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徐犍子是王三的人(上)
“说说吧,三子是有什么盘算?”
种光道拉着徐犍子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后,毫不犹豫开口就问。
一直没说话的徐犍子神情不变,听到问话之后,左右看了看外边,确定没外人,就说道:“其实大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变出钱来。”
“钱?”种光道挑眉,“这不就是宝钞?”
“是也不是。”徐犍子微微摇头,“大王说了,这一套需要三步走,也就意味着需要我们彻底把控内外经济之后,才能全面推行。
在这之前,这些钱钞,都是代金券。
替代黄金的劵,这是能直接兑黄金的钞……并且还能充作税收支出。”
“停。”种光道伸手摆了摆,“先说说税收,这一次火耗如果废止了,下边官吏会怎么做?”
徐犍子微微皱眉,片刻之后叹息道:“东家,官吏收火耗并没有明确定制多寡。
现在大王宣布,交银子的火耗为五成,如果百姓有代金券,选择用代金券的话,我们是不能阻止的,否则就是在跟军队对着干。
因此,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大王的意思,火耗五成是不成的,但可以收一成。”
“你是说,三子只是旁敲侧击?”种光道恍然。
徐犍子笑吟吟继续道:“是,只要下边官吏起了搜刮额的心思,就一定会强迫百姓禁用代金券,这里头好坏都有。
好处就是,只要胆敢禁用代金券,死的就一定是官吏。
毕竟都察院已经开制,御史不用多久就会出现,官吏头顶等于多了一把剑。
坏处就是,很容易对东主您的前程造成威胁。
所以,从上到下,大王都算好了。
如果选择收银子,甚至强征五成以上的火耗。
不闹出事情来还好,但要是闹出了幺蛾子,东主您还得帮忙收拾烂摊子。
如果还处理不好,正好都察院出手,杀之以谢天下。
甚至,您现在心心念念的税收,也会借口被大王取走。”
种光道盯着徐犍子,发现他平静,也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被看穿了,叹息道:“三子这混小子,心眼怎么这么多?”
“这并不是大王心眼多,而是大王处置得当。事实上,只要仔细看,财税分离,也就是本朝的事情了。”
“财税分离?”种光道古怪看着徐犍子,“这不是加剧内耗吗?朝堂……”
“必须分离。”徐犍子神色凝重,“如果不分离,难不成让那些前明的儒生随意插手?”
种光道哑然,片刻颔首。
确实,财税不分离,那么对于后世影响只怕不低。
尤其是儒生,这个群体,不管是王三还是他种光道,也都心存警惕。
因为儒生对于种光道、乃至新顺国的鄙夷,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很多儒生只是被迫臣服,从未心悦诚服,若是给他们机会,谁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
“那你说,我要怎么做,才能掌握税收?”种光道小心问着徐犍子。
徐犍子仔细想想后说:“税的事情,不急于一时,大王经常书写建制,但本质上还是偏于书生做派。
任何制度,始终需要人下地去干,大王现在梳理的这些框架,全部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通物资上下分配的关节。
因此我们还是需要收十好几年的实物税,这些不可能全部都禁止耗费。
若是东主真想把控税收,那么就得迎合大王的税收政策来进行修改。
比如,对于金银铜的税,按照大王的代金券来,但对于实物税的征收,采取火耗十三,或者十二的征税方式,保证这批火耗,能收上来,然后一部分分给战争债券的基金分润。”
“你是说……分润给上下所有人?”种光道念头一起,脸都皱成一团,“从来都是官从民口中夺食,什么时候见过人从官口中夺食?”
