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将改革官制的任务交给刘义真,当然不是让刘义真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瞎搞,而是要和一众官吏商议。
    徐羡之、王弘、谢晦、傅亮,这些人一个都跑不掉。
    刘义真回到自家府中先是起草了一份文书,就来到建康宫第二层内的中央官署处召集大家一起议事。
    这种召集中枢要员议事的场面在前几年并不少见。
    但是当时召集众人的是刘穆之。
    现在则是刘义真。
    众人齐聚中书省,刘义真当仁不让的坐在最中央,左手边坐着徐羡之和谢晦,右手边坐着王弘与傅亮。
    此时,这五人就是维持刘宋朝堂的支柱。
    “诸位应该知道我召集大家是何事,场面话就不说了。”
    在座的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刘义真不信他们没有提前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
    刘义真率先取出草拟的文书传递给众人。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晋之宰相,名尤不正。”
    从曹操以来,丞相这个职务就被玩坏了,基本是反贼标配。
    现在刘义真改革官职的第一要务就是分散相权。
    “不如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相权不出意外会一分为三。
    甚至一分为四,为五,为六。
    尚书省可以不设尚书令,而是尚书左右仆射。
    中书令上面还有一个中书监。
    侍中也可以不止一位……
    其实三省六部制这制度对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一点好处都没有。
    之前只有一个宰相,现在却是三个、五个、六个,用屁股想都知道中枢未来的扯皮事件不会少。
    但它除了能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平衡。
    这点玩的最漂亮的就是后世的李世民。
    在李世民的协调下,关陇集团、江南世家、汉人、胡人居然能和谐的共处一室,奠定盛唐之基。
    现在刘宋的要应对的局面其实要比李唐的局面好一点,至少不用头疼胡人的安置,而且没有势力恐怖的关陇集团。
    只要把这碗水端平,矛盾就会暂时缓和,给刘裕充足的时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当然,三省六部制不是没有弊端。
    过度的平衡,中枢权力的割裂会让中央的效率变的低下。
    所以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整合起这些力量。
    历史上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李世民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
    到了武则天和李隆基时期,他们都是全力扶持中书省,还搞出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等官职,相当于重新捧出一个宰相来,再也没有三省六部制初设时的精妙。
    这固然是有三省六部制不再适合唐朝后面国情的原因,但也说明了维持这股平衡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现在刘义真为了刘裕,他必须要冒险一试。
    况且有王买德和高允辅佐,三个臭皮匠加起来至少在文治上不能比李二差吧?
    下坐的四人也没有异议。
    三省代替宰相之职是大势所趋,如果反对的话很容易被在座的其他人恨上。
    而且他们本身都是三高官官,脑子出问题了才反对。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
    “吏部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刘义真将尚书省改制说完后盯着徐羡之和王弘:“二位可有什么异议?”
    王弘丝毫没有面皮的当众开始拍马:“此尚书省之职分工明确,事无巨细,比之现在尚书省职权重了数倍,也繁琐了数倍,秦王殿下能这么短时间就列出此等纲要,怕是早就对尚书省职责了如指掌!”
    徐羡之也有些惊异的看着刘义真。
    自刘穆之死后便是他一直在把控尚书省,掌握行政大权。
    对尚书省的了解徐羡之自认除了故去的刘穆之外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现在刘义真列出的关于尚书省的改制明显比自己心中想的要细节的多。
    徐羡之不像王弘那么没节操,官职改革又非儿戏,在很多地方都对刘义真详细询问。
    刘义真也耐心解答。
    这是国事,不是过家家。
    能找出问题就尽量找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刘义真还不至于小肚鸡肠的在这事上记恨徐羡之。
    因为尚书省事关行政,涉及到的事情也太过繁琐,在这一关众人一起商讨了三天三夜后还没有个结果,无奈就决定先跳过这一项,先商议其他。
    “门下省侍中一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
    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这里面的改革并没有尚书省那么大,门下高官官谢晦在询问几处模糊之处后不到半天就通过决议。
    再下来是中书省。
    “中书监一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下设中书令一人,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现在是刘义真坐镇,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大脑。
    这一点大家更是没意见。
    中书省是真正的“皇权代言人”,这个机构肯定是人数少,位置重。大家没必要在这里面挑骨头。
    此外,刘义真还提议加强御史台的作用,从而监督百官。
    这一点不出意外遭到了徐羡之、谢晦等人的反对。
    没人喜欢一群盯着自己的疯狗。
    能爬到高位的官僚谁不是屁股低下一堆烂账?敢说自己清清白白的有几个?
    要事真的搞出来一群喷子,那大家谁都难受。
    不得已,这个提议在所有人的拒绝下胎死腹中。
    御史台,就好好当自己的吉祥物,偶尔出来当一下喷子就好。
    真给他们监察百官的权力,当官的还活不活了?
    见阻力太大,刘义真也没有一意孤行,而是从善如流。
    只是他默默在小本子上记下了这一条……
    现在是要维稳,刘义真也不敢把大家逼的太狠。
    以后慢慢给大家穿小鞋,啊不对,是督促大家慢慢变好。
    除了尚书省的部分职务没有谈清楚外,在历经五天的战斗下众人终于是一起起草了一分完整的章程。
    但所有人都知道,战争,现在才开始。
    “这尚书之职大都有变,若还用现在的官吏怕是多有不妥。”
    官职不重要,官职的权力更不重要。
    握在手里的权力才重要!
