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第46章 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外一篇)(46)
《 46、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顾雪林
我没有想到,弹指之间,《中国集邮报》竟然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前,我曾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呼喊过;曾为《中国集邮报》的面世做过新闻报道;30年间,我读着《中国集邮报》,丰富着自己的邮识,了解全国各地的集邮活动的发展;30年中,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几篇小稿,略尽过一点作者的微薄之力;
今天,我为《中国集邮报》30年来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高兴,为《中国集邮报》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帅气有为的“青年”,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祝福!
1、我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鼓与呼
记得那是1992年5月18日,《中国集邮报》为试刊发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老朋友、《人民邮电报》副刊部主任周家奎拟任首任总编,作为新闻界同行和老朋友,我非常高兴地在电话里向首任总编辑周家奎表示祝贺。
家奎让我请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报记者参加《中国集邮报》试刊的新闻发布会,与会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等京城主要媒体。
经与家奎商量,我为各报撰写了新闻通稿:“本报讯经邮电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我国第一张以广大集邮爱好者为读者对象的报纸——《中国集邮报》,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在京创刊。该报每周三出版,公开发行。《中国集邮报》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及集邮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集邮研究,交流集邮经验,介绍集邮知识。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集邮爱好者一千五百多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少年。”
我写的稿子刊于1992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北京各报和各通讯社也大约在同一时期发稿,家奎看了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
1992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发出新闻稿:“青少年集邮爱好者逾千万人——本报讯(记者顾雪林《中国集邮报》记者周家奎)记者从全国集邮联获悉,目前,我国集邮组织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城镇乡村,发展成为拥有1万多个基层协会、136万名会员、1500多万集邮爱好者的庞大群众文化团体。其中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占集邮者总数的70%,达1050万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有100多部邮集参加了国际和世界邮展,共获得金、银、铜各类奖牌102枚。其中,青少年送展邮集18部,共获奖牌15枚。”这是《中国集邮报》记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教育媒体上,我也是为了给家奎的《中国集邮报》做宣传。家奎特来电话说:“雪林,你的心我领了。”
1993年7月2日是《中国集邮报》创刊一周年纪念日,我根据家奎的要求,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消息“《中国集邮报》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本报讯(记者雪林)《中国集邮报》今天迎来周岁生日。该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6万份已达到目前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的近20万份,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批读者。”家奎又来电话说:“万分感谢!”
2、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稿
1992年7月1日《中国集邮报》正式创刊后,总编辑周家奎给我打电话说:“《中国集邮报》缺少好看的长篇集邮通讯报道。”他希望我能为《中国集邮报》写一些可读性强的长篇通讯。
我当时担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面临报社新闻版版面的改革,事情非常繁杂,几乎抽不出时间为家奎写稿。但是,老朋友既然有求于我,我也就挤出时间,到北京的一些学校中专门为集邮活动采访,连夜为《中国集邮报》赶稿。
1993年1月27日,《中国集邮报》在8版“邮坛经纬”中的“大看台”栏,发表了我写的长篇通讯特稿《校园“集邮热”透视》,责任编辑是蔡旸。
这之后,《中国集邮报》的稿源逐渐多了起来,我不用再为《中国集邮报》连夜赶稿了。
2011年1月21日,《中国集邮报》第7版学术研究版,发了我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长篇发言《用集邮未来学的观点探讨集邮和集邮活动发展的未来》。
2012年,我为“纪念《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征文”写稿《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发在了2012年8月10日《中国集邮报》第2版综合新闻版。
这两年退休后,我的写作时间稍稍充裕了一些,我又写了《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我曾抓过千载难逢的购买瞬间》、《秀外慧中的女集邮家岳晓湄》、《邮坛‘智多星’王渭》等文章陆续发表在《中国集邮报》上。算是我还蔡旸总编这些年的文债吧。我很感谢这些文章的责任编辑小鲁、赵艳(齐洁)和王宏伟,他们在编辑中,为我的文章添色增彩,我和责编山东姑娘小鲁见过一面,和责编赵艳(齐洁)至今未曾谋面!
3、我眼中的《中国集邮报》的编辑记者
我和《中国集邮报》第一任总编周家奎是老朋友,他以前在《人民邮电报》副刊部当负责人时我们认识的。家奎个子不高,眼窝很深,较瘦弱,但人很精干,为人和气,工作作风较严谨。印象中,他也是个集邮行家。
那时,周家奎和我总能在一些集邮活动和研讨会中碰面,我们总喜欢坐在一起,常就办报和如何做好集邮宣传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也常常交流如何把报纸办得更精彩、贴近读者。
周家奎很希望能加强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交流和联系,我们每次有活动,《中国集邮报》总是及时派出记者参加活动并报道,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蔡旸当总编。对此,我的内心万分感谢!
