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之另类
虽然到目前为至,关于美并没有一个让人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美不美作出自己的判断。康德说,当一个对象单纯因为它的形式在我们心中引起快感、而不是占有的欲望,它是美的。其实说明白点,美就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也就是让我们感觉到顺眼、舒服、喜欢的事物。一般来说,形式上的对称、均衡、清晰、明亮、光滑、精致、新颖等特点容易引起美感。
对于女性美而言,也是这样。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人,据说是能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但仅仅根据这四个间接烘托性的夸饰词,我们并不能想象出四个各具特点的美人来。倒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更具体形象一些。比如诗卫风硕人写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再如曹植洛神赋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闭上眼睛想象,秀色如在目前,油然而生一种沉醉的美感。尤其是曹植笔下的洛神,从头到脚不厌其烦地工笔细描,形神俱佳,华美而飘逸,几乎集中了中国人心目中女性应该有的所有外在优点,简直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神了。除了子建这样的多情才子,似乎再数不出第二个更配得上钟情于她的了。
人是容易厌倦的动物。鲁迅先生曾说:“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这就是审美疲劳,是和“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一样的规律。这就需要让美变出不同的花样来,于是捧心的西施,颦眉的黛玉便出现了。但这种美中的病态毕竟是伴随着痛苦的,必然给观赏者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况且病的轻重不大容易把握:太轻了美不明显,太重了——眼斜鼻歪、呲牙咧嘴、手脚抽搐等等——又有何美可言?而病这东西,像热烈的暗恋者,好不容易缠上你,怎么会轻易离开?所以,对于欣赏者来说,不大容易碰是病和美都适度的被欣赏者;对于被欣赏者来说,也不大会有人心甘情愿而且恰到好处地得病以给人欣赏美。
于是介乎于健康美与病态美之间的悲美出现了。杨海明先生曾经总结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以悲为美,以柔为美,以含蓄为美,实在精辟。事实上,这样的审美趣味早已沉淀进中国人的骨子里了。男女两性,原本平等,成为对方审美对象的可能性也是平等的。但当男性成为社会与文化的主角,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女性就只能作为男性的审美客体而存在了。作为审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女性美的欣赏也表现出明显的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
对于女子的哭泣,最美、也最广为人知的形容大概就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了。这是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名句。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日思夜想。一位术士深受感动,便用法术招引贵妃的魂魄。“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裴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半偏的云鬓,飘飘如仙的长袂,满脸的泪水,一位楚楚动人的绝色女子渐行渐近。“梨花”娇嫩、雪白、纯洁、美丽,让人想象出贵妃“凝脂”一般的皮肤和她超凡脱俗、纯洁高雅的生活。这里一定不能是颜色娇艳而不甘寂寞的桃花或杏花。那是曾经的贵妃,面庞红润,青春焕发,袅袅婷婷地走过华清池边的曲径幽房,柔柳娇花。仙山深宫里贵妃,只能是梨花。“一枝”梨花在春雨中伫立,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单无力。“春带雨”形容她的泪如春雨一般悄无声息、潸然而下,可以想见她的愁苦也如春雨一般绵绵无尽。在这里,客观景物,女主人公的形象,诗人和女主人的情,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诗里,诗人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可是在这一段对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这种同情,而是对这种特别的女性美的近乎迷醉的欣赏。
白居易还有一首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面碧纱裙。”江头的一树梨花,让诗人联想到一身孝服的少妇,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正如俗语所说:“若要俏,一身孝”人们关心的不是女子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她在一身素衣素裙衬托下表现出来的悲哀凄婉的美。男性文化就是这样冷冰冰地将女性钉在被欣赏者的位置上,从各个角度色迷迷地打量着可怜的女人。