“必须分润。”徐犍子脸色严肃道,“最后收税的人,肯定是大同军的军官,他们从军中退伍之后,必然一部分会融入地方各个执行单位之中。
说到底,这群人都会变成食利阶层,他们早晚会转变自己的想法。
而且他们手中握有各地的地方债券,收税的基数上来了,才能保证他们未来数十年的税收分润足够。
因此,收买他们,并不需要拼命的结交,只需要定好一个潜规则,相信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徐犍子也算是尽心尽力,一口气说完,饶是种光道也思考了起来。
不得不说,办法还是可以的,但就是见效缓慢。
“我考虑考虑。”种光道叹息一声,“不过想要解决你的谋划,只需要取消实物税,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
“没这么简单。”徐犍子微微摇头,“大王的供销社都解决不了实物税的收益,只能创造一个平台,然后让每个县、州、府去内部调动,未来可能上升到省,但单靠简单的商事,是不可能全面覆盖的。
商人趋利,他们要的从来都是赚更多的钱,如果事事由着商人来,光是我们现在每年制造的棉甲的布料,都能直接崩掉我们一年到头的花销。
所以,实物税一定会收取相当时间,这段时间内,足够培育出一个团队。
税就算离开了户部的手,但最后分配的权利,也一定会在户部手中,未来的户部尚书就是事实的宰相。”
“你……最近读书了?”种光道听得徐犍子头头是道,不由得感慨。
“读了点,但更多还是仔细研究大王写下来的公文。”徐犍子如实回答,“大王交代的各种建制,或许偏于书面化,但只要仔细看看,还是有可取之处。
况且大王有一个厉害的地方,那就是大王从来不会理所当然。
制度的推行最后是我们去推行,大王只是说了一下他的想法和方向,具体执行的章程还得我们去拿出来。
这里头就是大王和我们乃至其他人的博弈。
而大王最厉害的就是,他把自己摘出来,让我们因为火耗的归属,跟军队去博弈。
如今我们还没脱离大明的压迫,所以军队军需才是第一要务,于是大王用所谓的军需捐,拿回了本来就落不到他们手中的我们直接管理的土地财税。
如果我们反对,现在的军队或许不会说什么,但之后如果出现了战败,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后勤跟不上,大王就能借口此事,对上下官场进行清算和清洗。
而如果军队能一直赢,我们也一样会危险,因为军队膨胀之后,他们每每想起这些事,必然会对地方官员不满。
到时候,大王就能从军队之中析出一些人,填补进入地方,然后稀释我们。”
种光道拉着徐犍子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后,毫不犹豫开口就问。
一直没说话的徐犍子神情不变,听到问话之后,左右看了看外边,确定没外人,就说道:“其实大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变出钱来。”
“钱?”种光道挑眉,“这不就是宝钞?”
“是也不是。”徐犍子微微摇头,“大王说了,这一套需要三步走,也就意味着需要我们彻底把控内外经济之后,才能全面推行。
在这之前,这些钱钞,都是代金券。
替代黄金的劵,这是能直接兑黄金的钞……并且还能充作税收支出。”
“停。”种光道伸手摆了摆,“先说说税收,这一次火耗如果废止了,下边官吏会怎么做?”
徐犍子微微皱眉,片刻之后叹息道:“东家,官吏收火耗并没有明确定制多寡。
现在大王宣布,交银子的火耗为五成,如果百姓有代金券,选择用代金券的话,我们是不能阻止的,否则就是在跟军队对着干。
因此,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大王的意思,火耗五成是不成的,但可以收一成。”
“你是说,三子只是旁敲侧击?”种光道恍然。
徐犍子笑吟吟继续道:“是,只要下边官吏起了搜刮额的心思,就一定会强迫百姓禁用代金券,这里头好坏都有。
好处就是,只要胆敢禁用代金券,死的就一定是官吏。
毕竟都察院已经开制,御史不用多久就会出现,官吏头顶等于多了一把剑。
坏处就是,很容易对东主您的前程造成威胁。
所以,从上到下,大王都算好了。
如果选择收银子,甚至强征五成以上的火耗。
不闹出事情来还好,但要是闹出了幺蛾子,东主您还得帮忙收拾烂摊子。
如果还处理不好,正好都察院出手,杀之以谢天下。
甚至,您现在心心念念的税收,也会借口被大王取走。”
种光道盯着徐犍子,发现他平静,也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被看穿了,叹息道:“三子这混小子,心眼怎么这么多?”
