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峰口一路北上,到了青城附近时,十二岁的信王朱由检,已经在郑海珠的实地讲解下,弄明白了大宁镇的军事重要性。
北接辽河上游,能够获得丰沛的农业与畜牧业水源。
东边与大凌河、广宁、辽阳形成不间断的防线,互为援引。
西面连着大明九边重镇的宣府。
南望燕山长城。
对长期受困于北方游牧民族边患的汉人王朝来讲,大宁草原这块地界,就是历代北虏侵略者的军事基地与资源供给中心。
辽、金两国都将大宁作为国都之一,元代将大宁放在辽阳行省治下,仍作为自家政权在北方的军政枢纽,充分揭示了大宁的重要性。
正因此,明帝国的建立者朱元璋,才会从一个最具血勇与进击精神的开国皇帝的视角,丢掉长城固边的局限性认知,宁可冒险雇佣朵颜卫等异族铁骑,也要让大宁镇处于汉人政权的统治下。
几百年后的这个秋天,进入塞外辽阔天地的朱由检,结合郑师傅摊在他面前的军事舆图,畅想太祖爷当年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安置五万明军雄师,于草原朔风中,头一回感受到了血脉偾张的豪情。
但当开口与郑海珠讨论时,少年亲王的口吻里,又带上了对自己那位祖先朱棣的隐约抱怨。
“郑师傅,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永乐爷怎地说不要就不要了?”
“因为争皇位,”郑海珠并不准备斟酌辞令,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永乐爷当年是燕王,挥师南下,攻伐建文帝,害怕驻守大宁的宁王,抄他的后路发动攻击,就策反了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不但发动兵变、囚禁了宁王,还挑选出这些蒙古人里的精锐,编入燕军,一路打进了南京。江山易主后,永乐爷将大宁镇的草原,赏还给蒙古人,长城之外,就不复是大明治下了。”
朱由检听完,张着嘴愣怔片刻,忽然露出狐疑之色:“不对。”
“怎么不对?”郑海珠温和地问。
朱由检转着眼珠道:“那些蒙古人肯给咱大明卖命,肯定是因为粮饷赏赐发足了,否则,他们干嘛不往西边去投靠他们自己的族人?既如此,他们助永乐爷打了胜仗后,就应该越发求着给咱当差、拿犒赏,而不是要回大宁周遭的草原、做回丧家之犬呐?”
郑海珠露出赞赏的笑容。
这位在此世或许当不成“崇祯帝”的信王,依然多疑,未必是坏事。
只要看待问题不蠢、质疑得有道理,假以时日,或可成为镇守一方的贤王。
郑海珠遂拉开车帘,看着外头的广阔草原道:“不瞒殿下,这丢了大宁都司的原委,我初听之下也是存疑,前岁开始,因复建事宜,将究竟探得深了,更是相信,大宁和周边诸卫所,并非在永乐爷时就完全被废弃了。直到景泰年间,朝廷还禁止蒙古人进入大宁卫鸠占鹊巢,这说明,起码那时候,天子和朝廷,都还是将大宁视作大明疆土的。但到了嘉靖爷时,东边的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南侵西进,我大明又出不起人和钱经略好关外的这些地界,大宁镇,才渐渐荒芜失守的。”
朱由检双眉紧锁,眼神却专注地聚焦,显示出聆听的认真与同步思维的运转。
待自己的老师说完,朱由检轻叹一声:“说到底,还是得有银子和粮食。那些蒙古人,也没错,咱不给人发饷,他们凭啥听命于咱们?”
