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形势比人强,国家形势更是强于个人意志,珠儿就算万般不愿,也只好进了皇宫,当起了御膳房的掌厨。那些大厨不服她一个小小女子当了顶头上司,处处刁难自不必说,每天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想念起朋友们和长孙无忌之时更加难受。
好在她生性乐观,活泼随和的外表下,即聪明智慧,又真诚大方,几天的时间里,居然就融入了御膳房的事务,化解了不少敌意,只等着从一众厨子中挑选些资质好、基本功佳的,传授了厨艺就逃出生天了。
“其实进宫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她自己往开里想,心情舒畅好多“可以和古代的御厨学习一些失传于现代的烹饪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借此检验对长孙无忌的感情。”
事实证明,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是解除思家兼思念之情的最好办法,而独处时,她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长孙无忌的样子。所以,她现在百分之百肯定,她是想嫁给这个男人的。奇怪的是,她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情份似乎突如其来,也算是一见钟情,她给自己的解释就是:他们一定有三生三愿的缘分,所以不像其他姐妹的感情那样挣扎波折,而是直达目标。
而就在珠儿的第一次出宫探视的机会还没来的时候,长安城的上空就又笼罩了一片阴影--武德七年七月,突厥入寇,直逼长安。来犯者为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共同率的大军,兵强马壮。声威浩大,看样子像是要直取龙庭,不得即不回似的。
此事朝廷还未得知,已经有秦王府地斥候密探递消息到了天策符,所以李世民心中早有准备。而李渊在夺取大唐天下时就几度意志不坚。此时安逸了几年,更是不愿以身涉险,于是打算干脆迁都,断了突厥人的念想再说。毕竟大唐国土辽阔,突厥人不敢长驱直入,更不能久占,所以只要国都不灭,突厥人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只是百姓遭点殃而已,等这些豺狼虎豹一走,大唐还是大唐。
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臣子的赞同,凶恶的突厥人就要来了,而且是两位可汗带兵,他们自然是想有多远跑多远,嘴里还一派冠冕堂皇地理由,说的是为国为民,保的是大唐山河。谈的是礼义廉耻,道的是刀兵相见下百姓之流离失所,无尽可怜。反正听吧,全是天下良臣所忧所思。
当然也有主站派。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坚决反对迁都。在他看来,贼寇来袭,身为皇上不能身先士卒的保护臣民,反而偏安一隅,于大处,久之会失民心,于小处。也失了为皇的体面,于关键处,让突厥人以为大唐人怕了他们,只怕会养得他们胆子越来越大,以后兵戈不断。
而且遇敌退缩,从不是他所为。他骨子里血性绝不允许他这么做!
只是。他虽然这么想,嘴里却不能这么说。而因为提前得知了消息,所以早由长孙无忌写好了一大篇文字,此刻他一一背将出来,句句是歌功颂德、大呼皇威、激扬文字、提点山河、反正把皇上要迁都的决定说成是爱惜万民、忍辱负重,身为臣子地绝不能为了自己的安危而让皇上担下迁都避祸的天大罪名。
这一番话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谁再赞成迁都简直就是陷皇上于大不义,而且还自扣上了懦弱可耻之名,所以一时之间,朝堂上无人言语。而李渊也给李世民的话架上了半空,哪能下得来?再想想,自从起事伐隋,每次听从世民的建议都没出过错,此时干脆相信他就是了。其实敌寇攻来,他身为一国之主不思抗敌、抹头就跑,想起来也实在很丢脸。
“世民说得有理。”他捋了捋颚下短须“只是要如何退敌呢?吾儿可有良策?”
李世民心中一喜,因为知道这证明李渊已经断绝了迁都的念头,而他等的也正是这句话“为父皇分忧解难,为大唐社稷出力正是儿臣份内之事,所以儿臣愿领兵拒寇!”