“这并不是大王心眼多,而是大王处置得当。事实上,只要仔细看,财税分离,也就是本朝的事情了。”
“财税分离?”种光道古怪看着徐犍子,“这不是加剧内耗吗?朝堂……”
“必须分离。”徐犍子神色凝重,“如果不分离,难不成让那些前明的儒生随意插手?”
种光道哑然,片刻颔首。
确实,财税不分离,那么对于后世影响只怕不低。
尤其是儒生,这个群体,不管是王三还是他种光道,也都心存警惕。
因为儒生对于种光道、乃至新顺国的鄙夷,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很多儒生只是被迫臣服,从未心悦诚服,若是给他们机会,谁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
“那你说,我要怎么做,才能掌握税收?”种光道小心问着徐犍子。
徐犍子仔细想想后说:“税的事情,不急于一时,大王经常书写建制,但本质上还是偏于书生做派。
任何制度,始终需要人下地去干,大王现在梳理的这些框架,全部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通物资上下分配的关节。
因此我们还是需要收十好几年的实物税,这些不可能全部都禁止耗费。
若是东主真想把控税收,那么就得迎合大王的税收政策来进行修改。
比如,对于金银铜的税,按照大王的代金券来,但对于实物税的征收,采取火耗十三,或者十二的征税方式,保证这批火耗,能收上来,然后一部分分给战争债券的基金分润。”
“你是说……分润给上下所有人?”种光道念头一起,脸都皱成一团,“从来都是官从民口中夺食,什么时候见过人从官口中夺食?”
“必须分润。”徐犍子脸色严肃道,“最后收税的人,肯定是大同军的军官,他们从军中退伍之后,必然一部分会融入地方各个执行单位之中。
说到底,这群人都会变成食利阶层,他们早晚会转变自己的想法。
而且他们手中握有各地的地方债券,收税的基数上来了,才能保证他们未来数十年的税收分润足够。
因此,收买他们,并不需要拼命的结交,只需要定好一个潜规则,相信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徐犍子也算是尽心尽力,一口气说完,饶是种光道也思考了起来。
不得不说,办法还是可以的,但就是见效缓慢。
“我考虑考虑。”种光道叹息一声,“不过想要解决你的谋划,只需要取消实物税,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
“没这么简单。”徐犍子微微摇头,“大王的供销社都解决不了实物税的收益,只能创造一个平台,然后让每个县、州、府去内部调动,未来可能上升到省,但单靠简单的商事,是不可能全面覆盖的。
商人趋利,他们要的从来都是赚更多的钱,如果事事由着商人来,光是我们现在每年制造的棉甲的布料,都能直接崩掉我们一年到头的花销。
所以,实物税一定会收取相当时间,这段时间内,足够培育出一个团队。
税就算离开了户部的手,但最后分配的权利,也一定会在户部手中,未来的户部尚书就是事实的宰相。”
“你……最近读书了?”种光道听得徐犍子头头是道,不由得感慨。
“读了点,但更多还是仔细研究大王写下来的公文。”徐犍子如实回答,“大王交代的各种建制,或许偏于书面化,但只要仔细看看,还是有可取之处。
况且大王有一个厉害的地方,那就是大王从来不会理所当然。
制度的推行最后是我们去推行,大王只是说了一下他的想法和方向,具体执行的章程还得我们去拿出来。
这里头就是大王和我们乃至其他人的博弈。
而大王最厉害的就是,他把自己摘出来,让我们因为火耗的归属,跟军队去博弈。
如今我们还没脱离大明的压迫,所以军队军需才是第一要务,于是大王用所谓的军需捐,拿回了本来就落不到他们手中的我们直接管理的土地财税。
如果我们反对,现在的军队或许不会说什么,但之后如果出现了战败,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后勤跟不上,大王就能借口此事,对上下官场进行清算和清洗。
而如果军队能一直赢,我们也一样会危险,因为军队膨胀之后,他们每每想起这些事,必然会对地方官员不满。
到时候,大王就能从军队之中析出一些人,填补进入地方,然后稀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