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唆二舅何苗趁机将奉车都尉董旻从河南尹府扫地出门,这可谓是让刘辩去除了心中一块心病。
毕竟在历史上,正是吴匡与董旻二人‘默契’地联手除掉了何苗。
吴匡杀何苗,是因为何苗厌恶他,吴匡自忖无法像在何进身边时那样成为何苗的得宠之人,与其就这么淡出权力层,还不如杀掉何苗,投奔袁绍或袁术——在他看来,只要何进、何苗一死,汉室朝廷理所当然就是由袁氏把持。
而董旻作为董卓的亲弟弟,他暗怀鬼胎的程度毫不亚于吴匡,不过他想的却不是袁氏,而是他兄长董卓。
于是他倒戈一击,借吴匡那‘何苗勾结宦官、害死亲兄’为罪名,与后者默契地杀死何苗,同时立刻派人通知兄长。
当时董卓就驻军在长安——事实上,连郑泰都劝何进,称董卓野心勃勃,不宜参与铲除宦官这种大事,但袁绍却竭力劝说何进召董卓进京,原因很简单,董卓在向何进示好的同时,也没忘向袁氏示好,使袁绍误以为董卓是己方的助力。
事实证明袁绍太过于刚愎自负,二何死后,雒阳大乱,董卓在弟弟董旻的提醒与催促下迅速从长安赶到雒阳,坐享渔利,窃取了一切,汉家刘氏以及宦官、何氏、袁氏四方皆输,董卓一人独赢。
但凡吴匡当时遇到的不是董旻,而是一个忠于何氏、忠于何苗的部将,历史说不定就会改写。
正因为如此,刘辩一直暗中视董旻为何苗手下的一颗毒瘤,重视程度毫不亚于何进身边的毒瘤袁绍,如今有机会将董旻扫地出门,刘辩自然心中欢喜。
而比他更欢喜的,无疑就是骠骑将军董重。
他私下与族弟董承商议:“今二何不知因何生隙,或许我等可以拉拢何苗?”
董承听罢十分无语,心说何苗就算真的与其兄何进发生了什么龃龉,也不至于联合政敌危害自己兄长吧?
然而董重却不知怎么很有信心,对董承说道:“弟不知,何苗本姓朱,与何苗虽有兄弟之名,实则异父异母……”
董承刚被董重拉来,不欲惹族兄不快,再考虑到试试也无妨,遂表示赞同。
于是,董重便派心腹私下解除何苗。
结果不言而喻,他派出的心腹见到何苗后刚透露来意,却被何苗厉声喝退。
事后何苗将这件事告诉刘辩,刘辩也对董重的脑回路感到有点无语——何苗就算不是真的何家人,与何进的关系也谈不上太亲近,可他与其母舞阳君、其妹何皇后的感情却做不得假,董重为何会以为能策反何苗?
再者,别说现如今刘辩与何苗的关系,就算是历史上,何苗也不会帮着外人去对付自己的亲外甥啊。
这种人不帮衬帮衬,肯定要被袁绍收拾掉。
思忖片刻,刘辩秘密召见尚书常侍渠穆,将事情简单说了一遍,旋即叮嘱后者:“……我怕董重恼羞成怒,对我二舅不利,若果真如此,你要明确提醒他,他再怎么针对我二舅,也不可能罢免我二舅的官职,只会激怒我二舅;再者,当前他的敌人是袁氏,只要削减袁氏几人的权柄,便能断大将军一臂。”
“臣遵命。”渠穆领命而去。
事实证明被刘辩料中,董重拉拢何苗不成,果然恼羞成怒,在永乐宫聚集董承、孙璋、渠穆几人私下商议,商议如何报复何苗。
值得一提的是,但凡被委派作为奸细的人,除非意志坚定,否则往往都会暗自将双方逐一对比,倘若被刺探的一方各种条件都优于己方,奸细倒戈也未尝不可能。
但看着恼羞成怒的董重,渠穆却生不起丝毫要背叛的想法。
在他看来,董氏这一枝在各种方面都差史侯太远了,尤其是董重与刘辩本人的对比,越与董重几人相处,渠穆便越发能看出双方的差距。
牢记刘辩叮嘱的他,正色劝阻道:“二何生隙,乃是天大的好事,骠骑何必因为何苗不愿背叛何进而恼恨他呢?骠骑莫要忘了,何苗纵使不与何进亲近,可他终归是何皇后的兄长,史侯的舅舅,他再怎么样也不会心向董侯啊。”
在旁的董承挑了下眉——这正是当日他想说的。
见董重面色稍霁,渠穆继续劝说道:“当务之急是针对袁氏,若能削弱袁氏权柄,相当于断何进一臂,何苗若与其兄生隙,袖手旁观,这是天大的好事啊,何必再得罪他?”