这样的审美趣味绝非白氏所独有。柳永倾杯乐(离宴殷勤)中有“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黄庭坚调笑令(无语)有“方士归时肠断处,梨花一枝春带雨,半钿分钗亲付”都是将白氏原句整体借入。谢逸江城子(一江秋水碧湾湾)“拟倩东风,吹梦到长安。恰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吴文英无闷(霓节飞琼)“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高观国杏花天(远山学得修眉翠)“看眉展、春愁无际。雨痕半湿东风外。不管梨花有泪”、王安中蝶恋花(剪腊成梅天著意)“手折低枝,拥髻云争翠。嗅蕊拈枝无限思。玉真未洒梨花泪”、张良臣采桑子(佳人满劝金蕉叶)“燕子楼高月一痕。年年依旧梨花雨,粉泪空存”则是化用白氏原句,同样是将梨花雨与女性的眼泪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出自于男性作家笔下。有关女性的题材主要是宫怨、闺怨和赠妓几类,女性的身份主要是宫妃、家庭妇女以及歌妓。由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双重缺失,她们的生活往往是悲惨的。眼泪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男作家不可能无视这一点。因而在女性题材的作品中,少有不写到女性眼泪的。唐代的薛维翰古歌“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王维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李白学古思边“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赵嘏昔昔盐“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惆怅秦楼弹粉泪”、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宋代的晏殊渔家傲(脸傅朝霞衣剪翠)“红腮点点相思泪”、欧阳修夜行船(闲把鸳衾横枕)“损眉尖、泪痕红沁”、晏几道鹧鸪天(绿橘梢头几点春)“尽将红泪湿湘裙”、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举不胜举。
也许你会注意到,古代诗词中女子的眼泪有特有指称,比如上文中的“珠泪”、“红泪”、“粉泪”、“玉箸”等等。将泪比作珍珠,玉,显出其清澈透明而温润;用“红”、“粉”等形容泪,暗示出女子的红颜与妆饰。这样有形有色,既显示出女性特点,又有了唯美的色彩。在“珠泪”和“红泪”背后,还沉淀着两个凄美的传说。
王嘉拾遗记载,魏文帝曹丕宠爱的一个名叫薛灵芸的美人“闻别父母,歔欷累目,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盛泪,壶中即如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之泪凝如血色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初承恩,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两个故事主人公身份相同,主要情节相同,应该来自同一母本。眼泪变红,一种可能是搽抹的胭脂多,混入泪中使之变色;另一种可能是完全子虚乌有,后人瞎编出来的。而且薛灵芸这个人物都有可能是虚构的。她的故事在正史里没有记载,只在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野史笔记中偶尔提及。为什么故事作者所选择的女主人公都是皇帝的妃嫔而不是普通女性?因为这些人身上寄托着更多的能够满足男性娱乐需要和发泄需要的因素。皇帝的妃嫔因其身份的特殊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人们自然关注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一切故事。这些妃嫔又都是从千千万万个女子中选拔出来的,其观赏价值比一般女性要高得多。所以后世的男性文化一直热衷于谈论和想象四大美人的的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貌,表现出对于皇帝以及高层统治者的性霸权的艳羡。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性霸权不可避免绝对和相对地剥夺了普通男性的性权利,这就使他们忍不住充满了嫉妒和憎恨。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宫怨诗出现,尤以唐代为盛。男性作家们一方面借失意的宫妃之口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一方面也在不无阴暗地批评、诅咒皇帝的多吃多占。对于那些宫妃中的幸运者,他们无法想像她们的幸福生活,希望欣赏她们的悲态却又觉得不可能,这才造出她们与父母分别而流泪的情节。她们美貌非同寻常,流的泪自然也不应该是平常的泪,于是“红泪”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中,有的是普通男性对于不普通的女性的夹杂着欣赏和猎奇、嫉妒心理的窥视,却少有对其心灵痛苦的体察与同情。
