四万;二十一日,又以六千人马大破六万贼军于贵阳城下,擒获大小贼目近百,如今贵阳之围已解,城中军民无不传诵陛下救民于火的恩德!”
“好!果然是大捷!杨林,你没有辜负朕对你的期望……”天启皇帝听罢一拍御案,接过御前太监递过来的两道折子仔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不住的道:“好,太好了!当今各处战事不佳,唯有西南、唯有西南……”
在后世,有人说天启皇帝是文盲,只知做木匠活,忠奸不分。那么作者想说的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是孙承宗,他自幼便接受各项良好教育,他可能是文盲吗?这样的说法多来源于私人笔记和道听途说,例如清人王士槙的《池北偶谈》。而其著来源是依据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初年写的《酌中志》。再看《明熹宗实录》,其在文华殿讲读的记载很多,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和见解的记载更多。各位看官如有兴趣,可参看网上《对天启皇帝的评价以及丑化明代皇帝现象的分析》一文,还有清修《明史》卷二十二中的本记第二十二《熹宗》,那里透露出了许多蛛丝马迹。另外还有许多相关史书。希望各位看官仔细分析,客观公正的看待天启皇帝。
好了,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封赏,一定要封赏!”天启皇帝看罢两道折子龙颜大悦道:“杨林以数千兵马既大破十万贼军,解贵阳之围,其功大焉!实乃朕的霍骠骑也!”
魏忠贤见状急忙上前笑道:“恭喜陛下西南大捷!奴婢斗胆,陛下是不是让各位大臣也分享下这大喜事?”
“对,还是忠贤说的对!你让人给各位大臣读读朱燮元和李枟发来的折子。让大臣们也知道知道,朕的手下还有霍骠骑似的人物。我大明不是无人,而是大臣们办事不利!否则何以让辽东尽陷建虏之手?”
“是,陛下!奴婢遵旨!”魏忠贤躬了躬身,随后让一名御前太监为大臣们读起了折子。
御前太监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大声读了起来。当他读到杨林如何大战鹰头岭,然后又如何率六千人马以决死的气概血战敌军时,大臣们中间竟传来一片惊呼赞叹的声音。尤其是在李枟的折子最后,附上了杨林保卫成都时吟诵的那几句绝命诗,竟感动的几位御史言官落下泪来。
御前太监读完折子后静静的肃立在一旁,心中也是充满了敬佩之情。年轻的天启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慢慢踱步来到朱犀下,口中不断轻吟着:“浴血孤城表精忠,吟太祖十七朝人物;三万人同心死义,保大明百万里江山……”
大臣们见天启皇帝走下朱犀,急忙微微躬身表示谦恭。天启皇帝却朗声道:“各位大臣对杨爱卿的这几句绝命诗有何感想?朕要听听!”
大臣们闻言一愣。杨爱卿?皇上竟然称一个小小的守备为爱卿?看来杨林又要升官了,而且是大官。
孙承宗,字稚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人。现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今年正好六十岁。
孙承宗见天启皇帝这么问,便躬身道:“陛下,您初登基时曾谕示兵部,曰,‘国家文武并用,皆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今边疆多故,大风猛士多趁朕怀,令有司于山泽草林间慎选将才。’成都守备杨林之名老臣未任兵部尚书之职时便略有所闻,观其战绩和一番分化贼军的政略,此子文武双全,颇有名将之范,可堪大用!老臣不日将赴山海关选将,莫不如将杨林及所部调往辽东,以御建虏!”
孙承宗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但是一番话已是把自己的意思表明了。明显是看中杨林了。
魏忠贤现在也在动着脑瓜,杨林这么能打,而且还文武双全。上次他截杀奢崇明咱家还以为他是靠运气,没想到他在贵州取得这么大的功绩,竟让万岁和孙阁老这么器重。咱家不能放过招揽人才的机会,事后要找机会派人接触一下。
大臣们见孙承宗这样说,知道杨林铁定是要高升了。他们中有人高兴国家有这样的良将,有人却不服气,还有人不置可否。总之各种心态都有。但大都不敢上前表态。因为皇帝和皇帝老师的态度明显是要重用杨林,这个时候谁去触这个霉头?再说一个小小的守备能升官到哪去?