董重点点头,随即问计于渠穆:“我原先拉拢何苗,本意是叫他暗命丁原放缓剿贼之事,借机将孟益的军队留在河东,使朝中无力赴汝南平叛,然何苗拒绝与我亲善,如之奈何?”
渠穆早就得到了刘辩的授计,闻言笑着说道:“骠骑糊涂了,此事为何要找何苗?找董旻啊。……据咱家所知,前两日何进宴席朝中士人,不曾想董旻竟在宴席中质疑何苗,抱怨何苗不该赞同史侯之意,使丁原取代其兄董卓为河东太守。……目前河东仍有不少董卓的旧部在丁原麾下参与围剿白波贼,观董旻的态度便可知,这些人必然也对此事大为不满,骠骑只需暗中派人拉拢董旻,许下承诺,挑唆董旻联系河东的董卓旧部,叫他们故意怠慢剿贼,何必借何苗、丁原之手?”
“常侍高见啊!”
董重大为叹服,连带着董承与孙璋等人也对渠穆另眼相看。
“不敢。”
渠穆低头拱手故作谦逊,实则为了掩饰心中对这些人的轻蔑。
一群被史侯持为棋子却不自知的蠢货!
此后两日,董重几人密切关注着何进、何苗、董旻三方,得知何苗竟驳回何进的要求,坚决拒绝恢复董旻的官职,董重心中大喜,暗命族弟董承去接触董旻。
正好此时董旻也心闷,他没想到何苗因他抱怨了两句就撸了他的官职,更没想到何苗态度坚决,连何进的命令也不服从,以至于他好好的奉车都尉,如今却只能沦落为大将军府的闲散人员。
这一日,就在他在城内酒肆买醉时,董承找上了他,亲热地呼为兄长。
董旻姓董,董承也姓董,只不过一个出自陇西郡,一个来自河间郡,但董字却是同一个,再加上董承有意亲近,双方很快就变得熟络。
期间,董承自然也不忘暗示董旻:“我兄骠骑,对贵兄失却河东太守之职亦颇感愤恨,一个十岁小儿,有何资格在庙堂指手画脚?既然何进无法使令兄恢复原职,董校尉何不劝说令兄投奔太后,一同辅佐董侯呢?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我等才是自家人啊。”
还别说,董旻对何进无法令何苗就范亦感到颇为不满,对董承的拉拢也颇为心动,可一对比何、董双方的势力差距,他就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然,他并未回绝董承,而是说得十分含糊——毕竟,说不定日后就有用到董重的地方呢?
董承也猜到了这一点,并不在意董旻的搪塞,低声将来意告知董旻,即让河东的董卓旧部故意拖累丁原。
一听这话董旻就意识到,董重等人还真的在针对袁氏,但这与他兄弟又有何关系呢?