有关“珠泪”的传说则充满了迷幻色彩。博物志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洞冥记里也记载:“去长安九千里,有吠勒国,国人长七尺,乘犀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泪珠者,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鲛”就是美人鱼。作为一种生物,应该是有雌雄之别的,而且两者的形体特征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鲛人也应该有男有女。唐代诗人鲍溶采葛行中说:“镜湖女儿嫁鲛人,鲛绡逼肖也不分”此鲛人为男性。但同样是鲍溶的寄福州从事殷尧藩又说:“几回入市鲛绡女,终岁啼花山鹧鸪”则鲛人又为女性。但是,在后世文人的指代系统中,鲛人却多数被理解为女性。比如,晏几道武陵春(烟柳长堤知几曲)里就有“记得来时倚画桥,红泪满鲛绡。”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有“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吴文英莺啼序(横塘棹穿艳锦)有:“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乍湿鲛绡,暗盛红泪。”这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常哭泣。鲛人的特点之一是“泣珠”二者的哭泣行为一致。(二)鲛人的特点之二是“绩织”所织物品为“绡”和农耕时代女性以纺织为主要劳动形式的特点一致。(三)鲛绡常用来指代高级丝织品作成的手绢,用来擦汗拭泪,是很女性化的日用品。即使在像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样并不强调鲛人性别的诗句中,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男性在明月下的大海上哭泣会有如此迷离凄清的美感。鲛绡为白色,又薄又轻,既衬托出女子柔曼的身姿神态,又与女子的“红泪”相映成趣,大大增加了可欣赏性。
无独有偶,西方神话中也有关于珍珠的传说。美神维纳斯出生在贝壳中,当贝壳打开时,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身上的露水都能变成珍珠,更加衬托出女神纯洁高贵的美。而中国神话中女性眼泪变成的珍珠,却让人感到男性文化中对于女性掩藏不住的虐待欲。
西谚云:“当女人的美眸被泪水蒙住时,看不清楚的是男人。”中国古代诗文中多的是男子想象中女人的眼泪,却少有对真实的女人真实的眼泪的感动。王安石明妃曲说:“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这里,明妃似乎是靠“泪”完全征服了帝王。但是,这种征服并不是建立在真情感动的基础上,仍然只是色相的魅惑。只不过这种色相以一种悲的姿态出现,与那些歌儿舞女、妻妾妃嫔的皓齿蛾眉、轻歌曼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统治者的趣味很容易变成全社会的趣味。同样,在男权社会中,男人的趣味很容易变成女人的趣味。当女人的眼泪被男人津津乐道并予以喋喋不休的赞美时,当女人的眼泪为她从男人手中赢得种种现实的利益时,女人的泪腺功能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正面刺激中得到不断强化。这时候,女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已经无关紧要,无论是笑还是哭,都已经不再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乐和苦,而是为了让男人喜欢,看着高兴。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齲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齲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将眉毛画得皱成弯弯曲曲,在眼睛下涂上泪痕,连笑也好像牙疼似的,于今天看来,即便是巩莉、章子怡那样的绝色美人,恐怕也没有几分美感了。难怪作者斥之为“此近服妖也”然而,这种毫无美感的化妆样式却“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直到梁冀因罪被诛,这场时尚潮流才被人冷落。但魏晋以后啼妆重又兴起,梁简文帝代旧姬有怨诗写:“怨黛愁还敛,啼妆拭更垂。”何逊咏七夕诗写道:“来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唐玄宗时嫔妃们把啼妆改进为泪妆,在两颊涂素粉而不施胭脂,使之如啼泣的泪痕。到贞元年间,白居易时世妆中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可见泪妆的流行已不仅仅局限于宫廷,而是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宋史五行志也记载,宋理宗时的宫妃们也热衷于化泪妆。和唐代的“颊涂素粉”不同,这时的泪妆粉是点在眼角的。
