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训斥了王魁一番:“以后未经三司在你知府衙门同审不许私自斩杀罪人,更不许对君上和国母不敬,以后定要痛定思痛的改过。”
“臣知罪皇上斥责的对,臣请皇上责罚。”
皇帝想了一下,并象征性的说道:“为了让你有深刻的教训,对你罚俸半年算是处罚,这就退朝吧!”
反对的那些群臣,对皇帝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置也无可奈何。
清流们则高兴的觉得总算见识到,铁面无私的王魁惩奸除恶有多痛快了。
皇帝下了朝,皇后知道只是罚俸训斥一番而已,又不依不饶的找到皇上更加悲切的哭诉。
“皇上可怜我亲弟弟被斩首示众,王魁却轻飘飘的罚俸半年,这让臣妾情何以堪啊?”
“皇后朕知道天龙确实死的有些悲惨,可是他要是不作恶不害人,王魁怎样也不会依法判处最后落得这样下场。”
“呜呜!天龙的确是被那些刁奴拐带坏了,可是您当初是答应过我想办法他不死的,更没想到王魁目无君上的先斩后奏了,臣妾可以不恼皇上,可是绝对不会轻饶王魁。”
“都怪朕没思虑全面,让皇后你经受亲人死别的痛苦,这样你容朕一点儿时间想办法处罚王魁行不行?”
“谢皇上理解臣妾的痛苦,臣妾这就告退了。”
“好那皇后先回宫,等朕忙过这段时间就去看你。”
“你们几个好好伺候着多开解娘娘知道没?”
“遵旨,奴婢奴才一定会尽心尽力服侍皇后娘娘。”
皇帝哄皇后离开后叹了口气,想不出怎样才能不让皇后揪着王魁不放。
于是就又召见了范丞相,这个聪明的治世能臣早看透了皇帝的心意,一面圣就成了知心的旁听者。
“老臣参见皇上,不知您召见老臣有何示下?”
“范相快平身,朕现在正为皇后痛失亲弟的事情烦恼,她非要王魁受到严厉处罚不可,你看这事儿怎么办才好?”
“这个事的确不好办,皇上不如想个折中的办法,表面上重重的处罚一下,既让皇后娘娘解了气又让王魁避一避风头。”
“王魁是一个忠臣之士而且国舅的确有罪该杀,若是因为这个严惩了王魁,朕岂不是个无道昏君?这种事真不能做太为难了。”
范丞相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如同孔明在世:
“呵呵这有何难?把王魁再次派出京城,暗地担任钦差,在皇后和朝臣眼里就是贬斥出京。”
“这么做会不会寒了王魁的心?朕不能只为了皇后而委屈了忠心耿耿的良臣。”
“不会的,您只是把他的官职贬低几级也就是了,而且钦差权利也不会降低,王魁不是傻子,这种事儿他能理解皇上的用心良苦。”
“那就有劳范相,明天在朝会上和朕把这出戏演全了。”
这俩君臣商量好了又谈了一会儿其他方面的公事,才满意的放范丞相回去。
第二天早朝上,还没等皇帝和范丞相开始表演,惯会揪着一件事咄咄逼人的秦大人又开始参奏王魁,不该将国舅爷首级示众那么久,实在是太不顾及皇亲国戚们的心情了。
于是皇上和范大人将计就计,一个假装大发雷霆恼怒非常,一个也和秦大人一样表示了不满。
苏大人和其他清流们有些疑惑也不知所以,却没有和范大人一样表示不满,也没有主动替王魁求情。
那些权臣则还在穷追不舍,不住的要求皇帝对他治罪。
最后皇上表示接受群臣建议,直接下旨:“京兆尹知府王魁有负皇恩处事不当,过于狠辣无情,贬为偏远知县(具体哪县另行安排)。”
王魁此时并没有说罪臣领旨,而是说的“微臣领旨。”
这下那些对王魁有敌意的大臣,还有王公勋贵都对他投去鄙视的目光,更多是一些从心到外透露着痛快的表情。
权臣们都很满意这次对王魁的贬斥,觉得总算把他踢出京城了,甚至有人想着最好死在外面永远别回京。
就在王魁最后一个人往回走时,一个太监悄声说道:
“皇上口谕招王大人去问话。”
王魁直接跟着小太监前去,他其实很明白,此次得罪了皇后,就一定会有许多的麻烦等着自己。
可他并不后悔这么做,因为百姓们又少了一个这样的狠心恶霸欺辱,大家可以安居乐业就比什么都值得。
皇帝和未出宫的范丞相一起看到王魁,他一进去就行礼跪拜。
皇帝先上前一步赶忙扶起,接着一番安抚:
“爱卿受委屈了快起来平身,朕贬斥你是有原因的,这么做都是为了变相的保护你。”
王魁自然明白这是皇上对他的一番保护,但还是大智若愚的说:
“恕臣愚钝,这到底怎么回事?”