“嗯,还是孙阁老言语中肯。朕对杨爱卿这首绝命诗感触极深,尽可想象当时战场上的凶险。”天启皇帝点点头道:“朕方才说了,杨爱卿解贵阳之围,功莫大焉,是朕的霍骠骑!封赏尽在情理之中。各位大臣还有没有感想,都说来让朕听听。看看该给杨爱卿什么封赏好?”
大臣们一时全都不做声了,皇帝都说感触极深了,自己若是不能好好表达,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嘛。
过了片刻,天启皇帝见大臣们无人吭声,正要张口封杨林官职,一名七品官员却出班说话了。
“陛下,杨守备的这几句诗词慷慨悲壮,满含以死报国的豪气,令臣振聋发聩,汗颜不已。但臣闻杨守备未从军时有人命案在身,迫不得已下才投军报国。苦主至今依然在喊冤申诉。臣认为,此等有损朝廷声威之事必要查个明白!否则有失民心事小,有损陛下龙颜事大。陛下现今若冒然封赏杨守备,恐落袒护臣下有失公允之名,还请陛下明察!”
天启皇帝难得高兴一回,尤其是在贵阳大捷的情况下。本以为可以借此大力封赏爱将一回,现在一听这话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但他还真不知道杨林有命案在身,不免惊诧的道:“哦,还有此事?孙阁老,你是兵部尚书,按常理杨爱卿归你们兵部节制,可有此事?”
“陛下恕罪,老臣不知此事。若陛下给老臣一些时日,老臣定可将此事查个明白。”孙承宗躬了躬身。知道了也不能说知道。大明现在缺的就是良将,因为这事把这颗好苗子给毁了就太可惜了。
上前说话的是刑科给事中傅櫆,他在历史上投靠了魏忠贤。他见孙承宗这样说,便接着道:“孙阁老不日将赴山海关选将,军务政事繁忙,这点小事岂能烦劳阁老大驾?莫不如请陛下让刑部查明就是了。”
魏忠贤现在对傅櫆这种不识时务的行为很是恼火,暗骂这个不长脑子的家伙也不看看火候。现在皇上正高兴呢,你出班启奏不是让皇上不高兴吗?再说你弹劾谁不好,偏偏弹劾屡立战功的杨林,现在傻子都知道这是皇上器重的年轻将领,将来是大有前途。你现在这么做不是没事找事吗?其实他那知道傅櫆是与山西范家有关系的朝臣之一。
“你的意思是要刑部查明此事?嗯,准了!不过现在正是追剿安逆的关键时机,不宜临阵查案。此事等杨爱卿进京以后外察时再说吧!”天启皇帝看着傅櫆不冷不热的道:“但杨爱卿转战川黔,屡破敌军,救贵阳数十万百姓于水火。该封赏还得封赏。其他臣工还有话说吗?”
“吾皇圣明,臣等无异议!”
一众大臣见天启皇帝面色不善,急忙齐声应诺。等杨林外察的时候再查案,那得等到什么时候?皇上这是明显袒护杨林,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天启皇帝见大臣们没说话,正要下旨封赏杨林,户部给事中钱象坤却出班启奏。
“陛下,臣认为封赏成都守备杨林之事应暂缓!”钱象坤见天启皇帝紧皱着眉头,硬着头皮继续道:“臣闻杨林于转战途中擅改朝廷军制,与将士歃血为盟私定服役期限,并承诺种种惠利将士的优恤条件。还做出给麾下将士画像立传这种有伤礼制的举动。臣认为其用意不良,蓄意拉拢军心,有将天子之军变为私军的用心。所以请陛下明察!”
未待天启皇帝开口,孙承宗朗声道:“陛下,钱大人所说杨林擅改朝廷军制一事,老臣已写信问过朱燮元,确有此事。但其只是将营伍兵制改为营队制,并没有太大变动,完全是为了转战时指挥方便。另外杨林本为忠良之后,与将士歃血为盟,私定服役期限,为有功将士画像立传,并承诺种种惠利将士的优恤条件,实是为了鼓舞军心凝聚战力。否则何来川黔屡次捷报?又怎能说他用心不良?以老臣所见,杨林做出的这些治军方略对将士极有激励作用,正是新的统军方法。还请陛下明察!”