郑海珠点头道:“所以,殿下此番到大宁后,就会看到,黄御史他们,是怎么做的。”
又走了两日,官家车队终于抵达大宁的城关。
黄尊素与马祥麟,早已在城外二里处迎接。
黄尊素与东边那位守着广宁城的王化贞一样,领的也是巡抚边镇的实职,挂右佥都御史的名头,目下官居四品,虽然与郑海珠胸前的补子一个花样,但外放的官员,和中央直属的部院一把手,还是有差距的。
但识于微时的多年交情打底,黄尊素浑无芥蒂。
他向朱由检行过臣礼后,难得抹了素来示人的古板尊容,转向郑海珠,与这位老友笑道:“郑寺卿新官上任,头一处巡按之地,就选在大宁,黄某和马将军,诚惶诚恐。”
郑海珠也笑:“没什么好惶恐的,方才已在几个小卫瞧见了,收成还行,尤其是番薯。”
黄尊素会心。
前岁他被委派到大宁镇时,郑海珠虽向他保证,自己一定会利用御前奏对的机会,令户部和工部不对大宁的募兵和复建欠饷欠费。
但同时,郑海珠更是立马实干,向徐光启请教后,出资从松江请了些稼穑好手,送到大宁,教马祥麟的营兵们怎么种番薯。
这玩意儿比稻麦都好伺候得多,乃饥荒克星,在塞外先种起来再说。
此番前来,见到大宁镇外围的拱卫军堡,已经出现颇有生机的村落民居,平民打扮的百姓穿梭其间,其中很有些是扛着番薯筐子的。
郑海珠当然高兴。
当初在山海关,杜松在她跟前摆老资格的时候,第一句就是提醒她解决那么多人吃饭的问题。
有地方从政经验的黄尊素,以及养兵经验的马祥麟,自也将此视作头等大事。
尤其马祥麟,因也是老友相见了,不必多假寒暄辞令,此刻更是直接接过二人话茬道:“不过,光是吃番薯,也不行。阿珠,若滦河周遭的地里出粮不够,大宁一带的主粮,还得靠商贾运进来。”
“没错,商路通达,人就饿不死,”郑海珠指指立于身侧的张燕客,“三公子这样的浙商,和常公子那样的晋商,把银子、棉布、丝绸、茶叶,堆到大宁来,粮商们,自然也会聚拢过来,以粮换物、换银子。粮价平稳的话,军士们手里的饷银,换粮食养家,应是够的。不过,成为第二个张家口的话,也意味着,会成为鞑子如鲨嗅血、赶来劫掠的目标。”
郑海珠说到此处,看向正左顾右盼、一脸新鲜劲的朱由检。
朱由检意识到郑海珠是在说给自己听,忙应声道:“师傅说得对,若圣上将孤改封此地,孤一定盯紧东夷。”
黄尊素和马祥麟,原本就对信王也一道来,觉得诧异,此际听朱由检出言,更是吃惊。
短暂的惊讶后,却是惊喜。
大宁比不得南方那些稻粱丰足的藩国,天子和朝廷不可能没数。若地位仅次于太子的朱由检就国大宁,势必意味着,户部乃至天子内库,都会有银钱财物流动一些过来。
这五皇子又是郑海珠教出来的,目下看来尊师有加,应不至于像福王那般昏庸吧?
然而,办过接风宴,回到宅中的马祥麟,一听妻子张凤仪转述了郑夫人白日里抽空与她说的事,登时黑了脸。
“凤仪,且不说两个孩子相差九岁,就看他老朱家那些藩王,哪个不是一堆妃子的?我马祥麟的宝贝女儿,什么好人嫁不到?若挑不到好的,我养她一辈子,作甚让她去伺候宗藩?”
马祥麟就像这世间多少命中注定的老丈人一样,说起未来女婿,那张脸,比吃了败仗还难看。
北接辽河上游,能够获得丰沛的农业与畜牧业水源。
东边与大凌河、广宁、辽阳形成不间断的防线,互为援引。
西面连着大明九边重镇的宣府。
南望燕山长城。
对长期受困于北方游牧民族边患的汉人王朝来讲,大宁草原这块地界,就是历代北虏侵略者的军事基地与资源供给中心。
辽、金两国都将大宁作为国都之一,元代将大宁放在辽阳行省治下,仍作为自家政权在北方的军政枢纽,充分揭示了大宁的重要性。
正因此,明帝国的建立者朱元璋,才会从一个最具血勇与进击精神的开国皇帝的视角,丢掉长城固边的局限性认知,宁可冒险雇佣朵颜卫等异族铁骑,也要让大宁镇处于汉人政权的统治下。
几百年后的这个秋天,进入塞外辽阔天地的朱由检,结合郑师傅摊在他面前的军事舆图,畅想太祖爷当年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安置五万明军雄师,于草原朔风中,头一回感受到了血脉偾张的豪情。
但当开口与郑海珠讨论时,少年亲王的口吻里,又带上了对自己那位祖先朱棣的隐约抱怨。
“郑师傅,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永乐爷怎地说不要就不要了?”
“因为争皇位,”郑海珠并不准备斟酌辞令,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永乐爷当年是燕王,挥师南下,攻伐建文帝,害怕驻守大宁的宁王,抄他的后路发动攻击,就策反了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不但发动兵变、囚禁了宁王,还挑选出这些蒙古人里的精锐,编入燕军,一路打进了南京。江山易主后,永乐爷将大宁镇的草原,赏还给蒙古人,长城之外,就不复是大明治下了。”
朱由检听完,张着嘴愣怔片刻,忽然露出狐疑之色:“不对。”
“怎么不对?”郑海珠温和地问。
朱由检转着眼珠道:“那些蒙古人肯给咱大明卖命,肯定是因为粮饷赏赐发足了,否则,他们干嘛不往西边去投靠他们自己的族人?既如此,他们助永乐爷打了胜仗后,就应该越发求着给咱当差、拿犒赏,而不是要回大宁周遭的草原、做回丧家之犬呐?”