    三省制度一旦确立,必然会承接刘裕称帝的红利掀起又一轮的风暴。
    在这上面刘义真也是寸土不让,拼了老命给尚书省里掺沙子。
    谢晦也不赖,明白尚书省的重要性,加上有陈郡谢氏的撑腰,哪管和老朋友徐羡之的友谊?先把位置抢到手再说!
    就连王弘和傅亮也参与到这场博弈当中。
    这个时候不争就是傻子。
    他们身后的势力要是知道他们没有尽力争取,或者干脆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怕是要抓狂。
    相比于之前商议官制改革,这次的争抢才是正餐。
    好在这次的红利比上次的南北世家争斗的多,但事态并没有那么严重。
    因为大家知道此次只不过是刘裕称帝红利的延续,没必要闹得你死我活,不然惹恼了刘裕那可什么都没有了。
    最终六部尚书中刘义真帮郑献之保住了祀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殷景仁拿到一个吏部侍郎,刘湛被刘义真调到中书省,担任中书舍人。
    高允因为被刘裕借走的关系刘义真并未帮他争取位置。
    只要等修订历法一事搞定,高允自然就有了坚实的政绩,没必要让刘义真在此时卖人情。
    王买德同样被刘义真调任中书省,任中书舍人。
    剩下的刘义真派系的人,也就是关中世家、北方世家的人还够不到中枢,刘义真想帮他们也能力有限,草草喂点边角料让他们自己爬去。
    此次的大赢家不是有着世家扶持的谢晦和王弘,而是苟到最后的徐羡之。
    对于这一点大家心中都有数。
    徐羡之现在代表的就是寒门利益。
    而刘裕一直在发展的就是“寒门掌机要”。
    这是原则问题,也是刘义真必须要守护的潜规则,徐羡之吃大头的原因是其背后的寒门,背后的刘裕。
    调解完成此次改革官制后,又一个人加入到中枢官员的商讨中。
    此人便是护军将军檀道济。
    徐羡之等人刘义真见的勤了,对于檀道济却是从未见过。
    对这位“成语大户”刘义真一直是仰慕已久,只不过因为二人身份的敏感,刘义真从未去找过檀道济,今天商议事情正是个机会。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卜集镇檀庄村)人,是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身形挺拔,和王镇恶那个关中老秦人有的一拼。
    檀道济不同于刘义真见过的王镇恶和朱龄石,他给刘义真的感觉就是翻版的徐羡之……
    都很苟……
    怪不得能写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愧是你。
    这莫非就是最早的“苟道流”武将?
    檀道济见到众人后亦是不冷不热的打招呼。
    他是武将,和徐羡之、谢晦这种中枢官员……要避嫌。
    唯有见到刘义真的时候檀道济眼前一亮:“秦王殿下恭安。”
    “孤安。”
    檀道济估计是知道了王镇恶求得兵书就是给刘义真,所以很自觉的把自己划分到刘义真派系,对刘义真态度和别人都不大一样。
    嗯,不但苟,而且还知道找个靠山苟……
    刘义真清清连续几天议事有些沙哑的嗓子和檀道济说明请他来的意图:“父皇希望制殿中将军拱卫皇都。但建康不同于中原,并无城墙,此次召檀将军来就是为了能共同商议禁军布防一事。”
    “原来如此……”
    对于分兵权檀道济没有半点不满。
    不亲自带领士卒是不会体验到刘裕在北府军中的威望的。
    莫说檀道济只是护军将军。
    就算他是大将军,没有刘裕的印符他也休想指挥一个禁军。
    这就是正儿八经打下天下的开国皇帝的绝对优势。
    军队始终在手上,其他人跳的再高都没用。
    要是李唐时期打天下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李世民别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怕是刚有动作就被军中将领绑了扔给李渊。
    现在见刘义真要调整禁军,檀道济当即帮着一起布局。
    或许正因为檀道济的苟,他对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立有着独到的见解。
    “秦王请看。”
    檀道济来到事先准备好的地图面前给刘义真演示。
    “秦王所说不错,建康布防不同于北方大城,其主要依靠城外各处军事要地相互协同布防。”
    “现在建康有内外两道防线。”
    “外面的防线分别是北面的白石垒、南边的新亭、西面的石头城以及东面的东府城。”
    “里面的防线则是石头城、朱雀街、东府城,北篱门一带。”
    檀道济不愧为青史留名的军事大家,他又给刘义真等人介绍了这些据点的意义以及效果,给人一种纵观全局的感触。
    “檀将军真乃兵家大才。”
    夸赞了檀道济一句后刘义真便说出自己的意图:
    “不如将禁军设为领军将军、中军将军、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巩固皇城,如此是为六军内军。
    “除此之外,还有前后左右四卫将军驻扎于白石垒、新亭、石头城、东府城。如此是为四军外军。”
    就和前汉的南北二军一样。
    必须要让禁军对立起来,这样才能睡觉睡的香。
    至于刘裕想设立的殿中将军,刘义真打算让他们巩固皇宫,算是给皇帝上最后一层保险。
    檀道济听后,从军事角度来讲……
    完全就是脱裤子放屁。
    但军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事。
    完成这一切,众人都有些心里憔悴。
    眼下还有最后一关。
    就是刘裕。
    他要是不同意,这些心血都是废纸罢了。

章节目录

刘宋汉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三林校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林校尉并收藏刘宋汉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