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求票票!)
《芝加哥》开始造势了,一如既往的黎耀阳风格,先以小说率先打开市场,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情。
他的短篇小说在《纽约时报》连载,有克里斯这个自己人在,小说足足占据了一整个版面。
这部小说以一个新闻标题作为名字——《受害者死亡时女人在放爵士乐》,并以一个细节开头:
“在案发现场, 安南夫人的小公寓里,她用唱机反复听了两小时以上的一首名为《hula lou》的夏威夷情歌。”
故事以两桩血淋淋的凶杀案开场。
加特纳夫人的情人被发现死在了她的汽车里,凶器是一把留在现场的手枪,当人们在寓所里找到加特纳夫人时,染了死者鲜血的衣服就丢在地板上。
一个月后,年轻的安南夫人同样枪杀了自己的情夫,案发现场就是她的住所。
整篇小说以第三视角进行记述, 好像是一位针对两起案件的报道者。
而在结尾处,则不经意地描述比尤拉·安南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瘦削高挑,有着红棕色的短发”。
而在当天报纸最后一版封底图片页的右上角,刊登了一张朦胧的照片,虽然看不清脸,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美艳动人的倩影,就是比尤拉·安南。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后的一个月之内,比尤拉·安南的朦胧照片四次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版面,这个频率显然有些不同寻常。
同一时期,另一桩谋杀案的女主角贝尔瓦加特纳的背影照,也频频亮相纽约各大广告牌。
两个芝加哥女人用自己神秘的美貌征服了纽约的男人们。
大量来自崇拜者的求爱信件涌入哈德森剧院,他们以为这两个女人真实存在。
还有疯狂的求爱者将她们的照片并排刊登在版面最醒目的位置,还有人公开呼吁法官手下留情,因为“这样的甜心不应被杀死”。
该死,他们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在芝加哥真的发生了案件, 并已经进入公开审理阶段。
紧接着,在第二次连载中,直接描绘出庭审的场面,两个嫌犯颠三倒四的口供明显对她们不利。
比尤拉安南先是声称死者蓄意强女干,随后又承认是因为被对方威胁要甩了自己才起杀心。
再后来又声称自己当时已经怀有身孕,且对方和她同时想要拿到那把手枪,自己的行为纯属自卫。
而贝尔瓦加特纳则坚称,案发时自己已经喝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完全记不起来。
这两个女人各自找到了全芝加哥最优秀的律师。
比尤拉安南的律师w. w奥布莱恩,被称作“能替耶稣洗罪的人”。
他充分利用这位明星级女罪犯在容貌方面的优势,暗中操作为其组建了一个特殊的陪审团——全部为男性,年轻人偏多,且其中有四个单身汉。
最终,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比尤拉安南无罪。
随后,贝尔瓦加特纳也获得释放。
她的律师团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在法庭上安排了一个全男班底的陪审团。
在小说连载结束以后,克里斯亲自撰写了一篇报道,将这两起案件合并讨论!
他抨击这样的审判形同“时尚秀”, 化妆品成了女犯人的防卫武器, 衣服则帮助她们赢得同情,她们走出监狱的速度甚至比她们进大牢时还快。
小说还出了一篇番外, 在番外中,俨然已被塑造成明星的比尤拉安南,自从其走出监狱后新闻一直不断,她离婚又再婚,过着明星一般的生活。
可惜在她逃离绞刑架后的第四年,因罹患肺结核死在了一个春天。
而贝尔瓦加特纳的婚姻生活也曾因谋杀案而中断,但一年后她与丈夫二度复婚。
后来男方一度以女方虐待和酗酒为名再次提出离婚,随后又爆出女方再生婚外情,但这对夫妇并未真正分手。
两个女人的结局都不算完美,让人唏嘘不已。
不少小说的忠实粉丝向纽约时报发起抗议,要求作者更改结局,无论事件真实与否,两位甜心宝贝都值得更好的安排。
就在粉丝们无比激动,想要替两位甜心宝贝平反昭雪的时候,《芝加哥》在哈德森剧院隆重上映。
门票早就卖空了,大批小说粉丝得知比尤拉安南改头换面成了洛克茜哈特,贝尔瓦加特纳则被称为维尔玛凯莉,她们的辩护人化身为巧舌如簧且视财如命的律师比利弗林,而故事走向却与小说如出一辙时,他们疯了似的杀向剧院,想要将门票一扫而空,却发现压根儿没有他们施展发挥的空间。
该死的曼哈顿大老爷们,愚蠢的上流社会贵妇们,还我门票!
