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霜听说大哥的事已经有了定论,便匆匆地来到了长房这边,大伯、父亲都在此,家里的女眷们也都过来了,只是不见明霞的身影。
元霜看了一圈,个个神色凝重,她自动地到了母亲身后站着。柏氏在向她招手, 示意她过去。
娄如君对女儿说:“你去吧,没事的。”
元霜依旧留在母亲身旁。
这时候夏常平才开口说:“该来的都来了,我也说说元林的事吧。今天大理寺那边传出了消息,说元林的事以证据不足暂时让回家,不过只怕将来他再也无法从军,带兵打仗了。他的前途只怕……”
说到这里夏常平哽咽了下, 又继续道:“有太子殿下挡着,这事也就没有再深究下去。通过此事我也想告诉在座的各位,你们在外面的言行举止代表的都是咱们定国公府夏家, 夏家的百年声誉不能毁在你们某个人手上,所以在做什么之前请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言行会给咱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夏常平作为一家之主,说这些话最是恰当不过。
孟氏抱着端哥,听说丈夫即将要回家,一直紧绷的神情总算有了一丝松动,这次她都以为丈夫是死定了,没想到竟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前程的事暂且不要紧,活着才更重要。
两日后,夏元林被放回家。
元霜见到了她向来最尊敬的兄长,这还是重生后第一次第一次见到夏元林。
前世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在她的印象中大哥是个威猛刚毅的汉子,大哥久经沙场,那种武将凛然不可冒犯的气质很明显。
可是眼前这个男人……胡子拉碴,双眼黯淡无神,眼睑微微低垂着, 与印象中的那副景象差异过大,元霜感到吃惊,只这一眼,她眼圈已经有了湿意。
元林向众人见了礼,柏氏见了儿子如此,当时就落下泪来。夏常平也说:“回家来也好,最要紧的是一家子团聚,从今往后好好地把日子过好就成。我们也渐渐老了,这个家迟早会交到你们头上。”
元林的声音有些颤抖说:“不孝子对不起夏家的祖先们。”
夏常平又说:“都这时候了何必再说这些,活着才要紧。将来的事再慢慢地图。你连自己的儿子都还没见过吧,还不快去抱抱你儿子。”
孟氏起身来将儿子交到丈夫手中,但即将一岁的端哥儿自出生起到现在从未见到过父亲,元林伸手要去抱他的时候,他扭着身子不让,张口就哭,弄得元林很是尴尬,后来孟氏只好说:“这孩子人生,平时就只要我和奶娘,别的都抱不住。”
元林看着和自己有几分相似的儿子,他心中五味陈杂。
长房一家团聚,也算是喜事。
长房那边因为元林的事势头有些衰落, 夏常安担心将来再惹上什么,过了没几天他便主动向兄长提出了要分家的事。
夏常平对弟弟自是熟悉,他想了想说:“这里老母亲才走不久就分家,外面看着也不合适,我说要不等到霜丫头出嫁了再分更合适一些。那时候老母亲的周年也满了。”
兄长这样说,夏常安也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六月的时候吏部那边派了今年的升迁,柏行简以榜眼的身份进了入了内阁观政。这个起步已经是很了不得了,让多少人艳羡不已。据说也有机会外派的,但柏行简给推了,认为留在京城挺好。原以为会在六部挂个职缺,没想到却一步到位就进了内阁。
夏常安知道此事后很是激动,当时就邀了柏行简来家,让厨房治了一桌酒菜好好招待了一番这个未来的女婿。
当夏常安与柏行简在外面书房把酒言欢的时候,娄如君听说了此事,她蹙眉说:“孝中饮酒,也不怕有人拿此事做文章。我们家难道还能禁得起风雨?”
元霜在跟前说:“阿娘别管他们,自家喝两口小酒不见得就能被言官盯上。父亲他心里高兴,您就让他高兴去吧。”
娄如君说:“反正我觉得他做事就不靠谱,以前人家没出息的时候,他一味的贬低,现在听说入了内阁了,又上赶着去巴结。这样也太明显了。”
元霜道:“世人不都是这样么。”
娄如君点点头,这一两年里发生了许多事,娄如君的性子变得越发地沉静了,想事情也比以前要周全得多。不过女儿在家连一年的时光都不到,她心中充满了不舍,她抚摸着女儿的脸说:“为了家里的事,倒让你牺牲了不少。我知道你心里对太子是很不满的,现在强让你嫁给她,你心里一定很憋屈吧?”
