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指着的正是大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水。
这条水系被吕梁山和太行山夹着,从北部的平城一直延续到蒲阪。
从汾水坐船打到平城是不可能的,但若只是利用它攻占河东倒也不是说痴心妄想。
只是……
这里的水路太过凶险。
王镇恶当年从大河入渭水几乎就是九死一生。
汾水可比渭水凶恶百倍。
这里上游就是恐怖的壶口瀑布,下游则是三门峡。
想从这里的水路打过去……
就是在赌命。
刘裕听完檀道济的这条决策后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头。
这么危险的战术根本不符合他的预期。
但正如谢晦所言,将决战的战场放在河东是对大宋最为有利的。
所以攻打河东,要么拿人命填,要么兵行险招。
想了想,刘裕并没有急着否决,也没有顺势赞同。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奇招,都是在双方无懈可击的情况下用的,现在还不着急。
充其量是让关中开始准备船只,有个后手。
问完檀道济,刘裕将目光放在徐羡之身上。
刘穆之故去后徐羡之就是刘裕的大管家。
前面有刘裕、谋士、武将他们去打,后面就要徐羡之一众文官坐镇后方。
徐羡之会意。
“陛下两年未动兵事,加上今年秋收所获,各地粮草积累足有一百五十万石。”
“南方之粮可以先运往荆州,过南阳从武关输入关中。”
“北方之粮多在彭城,运往关中虽然不易,但是……”
徐羡之说到这古怪的看了眼刘义真。
“前不久弘农王上奏,他派人疏通了鸿沟。重新连接起济、汝、淮、泗四河水道,如果走水路的话,粮食损耗比从荆州运输的消耗还要小。”
其他人,包括刘裕也齐刷刷看向刘义真。
刘义真和刘义隆的关系人尽皆知。
这种疏通河道的事可是大工程,没个一年多别想完成。
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刚好是刘义真从北方回来的时候疏通河道之事就开始了,说这里面没有刘义真的影子傻子都不信。
见众人都看向他,刘义真也承认了此事。
“确实是孤与弘农王商议后决定疏通河道。”
只不过刘义真原本预计的是彻底联通淮泗和大河后再以此路运输大批士卒。
现在刘义隆应该是还没来得及修完,只是疏通了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鸿沟。
这虽然无法运输兵力,但是运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裕听罢看着刘义真的眼神愈发柔和,心中却是想起了被丢在洛阳的刘义隆。
那孩子孤零零的在洛阳……
想必也不好受吧?
一时间,刘裕心中居然涌现了几分愧疚。
徐羡之没发现刘裕的异样,继续开始给刘裕说明后勤。
这其中涉及到了粮草、装备、还有路上要征集到用来运粮的百姓,居然是所有议题中讨论最久的,一连讨论了半个月才将诸多事宜定下来向各州官府发送文书。
既然万事俱备,现在就只欠东风。
这东风自然要由刘义真这个未来镇守建康的主事者发起。
没有劳烦任何人,刘义真自己就能刮起东风。
永初二年,九月戊午。
建康朝会。
司徒刘义真携尚书左仆射徐羡之、尚书右仆射王弘、侍中谢晦等百名官员共同上表天子刘裕——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晋祚倾移,五胡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索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索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如鲜卑、匈奴,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正是北伐檄文!
此文一出,便奠定了刘宋一朝的天命基调。
就是要北伐!
驱除索虏,恢复中华,将成为刘宋历代帝王臣子唯一的追求。
哪怕是今天刘裕死了,刘义真上位也要北伐。
刘义真死了,他的继任者依旧要北伐。
要么索虏死,要么刘宋亡。
没有第三条路。
如果以后刘裕的子孙后代冒出来一个想偏安的,大臣可以挥舞着这篇檄文砸在对方脸上,骂他愧对祖宗。
汉以孝治国。
晋以忠治国。
刘宋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治国之本,但却率先甩出一张底牌。
恢复中华,就是刘宋被赋予的神圣天命!
谁敢阻止北伐,就是在否定刘宋的天命。
此时的刘义真携百官加持此文来到刘裕面前。
刘裕看着这篇檄文,对着台下百官说道:
“朕本汉室后裔,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灭桓楚、破刘毅、还巴蜀、伐中原、驱南燕、复二都,故晋帝禅让国祚,以立宋室而承天命。”
“如今大宋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秦、豫、青、徐、荆、益、扬,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朕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索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持玺官捧来传国玉玺,刘裕双手握住玉玺高举头等。
“朕以寡薄,属当艰运,藉否终之期,因士民之力,用获拯溺,匡世揆乱,安国宁民,业未半古,功参曩烈。”(翻译:我以微薄的德行才能,遇上艰难的时运,靠着前代终结的期限,利用官吏民众的力量,而得以拯救落难的百姓,匡扶国家治理乱世,安定国家宁静民众,这种事业不及古人的一半,所获得的功绩和从前豪杰也就差不多吧)
“然历运已移,钦若前王,宪章令轨,用集大命于朕躬。”
(翻译:但奈何晋室太菜,天命已经转移,只能敬顺前代君王,效仿美好的法则,天命已经选择了我。)
“朕知天命在身,自有使命,此命当如百姓所愿!”
话毕,刘裕将玉玺重重印在北伐檄文上。
自此,刘宋天命已定。
驱除索虏,恢复中华!