李渊也等的是李世民这句话,闻言一拍龙书案道“好,就由世民带兵出征。吾儿乃天策上将,天下无人能敌,此番出师,必将大获全胜!”
主站群臣闻言热血沸腾,而那一众曾经支持迁都的臣子知道再反对也是无益,再者秦王能征善战,此一去未必会败,就算败了,他们再离开长安也不迟,所以也随风就倒。登时,朝堂上下意见一致,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
李渊坐在龙椅上一看,也不觉得有了几分信心,继续开口道“太子呀,你就负责大军地后方粮草辎重之事,与世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把突厥人打回大漠中去,让他们也见识一下我大唐雄风。世民,兵将的调配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什么人力物力,尽管开口,父皇无不恩准。”
李世民躬身道“父皇且容儿臣斟酌一下再上书奏请,目前,儿臣只点一员大将,只怕父皇舍不得呀。”
“哦,是谁呀?”李渊是个极情绪化的人,此时决定了一件为难之事,不禁心情大好“打突厥人是国之大事,大唐臣民应当人人尽力,就算是你要你三弟随着你一起出征,父皇也准奏。”话一出口,心头忽然一凛,心道:世民不是真要元吉一起去打突厥人吧。
再想想,又不大可能。此二子历来不合,似乎还有怨,况且元吉在领兵方面实在没有什么才能,立功杀敌就别指望了,拖后腿倒是一把好手。世民用兵一向谨慎,断不会点了元吉的。
他心中所念才一停止,耳边却听二子世民说出了与他地判断完全相反的话“父皇英明,我正是要元吉与我一道出征。”
闻此言,李渊还没回话,李元吉就先“咦”了一声。
二哥把他带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是什么意思?想借机除掉他吗?他斜睨着李世民,但后者仍然一脸平静,和往常一样,根本让人看不出情绪。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特别讨厌这个二哥,但这又何尝不是怕他?
“为国尽忠,本是我身为皇子的本分,可是我带兵之法愚鲁,万一坏了天策上将的大事可怎么办?父皇可要打板子的。”他语调轻松活泼,好似开玩笑,朝臣们都不禁面露笑容。
好在她生性乐观,活泼随和的外表下,即聪明智慧,又真诚大方,几天的时间里,居然就融入了御膳房的事务,化解了不少敌意,只等着从一众厨子中挑选些资质好、基本功佳的,传授了厨艺就逃出生天了。
“其实进宫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她自己往开里想,心情舒畅好多“可以和古代的御厨学习一些失传于现代的烹饪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借此检验对长孙无忌的感情。”
事实证明,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是解除思家兼思念之情的最好办法,而独处时,她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长孙无忌的样子。所以,她现在百分之百肯定,她是想嫁给这个男人的。奇怪的是,她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情份似乎突如其来,也算是一见钟情,她给自己的解释就是:他们一定有三生三愿的缘分,所以不像其他姐妹的感情那样挣扎波折,而是直达目标。
而就在珠儿的第一次出宫探视的机会还没来的时候,长安城的上空就又笼罩了一片阴影--武德七年七月,突厥入寇,直逼长安。来犯者为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共同率的大军,兵强马壮。声威浩大,看样子像是要直取龙庭,不得即不回似的。
此事朝廷还未得知,已经有秦王府地斥候密探递消息到了天策符,所以李世民心中早有准备。而李渊在夺取大唐天下时就几度意志不坚。此时安逸了几年,更是不愿以身涉险,于是打算干脆迁都,断了突厥人的念想再说。毕竟大唐国土辽阔,突厥人不敢长驱直入,更不能久占,所以只要国都不灭,突厥人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只是百姓遭点殃而已,等这些豺狼虎豹一走,大唐还是大唐。
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臣子的赞同,凶恶的突厥人就要来了,而且是两位可汗带兵,他们自然是想有多远跑多远,嘴里还一派冠冕堂皇地理由,说的是为国为民,保的是大唐山河。谈的是礼义廉耻,道的是刀兵相见下百姓之流离失所,无尽可怜。反正听吧,全是天下良臣所忧所思。
当然也有主站派。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坚决反对迁都。在他看来,贼寇来袭,身为皇上不能身先士卒的保护臣民,反而偏安一隅,于大处,久之会失民心,于小处。也失了为皇的体面,于关键处,让突厥人以为大唐人怕了他们,只怕会养得他们胆子越来越大,以后兵戈不断。
而且遇敌退缩,从不是他所为。他骨子里血性绝不允许他这么做!
