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5
光绪朝后宫传奇:琼楼梦已阑 作者:梦琪璇轩
分卷阅读115
盛的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像对亲子那样对他?确实,她付出的爱肯定不是现今概念下的母爱,而是对情感寄托物,充满占有欲和控制欲的爱,虽然是扭曲的爱,但仍是存在的,并非冰冷无感的。
于是,《西太后与光绪帝》写不下去了,小说中原本的人物性格在我脑海里已经被彻底颠覆,并且2008年更是爆出了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消息,将我原本设定为模棱两可的死因结局推翻了。
小说被我一直丢在一旁,构思着该如何下笔,直到去年再次看到有关隆裕皇后和珍妃的一些讨论,重新激发了我完成这本小说的冲动,不管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爱恨纠葛,光绪被毒死的因由,还是光绪珍妃的末世爱情悲歌、隆裕皇后对光绪皇帝悲哀的恋慕、瑾妃等后宫悲剧都在脑子里成了形。
既然主题是后宫,自然是围绕着该皇帝的内廷女子们命运的故事,小说之所以把慈禧太后也算进去,实因她是该后宫的实际掌控着,更是皇帝命运的掌控者,所以自然控制了这个末世后宫里的女子们的命运。
隆裕皇后留下的历史形象很奇怪,一方面被描写成是一个恶毒的,爱打小报告的吃醋妇人,然,许多接触过这位皇后的人留下的笔录记载又说她其实是个老实和气,谦让退避的传统女人,当时就搞不懂皇后她敢情是个精神分裂?
可是一旦联系上慈禧太后,这一切似乎又不难找到答案,多数人只对慈禧太后权欲的那方面知之甚深,却忽略了她作为一个年轻寡妇守着唯一儿子的那种孤独扭曲的心理状况,再结合她一生失意的情感经历,依照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和珍妃的悲惨下场来看,她为何偏偏对前后两个儿子最宠爱的女人如此残酷?当中或许不乏政治原因,可是如此凄惨的结局难道就没有感情因素在作崇?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实在像那些有恋子倾向的婆婆,而隆裕皇后又是她可以拿来镇压珍妃的工具,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情况吧?
如此又造成了皇帝对她的误会,据记载她对光绪皇帝应该是含有满腔深情的,老太监回忆录里提到皇后常因失帝宠而独自伤心流泪,帝崩时她‘跌跌撞撞,失魂丧魄,披发出门,哭至气绝。’连美国画师卡尔都发现皇帝只不过主动和皇后说了几句话,皇后整个人立即变得精神焕发,连走路都变得轻快起来,读起来令人不禁对这个女子的遭遇感到同情万分,她与珍妃真是难说谁更幸更不幸。
不光是隆裕皇后,晚晴历史上颇具盛名的珍妃,她的形象也呈两极:开明爱国甚至是思想见识比皇帝还高,起到带领维新变法的作用,另一派的说法,尤在近年兴起,认为珍妃只不过是一个恃宠而骄、不知分寸、甚至卖官鬻爵的荣利女子,可是凡事难以非此则彼、非黑即白,个人认为囿于当时环境的局限,珍妃虽不可能有高过皇帝的才情和见识,或许也曾因得宠而得意忘形,可无论她是个怎么样的女子,她对光绪皇帝的一份真情都是不可否认的,众多珍妃临死的情景资料,我倒对崔玉贵所描述的最为信服,读来能感受到一个慈禧太后手下的太监都能为之震撼得真实。
我在曾经写过的一篇珍妃散文《珍爱》,其中就是用崔玉贵的这段回忆描述作为蓝本创作的,这次亦将当时散文中的一些主要思想字句融入到这次的小说中,至此再加上她与皇帝相知相爱的过程变化,珍妃的形象基本就全确定了。
瑾妃的形象则素来中规中矩,并没有存在很大的争议,唯一值得谈的是网路上很多人对着瑾妃和皇后留存的照片大呼皇帝的后宫质量差得惊人,简直不堪入目,却忽略了除却当时的照相技术和人们不懂得在照相时摆pose露笑容的因素外,皇后和瑾妃在留影时已届中年,早不是青春少女,且瑾妃因严谨拘束的宫廷生活更是患上了内分泌失调的疾病,才导致了身形走样,其实细看她的五官,不难看出其年轻时称得上是一娟秀丽人,对比妹妹珍妃应相去不远。
至于在恋慕一章作为主角的德龄是在慈禧和光绪最后那几年中近距离接触过他们的御前女官,有着国外成长的特殊经历,更有着其暗恋(甚至是明恋)光绪皇帝的传闻,连其妹容龄都承认她们的失宠和离宫实在跟姐姐德龄不够谨慎,欲招惹光绪皇帝所致,所以故事中不得不提上一笔。