然后二人把计划的主意和他说明:“你只有出了京城,不管是皇后和朝臣才会不一直揪着这件事为难你,也只有离开京城才慢慢淡化这件事情。”
“微臣多谢皇上想的这样周全,不知具体派我到哪里去上任?”
“是这样,此时西北战事那边正好是战斗吃紧,你过去不仅能够监督一二更能助其一臂之力。”
“臣现在只是个小小的知县,不知道能帮多大的忙?”
“你名为知县,实际是朕亲封的钦差,这一道圣旨就可以给你许多助力。”
范丞相帮着皇帝继续忽悠:
“看看皇恩浩荡啊王大人,你一定要全力帮着皇上好好巡视一下西北的战况,得到消息最好快一些回奏。”
“此去西北路途遥远不知哪天还能再见,皇上保重龙体,臣遵旨谢主隆恩。”
“范大人也要保重身体,现在就算一一拜别了。”
皇帝和范大人也忙感动的把他拉起来:
“快起来别这么小儿女气儿了,你也要保重身体,一路上都要万分小心,别被宵小有机可乘。”
王魁答应着捧了圣旨就回到衙门,一边收拾行囊一边思索着下一步,想着看来一定要找一些人来充充门面了。
“臣知罪皇上斥责的对,臣请皇上责罚。”
皇帝想了一下,并象征性的说道:“为了让你有深刻的教训,对你罚俸半年算是处罚,这就退朝吧!”
反对的那些群臣,对皇帝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置也无可奈何。
清流们则高兴的觉得总算见识到,铁面无私的王魁惩奸除恶有多痛快了。
皇帝下了朝,皇后知道只是罚俸训斥一番而已,又不依不饶的找到皇上更加悲切的哭诉。
“皇上可怜我亲弟弟被斩首示众,王魁却轻飘飘的罚俸半年,这让臣妾情何以堪啊?”
“皇后朕知道天龙确实死的有些悲惨,可是他要是不作恶不害人,王魁怎样也不会依法判处最后落得这样下场。”
“呜呜!天龙的确是被那些刁奴拐带坏了,可是您当初是答应过我想办法他不死的,更没想到王魁目无君上的先斩后奏了,臣妾可以不恼皇上,可是绝对不会轻饶王魁。”
“都怪朕没思虑全面,让皇后你经受亲人死别的痛苦,这样你容朕一点儿时间想办法处罚王魁行不行?”
“谢皇上理解臣妾的痛苦,臣妾这就告退了。”
“好那皇后先回宫,等朕忙过这段时间就去看你。”
“你们几个好好伺候着多开解娘娘知道没?”
“遵旨,奴婢奴才一定会尽心尽力服侍皇后娘娘。”
皇帝哄皇后离开后叹了口气,想不出怎样才能不让皇后揪着王魁不放。
于是就又召见了范丞相,这个聪明的治世能臣早看透了皇帝的心意,一面圣就成了知心的旁听者。
“老臣参见皇上,不知您召见老臣有何示下?”
“范相快平身,朕现在正为皇后痛失亲弟的事情烦恼,她非要王魁受到严厉处罚不可,你看这事儿怎么办才好?”