大臣们现在完全明白了,孙承宗这是铁定力挺杨林了。若是换了别人,不管你用意如何,只要改变了朝廷定律,那就是有罪。
“那么依孙阁老所言,朕若是不封赏杨爱卿,定会冷落有功将士之心。但其若真有其他用心,那么封赏之后岂不是纵容其做大吗?”在涉及军制这个问题上,天启皇帝还是极为敏感和谨慎的。
“陛下,据老臣所知,杨林所部将士多为被解救的官军战俘和降卒,他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将这些人训练成百战精锐,足可见其极有治军方略。如果仅仅因为临时改变军制就说他别有用意的话,那么今后还有何人会为朝廷效力?老臣愿以身家性命为杨林担保,其绝对忠于朝廷!请陛下明断!”孙承宗现在要做的就是决不能让天启皇帝猜疑杨林,否则大明将痛失一员上将。
“孙爱卿,你是朕的帝师。朕方才只是随意问问,何必要以身家性命为杨爱卿担保?朕以前说过,杨爱卿是我大明武将中的后起之秀、名将之花,更是朕的霍骠骑!”天启皇帝听出孙承宗的意思了,微微一笑道:“贵阳大捷,虽然有城内守军配合,但杨爱卿以六千对六万,其对朝廷忠心由此可见!试问我大明还有几人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朕绝不会冷落有功将士之心!来人,拟旨……”
“陛下,臣有事奏,”六品督察御史冯英不顾天启皇帝瞬间变的极为阴沉的脸色,上前大声道:“臣获悉成都守备杨林于川黔剿逆期间,令所部将俘获的贼军什长以上头目一概斩首示众,曰打碎贼逆脊梁!同时以写书明志的方式逼迫各地士农商贾向朝廷表明忠心,对不明志者则大加杀戮,刑罚极酷!而且擅做主张,插手政事。接连实行‘释奴为民’、‘私土归公’等策,致使各地民怨沸腾,累及朝廷声望受到毁誉,所以臣请陛下依律定杨林擅专嗜杀、骄横越权之罪!”
天启皇帝听罢暗中握紧了拳头,大骂这些大臣这是诚心和自己过不去。现今辽东局势糜烂,这些人不仅毫无应对方略,而且还百般攻击自己看中的年轻将领。真是其心可诛!
首辅叶向高听冯英弹劾杨林,不禁暗中摇了摇头。杨林啊杨林,你连朝堂都没上过一次,你怎么就把两派都得罪了呢?不仅阉党攻击你,就连东林党人都攻击你。究其根源,还是你的功劳太大名声太盛,引得旁人妒忌了。唉,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老夫就替你出一回头吧。
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县人。天启元年任内阁首辅。其人颇有政治能力和抱负。
“陛下,如冯御史所言属实,那么老臣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大明立国以来,极少有武将具有施政才能。而今杨林能想出这些施政方略,正验证了文武全才那句话。”叶向高诚恳的向天启皇帝道:“不论其效果如何,总之是为了朝廷。这一点,杨林是没错的。而且老臣听说杨林所部粮饷俱是他私人垫付,从未拿过朝廷一文钱。在如此情形下还能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可想而知其具有何等的能力。所以老臣想说的是,杨林不仅是陛下称赞的霍骠骑,更是我大明百年难遇文武双全的名将!陛下,请明鉴!”
孙承宗见状不失时机的道:“陛下,今日朝堂上大臣们弹劾杨林各项违律之事,老臣认为其中恐是道听途说居多。陛下若是想一明究竟,何不派人去其部看看虚实?”
“陛下,孙阁老说得对。派人去杨林部看看不就知道实情了吗?”叶向高再次进言道。
“好,两位爱卿如此说,正合朕意!”天启皇帝点点头,转身快步回到玉阶上的龙椅,大声道:“杨林部时至今日都没拿朝廷一文粮饷,转战川黔千里,其心赤诚可鉴!也让朕汗颜惭愧!诸位臣工还有何要说的,一并道来!朕就是要让你们看看,杨爱卿究竟是不是朕的霍骠骑;镇远营是不是朕的虎贲精锐!来人,拟旨!”