郑海珠露出赞赏的笑容。
这位在此世或许当不成“崇祯帝”的信王,依然多疑,未必是坏事。
只要看待问题不蠢、质疑得有道理,假以时日,或可成为镇守一方的贤王。
郑海珠遂拉开车帘,看着外头的广阔草原道:“不瞒殿下,这丢了大宁都司的原委,我初听之下也是存疑,前岁开始,因复建事宜,将究竟探得深了,更是相信,大宁和周边诸卫所,并非在永乐爷时就完全被废弃了。直到景泰年间,朝廷还禁止蒙古人进入大宁卫鸠占鹊巢,这说明,起码那时候,天子和朝廷,都还是将大宁视作大明疆土的。但到了嘉靖爷时,东边的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南侵西进,我大明又出不起人和钱经略好关外的这些地界,大宁镇,才渐渐荒芜失守的。”
朱由检双眉紧锁,眼神却专注地聚焦,显示出聆听的认真与同步思维的运转。
待自己的老师说完,朱由检轻叹一声:“说到底,还是得有银子和粮食。那些蒙古人,也没错,咱不给人发饷,他们凭啥听命于咱们?”
郑海珠点头道:“所以,殿下此番到大宁后,就会看到,黄御史他们,是怎么做的。”
又走了两日,官家车队终于抵达大宁的城关。
黄尊素与马祥麟,早已在城外二里处迎接。
黄尊素与东边那位守着广宁城的王化贞一样,领的也是巡抚边镇的实职,挂右佥都御史的名头,目下官居四品,虽然与郑海珠胸前的补子一个花样,但外放的官员,和中央直属的部院一把手,还是有差距的。
但识于微时的多年交情打底,黄尊素浑无芥蒂。
他向朱由检行过臣礼后,难得抹了素来示人的古板尊容,转向郑海珠,与这位老友笑道:“郑寺卿新官上任,头一处巡按之地,就选在大宁,黄某和马将军,诚惶诚恐。”
郑海珠也笑:“没什么好惶恐的,方才已在几个小卫瞧见了,收成还行,尤其是番薯。”
黄尊素会心。
前岁他被委派到大宁镇时,郑海珠虽向他保证,自己一定会利用御前奏对的机会,令户部和工部不对大宁的募兵和复建欠饷欠费。
但同时,郑海珠更是立马实干,向徐光启请教后,出资从松江请了些稼穑好手,送到大宁,教马祥麟的营兵们怎么种番薯。
这玩意儿比稻麦都好伺候得多,乃饥荒克星,在塞外先种起来再说。
此番前来,见到大宁镇外围的拱卫军堡,已经出现颇有生机的村落民居,平民打扮的百姓穿梭其间,其中很有些是扛着番薯筐子的。
郑海珠当然高兴。
当初在山海关,杜松在她跟前摆老资格的时候,第一句就是提醒她解决那么多人吃饭的问题。
有地方从政经验的黄尊素,以及养兵经验的马祥麟,自也将此视作头等大事。
尤其马祥麟,因也是老友相见了,不必多假寒暄辞令,此刻更是直接接过二人话茬道:“不过,光是吃番薯,也不行。阿珠,若滦河周遭的地里出粮不够,大宁一带的主粮,还得靠商贾运进来。”
“没错,商路通达,人就饿不死,”郑海珠指指立于身侧的张燕客,“三公子这样的浙商,和常公子那样的晋商,把银子、棉布、丝绸、茶叶,堆到大宁来,粮商们,自然也会聚拢过来,以粮换物、换银子。粮价平稳的话,军士们手里的饷银,换粮食养家,应是够的。不过,成为第二个张家口的话,也意味着,会成为鞑子如鲨嗅血、赶来劫掠的目标。”
郑海珠说到此处,看向正左顾右盼、一脸新鲜劲的朱由检。
朱由检意识到郑海珠是在说给自己听,忙应声道:“师傅说得对,若圣上将孤改封此地,孤一定盯紧东夷。”
黄尊素和马祥麟,原本就对信王也一道来,觉得诧异,此际听朱由检出言,更是吃惊。
短暂的惊讶后,却是惊喜。
大宁比不得南方那些稻粱丰足的藩国,天子和朝廷不可能没数。若地位仅次于太子的朱由检就国大宁,势必意味着,户部乃至天子内库,都会有银钱财物流动一些过来。
这五皇子又是郑海珠教出来的,目下看来尊师有加,应不至于像福王那般昏庸吧?
然而,办过接风宴,回到宅中的马祥麟,一听妻子张凤仪转述了郑夫人白日里抽空与她说的事,登时黑了脸。
“凤仪,且不说两个孩子相差九岁,就看他老朱家那些藩王,哪个不是一堆妃子的?我马祥麟的宝贝女儿,什么好人嫁不到?若挑不到好的,我养她一辈子,作甚让她去伺候宗藩?”
马祥麟就像这世间多少命中注定的老丈人一样,说起未来女婿,那张脸,比吃了败仗还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