这条水系被吕梁山和太行山夹着,从北部的平城一直延续到蒲阪。
从汾水坐船打到平城是不可能的,但若只是利用它攻占河东倒也不是说痴心妄想。
只是……
这里的水路太过凶险。
王镇恶当年从大河入渭水几乎就是九死一生。
汾水可比渭水凶恶百倍。
这里上游就是恐怖的壶口瀑布,下游则是三门峡。
想从这里的水路打过去……
就是在赌命。
刘裕听完檀道济的这条决策后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头。
这么危险的战术根本不符合他的预期。
但正如谢晦所言,将决战的战场放在河东是对大宋最为有利的。
所以攻打河东,要么拿人命填,要么兵行险招。
想了想,刘裕并没有急着否决,也没有顺势赞同。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奇招,都是在双方无懈可击的情况下用的,现在还不着急。
充其量是让关中开始准备船只,有个后手。
问完檀道济,刘裕将目光放在徐羡之身上。
刘穆之故去后徐羡之就是刘裕的大管家。
前面有刘裕、谋士、武将他们去打,后面就要徐羡之一众文官坐镇后方。
徐羡之会意。
“陛下两年未动兵事,加上今年秋收所获,各地粮草积累足有一百五十万石。”
“南方之粮可以先运往荆州,过南阳从武关输入关中。”
“北方之粮多在彭城,运往关中虽然不易,但是……”
徐羡之说到这古怪的看了眼刘义真。
“前不久弘农王上奏,他派人疏通了鸿沟。重新连接起济、汝、淮、泗四河水道,如果走水路的话,粮食损耗比从荆州运输的消耗还要小。”
其他人,包括刘裕也齐刷刷看向刘义真。
刘义真和刘义隆的关系人尽皆知。
这种疏通河道的事可是大工程,没个一年多别想完成。
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刚好是刘义真从北方回来的时候疏通河道之事就开始了,说这里面没有刘义真的影子傻子都不信。
见众人都看向他,刘义真也承认了此事。
“确实是孤与弘农王商议后决定疏通河道。”
只不过刘义真原本预计的是彻底联通淮泗和大河后再以此路运输大批士卒。
现在刘义隆应该是还没来得及修完,只是疏通了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鸿沟。
这虽然无法运输兵力,但是运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裕听罢看着刘义真的眼神愈发柔和,心中却是想起了被丢在洛阳的刘义隆。
那孩子孤零零的在洛阳……
想必也不好受吧?
一时间,刘裕心中居然涌现了几分愧疚。
徐羡之没发现刘裕的异样,继续开始给刘裕说明后勤。
这其中涉及到了粮草、装备、还有路上要征集到用来运粮的百姓,居然是所有议题中讨论最久的,一连讨论了半个月才将诸多事宜定下来向各州官府发送文书。
既然万事俱备,现在就只欠东风。
这东风自然要由刘义真这个未来镇守建康的主事者发起。
没有劳烦任何人,刘义真自己就能刮起东风。
永初二年,九月戊午。
建康朝会。
司徒刘义真携尚书左仆射徐羡之、尚书右仆射王弘、侍中谢晦等百名官员共同上表天子刘裕——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晋祚倾移,五胡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索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索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如鲜卑、匈奴,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正是北伐檄文!
此文一出,便奠定了刘宋一朝的天命基调。
就是要北伐!
驱除索虏,恢复中华,将成为刘宋历代帝王臣子唯一的追求。
哪怕是今天刘裕死了,刘义真上位也要北伐。
刘义真死了,他的继任者依旧要北伐。
要么索虏死,要么刘宋亡。
没有第三条路。
如果以后刘裕的子孙后代冒出来一个想偏安的,大臣可以挥舞着这篇檄文砸在对方脸上,骂他愧对祖宗。
汉以孝治国。
晋以忠治国。
刘宋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治国之本,但却率先甩出一张底牌。
恢复中华,就是刘宋被赋予的神圣天命!
谁敢阻止北伐,就是在否定刘宋的天命。
此时的刘义真携百官加持此文来到刘裕面前。
刘裕看着这篇檄文,对着台下百官说道:
“朕本汉室后裔,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灭桓楚、破刘毅、还巴蜀、伐中原、驱南燕、复二都,故晋帝禅让国祚,以立宋室而承天命。”
“如今大宋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秦、豫、青、徐、荆、益、扬,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朕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索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持玺官捧来传国玉玺,刘裕双手握住玉玺高举头等。
“朕以寡薄,属当艰运,藉否终之期,因士民之力,用获拯溺,匡世揆乱,安国宁民,业未半古,功参曩烈。”(翻译:我以微薄的德行才能,遇上艰难的时运,靠着前代终结的期限,利用官吏民众的力量,而得以拯救落难的百姓,匡扶国家治理乱世,安定国家宁静民众,这种事业不及古人的一半,所获得的功绩和从前豪杰也就差不多吧)
“然历运已移,钦若前王,宪章令轨,用集大命于朕躬。”
(翻译:但奈何晋室太菜,天命已经转移,只能敬顺前代君王,效仿美好的法则,天命已经选择了我。)
“朕知天命在身,自有使命,此命当如百姓所愿!”
话毕,刘裕将玉玺重重印在北伐檄文上。
自此,刘宋天命已定。
驱除索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