“是,陛下!”魏忠贤急忙让御前太监准备好笔墨。
大臣们现在谁也不敢言语了,眼下的形势不仅是天启皇帝,就连内阁中两位阁老都力挺杨林。这时候要再说什么,那么就等着被皇上一脚踢出京师吧。
“成都守备杨林,川黔剿逆屡建奇功,朕心闻知甚慰!因功升成都总兵之职,镇远营尽归其节制;其麾下千总隋德刚、关海阵斩奢崇明、奢崇辉等逆首,升镇远营副将之职;把总杨雷、于万学阵斩宋万科、老虫添等敌将,升镇远营参将之职;把总张超、马武、米云、队官阿力曲比、哈木擒获敌将及斩杀大小头目甚众,升镇远营游击之职;队官罗英、徐江、冯良、张勇、张胜等将士涉险活跃于敌后,震慑敌蛮,升镇远营千总之职;永宁宣抚司提举王信于杨林率部转战后治理习水县有功,升习水县令之职;其余有功将士按序升迁,报兵部备案!其部所欠粮饷一并补发。另发帑银十万两犒军!待镇远营补充人马军资后,北上赴辽以御建虏!”
这是天启皇帝下达的第一道圣旨,听得大臣们暗自咂舌。杨林一下子就从一城小小的守备升为一城总兵,这中间连跳了几级啊?皇上如此大手笔越级升迁杨林和手下的将士,并让他们奔赴辽东,这是明显借机把镇远营调到了自己身边。以后若是皇家有事,以镇远营这样的百战精锐,绝对是率先勤王之师。
天启皇帝见御前太监将第一道圣旨拟完,又道:“杨林为辽东参将杨汝达之后,其父兄皆为国战死。如今其和兄弟又入行伍保家卫国,其忠心昭然可鉴!拟旨,杨林母教子有方,精忠报国,授五品诰命夫人!再把杨爱卿那首绝命诗制成匾额悬于府中,以彰显其家忠良!”
大臣们一看皇上这回真是下了大本钱了,连杨林的母亲都受封了,而且还赐匾,这下杨林要不以死报效皇上才怪呢。
“再拟旨,”天启皇帝略一思索道:“川黔总督张我续剿逆不力,劳师糜饷达六十余万两,竟无寸功!革川黔总督之职,回京待查!贵州巡抚王三善数月按兵不动,致贵阳屡屡危急,又屡拂上意,今严告之!命其整肃人马,剿灭贼逆,以观后效!”
大臣们一听这道旨意,暗道张我续和王三善你们两个也真是自找的。两三万人马一直按兵不动,结果被杨林率兵一举解贵阳之围。看看,人家杨林又封又赏的,被皇上一个劲儿的夸,甚至拿霍去病霍骠骑来赞誉他,你们俩虽然援助策应了他,可惜皇上没满意。
“谕令四川朱燮元和云南闵洪学,如今贵州叛逆大败,川滇剿逆之事绝不可拖延,尽快除恶务尽!”
随后天启皇帝又封赏关岭、镇宁等处的苗寨头领,一口气连下数道圣旨,把大臣们看的目瞪口呆。暗道皇上今天真是英武果断,时至午时竟然忘了退朝。
孙承宗在一旁道:“陛下,杨林及所部北上辽东,是不是先到山海关驻扎?毕竟镇远营官兵俱是南方人,冒然到辽东恐怕水土不服啊。”
“爱卿说的有理!”天启皇帝喝了口茶道:“让他们先到京郊大营驻扎,然后再到辽东。朕这么安排一是要看看杨爱卿其人;二是要看看其部将士是何等的精锐?”
“吾皇圣明!”孙承宗其实也想看看杨林和镇远营,便向天启皇帝道:“陛下,川黔监军傅宗龙在给老臣的信中曾提及杨林练兵之法极为特别,所部行军之时一色的骡马大车,行进极快;而且士卒个人战力和营伍战力极强,非寻常官军可比。老臣也是等不及想看看呢。”
“好,那就让杨爱卿率部尽快北上来朝,朕要好好看看朕的霍骠骑!”
(第二卷完。请看下卷《沃血辽东》!)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川黔八百里急报,贵阳大捷!贵阳大捷!贵……”,一名满面喜色的皇门太监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奔进殿内。
大内总管魏忠贤魏公公见状没把鼻子气歪了,这个猴崽子上次就是这么大喊大叫的,怎么还不长记性?一会儿退朝一定把他换了。否则惊了圣驾怎么办?