别看今天《中国集邮报》摄影记者王宏伟的头发不够茂密,他年轻时,也是一头浓发的帅哥!可惜,帅哥时的王宏伟我无缘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头发已日渐稀少了,且大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他的所有头发都不肯向他的脑袋顶集中,恐怕和他用脑过度有关吧!王宏伟是邯郸人,6岁随军来到北京,是军队干部子弟。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本色朴实,是个追求执着,心地善良,热心好客的人。
我第一次认识王宏伟,是将近20年前,在去北京马连道观看第一届“北京现代集邮展”的路上。我下车不认识路,边走边找,看见了也在边走边找的王宏伟,他背着相机包,气喘吁吁,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陪我走到会场。在会场上,他自我介绍叫王宏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我感慨:“今天的中国集邮报让人刮目相看了,也配备了专职的摄影记者。”
王宏伟笑着回答说:“我也采访、也做版。”
从此以后,我在各种集邮场合,几乎都能碰上端着相机的王宏伟,慢慢的,我们相互熟悉了。在一个集邮活动上,我曾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议论起王宏伟,我说,这个王宏伟可以啊,不但摄影、写稿、编版样样在行,还搞起了集邮博客,写书,如今成了全国集邮联的会士。
刘劲说:“集邮报刊的记者有两类,一类,只把自己当记者,并不热爱集邮;另一类,因为热爱集邮,进入集邮报刊当记者,这样的集邮记者,在集邮报刊,如鱼得水。王宏伟就属于这后一类集邮报刊的记者。”
我听后,深以为然!
如今,你走进《中国集邮报》,第一眼看见的那位长相有几分酷似聂卫平的,就是《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他是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员中60多位编辑记者的老朋友。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2022年2月18日,我来到《中国集邮报》附近的“石榴红了餐厅”,参加由蔡旸等人组织的稿件研讨会,与会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版面编辑小鲁。这是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以来,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想起这3年被困在家中的狼狈处境,有了一种翻身道情的豪迈,令我一时间感慨万千!
“石榴红了餐厅”,多么好听的名字。我祝愿蔡旸担任总编辑的《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就像这餐厅的名字,红红火火,红遍神州,红透海外!
(2022年5月11日最后改定)
?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
????
(本章完)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外一篇)(46)
《 46、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顾雪林
我没有想到,弹指之间,《中国集邮报》竟然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前,我曾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呼喊过;曾为《中国集邮报》的面世做过新闻报道;30年间,我读着《中国集邮报》,丰富着自己的邮识,了解全国各地的集邮活动的发展;30年中,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几篇小稿,略尽过一点作者的微薄之力;
今天,我为《中国集邮报》30年来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高兴,为《中国集邮报》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帅气有为的“青年”,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祝福!
1、我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鼓与呼
记得那是1992年5月18日,《中国集邮报》为试刊发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老朋友、《人民邮电报》副刊部主任周家奎拟任首任总编,作为新闻界同行和老朋友,我非常高兴地在电话里向首任总编辑周家奎表示祝贺。
家奎让我请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报记者参加《中国集邮报》试刊的新闻发布会,与会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等京城主要媒体。
经与家奎商量,我为各报撰写了新闻通稿:“本报讯经邮电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我国第一张以广大集邮爱好者为读者对象的报纸——《中国集邮报》,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在京创刊。该报每周三出版,公开发行。《中国集邮报》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及集邮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集邮研究,交流集邮经验,介绍集邮知识。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集邮爱好者一千五百多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少年。”
我写的稿子刊于1992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北京各报和各通讯社也大约在同一时期发稿,家奎看了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
1992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发出新闻稿:“青少年集邮爱好者逾千万人——本报讯(记者顾雪林《中国集邮报》记者周家奎)记者从全国集邮联获悉,目前,我国集邮组织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城镇乡村,发展成为拥有1万多个基层协会、136万名会员、1500多万集邮爱好者的庞大群众文化团体。其中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占集邮者总数的70%,达1050万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有100多部邮集参加了国际和世界邮展,共获得金、银、铜各类奖牌102枚。其中,青少年送展邮集18部,共获奖牌15枚。”这是《中国集邮报》记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教育媒体上,我也是为了给家奎的《中国集邮报》做宣传。家奎特来电话说:“雪林,你的心我领了。”
1993年7月2日是《中国集邮报》创刊一周年纪念日,我根据家奎的要求,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消息“《中国集邮报》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本报讯(记者雪林)《中国集邮报》今天迎来周岁生日。该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6万份已达到目前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的近20万份,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批读者。”家奎又来电话说:“万分感谢!”