自然,这只是一个我个人依照一些历史传闻经过想象而成的故事,它不是史实,它只是一篇小说,历史走过了,就没有了史实,只剩下传说了。
唯希望此书可以为同样喜欢光绪朝后宫的同好提供一茶余饭后之消遣而已。
梦琪
2017年1月9日记于家中小书舍
作者有话要说: 正传故事在这里完结了,还有一、两篇番外会放上,谢谢各位一直支持我到最后的书友们~
☆、番外之一
光绪五年三月是同治帝后于惠陵安葬的日子,对于西太后来说,虽是儿子奉安万年的大事了结,但却非什么值得开怀的事情,偏偏又来了个吴可读趁着葬礼上疏指责西太后不为同治皇帝立嗣,新皇帝的继位是奉太后之命,而并非是穆宗的遗命,未来的皇位继统将仍存争议。这份上疏措辞甚激烈,吴可读预料了后果,上折子的时候已经抱有死志,未等朝野反应便仰药自尽了。
面对这一份‘尸谏’,慈禧一看之下,气得将其往地上一扔,闭目靠坐在椅背上。
李莲英俯身拾回,小心奕奕地把奏折放回案条上,劝道:
“太后可必动气,气坏了凤体倒不值得啦。”
这一句‘空话’倒唤醒了慈禧太后的理智,这是自儿子载淳死后,对她再度垂帘把持朝政的最大反对浪潮,更甚以往,以前的风波都能被她用杀鸡警猴的手段镇摄下去,而这个吴可读却以命相抗,她再气愤也只能小心应对,如果与一死人争高低反而会惹来更多让人攻击的借口。她一咬下唇,如今唯有表示宽容才是对策。
“小李子。”
“奴才在,主子您吩咐。”
“将这份遗疏下发,让礼王爷和徐桐等廷臣们拟议。”
“喳。”
“你让他们尽快给我一个回复。”
“奴才遵命。”李莲英瞄了太后一眼,道:“主子,您福大量大,就不必跟大臣们生气了。”慈禧拨弄了一下金指套,眼皮没往上抬,轻声道:“我才不生气呢,真的生气了倒让人趁愿了。”
如西太后所预料的,以礼亲王为首等人当然不敢以此事让她难堪,于是主动找了个好说法,以自雍正皇帝开始,大清就不再事先公开择定皇位继承人为依据,解释原来所以只说光绪皇帝生有皇子即继承同治皇帝
分卷阅读115
- 肉肉屋
分卷阅读115
盛的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像对亲子那样对他?确实,她付出的爱肯定不是现今概念下的母爱,而是对情感寄托物,充满占有欲和控制欲的爱,虽然是扭曲的爱,但仍是存在的,并非冰冷无感的。
于是,《西太后与光绪帝》写不下去了,小说中原本的人物性格在我脑海里已经被彻底颠覆,并且2008年更是爆出了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消息,将我原本设定为模棱两可的死因结局推翻了。
小说被我一直丢在一旁,构思着该如何下笔,直到去年再次看到有关隆裕皇后和珍妃的一些讨论,重新激发了我完成这本小说的冲动,不管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爱恨纠葛,光绪被毒死的因由,还是光绪珍妃的末世爱情悲歌、隆裕皇后对光绪皇帝悲哀的恋慕、瑾妃等后宫悲剧都在脑子里成了形。
既然主题是后宫,自然是围绕着该皇帝的内廷女子们命运的故事,小说之所以把慈禧太后也算进去,实因她是该后宫的实际掌控着,更是皇帝命运的掌控者,所以自然控制了这个末世后宫里的女子们的命运。
隆裕皇后留下的历史形象很奇怪,一方面被描写成是一个恶毒的,爱打小报告的吃醋妇人,然,许多接触过这位皇后的人留下的笔录记载又说她其实是个老实和气,谦让退避的传统女人,当时就搞不懂皇后她敢情是个精神分裂?
可是一旦联系上慈禧太后,这一切似乎又不难找到答案,多数人只对慈禧太后权欲的那方面知之甚深,却忽略了她作为一个年轻寡妇守着唯一儿子的那种孤独扭曲的心理状况,再结合她一生失意的情感经历,依照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和珍妃的悲惨下场来看,她为何偏偏对前后两个儿子最宠爱的女人如此残酷?当中或许不乏政治原因,可是如此凄惨的结局难道就没有感情因素在作崇?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实在像那些有恋子倾向的婆婆,而隆裕皇后又是她可以拿来镇压珍妃的工具,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情况吧?