一众大臣开始时面面相觊,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一听是西南的捷报,便都静下来准备听听是什么喜事。
正要起身的天启皇帝一听西南有捷报,立刻坐下身来,精神一振的道:“不要急,慢慢说。朕要听听是什么捷报?”
“奴婢遵旨!”那皇门太监跪在朱犀下,一边将两道折子交给御前太监,一边极力平复气息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上月十一日,成都守备杨林率镇远营三千精锐,联合关岭十八家苗寨,于鹰头岭大破贼军四万;二十一日,又以六千人马大破六万贼军于贵阳城下,擒获大小贼目近百,如今贵阳之围已解,城中军民无不传诵陛下救民于火的恩德!”
“好!果然是大捷!杨林,你没有辜负朕对你的期望……”天启皇帝听罢一拍御案,接过御前太监递过来的两道折子仔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不住的道:“好,太好了!当今各处战事不佳,唯有西南、唯有西南……”
在后世,有人说天启皇帝是文盲,只知做木匠活,忠奸不分。那么作者想说的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是孙承宗,他自幼便接受各项良好教育,他可能是文盲吗?这样的说法多来源于私人笔记和道听途说,例如清人王士槙的《池北偶谈》。而其著来源是依据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初年写的《酌中志》。再看《明熹宗实录》,其在文华殿讲读的记载很多,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和见解的记载更多。各位看官如有兴趣,可参看网上《对天启皇帝的评价以及丑化明代皇帝现象的分析》一文,还有清修《明史》卷二十二中的本记第二十二《熹宗》,那里透露出了许多蛛丝马迹。另外还有许多相关史书。希望各位看官仔细分析,客观公正的看待天启皇帝。
好了,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封赏,一定要封赏!”天启皇帝看罢两道折子龙颜大悦道:“杨林以数千兵马既大破十万贼军,解贵阳之围,其功大焉!实乃朕的霍骠骑也!”
魏忠贤见状急忙上前笑道:“恭喜陛下西南大捷!奴婢斗胆,陛下是不是让各位大臣也分享下这大喜事?”
“对,还是忠贤说的对!你让人给各位大臣读读朱燮元和李枟发来的折子。让大臣们也知道知道,朕的手下还有霍骠骑似的人物。我大明不是无人,而是大臣们办事不利!否则何以让辽东尽陷建虏之手?”
“是,陛下!奴婢遵旨!”魏忠贤躬了躬身,随后让一名御前太监为大臣们读起了折子。
御前太监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大声读了起来。当他读到杨林如何大战鹰头岭,然后又如何率六千人马以决死的气概血战敌军时,大臣们中间竟传来一片惊呼赞叹的声音。尤其是在李枟的折子最后,附上了杨林保卫成都时吟诵的那几句绝命诗,竟感动的几位御史言官落下泪来。
御前太监读完折子后静静的肃立在一旁,心中也是充满了敬佩之情。年轻的天启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慢慢踱步来到朱犀下,口中不断轻吟着:“浴血孤城表精忠,吟太祖十七朝人物;三万人同心死义,保大明百万里江山……”
大臣们见天启皇帝走下朱犀,急忙微微躬身表示谦恭。天启皇帝却朗声道:“各位大臣对杨爱卿的这几句绝命诗有何感想?朕要听听!”
大臣们闻言一愣。杨爱卿?皇上竟然称一个小小的守备为爱卿?看来杨林又要升官了,而且是大官。
孙承宗,字稚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人。现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今年正好六十岁。
孙承宗见天启皇帝这么问,便躬身道:“陛下,您初登基时曾谕示兵部,曰,‘国家文武并用,皆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今边疆多故,大风猛士多趁朕怀,令有司于山泽草林间慎选将才。’成都守备杨林之名老臣未任兵部尚书之职时便略有所闻,观其战绩和一番分化贼军的政略,此子文武双全,颇有名将之范,可堪大用!老臣不日将赴山海关选将,莫不如将杨林及所部调往辽东,以御建虏!”
孙承宗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但是一番话已是把自己的意思表明了。明显是看中杨林了。
魏忠贤现在也在动着脑瓜,杨林这么能打,而且还文武双全。上次他截杀奢崇明咱家还以为他是靠运气,没想到他在贵州取得这么大的功绩,竟让万岁和孙阁老这么器重。咱家不能放过招揽人才的机会,事后要找机会派人接触一下。
大臣们见孙承宗这样说,知道杨林铁定是要高升了。他们中有人高兴国家有这样的良将,有人却不服气,还有人不置可否。总之各种心态都有。但大都不敢上前表态。因为皇帝和皇帝老师的态度明显是要重用杨林,这个时候谁去触这个霉头?再说一个小小的守备能升官到哪去?
