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146.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第145章 146.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文锋和张志成回到“定远号”的文锋内舱,张志成果然带来了最新的情报。
张志成说到,一个多月以来,他清查了东方基地的人员状况,选取了有外语、社交和情报特长的人员共计二百余人,经过了速成训练,形成了“东研部”的骨干力量,已经通过李志雄的贸易舰队登陆福州,再分赴日本、朝鲜和南亚各地。大家在当地开办商行和贸易公司,购买地产酒肆店铺,初步建立了以商贸为掩护的核心情报网,正在逐步开枝散叶。目前,日军在东亚的进展情况是东研部情报搜集的重点。据报,日军陆军部队已经占领朝鲜全境,并突破鸭绿江防线,正在向辽东半岛进发。张志成判断,东北清军主力崩溃在即,预计日军将在新年前后达成战役目的。
同时张志成补充道,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超勇号”巡洋舰重伤沉没,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主力巡洋舰被我方击沉;“赤城”、“西京丸”两艘老式防护巡洋舰被北洋水师击沉,日军旗舰“松岛号”遭到北洋水师重创。海战结果北洋水师大胜,朝廷下旨嘉奖。但战后北洋水师一直在旅顺口基地内,没有主动出战扩大战果,日军陆战部队后勤畅通,攻击顺利。
听了张志成的情报和分析,文锋陷入了沉思,看来自己的东方舰队助力北洋水师在大东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斗成果并未影响到历史上日军陆上部队的进展。北洋水师依然选择保守的被动保船防御策略。这样下去的结果,日军很可能还是会攻占辽东,逼迫清庭议和,达到其战略目的。历史大势依然没有彻底扭转。
文锋想,这也许就是时空穿越这种异常状态的历史局限性和必然性吧。
虽然历史大势难以扭转,但文锋眼前自己的生存问题却是火烧眉毛,一刻也不能耽误。想到这里,文锋对张志成这一个多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他尽快完善情报网络建设,考虑信息传递保密载体,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已经相互铺设的有线电报网,以常规方式隐蔽传递信息。另外,选取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员组成特别行动小组,练习狙击、爆破、格斗和暗杀技术。同时,专门拨付白银10万两,让东研部派人在欧洲购置2000吨快速蒸汽商船一艘,搭载快艇两艘,船籍注册在英国,作为自身活动之用。这项购置工作,文锋嘱咐让美国人史密斯一并参与,看看他的能力和忠诚度。
对于以常规方式隐蔽传递信息方式,文锋和张志成商定,以东方基地独有的《科学概述》为索引,以阿拉伯数字方式确定页、行、字,从而获得完整信息。比如通过民用电报发明码072105,就是代表《科学概述》第7页21行第5个字,这样每6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逐个查找连成情报内容。没有《科学概述》的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破解代码内容的。这一点,其实是文锋受到现代谍战电视剧《潜伏》的启发想出来的办法。让张志成赞叹不已。
在这险恶乱世之中,各种招数都得考虑。
张志成走后,文锋反复考虑张志成带来的信息。历史上《马关条约》的签定是在1895年4月。也就是说,在这之后,日本就可能腾出手来,军事势力南下几乎已成定局,到时候东方基地正好横在日本南面,日军如鲠在喉,必然全力来攻。因此,留给自己的时间最多不过六个月。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强化东方基地和冲绳本岛防御固然必要,可是一味防守是打不垮敌人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要依靠先进的颠覆性技术装备,先敌下手,主动进攻,打掉日军南下的资本和念头。于是,文锋思来想去,这种装备还真有,那就是一次大战投入战场的海战刺客——潜艇!