这是无数粉丝心中的呐喊,却没什么卵用,根本挡不住《芝加哥》如期上演。
轰动!轰动!轰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比起《歌剧魅影》的凄美和浪漫,《芝加哥》融入了所有底层人民最喜欢的因素——黑暗、xing感、华丽。
如果没看过小说,更不愿意费心思了解剧情的人来说,甚至可以用“时尚秀”来形容这场演出。
当然,这肯定不只是一场秀,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法律可以被金钱收买,舆论可以为美貌蛊惑,秩序可以因情欲坍塌。
而这一切的逻辑根基,则是这个时代的黑暗,以及人们对娱乐性的消费。
试想一下,如果这不是一部杜撰的小说,现实中的比尤拉和贝尔瓦会从崇拜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同情吗?
或许,人们只是在新闻报道和司法审讯这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下,肆无忌惮地消费着香艳的肉体和刺激的故事。剧中的洛克茜和维尔玛也是如此,她们固然是名义上的主人公,其实却不具备推动情节的能力,只能听从弗林律师的任意摆布。
因此,故事的内核实际上早就确立了。
当然,作为一部歌舞剧,不应该只有黑色,还应该有足够抓住观众眼球的东西,比如白皙光洁的大腿,比如突然滑落的裙子。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出色的歌舞剧,不仅让哈德森剧院重塑辉煌,也让黎耀阳的声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芝加哥》开始造势了,一如既往的黎耀阳风格,先以小说率先打开市场,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情。
他的短篇小说在《纽约时报》连载,有克里斯这个自己人在,小说足足占据了一整个版面。
这部小说以一个新闻标题作为名字——《受害者死亡时女人在放爵士乐》,并以一个细节开头:
“在案发现场, 安南夫人的小公寓里,她用唱机反复听了两小时以上的一首名为《hula lou》的夏威夷情歌。”
故事以两桩血淋淋的凶杀案开场。
加特纳夫人的情人被发现死在了她的汽车里,凶器是一把留在现场的手枪,当人们在寓所里找到加特纳夫人时,染了死者鲜血的衣服就丢在地板上。
一个月后,年轻的安南夫人同样枪杀了自己的情夫,案发现场就是她的住所。
整篇小说以第三视角进行记述, 好像是一位针对两起案件的报道者。
而在结尾处,则不经意地描述比尤拉·安南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瘦削高挑,有着红棕色的短发”。
而在当天报纸最后一版封底图片页的右上角,刊登了一张朦胧的照片,虽然看不清脸,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美艳动人的倩影,就是比尤拉·安南。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后的一个月之内,比尤拉·安南的朦胧照片四次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版面,这个频率显然有些不同寻常。
同一时期,另一桩谋杀案的女主角贝尔瓦加特纳的背影照,也频频亮相纽约各大广告牌。
两个芝加哥女人用自己神秘的美貌征服了纽约的男人们。
大量来自崇拜者的求爱信件涌入哈德森剧院,他们以为这两个女人真实存在。
还有疯狂的求爱者将她们的照片并排刊登在版面最醒目的位置,还有人公开呼吁法官手下留情,因为“这样的甜心不应被杀死”。
该死,他们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在芝加哥真的发生了案件, 并已经进入公开审理阶段。
紧接着,在第二次连载中,直接描绘出庭审的场面,两个嫌犯颠三倒四的口供明显对她们不利。
比尤拉安南先是声称死者蓄意强女干,随后又承认是因为被对方威胁要甩了自己才起杀心。
再后来又声称自己当时已经怀有身孕,且对方和她同时想要拿到那把手枪,自己的行为纯属自卫。
而贝尔瓦加特纳则坚称,案发时自己已经喝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完全记不起来。
这两个女人各自找到了全芝加哥最优秀的律师。
比尤拉安南的律师w. w奥布莱恩,被称作“能替耶稣洗罪的人”。
他充分利用这位明星级女罪犯在容貌方面的优势,暗中操作为其组建了一个特殊的陪审团——全部为男性,年轻人偏多,且其中有四个单身汉。
最终,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比尤拉安南无罪。
随后,贝尔瓦加特纳也获得释放。
她的律师团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在法庭上安排了一个全男班底的陪审团。
在小说连载结束以后,克里斯亲自撰写了一篇报道,将这两起案件合并讨论!