“嗯,还是孙阁老言语中肯。朕对杨爱卿这首绝命诗感触极深,尽可想象当时战场上的凶险。”天启皇帝点点头道:“朕方才说了,杨爱卿解贵阳之围,功莫大焉,是朕的霍骠骑!封赏尽在情理之中。各位大臣还有没有感想,都说来让朕听听。看看该给杨爱卿什么封赏好?”
大臣们一时全都不做声了,皇帝都说感触极深了,自己若是不能好好表达,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嘛。
过了片刻,天启皇帝见大臣们无人吭声,正要张口封杨林官职,一名七品官员却出班说话了。
“陛下,杨守备的这几句诗词慷慨悲壮,满含以死报国的豪气,令臣振聋发聩,汗颜不已。但臣闻杨守备未从军时有人命案在身,迫不得已下才投军报国。苦主至今依然在喊冤申诉。臣认为,此等有损朝廷声威之事必要查个明白!否则有失民心事小,有损陛下龙颜事大。陛下现今若冒然封赏杨守备,恐落袒护臣下有失公允之名,还请陛下明察!”
天启皇帝难得高兴一回,尤其是在贵阳大捷的情况下。本以为可以借此大力封赏爱将一回,现在一听这话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但他还真不知道杨林有命案在身,不免惊诧的道:“哦,还有此事?孙阁老,你是兵部尚书,按常理杨爱卿归你们兵部节制,可有此事?”
“陛下恕罪,老臣不知此事。若陛下给老臣一些时日,老臣定可将此事查个明白。”孙承宗躬了躬身。知道了也不能说知道。大明现在缺的就是良将,因为这事把这颗好苗子给毁了就太可惜了。
上前说话的是刑科给事中傅櫆,他在历史上投靠了魏忠贤。他见孙承宗这样说,便接着道:“孙阁老不日将赴山海关选将,军务政事繁忙,这点小事岂能烦劳阁老大驾?莫不如请陛下让刑部查明就是了。”
魏忠贤现在对傅櫆这种不识时务的行为很是恼火,暗骂这个不长脑子的家伙也不看看火候。现在皇上正高兴呢,你出班启奏不是让皇上不高兴吗?再说你弹劾谁不好,偏偏弹劾屡立战功的杨林,现在傻子都知道这是皇上器重的年轻将领,将来是大有前途。你现在这么做不是没事找事吗?其实他那知道傅櫆是与山西范家有关系的朝臣之一。
“你的意思是要刑部查明此事?嗯,准了!不过现在正是追剿安逆的关键时机,不宜临阵查案。此事等杨爱卿进京以后外察时再说吧!”天启皇帝看着傅櫆不冷不热的道:“但杨爱卿转战川黔,屡破敌军,救贵阳数十万百姓于水火。该封赏还得封赏。其他臣工还有话说吗?”
“吾皇圣明,臣等无异议!”
一众大臣见天启皇帝面色不善,急忙齐声应诺。等杨林外察的时候再查案,那得等到什么时候?皇上这是明显袒护杨林,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天启皇帝见大臣们没说话,正要下旨封赏杨林,户部给事中钱象坤却出班启奏。
“陛下,臣认为封赏成都守备杨林之事应暂缓!”钱象坤见天启皇帝紧皱着眉头,硬着头皮继续道:“臣闻杨林于转战途中擅改朝廷军制,与将士歃血为盟私定服役期限,并承诺种种惠利将士的优恤条件。还做出给麾下将士画像立传这种有伤礼制的举动。臣认为其用意不良,蓄意拉拢军心,有将天子之军变为私军的用心。所以请陛下明察!”
未待天启皇帝开口,孙承宗朗声道:“陛下,钱大人所说杨林擅改朝廷军制一事,老臣已写信问过朱燮元,确有此事。但其只是将营伍兵制改为营队制,并没有太大变动,完全是为了转战时指挥方便。另外杨林本为忠良之后,与将士歃血为盟,私定服役期限,为有功将士画像立传,并承诺种种惠利将士的优恤条件,实是为了鼓舞军心凝聚战力。否则何来川黔屡次捷报?又怎能说他用心不良?以老臣所见,杨林做出的这些治军方略对将士极有激励作用,正是新的统军方法。还请陛下明察!”