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灵云初入宫时,一不小心面颊触在水晶七尺屏风上,渗出的血如晓霞将散,曹丕却觉得更添妩媚。宫女们很快模仿起薛灵云的伤妆,用胭脂涂颊,号称晓霞妆。孙权的儿子孙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了宠爱的邓氏。孙和急召太医诊治。伤好后,邓氏面部留下了斑斑赤点。孙和却认为更增美艳。从此孙和的姬妾们竞相用丹脂点颊。男人给女人以伤害,女人的血迹和伤疤却成为男人欣赏的美。更不用说女人的泪水了。女人们还为了能被欣赏而争相仿效。这就是时尚,这就是流行。或许人们可以责备女人们面对时尚的时候太缺乏理性,或许人们可以责怪女人们太缺乏主体意识,可是当男人主宰着世界,主宰着女人的命运的时候,女人除了服从、迎合、讨好男人之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即使女人完全忽略了自我,这样的服从、迎合、讨好男人,也并不一定能得到男人的肯定。五代时王仁裕在他的开元天宝遗事里就埋怨是玄宗那些嫔妃们不祥的泪妆导致了安史之乱。同“女色祸国论”一样,女人一次又一次成为男人政治失败的替罪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已经使男人暴戾到失去理智,脆弱到无法承担责任。
男女是世界对等的两极。这两极应该是磁铁的两极,均衡地共存于一体,相反而相成。这两极不应该是翘翘板的两极,一头翘在天上,一头坠在地上。无法想象当其中一极成为另一极的附属的时候,这个世界还会是正常的。如今的女人仍然还是男人的审美对象,但除此之外,更是男人的合作者和竞争者;同时,男人也成为女人的审美对象,甚至出现了“男色时代”这样骇俗的新词。女人也还会在男人面前流泪,仍然是为了得到男人的怜惜,但更多地是因为爱了、恨了、痛了才哭,也并不会仅仅为了让男人高兴而接受他的伤害,或者装出受到伤害的样子。我的眼泪我做主。现在的女人这样说。
日本的时髦女郎曾在1999年的时候流行过泪妆。将用水晶玻璃加工而成“泪珠”用特制的化妆胶水贴在眼睛下方,几可乱真,更显楚楚动人。2000年的一则秋季化妆时尚的预测中说:“星星点点的美,像秋雨一样落下,淅淅沥沥悬挂于女人眼帘,欲落未落。水晶片和珍珠粉的使用,是女人最打动人心的经典之作。时尚的眼泪在飞,最伤心的扮相,带来最绝妙的效果。泪珠比宝珠更亮,泪花比鲜花更艳。因为流行,2000年走不出满脸泪痕的雨季,画泪点睛,以泪汪汪的美,博得好感,惹人爱怜,成为女人最流行的扮相、最珍贵的饰品。”现在的女歌手里,王菲是最酷的,从服饰到私生活到演唱风格。她总是一脸的冷漠,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也曾经画过泪妆。在两只眼睑之下,挂着几滴泪水般的小饰物,仿佛是流下的泪。在这些新时代的泪妆中,女人仍然本能地要迎合、吸引男人,然而更多地却是对于时尚和个性的追求。如果有男人胆敢对王菲说: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希望你至少能看起来欢喜一点!我们能想象王菲会有所改变吗?时代真的是不同了。
虽然到目前为至,关于美并没有一个让人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美不美作出自己的判断。康德说,当一个对象单纯因为它的形式在我们心中引起快感、而不是占有的欲望,它是美的。其实说明白点,美就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也就是让我们感觉到顺眼、舒服、喜欢的事物。一般来说,形式上的对称、均衡、清晰、明亮、光滑、精致、新颖等特点容易引起美感。
对于女性美而言,也是这样。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人,据说是能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但仅仅根据这四个间接烘托性的夸饰词,我们并不能想象出四个各具特点的美人来。倒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更具体形象一些。比如诗卫风硕人写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再如曹植洛神赋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闭上眼睛想象,秀色如在目前,油然而生一种沉醉的美感。尤其是曹植笔下的洛神,从头到脚不厌其烦地工笔细描,形神俱佳,华美而飘逸,几乎集中了中国人心目中女性应该有的所有外在优点,简直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神了。除了子建这样的多情才子,似乎再数不出第二个更配得上钟情于她的了。
人是容易厌倦的动物。鲁迅先生曾说:“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这就是审美疲劳,是和“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一样的规律。这就需要让美变出不同的花样来,于是捧心的西施,颦眉的黛玉便出现了。但这种美中的病态毕竟是伴随着痛苦的,必然给观赏者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况且病的轻重不大容易把握:太轻了美不明显,太重了——眼斜鼻歪、呲牙咧嘴、手脚抽搐等等——又有何美可言?而病这东西,像热烈的暗恋者,好不容易缠上你,怎么会轻易离开?所以,对于欣赏者来说,不大容易碰是病和美都适度的被欣赏者;对于被欣赏者来说,也不大会有人心甘情愿而且恰到好处地得病以给人欣赏美。
