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闹了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
赵行初二入部,初四就上了一道奏本,一是说要改行兵制,二十说归顺属国如今太自由,权力也太大,完完全全还是独立的部族王国,根本就不算是统归朝廷管理。
长此以往, 只怕是要生出大麻烦,后患无穷。
本来这也没什么。
他既然入了部中领差,人家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呢,他刚顶上来,要历练嘛,总得先找点事情做, 或是急着证明自己,又或者是证明给晋和帝和赵禹看。
这都无可厚非。
朝臣们也没觉得有什么。
毕竟只要晋和帝和赵禹不说什么,那赵行要做什么, 都随他的便,他们这些人才懒得插手多嘴呢,没得惹上一身的骚。
但是这个事儿不行。
兵部的人自己都不答应。
主要是改行兵马制不是个嘴上说说的事儿,那得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人力财力,况且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就不能成事儿。
别的都不说,单是一个财力,就卡在那儿了。
先前西北出事,朝廷还要昌平郡王府出钱,要郑家出力呢,国库空虚,实在是没银子啊。
至于说要重新调整什么归顺属国的管理制度,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这十几二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朝廷现在最大的归属部族那就是南苑。
南苑王能接受朝廷莫名其妙的变更这种管理制度吗?
朝廷是不是也还要分派人力去南苑驻扎镇守?
兵部又要额外多出多少工作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全都要考虑在内的。
总不能说赵行动动嘴皮动动手, 写一道奏本,他们这些人就得鞍前马后的跑断腿吧?
更何况就是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困难都不算困难,都可以克服,可是之前多少人,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
兵马制要改革,归顺部族的管理制度也有问题,从前兵部也好,吏部与户部都好,朝廷这么多官员,拿着俸禄不办事儿,就没有人发现这些都不合理,早就该改革了?
那不是就连晋和帝也一直放任着,听之任之吗?
于是就这么闹了起来。
朝廷上很快就分了三派。
以兵部尚书为首的持反对意见,认为赵行天马行空,还是年轻,历练不足,进验也不够,所以一上任,想着弄个大动作出来, 来证明他自己,丝毫不考虑这两件事情一旦敲定下来, 提上章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而以顾怀章也就是枢密使府为首的一派则是持赞同意见,倒称赞赵行是有政治谋略,眼光长远之类的。
余下的,便是以户部与吏部尚书为首的一派,持中立意见。
“我倒觉得好笑了,都是食君之禄,本该为君分忧,他们堂堂二品尚书,真遇上这种大事儿了,倒缩起来,看着人家在朝堂上打起来了,他们跟没事儿人一样?”
姜莞说起来都觉得来气,腮帮子气鼓鼓的:“难道等着哪一方压倒了另一方,他们再去做墙头草,反正哪边都不得罪,还落了个清净自在?
那要是这样,人人都跟他们似的这么去考虑,遇上事情也不想着为官家分担,朝廷成了什么样子了?”
她又诶的一声:“我听说连王尚书都站了队了,别看他上回因为我的事情跟二哥哥对着来,这次倒是一味的附和赞成,太极殿上跳出来帮着舅舅说话,底气十足,态度特别强硬呢。”
姜元徽揉着她发顶把她按回到官帽椅上去:“你别生气,安生坐着,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朝廷里的事情不就是这样吗?
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做出头鸟,免得惹上大麻烦。
而且我听二殿下他们的意思,其实户部与吏部两位尚书,并不是要做墙头草。
那是真的不想掺和这些。
其实你想想,上次西北出了灾情,户部哭穷说没钱,高尚书挨了多少的骂啊?
如今二殿下奏本所提的这两件事,哪一件不是要花银子的?
还有吏部——改行兵马制,那可不光是对兵部来说是大事儿,他们得拟定了方案,然后反复不停的去修改,之后还要监督着各地驻军进行改制。
对于吏部而言,也是一样的。”
姜莞怎么不知道呢?
可就算是按照三兄这种说法,那归根结底,户部和吏部也是不想麻烦。
户部还能说是实在没银子,为了目前朝廷所面临的境况考虑,那不参与其中都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不然跟着兵部一起,跳起脚来反对,两部尚书联手反对,就连晋和帝都要头疼很长一段时间的。
分析利弊,一句没钱,什么都有了。
这就是最大的理由,反对还不行?
所以最可恨的只有吏部。
纯粹是想要图个清静,不想等晋和帝真的点头同意了,吏部的日常工作一下子加大了。
但还得顾着名声和脸面呢,不能让晋和帝对他们印象变差,也不想得罪赵禹和赵行,所以不跟着兵部瞎胡闹,索性作壁上观,静观其变。
反正等到最后晋和帝真的做了决定,要是不同意,那正和了他们心意,要是同意了,那是天子心意,他们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照办,私下里骂赵行两句就算了,也不得罪人。
姜莞冷笑出声来:“要我说,这种人——”
“幺幺。”
姜元徽很适时的打断她的后话:“朝廷里的事,朝中重臣,你说那么多干什么?”