他抨击这样的审判形同“时尚秀”, 化妆品成了女犯人的防卫武器, 衣服则帮助她们赢得同情,她们走出监狱的速度甚至比她们进大牢时还快。
小说还出了一篇番外, 在番外中,俨然已被塑造成明星的比尤拉安南,自从其走出监狱后新闻一直不断,她离婚又再婚,过着明星一般的生活。
可惜在她逃离绞刑架后的第四年,因罹患肺结核死在了一个春天。
而贝尔瓦加特纳的婚姻生活也曾因谋杀案而中断,但一年后她与丈夫二度复婚。
后来男方一度以女方虐待和酗酒为名再次提出离婚,随后又爆出女方再生婚外情,但这对夫妇并未真正分手。
两个女人的结局都不算完美,让人唏嘘不已。
不少小说的忠实粉丝向纽约时报发起抗议,要求作者更改结局,无论事件真实与否,两位甜心宝贝都值得更好的安排。
就在粉丝们无比激动,想要替两位甜心宝贝平反昭雪的时候,《芝加哥》在哈德森剧院隆重上映。
门票早就卖空了,大批小说粉丝得知比尤拉安南改头换面成了洛克茜哈特,贝尔瓦加特纳则被称为维尔玛凯莉,她们的辩护人化身为巧舌如簧且视财如命的律师比利弗林,而故事走向却与小说如出一辙时,他们疯了似的杀向剧院,想要将门票一扫而空,却发现压根儿没有他们施展发挥的空间。
该死的曼哈顿大老爷们,愚蠢的上流社会贵妇们,还我门票!
这是无数粉丝心中的呐喊,却没什么卵用,根本挡不住《芝加哥》如期上演。
轰动!轰动!轰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比起《歌剧魅影》的凄美和浪漫,《芝加哥》融入了所有底层人民最喜欢的因素——黑暗、xing感、华丽。
如果没看过小说,更不愿意费心思了解剧情的人来说,甚至可以用“时尚秀”来形容这场演出。
当然,这肯定不只是一场秀,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法律可以被金钱收买,舆论可以为美貌蛊惑,秩序可以因情欲坍塌。
而这一切的逻辑根基,则是这个时代的黑暗,以及人们对娱乐性的消费。
试想一下,如果这不是一部杜撰的小说,现实中的比尤拉和贝尔瓦会从崇拜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同情吗?
或许,人们只是在新闻报道和司法审讯这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下,肆无忌惮地消费着香艳的肉体和刺激的故事。剧中的洛克茜和维尔玛也是如此,她们固然是名义上的主人公,其实却不具备推动情节的能力,只能听从弗林律师的任意摆布。
因此,故事的内核实际上早就确立了。
当然,作为一部歌舞剧,不应该只有黑色,还应该有足够抓住观众眼球的东西,比如白皙光洁的大腿,比如突然滑落的裙子。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出色的歌舞剧,不仅让哈德森剧院重塑辉煌,也让黎耀阳的声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