其实在9月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文锋提出抓紧研制的重点装备项目就已经包括了制造潜艇的关键技术:鱼雷、柴油机、充电蓄电池和声呐,再加上东方基地已有的电机、光学观察仪器、压缩空气和雷达技术,潜艇的制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接下来的一个月,文锋和佛朗带着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潜艇的设计和论证之中。终于在12月初拿出了详细设计图纸。
这型潜艇文锋命名为“东方1型”攻击型潜艇,全艇水滴型结构,直接对标原苏联“基洛”级静音型常规柴电动力潜艇,只不过尺寸上小了一号。全艇水面排水量1500吨,水下排水量1800吨,装备新研制的533毫米口径蒸汽瓦斯鱼雷20枚。设计水面航速20公里每小时,水下航速15公里每小时。在水面航行时,采用四台正在研发的“佛朗五型”低速船用柴油机,驱动单具螺旋桨,并可以给位于艇身底部的100组银锌蓄电池充电;在水下航行时,采用蓄电池组驱动“佛朗六型”船用电机带动螺旋桨。潜艇设计潜深100米,采用10千米每小时航速时水下航行时间24小时。全艇编制艇员70人,自持力60昼夜。
文锋考虑,从设计数据来看,“东方1型”艇和原版“基洛”型潜艇相比,要落后一大截,不过就算是这样,以东方基地现有的研发和制造力量,也非常地吃力。好在有自己的军事知识做储备,可以省去总体构型论证、艇型流体力学分析、关键设备结构等一系列基础科学研究。比如蓄电池材料选择,就用不着做上千次的对比分析,文锋直接告诉佛朗用银锌结构,从而实现跨越式进步。
但有几样关键设备,文锋和佛朗还是很揪心的:一是柴油机,目前只完成了理论设计和模型试运行,正式样机制造还得至少一个月,而且也不知道李志雄负责购置的柴油何时能到位。第二就是鱼雷发射系统,这个需要用压缩空气反复试验,为此佛朗让程意在冲绳本岛南侧建了一个固定式的海上试验场,测试水下鱼雷发射管。第三是声呐设备,没有声呐,潜艇就是聋子和瞎子,这是必须要解决的核心设备。以目前条件,只能先造两个相对粗糙的样机,一个是主动探测模式,一个是被动侦听模式。第四就是压载水柜的进水排水控制和升降舵操作,这关乎全艇安危,丝毫不可大意。
对于以上关键设备,再加上可升降的潜望镜,文锋都一一划出原理图。但原理图和实际设备根本就是两回事,中间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复试验。这就要依靠佛朗团队的科研技术人员了。
好在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连轴转,所有人坚信一个道理,这样的拼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东方基地的生存,因为几年来无数战例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本章完)
文锋和张志成回到“定远号”的文锋内舱,张志成果然带来了最新的情报。
张志成说到,一个多月以来,他清查了东方基地的人员状况,选取了有外语、社交和情报特长的人员共计二百余人,经过了速成训练,形成了“东研部”的骨干力量,已经通过李志雄的贸易舰队登陆福州,再分赴日本、朝鲜和南亚各地。大家在当地开办商行和贸易公司,购买地产酒肆店铺,初步建立了以商贸为掩护的核心情报网,正在逐步开枝散叶。目前,日军在东亚的进展情况是东研部情报搜集的重点。据报,日军陆军部队已经占领朝鲜全境,并突破鸭绿江防线,正在向辽东半岛进发。张志成判断,东北清军主力崩溃在即,预计日军将在新年前后达成战役目的。
同时张志成补充道,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超勇号”巡洋舰重伤沉没,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主力巡洋舰被我方击沉;“赤城”、“西京丸”两艘老式防护巡洋舰被北洋水师击沉,日军旗舰“松岛号”遭到北洋水师重创。海战结果北洋水师大胜,朝廷下旨嘉奖。但战后北洋水师一直在旅顺口基地内,没有主动出战扩大战果,日军陆战部队后勤畅通,攻击顺利。
听了张志成的情报和分析,文锋陷入了沉思,看来自己的东方舰队助力北洋水师在大东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斗成果并未影响到历史上日军陆上部队的进展。北洋水师依然选择保守的被动保船防御策略。这样下去的结果,日军很可能还是会攻占辽东,逼迫清庭议和,达到其战略目的。历史大势依然没有彻底扭转。
文锋想,这也许就是时空穿越这种异常状态的历史局限性和必然性吧。