“这个事的确不好办,皇上不如想个折中的办法,表面上重重的处罚一下,既让皇后娘娘解了气又让王魁避一避风头。”
“王魁是一个忠臣之士而且国舅的确有罪该杀,若是因为这个严惩了王魁,朕岂不是个无道昏君?这种事真不能做太为难了。”
范丞相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如同孔明在世:
“呵呵这有何难?把王魁再次派出京城,暗地担任钦差,在皇后和朝臣眼里就是贬斥出京。”
“这么做会不会寒了王魁的心?朕不能只为了皇后而委屈了忠心耿耿的良臣。”
“不会的,您只是把他的官职贬低几级也就是了,而且钦差权利也不会降低,王魁不是傻子,这种事儿他能理解皇上的用心良苦。”
“那就有劳范相,明天在朝会上和朕把这出戏演全了。”
这俩君臣商量好了又谈了一会儿其他方面的公事,才满意的放范丞相回去。
第二天早朝上,还没等皇帝和范丞相开始表演,惯会揪着一件事咄咄逼人的秦大人又开始参奏王魁,不该将国舅爷首级示众那么久,实在是太不顾及皇亲国戚们的心情了。
于是皇上和范大人将计就计,一个假装大发雷霆恼怒非常,一个也和秦大人一样表示了不满。
苏大人和其他清流们有些疑惑也不知所以,却没有和范大人一样表示不满,也没有主动替王魁求情。
那些权臣则还在穷追不舍,不住的要求皇帝对他治罪。
最后皇上表示接受群臣建议,直接下旨:“京兆尹知府王魁有负皇恩处事不当,过于狠辣无情,贬为偏远知县(具体哪县另行安排)。”
王魁此时并没有说罪臣领旨,而是说的“微臣领旨。”
这下那些对王魁有敌意的大臣,还有王公勋贵都对他投去鄙视的目光,更多是一些从心到外透露着痛快的表情。
权臣们都很满意这次对王魁的贬斥,觉得总算把他踢出京城了,甚至有人想着最好死在外面永远别回京。
就在王魁最后一个人往回走时,一个太监悄声说道:
“皇上口谕招王大人去问话。”
王魁直接跟着小太监前去,他其实很明白,此次得罪了皇后,就一定会有许多的麻烦等着自己。
可他并不后悔这么做,因为百姓们又少了一个这样的狠心恶霸欺辱,大家可以安居乐业就比什么都值得。
皇帝和未出宫的范丞相一起看到王魁,他一进去就行礼跪拜。
皇帝先上前一步赶忙扶起,接着一番安抚:
“爱卿受委屈了快起来平身,朕贬斥你是有原因的,这么做都是为了变相的保护你。”
王魁自然明白这是皇上对他的一番保护,但还是大智若愚的说:
“恕臣愚钝,这到底怎么回事?”
然后二人把计划的主意和他说明:“你只有出了京城,不管是皇后和朝臣才会不一直揪着这件事为难你,也只有离开京城才慢慢淡化这件事情。”
“微臣多谢皇上想的这样周全,不知具体派我到哪里去上任?”
“是这样,此时西北战事那边正好是战斗吃紧,你过去不仅能够监督一二更能助其一臂之力。”
“臣现在只是个小小的知县,不知道能帮多大的忙?”
“你名为知县,实际是朕亲封的钦差,这一道圣旨就可以给你许多助力。”
范丞相帮着皇帝继续忽悠:
“看看皇恩浩荡啊王大人,你一定要全力帮着皇上好好巡视一下西北的战况,得到消息最好快一些回奏。”
“此去西北路途遥远不知哪天还能再见,皇上保重龙体,臣遵旨谢主隆恩。”
“范大人也要保重身体,现在就算一一拜别了。”
皇帝和范大人也忙感动的把他拉起来:
“快起来别这么小儿女气儿了,你也要保重身体,一路上都要万分小心,别被宵小有机可乘。”
王魁答应着捧了圣旨就回到衙门,一边收拾行囊一边思索着下一步,想着看来一定要找一些人来充充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