如此又造成了皇帝对她的误会,据记载她对光绪皇帝应该是含有满腔深情的,老太监回忆录里提到皇后常因失帝宠而独自伤心流泪,帝崩时她‘跌跌撞撞,失魂丧魄,披发出门,哭至气绝。’连美国画师卡尔都发现皇帝只不过主动和皇后说了几句话,皇后整个人立即变得精神焕发,连走路都变得轻快起来,读起来令人不禁对这个女子的遭遇感到同情万分,她与珍妃真是难说谁更幸更不幸。
不光是隆裕皇后,晚晴历史上颇具盛名的珍妃,她的形象也呈两极:开明爱国甚至是思想见识比皇帝还高,起到带领维新变法的作用,另一派的说法,尤在近年兴起,认为珍妃只不过是一个恃宠而骄、不知分寸、甚至卖官鬻爵的荣利女子,可是凡事难以非此则彼、非黑即白,个人认为囿于当时环境的局限,珍妃虽不可能有高过皇帝的才情和见识,或许也曾因得宠而得意忘形,可无论她是个怎么样的女子,她对光绪皇帝的一份真情都是不可否认的,众多珍妃临死的情景资料,我倒对崔玉贵所描述的最为信服,读来能感受到一个慈禧太后手下的太监都能为之震撼得真实。
我在曾经写过的一篇珍妃散文《珍爱》,其中就是用崔玉贵的这段回忆描述作为蓝本创作的,这次亦将当时散文中的一些主要思想字句融入到这次的小说中,至此再加上她与皇帝相知相爱的过程变化,珍妃的形象基本就全确定了。
瑾妃的形象则素来中规中矩,并没有存在很大的争议,唯一值得谈的是网路上很多人对着瑾妃和皇后留存的照片大呼皇帝的后宫质量差得惊人,简直不堪入目,却忽略了除却当时的照相技术和人们不懂得在照相时摆pose露笑容的因素外,皇后和瑾妃在留影时已届中年,早不是青春少女,且瑾妃因严谨拘束的宫廷生活更是患上了内分泌失调的疾病,才导致了身形走样,其实细看她的五官,不难看出其年轻时称得上是一娟秀丽人,对比妹妹珍妃应相去不远。
至于在恋慕一章作为主角的德龄是在慈禧和光绪最后那几年中近距离接触过他们的御前女官,有着国外成长的特殊经历,更有着其暗恋(甚至是明恋)光绪皇帝的传闻,连其妹容龄都承认她们的失宠和离宫实在跟姐姐德龄不够谨慎,欲招惹光绪皇帝所致,所以故事中不得不提上一笔。
自然,这只是一个我个人依照一些历史传闻经过想象而成的故事,它不是史实,它只是一篇小说,历史走过了,就没有了史实,只剩下传说了。
唯希望此书可以为同样喜欢光绪朝后宫的同好提供一茶余饭后之消遣而已。
梦琪
2017年1月9日记于家中小书舍
作者有话要说: 正传故事在这里完结了,还有一、两篇番外会放上,谢谢各位一直支持我到最后的书友们~
☆、番外之一
光绪五年三月是同治帝后于惠陵安葬的日子,对于西太后来说,虽是儿子奉安万年的大事了结,但却非什么值得开怀的事情,偏偏又来了个吴可读趁着葬礼上疏指责西太后不为同治皇帝立嗣,新皇帝的继位是奉太后之命,而并非是穆宗的遗命,未来的皇位继统将仍存争议。这份上疏措辞甚激烈,吴可读预料了后果,上折子的时候已经抱有死志,未等朝野反应便仰药自尽了。
面对这一份‘尸谏’,慈禧一看之下,气得将其往地上一扔,闭目靠坐在椅背上。
李莲英俯身拾回,小心奕奕地把奏折放回案条上,劝道:
“太后可必动气,气坏了凤体倒不值得啦。”
这一句‘空话’倒唤醒了慈禧太后的理智,这是自儿子载淳死后,对她再度垂帘把持朝政的最大反对浪潮,更甚以往,以前的风波都能被她用杀鸡警猴的手段镇摄下去,而这个吴可读却以命相抗,她再气愤也只能小心应对,如果与一死人争高低反而会惹来更多让人攻击的借口。她一咬下唇,如今唯有表示宽容才是对策。
“小李子。”
“奴才在,主子您吩咐。”
“将这份遗疏下发,让礼王爷和徐桐等廷臣们拟议。”
“喳。”
“你让他们尽快给我一个回复。”
“奴才遵命。”李莲英瞄了太后一眼,道:“主子,您福大量大,就不必跟大臣们生气了。”慈禧拨弄了一下金指套,眼皮没往上抬,轻声道:“我才不生气呢,真的生气了倒让人趁愿了。”
如西太后所预料的,以礼亲王为首等人当然不敢以此事让她难堪,于是主动找了个好说法,以自雍正皇帝开始,大清就不再事先公开择定皇位继承人为依据,解释原来所以只说光绪皇帝生有皇子即继承同治皇帝
分卷阅读115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