2、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稿
1992年7月1日《中国集邮报》正式创刊后,总编辑周家奎给我打电话说:“《中国集邮报》缺少好看的长篇集邮通讯报道。”他希望我能为《中国集邮报》写一些可读性强的长篇通讯。
我当时担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面临报社新闻版版面的改革,事情非常繁杂,几乎抽不出时间为家奎写稿。但是,老朋友既然有求于我,我也就挤出时间,到北京的一些学校中专门为集邮活动采访,连夜为《中国集邮报》赶稿。
1993年1月27日,《中国集邮报》在8版“邮坛经纬”中的“大看台”栏,发表了我写的长篇通讯特稿《校园“集邮热”透视》,责任编辑是蔡旸。
这之后,《中国集邮报》的稿源逐渐多了起来,我不用再为《中国集邮报》连夜赶稿了。
2011年1月21日,《中国集邮报》第7版学术研究版,发了我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长篇发言《用集邮未来学的观点探讨集邮和集邮活动发展的未来》。
2012年,我为“纪念《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征文”写稿《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发在了2012年8月10日《中国集邮报》第2版综合新闻版。
这两年退休后,我的写作时间稍稍充裕了一些,我又写了《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我曾抓过千载难逢的购买瞬间》、《秀外慧中的女集邮家岳晓湄》、《邮坛‘智多星’王渭》等文章陆续发表在《中国集邮报》上。算是我还蔡旸总编这些年的文债吧。我很感谢这些文章的责任编辑小鲁、赵艳(齐洁)和王宏伟,他们在编辑中,为我的文章添色增彩,我和责编山东姑娘小鲁见过一面,和责编赵艳(齐洁)至今未曾谋面!
3、我眼中的《中国集邮报》的编辑记者
我和《中国集邮报》第一任总编周家奎是老朋友,他以前在《人民邮电报》副刊部当负责人时我们认识的。家奎个子不高,眼窝很深,较瘦弱,但人很精干,为人和气,工作作风较严谨。印象中,他也是个集邮行家。
那时,周家奎和我总能在一些集邮活动和研讨会中碰面,我们总喜欢坐在一起,常就办报和如何做好集邮宣传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也常常交流如何把报纸办得更精彩、贴近读者。
周家奎很希望能加强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交流和联系,我们每次有活动,《中国集邮报》总是及时派出记者参加活动并报道,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蔡旸当总编。对此,我的内心万分感谢!
别看今天《中国集邮报》摄影记者王宏伟的头发不够茂密,他年轻时,也是一头浓发的帅哥!可惜,帅哥时的王宏伟我无缘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头发已日渐稀少了,且大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他的所有头发都不肯向他的脑袋顶集中,恐怕和他用脑过度有关吧!王宏伟是邯郸人,6岁随军来到北京,是军队干部子弟。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本色朴实,是个追求执着,心地善良,热心好客的人。
我第一次认识王宏伟,是将近20年前,在去北京马连道观看第一届“北京现代集邮展”的路上。我下车不认识路,边走边找,看见了也在边走边找的王宏伟,他背着相机包,气喘吁吁,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陪我走到会场。在会场上,他自我介绍叫王宏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我感慨:“今天的中国集邮报让人刮目相看了,也配备了专职的摄影记者。”
王宏伟笑着回答说:“我也采访、也做版。”
从此以后,我在各种集邮场合,几乎都能碰上端着相机的王宏伟,慢慢的,我们相互熟悉了。在一个集邮活动上,我曾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议论起王宏伟,我说,这个王宏伟可以啊,不但摄影、写稿、编版样样在行,还搞起了集邮博客,写书,如今成了全国集邮联的会士。
刘劲说:“集邮报刊的记者有两类,一类,只把自己当记者,并不热爱集邮;另一类,因为热爱集邮,进入集邮报刊当记者,这样的集邮记者,在集邮报刊,如鱼得水。王宏伟就属于这后一类集邮报刊的记者。”
我听后,深以为然!
如今,你走进《中国集邮报》,第一眼看见的那位长相有几分酷似聂卫平的,就是《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他是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员中60多位编辑记者的老朋友。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2022年2月18日,我来到《中国集邮报》附近的“石榴红了餐厅”,参加由蔡旸等人组织的稿件研讨会,与会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版面编辑小鲁。这是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以来,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想起这3年被困在家中的狼狈处境,有了一种翻身道情的豪迈,令我一时间感慨万千!
“石榴红了餐厅”,多么好听的名字。我祝愿蔡旸担任总编辑的《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就像这餐厅的名字,红红火火,红遍神州,红透海外!
(2022年5月11日最后改定)
?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