于是介乎于健康美与病态美之间的悲美出现了。杨海明先生曾经总结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以悲为美,以柔为美,以含蓄为美,实在精辟。事实上,这样的审美趣味早已沉淀进中国人的骨子里了。男女两性,原本平等,成为对方审美对象的可能性也是平等的。但当男性成为社会与文化的主角,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女性就只能作为男性的审美客体而存在了。作为审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女性美的欣赏也表现出明显的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
对于女子的哭泣,最美、也最广为人知的形容大概就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了。这是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名句。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日思夜想。一位术士深受感动,便用法术招引贵妃的魂魄。“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裴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半偏的云鬓,飘飘如仙的长袂,满脸的泪水,一位楚楚动人的绝色女子渐行渐近。“梨花”娇嫩、雪白、纯洁、美丽,让人想象出贵妃“凝脂”一般的皮肤和她超凡脱俗、纯洁高雅的生活。这里一定不能是颜色娇艳而不甘寂寞的桃花或杏花。那是曾经的贵妃,面庞红润,青春焕发,袅袅婷婷地走过华清池边的曲径幽房,柔柳娇花。仙山深宫里贵妃,只能是梨花。“一枝”梨花在春雨中伫立,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单无力。“春带雨”形容她的泪如春雨一般悄无声息、潸然而下,可以想见她的愁苦也如春雨一般绵绵无尽。在这里,客观景物,女主人公的形象,诗人和女主人的情,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诗里,诗人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可是在这一段对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这种同情,而是对这种特别的女性美的近乎迷醉的欣赏。
白居易还有一首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面碧纱裙。”江头的一树梨花,让诗人联想到一身孝服的少妇,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正如俗语所说:“若要俏,一身孝”人们关心的不是女子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她在一身素衣素裙衬托下表现出来的悲哀凄婉的美。男性文化就是这样冷冰冰地将女性钉在被欣赏者的位置上,从各个角度色迷迷地打量着可怜的女人。
这样的审美趣味绝非白氏所独有。柳永倾杯乐(离宴殷勤)中有“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黄庭坚调笑令(无语)有“方士归时肠断处,梨花一枝春带雨,半钿分钗亲付”都是将白氏原句整体借入。谢逸江城子(一江秋水碧湾湾)“拟倩东风,吹梦到长安。恰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吴文英无闷(霓节飞琼)“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高观国杏花天(远山学得修眉翠)“看眉展、春愁无际。雨痕半湿东风外。不管梨花有泪”、王安中蝶恋花(剪腊成梅天著意)“手折低枝,拥髻云争翠。嗅蕊拈枝无限思。玉真未洒梨花泪”、张良臣采桑子(佳人满劝金蕉叶)“燕子楼高月一痕。年年依旧梨花雨,粉泪空存”则是化用白氏原句,同样是将梨花雨与女性的眼泪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出自于男性作家笔下。有关女性的题材主要是宫怨、闺怨和赠妓几类,女性的身份主要是宫妃、家庭妇女以及歌妓。由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双重缺失,她们的生活往往是悲惨的。眼泪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男作家不可能无视这一点。因而在女性题材的作品中,少有不写到女性眼泪的。唐代的薛维翰古歌“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王维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李白学古思边“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赵嘏昔昔盐“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惆怅秦楼弹粉泪”、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宋代的晏殊渔家傲(脸傅朝霞衣剪翠)“红腮点点相思泪”、欧阳修夜行船(闲把鸳衾横枕)“损眉尖、泪痕红沁”、晏几道鹧鸪天(绿橘梢头几点春)“尽将红泪湿湘裙”、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举不胜举。
也许你会注意到,古代诗词中女子的眼泪有特有指称,比如上文中的“珠泪”、“红泪”、“粉泪”、“玉箸”等等。将泪比作珍珠,玉,显出其清澈透明而温润;用“红”、“粉”等形容泪,暗示出女子的红颜与妆饰。这样有形有色,既显示出女性特点,又有了唯美的色彩。在“珠泪”和“红泪”背后,还沉淀着两个凄美的传说。