尤其是在董承许诺会竭力恢复他兄弟二人原来官职的情况下。
于是,二人私下达成默契,董承回去向董重覆命,而董旻一方面写信给兄长董卓,一方面写信给兄长的女婿牛辅,令其故意拖累丁原。
说实话,以牛辅为首的董卓旧部,当前在丁原帐下听用,本来就不尽心,如今得到了董旻的授意,他愈发放肆,丁原叫他去剿敌,他就拖拖拉拉地带着军卒随便找一个山头搜寻一番,白耗十几日,结果自然连个白波贼的影子都没看到。
如此明目张胆,丁原麾下又不是傻子,岂会看不到?
这不,丁原麾下部将张辽、张杨二人就看在眼里。
别看二人都姓张,张辽乃是出自并州雁门郡马邑的士族,而张杨则是出身并州云中郡的士族,前者为豪族,后者为寒门,但论勇武果敢,二人却不相上下,乃是丁原麾下最得宠的部将。
可即便张辽、张杨皆劝丁原重惩牛辅,丁原也没有听从,摇头说道:“河东太守本是董卓,是史侯厌恶董卓,强迫大将军将我二人互调,据我所知,大将军多次为此事指责何尹,若我处罚牛辅,董卓的旧部必然向大将军告状,介时何尹的处境必然愈发为难。”
张辽、张杨二人无奈,只能作罢,老老实实率军去讨贼。
好在中郎将孟益不敢介入朝中的明争暗斗,既然灵帝派他来讨贼,那么他就安心讨贼。
丁原、张辽、张杨得到孟益这股生力军,声势大涨。
期间,前长沙太守王匡被调到河内担任太守,作为何进的下属,袁绍的好友,王匡上任后自然也尽心协助河东征讨白波贼,使丁原方又得一股强援。
在两股强援相助下,纵使牛辅这支董卓旧部故意怠慢战机,局势也逐渐朝着对朝廷军有利的一面发展。
六月十一日,丁原、孟益、王匡三军于河东临汾一带汇军,合四万军队,围剿白波谷。
白波军首领郭泰率张奉、韩暹、李乐、胡才等人奋力抵抗,却抵不住张辽、张扬、黄盖三员猛将的攻势。
双方厮杀数日,白波军颓败,逃入白波谷内,试图借该山谷的复杂地形抵挡官军。
毕竟在历史上,正是吴匡与董旻二人‘默契’地联手除掉了何苗。
吴匡杀何苗,是因为何苗厌恶他,吴匡自忖无法像在何进身边时那样成为何苗的得宠之人,与其就这么淡出权力层,还不如杀掉何苗,投奔袁绍或袁术——在他看来,只要何进、何苗一死,汉室朝廷理所当然就是由袁氏把持。
而董旻作为董卓的亲弟弟,他暗怀鬼胎的程度毫不亚于吴匡,不过他想的却不是袁氏,而是他兄长董卓。
于是他倒戈一击,借吴匡那‘何苗勾结宦官、害死亲兄’为罪名,与后者默契地杀死何苗,同时立刻派人通知兄长。
当时董卓就驻军在长安——事实上,连郑泰都劝何进,称董卓野心勃勃,不宜参与铲除宦官这种大事,但袁绍却竭力劝说何进召董卓进京,原因很简单,董卓在向何进示好的同时,也没忘向袁氏示好,使袁绍误以为董卓是己方的助力。
事实证明袁绍太过于刚愎自负,二何死后,雒阳大乱,董卓在弟弟董旻的提醒与催促下迅速从长安赶到雒阳,坐享渔利,窃取了一切,汉家刘氏以及宦官、何氏、袁氏四方皆输,董卓一人独赢。
但凡吴匡当时遇到的不是董旻,而是一个忠于何氏、忠于何苗的部将,历史说不定就会改写。
正因为如此,刘辩一直暗中视董旻为何苗手下的一颗毒瘤,重视程度毫不亚于何进身边的毒瘤袁绍,如今有机会将董旻扫地出门,刘辩自然心中欢喜。
而比他更欢喜的,无疑就是骠骑将军董重。
他私下与族弟董承商议:“今二何不知因何生隙,或许我等可以拉拢何苗?”