他眸中清澈一片,姜莞看着,不免在心下低低叹了口气:“行,我不说了,反正说得难听了,三兄也不爱听那些话,又觉得我议论朝政,没什么好处。
三兄就当我是替二哥哥抱打不平吧。”
姜元徽见她肯听话,才笑了笑,唇边的弧度并不算特别大,自然是笑意清浅的模样:“没事儿,二殿下入了朝,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况且我说句实心话,他才入部中三天,就上了这样的奏本,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事先他一定有心理准备,且多半是跟肃王殿下商议过,绝不是他一意孤行,自己拿定的主意,所以你也不用担心他会吃亏受气,横竖还有肃王殿下替他兜着底呢。”
原因也很简单。
赵行初二入部,初四就上了一道奏本,一是说要改行兵制,二十说归顺属国如今太自由,权力也太大,完完全全还是独立的部族王国,根本就不算是统归朝廷管理。
长此以往, 只怕是要生出大麻烦,后患无穷。
本来这也没什么。
他既然入了部中领差,人家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呢,他刚顶上来,要历练嘛,总得先找点事情做, 或是急着证明自己,又或者是证明给晋和帝和赵禹看。
这都无可厚非。
朝臣们也没觉得有什么。
毕竟只要晋和帝和赵禹不说什么,那赵行要做什么, 都随他的便,他们这些人才懒得插手多嘴呢,没得惹上一身的骚。
但是这个事儿不行。
兵部的人自己都不答应。
主要是改行兵马制不是个嘴上说说的事儿,那得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人力财力,况且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就不能成事儿。
别的都不说,单是一个财力,就卡在那儿了。
先前西北出事,朝廷还要昌平郡王府出钱,要郑家出力呢,国库空虚,实在是没银子啊。
至于说要重新调整什么归顺属国的管理制度,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这十几二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朝廷现在最大的归属部族那就是南苑。
南苑王能接受朝廷莫名其妙的变更这种管理制度吗?
朝廷是不是也还要分派人力去南苑驻扎镇守?
兵部又要额外多出多少工作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全都要考虑在内的。
总不能说赵行动动嘴皮动动手, 写一道奏本,他们这些人就得鞍前马后的跑断腿吧?
更何况就是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困难都不算困难,都可以克服,可是之前多少人,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
兵马制要改革,归顺部族的管理制度也有问题,从前兵部也好,吏部与户部都好,朝廷这么多官员,拿着俸禄不办事儿,就没有人发现这些都不合理,早就该改革了?
那不是就连晋和帝也一直放任着,听之任之吗?
于是就这么闹了起来。
朝廷上很快就分了三派。
以兵部尚书为首的持反对意见,认为赵行天马行空,还是年轻,历练不足,进验也不够,所以一上任,想着弄个大动作出来, 来证明他自己,丝毫不考虑这两件事情一旦敲定下来, 提上章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而以顾怀章也就是枢密使府为首的一派则是持赞同意见,倒称赞赵行是有政治谋略,眼光长远之类的。
余下的,便是以户部与吏部尚书为首的一派,持中立意见。
“我倒觉得好笑了,都是食君之禄,本该为君分忧,他们堂堂二品尚书,真遇上这种大事儿了,倒缩起来,看着人家在朝堂上打起来了,他们跟没事儿人一样?”
姜莞说起来都觉得来气,腮帮子气鼓鼓的:“难道等着哪一方压倒了另一方,他们再去做墙头草,反正哪边都不得罪,还落了个清净自在?
那要是这样,人人都跟他们似的这么去考虑,遇上事情也不想着为官家分担,朝廷成了什么样子了?”
她又诶的一声:“我听说连王尚书都站了队了,别看他上回因为我的事情跟二哥哥对着来,这次倒是一味的附和赞成,太极殿上跳出来帮着舅舅说话,底气十足,态度特别强硬呢。”
姜元徽揉着她发顶把她按回到官帽椅上去:“你别生气,安生坐着,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朝廷里的事情不就是这样吗?
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做出头鸟,免得惹上大麻烦。
而且我听二殿下他们的意思,其实户部与吏部两位尚书,并不是要做墙头草。
那是真的不想掺和这些。
其实你想想,上次西北出了灾情,户部哭穷说没钱,高尚书挨了多少的骂啊?
如今二殿下奏本所提的这两件事,哪一件不是要花银子的?
还有吏部——改行兵马制,那可不光是对兵部来说是大事儿,他们得拟定了方案,然后反复不停的去修改,之后还要监督着各地驻军进行改制。
对于吏部而言,也是一样的。”
姜莞怎么不知道呢?
可就算是按照三兄这种说法,那归根结底,户部和吏部也是不想麻烦。
户部还能说是实在没银子,为了目前朝廷所面临的境况考虑,那不参与其中都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不然跟着兵部一起,跳起脚来反对,两部尚书联手反对,就连晋和帝都要头疼很长一段时间的。
分析利弊,一句没钱,什么都有了。
这就是最大的理由,反对还不行?
所以最可恨的只有吏部。
纯粹是想要图个清静,不想等晋和帝真的点头同意了,吏部的日常工作一下子加大了。
但还得顾着名声和脸面呢,不能让晋和帝对他们印象变差,也不想得罪赵禹和赵行,所以不跟着兵部瞎胡闹,索性作壁上观,静观其变。
反正等到最后晋和帝真的做了决定,要是不同意,那正和了他们心意,要是同意了,那是天子心意,他们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照办,私下里骂赵行两句就算了,也不得罪人。
姜莞冷笑出声来:“要我说,这种人——”
“幺幺。”
姜元徽很适时的打断她的后话:“朝廷里的事,朝中重臣,你说那么多干什么?”
他眸中清澈一片,姜莞看着,不免在心下低低叹了口气:“行,我不说了,反正说得难听了,三兄也不爱听那些话,又觉得我议论朝政,没什么好处。
三兄就当我是替二哥哥抱打不平吧。”
姜元徽见她肯听话,才笑了笑,唇边的弧度并不算特别大,自然是笑意清浅的模样:“没事儿,二殿下入了朝,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况且我说句实心话,他才入部中三天,就上了这样的奏本,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事先他一定有心理准备,且多半是跟肃王殿下商议过,绝不是他一意孤行,自己拿定的主意,所以你也不用担心他会吃亏受气,横竖还有肃王殿下替他兜着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