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约莫估计了一番,算了算时辰,正容言道:“天后现在正在议事,你告诉陆侍郎大概还需等待半个时辰左右,若他没别的要紧之事,让他前去偏殿稍作等待便可。”
“诺。”内侍点了点头,立即出去传命去了。
内侍走后,上官婉儿忽地又想到了一事,对着身旁的香菱轻轻吩咐道:“香菱,你速速准备一盏蒙顶春茶给陆侍郎送去,记得茶内不要添加任何的佐料。”
香菱对着上官婉儿无奈的翻了一个白眼,不瞒嘀咕道:“侍诏啊,刚才才让你不要太过关心陆侍郎,没想到现在你又故态重现了,连他喜欢喝蒙顶春茶都还记得,竟要婢子送茶去。”
上官婉儿俏脸一红,佯怒道:“让你去便去,何须这么多话呢1
香菱笑嘻嘻的吐了吐舌头,这才一溜莲步的去了。
待到香菱走了之后,上官婉儿对着空荡荡的书房发呆半响,这才发出了一声沉沉的叹息。
待到武后与众相议事结束之后,陆瑾进得正殿面见武后,禀告年度大考之事。
上官婉儿明白大考评定内幕关系甚大,自然容不得其他人在场,故而殿内只有武后与陆瑾两人。
然而没过多久,一名内侍却是快步走入了书房,对着正俯首书案前的上官婉儿言道:“侍诏,天后传召你立即前去正殿,记录事务。”
一般君臣相见有重要议题,须得将谈话内容留存的,才需要得上官婉儿前去记录,故而一听此话,上官婉儿立即惊讶得从书案后站了起来。
不容多想,她急急忙忙的将笔墨纸砚收拾妥当,一提长裙便朝着正殿内快步而去。
待到上官婉儿走入正殿那一霎那,便看见陆瑾正独自一人矗立在天后面前,一身红色官服配上他那白皙的皮肤,看上去竟是说不出的潇洒。
一见上官婉儿,高坐在御座上的武后立即招手言道:“婉儿,速速落座,将陆侍郎所言之事记录在案。”
“是。”上官婉儿拱手轻轻应命,美目视线朝着陆瑾微微一扫,这才坐到了旁边的书案后,研磨铺纸,手提毛笔屏息等待。
陆瑾思忖半响,似乎正在组织适合的话语,待到思谋妥当,他这才娓娓而论道:“天后,微臣以为目前朝廷所实行的年度考评制度,有着很大的缺陷,第一点考评之法太过粗糙。何为粗糙?这几日微臣奉命对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主官进行考评,而考评所得来的根据,均是依赖于御史台以及吏部对于考评官员个人的一些记载,这其中固然有积极的一面,然而更多的,却使得吏部陷入了道听途说的境地,连考评官员的面都没见到,考功司便要根据书卷记载的功过进行考评,这样的方法难道就不粗糙么?。
“第二点,考评之法太过简单,主要集中在只能够衙门主官考评所属官吏,致使主官对官吏们的个人好恶,占据了很重要的一环,主官是否能够秉持公正之心,也是考评是否真实有效的关键所在。”
陆瑾的话语清晰响彻在殿内,上官婉儿一面运笔如飞,一面暗暗心惊,忍不住暗自责怪道:这个冤家才当了几天吏部侍郎,便要对大唐开国以来便已经试行的考评制度提出如此多的意见,如此妥当么?倘若惹来天后不悦,那可怎么办才好?