只是。他虽然这么想,嘴里却不能这么说。而因为提前得知了消息,所以早由长孙无忌写好了一大篇文字,此刻他一一背将出来,句句是歌功颂德、大呼皇威、激扬文字、提点山河、反正把皇上要迁都的决定说成是爱惜万民、忍辱负重,身为臣子地绝不能为了自己的安危而让皇上担下迁都避祸的天大罪名。
这一番话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谁再赞成迁都简直就是陷皇上于大不义,而且还自扣上了懦弱可耻之名,所以一时之间,朝堂上无人言语。而李渊也给李世民的话架上了半空,哪能下得来?再想想,自从起事伐隋,每次听从世民的建议都没出过错,此时干脆相信他就是了。其实敌寇攻来,他身为一国之主不思抗敌、抹头就跑,想起来也实在很丢脸。
“世民说得有理。”他捋了捋颚下短须“只是要如何退敌呢?吾儿可有良策?”
李世民心中一喜,因为知道这证明李渊已经断绝了迁都的念头,而他等的也正是这句话“为父皇分忧解难,为大唐社稷出力正是儿臣份内之事,所以儿臣愿领兵拒寇!”
李渊也等的是李世民这句话,闻言一拍龙书案道“好,就由世民带兵出征。吾儿乃天策上将,天下无人能敌,此番出师,必将大获全胜!”
主站群臣闻言热血沸腾,而那一众曾经支持迁都的臣子知道再反对也是无益,再者秦王能征善战,此一去未必会败,就算败了,他们再离开长安也不迟,所以也随风就倒。登时,朝堂上下意见一致,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
李渊坐在龙椅上一看,也不觉得有了几分信心,继续开口道“太子呀,你就负责大军地后方粮草辎重之事,与世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把突厥人打回大漠中去,让他们也见识一下我大唐雄风。世民,兵将的调配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什么人力物力,尽管开口,父皇无不恩准。”
李世民躬身道“父皇且容儿臣斟酌一下再上书奏请,目前,儿臣只点一员大将,只怕父皇舍不得呀。”
“哦,是谁呀?”李渊是个极情绪化的人,此时决定了一件为难之事,不禁心情大好“打突厥人是国之大事,大唐臣民应当人人尽力,就算是你要你三弟随着你一起出征,父皇也准奏。”话一出口,心头忽然一凛,心道:世民不是真要元吉一起去打突厥人吧。
再想想,又不大可能。此二子历来不合,似乎还有怨,况且元吉在领兵方面实在没有什么才能,立功杀敌就别指望了,拖后腿倒是一把好手。世民用兵一向谨慎,断不会点了元吉的。
他心中所念才一停止,耳边却听二子世民说出了与他地判断完全相反的话“父皇英明,我正是要元吉与我一道出征。”
闻此言,李渊还没回话,李元吉就先“咦”了一声。
二哥把他带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是什么意思?想借机除掉他吗?他斜睨着李世民,但后者仍然一脸平静,和往常一样,根本让人看不出情绪。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特别讨厌这个二哥,但这又何尝不是怕他?
“为国尽忠,本是我身为皇子的本分,可是我带兵之法愚鲁,万一坏了天策上将的大事可怎么办?父皇可要打板子的。”他语调轻松活泼,好似开玩笑,朝臣们都不禁面露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