大臣们现在完全明白了,孙承宗这是铁定力挺杨林了。若是换了别人,不管你用意如何,只要改变了朝廷定律,那就是有罪。
“那么依孙阁老所言,朕若是不封赏杨爱卿,定会冷落有功将士之心。但其若真有其他用心,那么封赏之后岂不是纵容其做大吗?”在涉及军制这个问题上,天启皇帝还是极为敏感和谨慎的。
“陛下,据老臣所知,杨林所部将士多为被解救的官军战俘和降卒,他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将这些人训练成百战精锐,足可见其极有治军方略。如果仅仅因为临时改变军制就说他别有用意的话,那么今后还有何人会为朝廷效力?老臣愿以身家性命为杨林担保,其绝对忠于朝廷!请陛下明断!”孙承宗现在要做的就是决不能让天启皇帝猜疑杨林,否则大明将痛失一员上将。
“孙爱卿,你是朕的帝师。朕方才只是随意问问,何必要以身家性命为杨爱卿担保?朕以前说过,杨爱卿是我大明武将中的后起之秀、名将之花,更是朕的霍骠骑!”天启皇帝听出孙承宗的意思了,微微一笑道:“贵阳大捷,虽然有城内守军配合,但杨爱卿以六千对六万,其对朝廷忠心由此可见!试问我大明还有几人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朕绝不会冷落有功将士之心!来人,拟旨……”
“陛下,臣有事奏,”六品督察御史冯英不顾天启皇帝瞬间变的极为阴沉的脸色,上前大声道:“臣获悉成都守备杨林于川黔剿逆期间,令所部将俘获的贼军什长以上头目一概斩首示众,曰打碎贼逆脊梁!同时以写书明志的方式逼迫各地士农商贾向朝廷表明忠心,对不明志者则大加杀戮,刑罚极酷!而且擅做主张,插手政事。接连实行‘释奴为民’、‘私土归公’等策,致使各地民怨沸腾,累及朝廷声望受到毁誉,所以臣请陛下依律定杨林擅专嗜杀、骄横越权之罪!”
天启皇帝听罢暗中握紧了拳头,大骂这些大臣这是诚心和自己过不去。现今辽东局势糜烂,这些人不仅毫无应对方略,而且还百般攻击自己看中的年轻将领。真是其心可诛!
首辅叶向高听冯英弹劾杨林,不禁暗中摇了摇头。杨林啊杨林,你连朝堂都没上过一次,你怎么就把两派都得罪了呢?不仅阉党攻击你,就连东林党人都攻击你。究其根源,还是你的功劳太大名声太盛,引得旁人妒忌了。唉,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老夫就替你出一回头吧。
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县人。天启元年任内阁首辅。其人颇有政治能力和抱负。
“陛下,如冯御史所言属实,那么老臣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大明立国以来,极少有武将具有施政才能。而今杨林能想出这些施政方略,正验证了文武全才那句话。”叶向高诚恳的向天启皇帝道:“不论其效果如何,总之是为了朝廷。这一点,杨林是没错的。而且老臣听说杨林所部粮饷俱是他私人垫付,从未拿过朝廷一文钱。在如此情形下还能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可想而知其具有何等的能力。所以老臣想说的是,杨林不仅是陛下称赞的霍骠骑,更是我大明百年难遇文武双全的名将!陛下,请明鉴!”
孙承宗见状不失时机的道:“陛下,今日朝堂上大臣们弹劾杨林各项违律之事,老臣认为其中恐是道听途说居多。陛下若是想一明究竟,何不派人去其部看看虚实?”
“陛下,孙阁老说得对。派人去杨林部看看不就知道实情了吗?”叶向高再次进言道。
“好,两位爱卿如此说,正合朕意!”天启皇帝点点头,转身快步回到玉阶上的龙椅,大声道:“杨林部时至今日都没拿朝廷一文粮饷,转战川黔千里,其心赤诚可鉴!也让朕汗颜惭愧!诸位臣工还有何要说的,一并道来!朕就是要让你们看看,杨爱卿究竟是不是朕的霍骠骑;镇远营是不是朕的虎贲精锐!来人,拟旨!”