董承听罢十分无语,心说何苗就算真的与其兄何进发生了什么龃龉,也不至于联合政敌危害自己兄长吧?
然而董重却不知怎么很有信心,对董承说道:“弟不知,何苗本姓朱,与何苗虽有兄弟之名,实则异父异母……”
董承刚被董重拉来,不欲惹族兄不快,再考虑到试试也无妨,遂表示赞同。
于是,董重便派心腹私下解除何苗。
结果不言而喻,他派出的心腹见到何苗后刚透露来意,却被何苗厉声喝退。
事后何苗将这件事告诉刘辩,刘辩也对董重的脑回路感到有点无语——何苗就算不是真的何家人,与何进的关系也谈不上太亲近,可他与其母舞阳君、其妹何皇后的感情却做不得假,董重为何会以为能策反何苗?
再者,别说现如今刘辩与何苗的关系,就算是历史上,何苗也不会帮着外人去对付自己的亲外甥啊。
这种人不帮衬帮衬,肯定要被袁绍收拾掉。
思忖片刻,刘辩秘密召见尚书常侍渠穆,将事情简单说了一遍,旋即叮嘱后者:“……我怕董重恼羞成怒,对我二舅不利,若果真如此,你要明确提醒他,他再怎么针对我二舅,也不可能罢免我二舅的官职,只会激怒我二舅;再者,当前他的敌人是袁氏,只要削减袁氏几人的权柄,便能断大将军一臂。”
“臣遵命。”渠穆领命而去。
事实证明被刘辩料中,董重拉拢何苗不成,果然恼羞成怒,在永乐宫聚集董承、孙璋、渠穆几人私下商议,商议如何报复何苗。
值得一提的是,但凡被委派作为奸细的人,除非意志坚定,否则往往都会暗自将双方逐一对比,倘若被刺探的一方各种条件都优于己方,奸细倒戈也未尝不可能。
但看着恼羞成怒的董重,渠穆却生不起丝毫要背叛的想法。
在他看来,董氏这一枝在各种方面都差史侯太远了,尤其是董重与刘辩本人的对比,越与董重几人相处,渠穆便越发能看出双方的差距。
牢记刘辩叮嘱的他,正色劝阻道:“二何生隙,乃是天大的好事,骠骑何必因为何苗不愿背叛何进而恼恨他呢?骠骑莫要忘了,何苗纵使不与何进亲近,可他终归是何皇后的兄长,史侯的舅舅,他再怎么样也不会心向董侯啊。”
在旁的董承挑了下眉——这正是当日他想说的。
见董重面色稍霁,渠穆继续劝说道:“当务之急是针对袁氏,若能削弱袁氏权柄,相当于断何进一臂,何苗若与其兄生隙,袖手旁观,这是天大的好事啊,何必再得罪他?”
董重点点头,随即问计于渠穆:“我原先拉拢何苗,本意是叫他暗命丁原放缓剿贼之事,借机将孟益的军队留在河东,使朝中无力赴汝南平叛,然何苗拒绝与我亲善,如之奈何?”
渠穆早就得到了刘辩的授计,闻言笑着说道:“骠骑糊涂了,此事为何要找何苗?找董旻啊。……据咱家所知,前两日何进宴席朝中士人,不曾想董旻竟在宴席中质疑何苗,抱怨何苗不该赞同史侯之意,使丁原取代其兄董卓为河东太守。……目前河东仍有不少董卓的旧部在丁原麾下参与围剿白波贼,观董旻的态度便可知,这些人必然也对此事大为不满,骠骑只需暗中派人拉拢董旻,许下承诺,挑唆董旻联系河东的董卓旧部,叫他们故意怠慢剿贼,何必借何苗、丁原之手?”
“常侍高见啊!”
董重大为叹服,连带着董承与孙璋等人也对渠穆另眼相看。
“不敢。”
渠穆低头拱手故作谦逊,实则为了掩饰心中对这些人的轻蔑。
一群被史侯持为棋子却不自知的蠢货!