元霜摇头说:“不是那样的,阿娘,您不必自责。”事实上经过此事,她对楚宴也有了些改观。在夏家最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这一点至少值得肯定。
“我嫁给你父亲这些年,各种滋味都尝过了一遍。与他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有了你和你弟弟后,我和他就很少团聚,总是聚少离多。后来的事你也知道,渐渐的,你父亲这个人心就变了。靠男人多有靠不住的地方,只是你将来要入重华宫,所面临的情况和我又很不一样。这些日子我思来想去,觉得女人啊,要想活得自在,最要紧的有两点。一是身边要有靠得住的人,二是身边要有一笔钱,有了心腹,有了钱,将来面临的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你才能稳住阵脚。至于男人那点宠爱可有可无,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迷失了自我。”
母亲的这番话让元霜很是惊诧,以前那个性子绵软的母亲突然有了这些想法,还真是让元霜刮目相看,不过她又感到欣慰,母亲总算是想开了,将来她没有在跟前陪伴母亲,母亲应该也能好好地过下去,不至于向前世那般抑郁一生。
“阿娘说得极是。”元霜赞成道。
娄如君又语重心长道:“所以说,你该好好挑选要和你一道入宫的人,你房里的那些哪些留下,哪些跟你走,你心里要有个数。”
元霜看了一圈,个个神色凝重,她自动地到了母亲身后站着。柏氏在向她招手, 示意她过去。
娄如君对女儿说:“你去吧,没事的。”
元霜依旧留在母亲身旁。
这时候夏常平才开口说:“该来的都来了,我也说说元林的事吧。今天大理寺那边传出了消息,说元林的事以证据不足暂时让回家,不过只怕将来他再也无法从军,带兵打仗了。他的前途只怕……”
说到这里夏常平哽咽了下, 又继续道:“有太子殿下挡着,这事也就没有再深究下去。通过此事我也想告诉在座的各位,你们在外面的言行举止代表的都是咱们定国公府夏家, 夏家的百年声誉不能毁在你们某个人手上,所以在做什么之前请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言行会给咱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夏常平作为一家之主,说这些话最是恰当不过。
孟氏抱着端哥,听说丈夫即将要回家,一直紧绷的神情总算有了一丝松动,这次她都以为丈夫是死定了,没想到竟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前程的事暂且不要紧,活着才更重要。
两日后,夏元林被放回家。
元霜见到了她向来最尊敬的兄长,这还是重生后第一次第一次见到夏元林。
前世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在她的印象中大哥是个威猛刚毅的汉子,大哥久经沙场,那种武将凛然不可冒犯的气质很明显。
可是眼前这个男人……胡子拉碴,双眼黯淡无神,眼睑微微低垂着, 与印象中的那副景象差异过大,元霜感到吃惊,只这一眼,她眼圈已经有了湿意。
元林向众人见了礼,柏氏见了儿子如此,当时就落下泪来。夏常平也说:“回家来也好,最要紧的是一家子团聚,从今往后好好地把日子过好就成。我们也渐渐老了,这个家迟早会交到你们头上。”
元林的声音有些颤抖说:“不孝子对不起夏家的祖先们。”
夏常平又说:“都这时候了何必再说这些,活着才要紧。将来的事再慢慢地图。你连自己的儿子都还没见过吧,还不快去抱抱你儿子。”
孟氏起身来将儿子交到丈夫手中,但即将一岁的端哥儿自出生起到现在从未见到过父亲,元林伸手要去抱他的时候,他扭着身子不让,张口就哭,弄得元林很是尴尬,后来孟氏只好说:“这孩子人生,平时就只要我和奶娘,别的都抱不住。”
元林看着和自己有几分相似的儿子,他心中五味陈杂。
长房一家团聚,也算是喜事。
长房那边因为元林的事势头有些衰落, 夏常安担心将来再惹上什么,过了没几天他便主动向兄长提出了要分家的事。
夏常平对弟弟自是熟悉,他想了想说:“这里老母亲才走不久就分家,外面看着也不合适,我说要不等到霜丫头出嫁了再分更合适一些。那时候老母亲的周年也满了。”
兄长这样说,夏常安也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六月的时候吏部那边派了今年的升迁,柏行简以榜眼的身份进了入了内阁观政。这个起步已经是很了不得了,让多少人艳羡不已。据说也有机会外派的,但柏行简给推了,认为留在京城挺好。原以为会在六部挂个职缺,没想到却一步到位就进了内阁。
夏常安知道此事后很是激动,当时就邀了柏行简来家,让厨房治了一桌酒菜好好招待了一番这个未来的女婿。
当夏常安与柏行简在外面书房把酒言欢的时候,娄如君听说了此事,她蹙眉说:“孝中饮酒,也不怕有人拿此事做文章。我们家难道还能禁得起风雨?”
元霜在跟前说:“阿娘别管他们,自家喝两口小酒不见得就能被言官盯上。父亲他心里高兴,您就让他高兴去吧。”
娄如君说:“反正我觉得他做事就不靠谱,以前人家没出息的时候,他一味的贬低,现在听说入了内阁了,又上赶着去巴结。这样也太明显了。”
元霜道:“世人不都是这样么。”
娄如君点点头,这一两年里发生了许多事,娄如君的性子变得越发地沉静了,想事情也比以前要周全得多。不过女儿在家连一年的时光都不到,她心中充满了不舍,她抚摸着女儿的脸说:“为了家里的事,倒让你牺牲了不少。我知道你心里对太子是很不满的,现在强让你嫁给她,你心里一定很憋屈吧?”
元霜摇头说:“不是那样的,阿娘,您不必自责。”事实上经过此事,她对楚宴也有了些改观。在夏家最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这一点至少值得肯定。
“我嫁给你父亲这些年,各种滋味都尝过了一遍。与他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有了你和你弟弟后,我和他就很少团聚,总是聚少离多。后来的事你也知道,渐渐的,你父亲这个人心就变了。靠男人多有靠不住的地方,只是你将来要入重华宫,所面临的情况和我又很不一样。这些日子我思来想去,觉得女人啊,要想活得自在,最要紧的有两点。一是身边要有靠得住的人,二是身边要有一笔钱,有了心腹,有了钱,将来面临的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你才能稳住阵脚。至于男人那点宠爱可有可无,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迷失了自我。”
母亲的这番话让元霜很是惊诧,以前那个性子绵软的母亲突然有了这些想法,还真是让元霜刮目相看,不过她又感到欣慰,母亲总算是想开了,将来她没有在跟前陪伴母亲,母亲应该也能好好地过下去,不至于向前世那般抑郁一生。
“阿娘说得极是。”元霜赞成道。
娄如君又语重心长道:“所以说,你该好好挑选要和你一道入宫的人,你房里的那些哪些留下,哪些跟你走,你心里要有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