王嘉拾遗记载,魏文帝曹丕宠爱的一个名叫薛灵芸的美人“闻别父母,歔欷累目,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盛泪,壶中即如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之泪凝如血色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初承恩,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两个故事主人公身份相同,主要情节相同,应该来自同一母本。眼泪变红,一种可能是搽抹的胭脂多,混入泪中使之变色;另一种可能是完全子虚乌有,后人瞎编出来的。而且薛灵芸这个人物都有可能是虚构的。她的故事在正史里没有记载,只在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野史笔记中偶尔提及。为什么故事作者所选择的女主人公都是皇帝的妃嫔而不是普通女性?因为这些人身上寄托着更多的能够满足男性娱乐需要和发泄需要的因素。皇帝的妃嫔因其身份的特殊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人们自然关注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一切故事。这些妃嫔又都是从千千万万个女子中选拔出来的,其观赏价值比一般女性要高得多。所以后世的男性文化一直热衷于谈论和想象四大美人的的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貌,表现出对于皇帝以及高层统治者的性霸权的艳羡。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性霸权不可避免绝对和相对地剥夺了普通男性的性权利,这就使他们忍不住充满了嫉妒和憎恨。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宫怨诗出现,尤以唐代为盛。男性作家们一方面借失意的宫妃之口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一方面也在不无阴暗地批评、诅咒皇帝的多吃多占。对于那些宫妃中的幸运者,他们无法想像她们的幸福生活,希望欣赏她们的悲态却又觉得不可能,这才造出她们与父母分别而流泪的情节。她们美貌非同寻常,流的泪自然也不应该是平常的泪,于是“红泪”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中,有的是普通男性对于不普通的女性的夹杂着欣赏和猎奇、嫉妒心理的窥视,却少有对其心灵痛苦的体察与同情。
有关“珠泪”的传说则充满了迷幻色彩。博物志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洞冥记里也记载:“去长安九千里,有吠勒国,国人长七尺,乘犀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泪珠者,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鲛”就是美人鱼。作为一种生物,应该是有雌雄之别的,而且两者的形体特征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鲛人也应该有男有女。唐代诗人鲍溶采葛行中说:“镜湖女儿嫁鲛人,鲛绡逼肖也不分”此鲛人为男性。但同样是鲍溶的寄福州从事殷尧藩又说:“几回入市鲛绡女,终岁啼花山鹧鸪”则鲛人又为女性。但是,在后世文人的指代系统中,鲛人却多数被理解为女性。比如,晏几道武陵春(烟柳长堤知几曲)里就有“记得来时倚画桥,红泪满鲛绡。”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有“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吴文英莺啼序(横塘棹穿艳锦)有:“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乍湿鲛绡,暗盛红泪。”这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常哭泣。鲛人的特点之一是“泣珠”二者的哭泣行为一致。(二)鲛人的特点之二是“绩织”所织物品为“绡”和农耕时代女性以纺织为主要劳动形式的特点一致。(三)鲛绡常用来指代高级丝织品作成的手绢,用来擦汗拭泪,是很女性化的日用品。即使在像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样并不强调鲛人性别的诗句中,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男性在明月下的大海上哭泣会有如此迷离凄清的美感。鲛绡为白色,又薄又轻,既衬托出女子柔曼的身姿神态,又与女子的“红泪”相映成趣,大大增加了可欣赏性。
无独有偶,西方神话中也有关于珍珠的传说。美神维纳斯出生在贝壳中,当贝壳打开时,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身上的露水都能变成珍珠,更加衬托出女神纯洁高贵的美。而中国神话中女性眼泪变成的珍珠,却让人感到男性文化中对于女性掩藏不住的虐待欲。