然而,上官婉儿的担忧的情况却没有出现,听完陆瑾一席话,武后脸上露出了兴趣萦绕的表情,抬手示意道:“陆侍郎你继续说下去。”
陆瑾点了点头,言道:“微臣为天后你举一个实例,前几日臣偶然翻到了汾州所送来的年度考评文卷,发现其中有一个大大的不公之处,记得去年关中粮荒,微臣带领金吾卫赶赴泾州平乱,其时叛军的兵锋已在汾州新平县之下,新平更是岌岌可危,然当时汾州刺史阳奉华却无心抵御贼寇,一心想要弃城而逃,唯赖汾州司仓参军姚崇据理力争,在对阳奉华劝无可劝的情况下,姚崇软禁阳奉华接掌兵权,指挥军民抵挡贼势,这才护住了新平县的安危,微臣看来,姚崇这般行径可谓非常了不起,年度考评理应在上等三级的位置。”
“然而没想到的是,新任汾州刺史却因姚崇曾有过软禁主官,桀骜不驯,谋夺兵权等事情,硬生生的将姚崇的考评名次列为了下等三级,这般由主官一言堂确定属官等次,当真是一点也不公平。”
见到天后边听边认同颔首,陆瑾继续慷慨陈词道:“故而微臣觉得,现在所行的考评制度应该略作修改,第一,属官的考评不能完全依赖于属主官,而是应该采取衙门所有人共同考评之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为同僚确定考评等次,而同僚们也会为他确定考评等次,其中主官所确定的等次应该占据重要位置,是故,才能做到人人接受年度考评,人人参与年度考评,避免主官考评不公的情况发生。”
“第二点,对主官的考评,不能完全依靠吏部,吏部并非洞察一切的明镜,也无法做到光凭书卷记载的功劳,便能确定年度考核档次,故而,主官的考核应该依赖于衙门属官,与此同时,微臣觉得天皇天后也可以对主官的评定取定档次,两者相结合之后在依据主官每年的功过,从而确定较为公正的排名。”
“陆瑾的意思,要让朕和天皇也参与考评?”听到这个闻所未闻的建议,武后不禁笑了起来。
“对,”陆瑾点头肯定道:“因为也只有天皇天后参与其中,考核的结果才能更加公正公平。”
闻言,武后露出了深思的神情,轻轻颔首道:“这个建议的确不错,这样,待圣人有空的时候,朕在与他商量一下,听听圣人的意见为何。”
说罢,武后又是一笑,言道:“陆瑾啊,这次年度考功之事你做的非常好,至少在朕这里看来,也是非常公平的,待忙完了此事,朕准备让你担任今年的科举知贡举,望你早作准备,不负朕望。”
“诺。”内侍点了点头,立即出去传命去了。
内侍走后,上官婉儿忽地又想到了一事,对着身旁的香菱轻轻吩咐道:“香菱,你速速准备一盏蒙顶春茶给陆侍郎送去,记得茶内不要添加任何的佐料。”
香菱对着上官婉儿无奈的翻了一个白眼,不瞒嘀咕道:“侍诏啊,刚才才让你不要太过关心陆侍郎,没想到现在你又故态重现了,连他喜欢喝蒙顶春茶都还记得,竟要婢子送茶去。”
上官婉儿俏脸一红,佯怒道:“让你去便去,何须这么多话呢1
香菱笑嘻嘻的吐了吐舌头,这才一溜莲步的去了。
待到香菱走了之后,上官婉儿对着空荡荡的书房发呆半响,这才发出了一声沉沉的叹息。
待到武后与众相议事结束之后,陆瑾进得正殿面见武后,禀告年度大考之事。
上官婉儿明白大考评定内幕关系甚大,自然容不得其他人在场,故而殿内只有武后与陆瑾两人。
然而没过多久,一名内侍却是快步走入了书房,对着正俯首书案前的上官婉儿言道:“侍诏,天后传召你立即前去正殿,记录事务。”
一般君臣相见有重要议题,须得将谈话内容留存的,才需要得上官婉儿前去记录,故而一听此话,上官婉儿立即惊讶得从书案后站了起来。
不容多想,她急急忙忙的将笔墨纸砚收拾妥当,一提长裙便朝着正殿内快步而去。
待到上官婉儿走入正殿那一霎那,便看见陆瑾正独自一人矗立在天后面前,一身红色官服配上他那白皙的皮肤,看上去竟是说不出的潇洒。
一见上官婉儿,高坐在御座上的武后立即招手言道:“婉儿,速速落座,将陆侍郎所言之事记录在案。”