此后两日,董重几人密切关注着何进、何苗、董旻三方,得知何苗竟驳回何进的要求,坚决拒绝恢复董旻的官职,董重心中大喜,暗命族弟董承去接触董旻。
正好此时董旻也心闷,他没想到何苗因他抱怨了两句就撸了他的官职,更没想到何苗态度坚决,连何进的命令也不服从,以至于他好好的奉车都尉,如今却只能沦落为大将军府的闲散人员。
这一日,就在他在城内酒肆买醉时,董承找上了他,亲热地呼为兄长。
董旻姓董,董承也姓董,只不过一个出自陇西郡,一个来自河间郡,但董字却是同一个,再加上董承有意亲近,双方很快就变得熟络。
期间,董承自然也不忘暗示董旻:“我兄骠骑,对贵兄失却河东太守之职亦颇感愤恨,一个十岁小儿,有何资格在庙堂指手画脚?既然何进无法使令兄恢复原职,董校尉何不劝说令兄投奔太后,一同辅佐董侯呢?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我等才是自家人啊。”
还别说,董旻对何进无法令何苗就范亦感到颇为不满,对董承的拉拢也颇为心动,可一对比何、董双方的势力差距,他就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然,他并未回绝董承,而是说得十分含糊——毕竟,说不定日后就有用到董重的地方呢?
董承也猜到了这一点,并不在意董旻的搪塞,低声将来意告知董旻,即让河东的董卓旧部故意拖累丁原。
一听这话董旻就意识到,董重等人还真的在针对袁氏,但这与他兄弟又有何关系呢?
尤其是在董承许诺会竭力恢复他兄弟二人原来官职的情况下。
于是,二人私下达成默契,董承回去向董重覆命,而董旻一方面写信给兄长董卓,一方面写信给兄长的女婿牛辅,令其故意拖累丁原。
说实话,以牛辅为首的董卓旧部,当前在丁原帐下听用,本来就不尽心,如今得到了董旻的授意,他愈发放肆,丁原叫他去剿敌,他就拖拖拉拉地带着军卒随便找一个山头搜寻一番,白耗十几日,结果自然连个白波贼的影子都没看到。
如此明目张胆,丁原麾下又不是傻子,岂会看不到?
这不,丁原麾下部将张辽、张杨二人就看在眼里。
别看二人都姓张,张辽乃是出自并州雁门郡马邑的士族,而张杨则是出身并州云中郡的士族,前者为豪族,后者为寒门,但论勇武果敢,二人却不相上下,乃是丁原麾下最得宠的部将。
可即便张辽、张杨皆劝丁原重惩牛辅,丁原也没有听从,摇头说道:“河东太守本是董卓,是史侯厌恶董卓,强迫大将军将我二人互调,据我所知,大将军多次为此事指责何尹,若我处罚牛辅,董卓的旧部必然向大将军告状,介时何尹的处境必然愈发为难。”
张辽、张杨二人无奈,只能作罢,老老实实率军去讨贼。
好在中郎将孟益不敢介入朝中的明争暗斗,既然灵帝派他来讨贼,那么他就安心讨贼。
丁原、张辽、张杨得到孟益这股生力军,声势大涨。
期间,前长沙太守王匡被调到河内担任太守,作为何进的下属,袁绍的好友,王匡上任后自然也尽心协助河东征讨白波贼,使丁原方又得一股强援。
在两股强援相助下,纵使牛辅这支董卓旧部故意怠慢战机,局势也逐渐朝着对朝廷军有利的一面发展。
六月十一日,丁原、孟益、王匡三军于河东临汾一带汇军,合四万军队,围剿白波谷。
白波军首领郭泰率张奉、韩暹、李乐、胡才等人奋力抵抗,却抵不住张辽、张扬、黄盖三员猛将的攻势。
双方厮杀数日,白波军颓败,逃入白波谷内,试图借该山谷的复杂地形抵挡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