“是,陛下!”魏忠贤急忙让御前太监准备好笔墨。
大臣们现在谁也不敢言语了,眼下的形势不仅是天启皇帝,就连内阁中两位阁老都力挺杨林。这时候要再说什么,那么就等着被皇上一脚踢出京师吧。
“成都守备杨林,川黔剿逆屡建奇功,朕心闻知甚慰!因功升成都总兵之职,镇远营尽归其节制;其麾下千总隋德刚、关海阵斩奢崇明、奢崇辉等逆首,升镇远营副将之职;把总杨雷、于万学阵斩宋万科、老虫添等敌将,升镇远营参将之职;把总张超、马武、米云、队官阿力曲比、哈木擒获敌将及斩杀大小头目甚众,升镇远营游击之职;队官罗英、徐江、冯良、张勇、张胜等将士涉险活跃于敌后,震慑敌蛮,升镇远营千总之职;永宁宣抚司提举王信于杨林率部转战后治理习水县有功,升习水县令之职;其余有功将士按序升迁,报兵部备案!其部所欠粮饷一并补发。另发帑银十万两犒军!待镇远营补充人马军资后,北上赴辽以御建虏!”
这是天启皇帝下达的第一道圣旨,听得大臣们暗自咂舌。杨林一下子就从一城小小的守备升为一城总兵,这中间连跳了几级啊?皇上如此大手笔越级升迁杨林和手下的将士,并让他们奔赴辽东,这是明显借机把镇远营调到了自己身边。以后若是皇家有事,以镇远营这样的百战精锐,绝对是率先勤王之师。
天启皇帝见御前太监将第一道圣旨拟完,又道:“杨林为辽东参将杨汝达之后,其父兄皆为国战死。如今其和兄弟又入行伍保家卫国,其忠心昭然可鉴!拟旨,杨林母教子有方,精忠报国,授五品诰命夫人!再把杨爱卿那首绝命诗制成匾额悬于府中,以彰显其家忠良!”
大臣们一看皇上这回真是下了大本钱了,连杨林的母亲都受封了,而且还赐匾,这下杨林要不以死报效皇上才怪呢。
“再拟旨,”天启皇帝略一思索道:“川黔总督张我续剿逆不力,劳师糜饷达六十余万两,竟无寸功!革川黔总督之职,回京待查!贵州巡抚王三善数月按兵不动,致贵阳屡屡危急,又屡拂上意,今严告之!命其整肃人马,剿灭贼逆,以观后效!”
大臣们一听这道旨意,暗道张我续和王三善你们两个也真是自找的。两三万人马一直按兵不动,结果被杨林率兵一举解贵阳之围。看看,人家杨林又封又赏的,被皇上一个劲儿的夸,甚至拿霍去病霍骠骑来赞誉他,你们俩虽然援助策应了他,可惜皇上没满意。
“谕令四川朱燮元和云南闵洪学,如今贵州叛逆大败,川滇剿逆之事绝不可拖延,尽快除恶务尽!”
随后天启皇帝又封赏关岭、镇宁等处的苗寨头领,一口气连下数道圣旨,把大臣们看的目瞪口呆。暗道皇上今天真是英武果断,时至午时竟然忘了退朝。
孙承宗在一旁道:“陛下,杨林及所部北上辽东,是不是先到山海关驻扎?毕竟镇远营官兵俱是南方人,冒然到辽东恐怕水土不服啊。”
“爱卿说的有理!”天启皇帝喝了口茶道:“让他们先到京郊大营驻扎,然后再到辽东。朕这么安排一是要看看杨爱卿其人;二是要看看其部将士是何等的精锐?”
“吾皇圣明!”孙承宗其实也想看看杨林和镇远营,便向天启皇帝道:“陛下,川黔监军傅宗龙在给老臣的信中曾提及杨林练兵之法极为特别,所部行军之时一色的骡马大车,行进极快;而且士卒个人战力和营伍战力极强,非寻常官军可比。老臣也是等不及想看看呢。”
“好,那就让杨爱卿率部尽快北上来朝,朕要好好看看朕的霍骠骑!”
(第二卷完。请看下卷《沃血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