虽然历史大势难以扭转,但文锋眼前自己的生存问题却是火烧眉毛,一刻也不能耽误。想到这里,文锋对张志成这一个多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他尽快完善情报网络建设,考虑信息传递保密载体,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已经相互铺设的有线电报网,以常规方式隐蔽传递信息。另外,选取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员组成特别行动小组,练习狙击、爆破、格斗和暗杀技术。同时,专门拨付白银10万两,让东研部派人在欧洲购置2000吨快速蒸汽商船一艘,搭载快艇两艘,船籍注册在英国,作为自身活动之用。这项购置工作,文锋嘱咐让美国人史密斯一并参与,看看他的能力和忠诚度。
对于以常规方式隐蔽传递信息方式,文锋和张志成商定,以东方基地独有的《科学概述》为索引,以阿拉伯数字方式确定页、行、字,从而获得完整信息。比如通过民用电报发明码072105,就是代表《科学概述》第7页21行第5个字,这样每6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逐个查找连成情报内容。没有《科学概述》的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破解代码内容的。这一点,其实是文锋受到现代谍战电视剧《潜伏》的启发想出来的办法。让张志成赞叹不已。
在这险恶乱世之中,各种招数都得考虑。
张志成走后,文锋反复考虑张志成带来的信息。历史上《马关条约》的签定是在1895年4月。也就是说,在这之后,日本就可能腾出手来,军事势力南下几乎已成定局,到时候东方基地正好横在日本南面,日军如鲠在喉,必然全力来攻。因此,留给自己的时间最多不过六个月。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强化东方基地和冲绳本岛防御固然必要,可是一味防守是打不垮敌人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要依靠先进的颠覆性技术装备,先敌下手,主动进攻,打掉日军南下的资本和念头。于是,文锋思来想去,这种装备还真有,那就是一次大战投入战场的海战刺客——潜艇!
其实在9月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文锋提出抓紧研制的重点装备项目就已经包括了制造潜艇的关键技术:鱼雷、柴油机、充电蓄电池和声呐,再加上东方基地已有的电机、光学观察仪器、压缩空气和雷达技术,潜艇的制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接下来的一个月,文锋和佛朗带着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潜艇的设计和论证之中。终于在12月初拿出了详细设计图纸。
这型潜艇文锋命名为“东方1型”攻击型潜艇,全艇水滴型结构,直接对标原苏联“基洛”级静音型常规柴电动力潜艇,只不过尺寸上小了一号。全艇水面排水量1500吨,水下排水量1800吨,装备新研制的533毫米口径蒸汽瓦斯鱼雷20枚。设计水面航速20公里每小时,水下航速15公里每小时。在水面航行时,采用四台正在研发的“佛朗五型”低速船用柴油机,驱动单具螺旋桨,并可以给位于艇身底部的100组银锌蓄电池充电;在水下航行时,采用蓄电池组驱动“佛朗六型”船用电机带动螺旋桨。潜艇设计潜深100米,采用10千米每小时航速时水下航行时间24小时。全艇编制艇员70人,自持力60昼夜。
文锋考虑,从设计数据来看,“东方1型”艇和原版“基洛”型潜艇相比,要落后一大截,不过就算是这样,以东方基地现有的研发和制造力量,也非常地吃力。好在有自己的军事知识做储备,可以省去总体构型论证、艇型流体力学分析、关键设备结构等一系列基础科学研究。比如蓄电池材料选择,就用不着做上千次的对比分析,文锋直接告诉佛朗用银锌结构,从而实现跨越式进步。
但有几样关键设备,文锋和佛朗还是很揪心的:一是柴油机,目前只完成了理论设计和模型试运行,正式样机制造还得至少一个月,而且也不知道李志雄负责购置的柴油何时能到位。第二就是鱼雷发射系统,这个需要用压缩空气反复试验,为此佛朗让程意在冲绳本岛南侧建了一个固定式的海上试验场,测试水下鱼雷发射管。第三是声呐设备,没有声呐,潜艇就是聋子和瞎子,这是必须要解决的核心设备。以目前条件,只能先造两个相对粗糙的样机,一个是主动探测模式,一个是被动侦听模式。第四就是压载水柜的进水排水控制和升降舵操作,这关乎全艇安危,丝毫不可大意。
对于以上关键设备,再加上可升降的潜望镜,文锋都一一划出原理图。但原理图和实际设备根本就是两回事,中间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复试验。这就要依靠佛朗团队的科研技术人员了。
好在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连轴转,所有人坚信一个道理,这样的拼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东方基地的生存,因为几年来无数战例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