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眼见他要要露馅,忙截断道:关关雎鸠。
内侍回过神来,立刻续道:在河之洲,这画好看!
这时,屋外传来隐约的琵琶声,皇帝渐渐闭目欣赏,微微点头,想必这奏曲之人就是得了柯政题字的宋娘子了。
不一时,赵盼儿将酒水送进雅间后又轻声步了出来。
葛招娣端着菜盘疾步走来,低声道:菜来了,按你的吩咐,是三娘姐亲手认真做的。
见赵盼儿仔细地检视着那几道菜,葛招娣小心又好奇地问:是什么客人,需得姐姐你这么郑重?
赵盼儿深吸了口气,压下了心中的紧张情绪,尽量平静地说:不知道,但他衣裳上熏的是龙涎香,我只在钱王太妃送给引章的香盒里闻过。
葛招娣闻言一惊,这时,池衙内匆匆奔来,压低声音在赵盼儿耳边耳语了几句,随后又叮嘱:一定得招呼好啊,宗室要是也觉得永安楼好,说不定明儿官家也能来呢!
赵盼儿道:我知道了。
赵盼儿亲手将那几盘摆盘极为考究的菜肴一一摆上了桌。
内侍从袖中拿出银筷给皇帝夹菜,确认无毒,才给皇帝食用。
赵盼儿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依然恍若未见地在旁轻声介绍:这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用新藕肉泥蒸制;这是海客何处寻瀛洲
皇帝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并没有因为赵盼儿别致的介绍就高看一眼。他尝了一口便道:确实不错。可这不就是决明兜子吗?听说你们这儿要五十贯一位,怎么,光起了个雅致些的名字,就敢卖这么贵?
赵盼儿恭谨地答:四诗风雅颂,所歌的无非都是相同的人间风物。然而雅是王畿之乐,国之正音,风便只能是乡人之曲了。
皇帝闻言略显意外,抬眸认真地打量了赵盼儿一眼:你还读过《毛诗》?
赵盼儿自然地为他斟了杯酒:略知一二。
皇帝点了点头:有意思。可这些菜,不是花月宴里的吧?还有,为什么不让你们的宋娘子进来献曲?
被您看出来了。赵盼儿落落大方地回道,妾身看您总抚着额角,又要了苏合郁金酒,便猜想您可能身子有些不爽利。所以便擅自做主让大厨为您做了些特色的菜肴,二十四桥明月夜里用了荷叶薄荷海客何处寻瀛洲里用了石决明,都是清火静心的佳品。配上苏合郁金酒,寒热相济,恰是正好。
皇帝不禁一怔:你倒是细心。
员外不见怪就好。赵盼儿微松了一口气,笑着解释道,至于琵琶,也并不是宋娘子惫懒,是妾身猜您喜静,这才让她在外头弹奏,取个借景之意而已。
你怎么知道我喜静?皇帝有些意外,若非他确信这掌柜娘子不知道他的身份,恐怕会以为她买通了他的内侍,打探了他的喜好。
赵盼儿促狭一笑:因为妾身头痛的时候,就最恨宋娘子在我屋子里练习了。那时候也不管她是什么行首色长,统统打出去了事。
听了赵盼儿的话,饶是素来面无表情的内侍也扑哧一下乐了。
皇帝也捋须大笑:有意思,有意思掌柜娘子如何称呼?
赵盼儿继续替他满上酒,自然地说:妾身姓赵,百家姓上第一名。
巧了,八百年前是一家啊。因为姓氏的缘故,皇帝看着赵盼儿的目光更加亲切了些。
赵盼儿闻言睫毛微颤,这客人姓着国姓,身份果然不同寻常。她连忙说起了吉利话:不敢当,员外一看就是多福长寿的贵人,妾身只是民女,所以只能在这为您端茶倒酒啦。
皇帝难得碰上如此灵动的小娘子,一时来了兴致,继续与她闲聊下去:你是哪里人士?
赵盼儿一边给皇帝斟着酒,一边答道:妾身祖籍邓州,但自小在钱塘长大,半年之前才来东京。
钱塘?皇帝突然想起了《夜宴图》也出自钱塘,随口问,有位两浙路转运判官杨知远,也住在钱塘,你听说过没有?
赵盼儿一惊,竟险些拿不稳手中的酒壶,这客人姓赵、喜喝龙凤团茶、用龙涎香、直呼杨运判名讳,更兼穿着不凡,身份简直呼之欲出!这个猜想令她心如鼓擂,但她迫使自己迅速平静下来,状若随意地开口:唉,自然知道,杨运判是个好人,可惜英年不永,员外也认识他?以前我还常去他家呢。
皇帝奇道:你怎么会常去杨家?
赵盼儿心如电转,按说钱塘案早已了结,无论这客人是何等身份,都不该一听到钱塘就想到此事,除非那个消失已久的《夜宴图》又出现了,联系到欧阳旭返京后格外冷静的作风,答案在赵盼儿脑中呼之欲出。
她貌似随意地答道:杨运判喜欢字画,妾身以前在钱塘开的赵氏茶坊也是个风雅之地,妾身有时候便做个中人,上门荐画来着。杨运判是位好主顾,当年从妾身那买了不少佳作,象荆浩的《雪庐图》,王霭的《夜宴图》,怀素的《会棋帖》,可惜,都毁于那场大火了
--
内侍回过神来,立刻续道:在河之洲,这画好看!