“是。”上官婉儿拱手轻轻应命,美目视线朝着陆瑾微微一扫,这才坐到了旁边的书案后,研磨铺纸,手提毛笔屏息等待。
陆瑾思忖半响,似乎正在组织适合的话语,待到思谋妥当,他这才娓娓而论道:“天后,微臣以为目前朝廷所实行的年度考评制度,有着很大的缺陷,第一点考评之法太过粗糙。何为粗糙?这几日微臣奉命对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主官进行考评,而考评所得来的根据,均是依赖于御史台以及吏部对于考评官员个人的一些记载,这其中固然有积极的一面,然而更多的,却使得吏部陷入了道听途说的境地,连考评官员的面都没见到,考功司便要根据书卷记载的功过进行考评,这样的方法难道就不粗糙么?。
“第二点,考评之法太过简单,主要集中在只能够衙门主官考评所属官吏,致使主官对官吏们的个人好恶,占据了很重要的一环,主官是否能够秉持公正之心,也是考评是否真实有效的关键所在。”
陆瑾的话语清晰响彻在殿内,上官婉儿一面运笔如飞,一面暗暗心惊,忍不住暗自责怪道:这个冤家才当了几天吏部侍郎,便要对大唐开国以来便已经试行的考评制度提出如此多的意见,如此妥当么?倘若惹来天后不悦,那可怎么办才好?
然而,上官婉儿的担忧的情况却没有出现,听完陆瑾一席话,武后脸上露出了兴趣萦绕的表情,抬手示意道:“陆侍郎你继续说下去。”
陆瑾点了点头,言道:“微臣为天后你举一个实例,前几日臣偶然翻到了汾州所送来的年度考评文卷,发现其中有一个大大的不公之处,记得去年关中粮荒,微臣带领金吾卫赶赴泾州平乱,其时叛军的兵锋已在汾州新平县之下,新平更是岌岌可危,然当时汾州刺史阳奉华却无心抵御贼寇,一心想要弃城而逃,唯赖汾州司仓参军姚崇据理力争,在对阳奉华劝无可劝的情况下,姚崇软禁阳奉华接掌兵权,指挥军民抵挡贼势,这才护住了新平县的安危,微臣看来,姚崇这般行径可谓非常了不起,年度考评理应在上等三级的位置。”
“然而没想到的是,新任汾州刺史却因姚崇曾有过软禁主官,桀骜不驯,谋夺兵权等事情,硬生生的将姚崇的考评名次列为了下等三级,这般由主官一言堂确定属官等次,当真是一点也不公平。”
见到天后边听边认同颔首,陆瑾继续慷慨陈词道:“故而微臣觉得,现在所行的考评制度应该略作修改,第一,属官的考评不能完全依赖于属主官,而是应该采取衙门所有人共同考评之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为同僚确定考评等次,而同僚们也会为他确定考评等次,其中主官所确定的等次应该占据重要位置,是故,才能做到人人接受年度考评,人人参与年度考评,避免主官考评不公的情况发生。”
“第二点,对主官的考评,不能完全依靠吏部,吏部并非洞察一切的明镜,也无法做到光凭书卷记载的功劳,便能确定年度考核档次,故而,主官的考核应该依赖于衙门属官,与此同时,微臣觉得天皇天后也可以对主官的评定取定档次,两者相结合之后在依据主官每年的功过,从而确定较为公正的排名。”
“陆瑾的意思,要让朕和天皇也参与考评?”听到这个闻所未闻的建议,武后不禁笑了起来。
“对,”陆瑾点头肯定道:“因为也只有天皇天后参与其中,考核的结果才能更加公正公平。”
闻言,武后露出了深思的神情,轻轻颔首道:“这个建议的确不错,这样,待圣人有空的时候,朕在与他商量一下,听听圣人的意见为何。”
说罢,武后又是一笑,言道:“陆瑾啊,这次年度考功之事你做的非常好,至少在朕这里看来,也是非常公平的,待忙完了此事,朕准备让你担任今年的科举知贡举,望你早作准备,不负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