西谚云:“当女人的美眸被泪水蒙住时,看不清楚的是男人。”中国古代诗文中多的是男子想象中女人的眼泪,却少有对真实的女人真实的眼泪的感动。王安石明妃曲说:“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这里,明妃似乎是靠“泪”完全征服了帝王。但是,这种征服并不是建立在真情感动的基础上,仍然只是色相的魅惑。只不过这种色相以一种悲的姿态出现,与那些歌儿舞女、妻妾妃嫔的皓齿蛾眉、轻歌曼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统治者的趣味很容易变成全社会的趣味。同样,在男权社会中,男人的趣味很容易变成女人的趣味。当女人的眼泪被男人津津乐道并予以喋喋不休的赞美时,当女人的眼泪为她从男人手中赢得种种现实的利益时,女人的泪腺功能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正面刺激中得到不断强化。这时候,女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已经无关紧要,无论是笑还是哭,都已经不再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乐和苦,而是为了让男人喜欢,看着高兴。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齲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齲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将眉毛画得皱成弯弯曲曲,在眼睛下涂上泪痕,连笑也好像牙疼似的,于今天看来,即便是巩莉、章子怡那样的绝色美人,恐怕也没有几分美感了。难怪作者斥之为“此近服妖也”然而,这种毫无美感的化妆样式却“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直到梁冀因罪被诛,这场时尚潮流才被人冷落。但魏晋以后啼妆重又兴起,梁简文帝代旧姬有怨诗写:“怨黛愁还敛,啼妆拭更垂。”何逊咏七夕诗写道:“来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唐玄宗时嫔妃们把啼妆改进为泪妆,在两颊涂素粉而不施胭脂,使之如啼泣的泪痕。到贞元年间,白居易时世妆中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可见泪妆的流行已不仅仅局限于宫廷,而是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宋史五行志也记载,宋理宗时的宫妃们也热衷于化泪妆。和唐代的“颊涂素粉”不同,这时的泪妆粉是点在眼角的。
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灵云初入宫时,一不小心面颊触在水晶七尺屏风上,渗出的血如晓霞将散,曹丕却觉得更添妩媚。宫女们很快模仿起薛灵云的伤妆,用胭脂涂颊,号称晓霞妆。孙权的儿子孙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了宠爱的邓氏。孙和急召太医诊治。伤好后,邓氏面部留下了斑斑赤点。孙和却认为更增美艳。从此孙和的姬妾们竞相用丹脂点颊。男人给女人以伤害,女人的血迹和伤疤却成为男人欣赏的美。更不用说女人的泪水了。女人们还为了能被欣赏而争相仿效。这就是时尚,这就是流行。或许人们可以责备女人们面对时尚的时候太缺乏理性,或许人们可以责怪女人们太缺乏主体意识,可是当男人主宰着世界,主宰着女人的命运的时候,女人除了服从、迎合、讨好男人之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即使女人完全忽略了自我,这样的服从、迎合、讨好男人,也并不一定能得到男人的肯定。五代时王仁裕在他的开元天宝遗事里就埋怨是玄宗那些嫔妃们不祥的泪妆导致了安史之乱。同“女色祸国论”一样,女人一次又一次成为男人政治失败的替罪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已经使男人暴戾到失去理智,脆弱到无法承担责任。
男女是世界对等的两极。这两极应该是磁铁的两极,均衡地共存于一体,相反而相成。这两极不应该是翘翘板的两极,一头翘在天上,一头坠在地上。无法想象当其中一极成为另一极的附属的时候,这个世界还会是正常的。如今的女人仍然还是男人的审美对象,但除此之外,更是男人的合作者和竞争者;同时,男人也成为女人的审美对象,甚至出现了“男色时代”这样骇俗的新词。女人也还会在男人面前流泪,仍然是为了得到男人的怜惜,但更多地是因为爱了、恨了、痛了才哭,也并不会仅仅为了让男人高兴而接受他的伤害,或者装出受到伤害的样子。我的眼泪我做主。现在的女人这样说。
日本的时髦女郎曾在1999年的时候流行过泪妆。将用水晶玻璃加工而成“泪珠”用特制的化妆胶水贴在眼睛下方,几可乱真,更显楚楚动人。2000年的一则秋季化妆时尚的预测中说:“星星点点的美,像秋雨一样落下,淅淅沥沥悬挂于女人眼帘,欲落未落。水晶片和珍珠粉的使用,是女人最打动人心的经典之作。时尚的眼泪在飞,最伤心的扮相,带来最绝妙的效果。泪珠比宝珠更亮,泪花比鲜花更艳。因为流行,2000年走不出满脸泪痕的雨季,画泪点睛,以泪汪汪的美,博得好感,惹人爱怜,成为女人最流行的扮相、最珍贵的饰品。”现在的女歌手里,王菲是最酷的,从服饰到私生活到演唱风格。她总是一脸的冷漠,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也曾经画过泪妆。在两只眼睑之下,挂着几滴泪水般的小饰物,仿佛是流下的泪。在这些新时代的泪妆中,女人仍然本能地要迎合、吸引男人,然而更多地却是对于时尚和个性的追求。如果有男人胆敢对王菲说: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希望你至少能看起来欢喜一点!我们能想象王菲会有所改变吗?时代真的是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