这时,屋外传来隐约的琵琶声,皇帝渐渐闭目欣赏,微微点头,想必这奏曲之人就是得了柯政题字的宋娘子了。
不一时,赵盼儿将酒水送进雅间后又轻声步了出来。
葛招娣端着菜盘疾步走来,低声道:菜来了,按你的吩咐,是三娘姐亲手认真做的。
见赵盼儿仔细地检视着那几道菜,葛招娣小心又好奇地问:是什么客人,需得姐姐你这么郑重?
赵盼儿深吸了口气,压下了心中的紧张情绪,尽量平静地说:不知道,但他衣裳上熏的是龙涎香,我只在钱王太妃送给引章的香盒里闻过。
葛招娣闻言一惊,这时,池衙内匆匆奔来,压低声音在赵盼儿耳边耳语了几句,随后又叮嘱:一定得招呼好啊,宗室要是也觉得永安楼好,说不定明儿官家也能来呢!
赵盼儿道:我知道了。
赵盼儿亲手将那几盘摆盘极为考究的菜肴一一摆上了桌。
内侍从袖中拿出银筷给皇帝夹菜,确认无毒,才给皇帝食用。
赵盼儿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依然恍若未见地在旁轻声介绍:这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用新藕肉泥蒸制;这是海客何处寻瀛洲
皇帝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并没有因为赵盼儿别致的介绍就高看一眼。他尝了一口便道:确实不错。可这不就是决明兜子吗?听说你们这儿要五十贯一位,怎么,光起了个雅致些的名字,就敢卖这么贵?
赵盼儿恭谨地答:四诗风雅颂,所歌的无非都是相同的人间风物。然而雅是王畿之乐,国之正音,风便只能是乡人之曲了。
皇帝闻言略显意外,抬眸认真地打量了赵盼儿一眼:你还读过《毛诗》?
赵盼儿自然地为他斟了杯酒:略知一二。
皇帝点了点头:有意思。可这些菜,不是花月宴里的吧?还有,为什么不让你们的宋娘子进来献曲?
被您看出来了。赵盼儿落落大方地回道,妾身看您总抚着额角,又要了苏合郁金酒,便猜想您可能身子有些不爽利。所以便擅自做主让大厨为您做了些特色的菜肴,二十四桥明月夜里用了荷叶薄荷海客何处寻瀛洲里用了石决明,都是清火静心的佳品。配上苏合郁金酒,寒热相济,恰是正好。
皇帝不禁一怔:你倒是细心。
员外不见怪就好。赵盼儿微松了一口气,笑着解释道,至于琵琶,也并不是宋娘子惫懒,是妾身猜您喜静,这才让她在外头弹奏,取个借景之意而已。
你怎么知道我喜静?皇帝有些意外,若非他确信这掌柜娘子不知道他的身份,恐怕会以为她买通了他的内侍,打探了他的喜好。
赵盼儿促狭一笑:因为妾身头痛的时候,就最恨宋娘子在我屋子里练习了。那时候也不管她是什么行首色长,统统打出去了事。
听了赵盼儿的话,饶是素来面无表情的内侍也扑哧一下乐了。
皇帝也捋须大笑:有意思,有意思掌柜娘子如何称呼?
赵盼儿继续替他满上酒,自然地说:妾身姓赵,百家姓上第一名。
巧了,八百年前是一家啊。因为姓氏的缘故,皇帝看着赵盼儿的目光更加亲切了些。
赵盼儿闻言睫毛微颤,这客人姓着国姓,身份果然不同寻常。她连忙说起了吉利话:不敢当,员外一看就是多福长寿的贵人,妾身只是民女,所以只能在这为您端茶倒酒啦。
皇帝难得碰上如此灵动的小娘子,一时来了兴致,继续与她闲聊下去:你是哪里人士?
赵盼儿一边给皇帝斟着酒,一边答道:妾身祖籍邓州,但自小在钱塘长大,半年之前才来东京。
钱塘?皇帝突然想起了《夜宴图》也出自钱塘,随口问,有位两浙路转运判官杨知远,也住在钱塘,你听说过没有?
赵盼儿一惊,竟险些拿不稳手中的酒壶,这客人姓赵、喜喝龙凤团茶、用龙涎香、直呼杨运判名讳,更兼穿着不凡,身份简直呼之欲出!这个猜想令她心如鼓擂,但她迫使自己迅速平静下来,状若随意地开口:唉,自然知道,杨运判是个好人,可惜英年不永,员外也认识他?以前我还常去他家呢。
皇帝奇道:你怎么会常去杨家?
赵盼儿心如电转,按说钱塘案早已了结,无论这客人是何等身份,都不该一听到钱塘就想到此事,除非那个消失已久的《夜宴图》又出现了,联系到欧阳旭返京后格外冷静的作风,答案在赵盼儿脑中呼之欲出。
她貌似随意地答道:杨运判喜欢字画,妾身以前在钱塘开的赵氏茶坊也是个风雅之地,妾身有时候便做个中人,上门荐画来着。杨运判是位好主顾,当年从妾身那买了不少佳作,象荆浩的《雪庐图》,王霭的《夜宴图》,怀素的《会棋帖》,可惜,都毁于那场大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