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施奕文真的不是为了故意冷落赵南星等人,毕竟,就他的本意来说,这些人用好了是能派上大用场的,包括这些人的子弟。
为啥?
明末的大科学家有几个人不是士人?
东林党嘛……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明末的士人可不是清末的士人,对科学持抵触情绪,甚至他们对科学远远大于对经书的兴趣。
早在正德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了文化的繁荣,与此同时读书人竭尽全力想要冲破八股禁锢,社会文化发展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在随后百年的大明,士人圈是什么模样?按照钱谦益的说法,也就是那位水太凉所言:“正嘉年间,士以通经为迂;万历之季,士以读书为讳!”。
换句话来说,就是从正德、嘉靖朝开始,读书人居然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甚至发展到了读书人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广泛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儒生跑得很偏,看不起八股的他们,经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也就是背背参考资料应付科举,还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研究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不屑与迂腐书生为伍。晚明会什么会诞生那么多科学家,说白了,就是因为跑偏的儒生太多。
被流放到北港的有多少儒生跑偏了?
施奕文尚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港这边已经被他给带偏了,就像现在施奕文已经在厂子里呆了足足半个月。
堂堂的宣慰使,如此不务正业的一心扑在工匠活上,这……与当朝的皇帝倒有点儿像。
为啥一心扑在这上面?
就是在和织布机较劲。
“线断了……”
“快停机!”
又一次,随着工匠的喊声。水力传动带通过离合器停止了传动,织布机再次停止了工作。
“纱线又断了?”
看着断裂的纱线,施奕文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其实早在京城的时候,他就特意了解过国内的棉布市场,而他意外的发现,现在北方——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市场上消费的棉布绝大多数都来自江南,来自南直隶。现在的北方,包括西南,既没有成规模的棉花种植业,也没有棉纺织业,甚至就连百姓也不会纺棉纱、织棉布。
其实,棉纺织业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从南到北传播,因为棉花本身就是热带作物,向北方的传播需要一个驯化过程,直到万历年间,山东等地才有成片的棉花种植业,至于棉纱纺织,直到天启年间,才有一些南直隶籍的官员,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教授,传播棉纱纺织技术。直到百年之后,本地土布才取代包括大名鼎鼎的松江布在内的南直隶棉布。
而现在,大明本土的纺织市场是南直隶棉布一家独大,当然了利润也是极其丰厚的,每年仅仅只是京城一地,就会从南直隶购买价值数百万两的棉布。而且大明的棉布还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不但远销到东南亚、印度等地,甚至还通过大帆船航线远销美洲,至于欧洲,也是大明棉布的市场。
唯一的问题是,供不应求!
毕竟,大明的棉布是要优先供应本土,剩下的才出口啊!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施奕文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于是乎,发展棉纺织业,就成了他为北港制定的“工业发展计划”的核心,人还没回到北港,就研究出了新式纺纱机,其实也就是借鉴了“珍妮机”的原理,就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一下子就能纺出更多的纱了。
有了在京城对纺纱机进行充分的研究,从作为工科狗的施奕文,回到北港的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十六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六倍,而且经过多次改进后,非但可以使用水力传动,而且可以带动的二十四个竖直纱锭。
纱线产量的提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织布产量,除了引进“飞梭”技术提高布匹产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入水力织布,“飞梭”加水力,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大杀器。
相比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的“飞梭”,水力织布机的技术更为困难,而最困难的是什么?
就是纱线容易断裂。
“又断了……”
站在织布机的面前,施奕文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见状李南安就在一旁安慰道,
“大人,其实,咱们有了飞梭,织布的产量已经提高了不下三倍,再加上纱线的成本也低于南直,咱们的棉布,利润至少比南直布多三成,也不必急于一时,毕竟,眼下,咱们这边也是刚开始种棉花……”
李南安是施奕文从南直隶寻来的工匠,他最擅长制造各种纱机、织布机,就像历史上那些官员引进南直隶的棉纺织技术一样,首先就是引进工匠,建立传习所教授当地工匠造纱机、织布机,同时教授当地的妇人纺纱织线。
不过在施奕文这,他所要的可不是那种男耕女织或者由旧式织布机累积而成的“工场”,而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并不仅仅是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利润更高,最重要的是,现代工厂可以吸纳大量的工人。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只有这样的工业化生产才能够催生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变革。
要不然不过也就是原始的手工业而已。
“没种出棉花可以买,眼下,最重要的是把织布机、纺纱机都造出来,然后大规模的纺出纱线,织出棉布,那怕就是坯布……市场也是很大的!只要把断线的毛病去掉,剩下的也就简单了。”
突然一旁有一个工匠自言自语道。
“其实,既然这纱线容易断,那咱为什么不用粗线呢?反正百姓更喜欢穿粗布!用粗线织粗布不就行了。”
为啥?
明末的大科学家有几个人不是士人?
东林党嘛……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明末的士人可不是清末的士人,对科学持抵触情绪,甚至他们对科学远远大于对经书的兴趣。
早在正德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了文化的繁荣,与此同时读书人竭尽全力想要冲破八股禁锢,社会文化发展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在随后百年的大明,士人圈是什么模样?按照钱谦益的说法,也就是那位水太凉所言:“正嘉年间,士以通经为迂;万历之季,士以读书为讳!”。
换句话来说,就是从正德、嘉靖朝开始,读书人居然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甚至发展到了读书人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广泛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儒生跑得很偏,看不起八股的他们,经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也就是背背参考资料应付科举,还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研究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不屑与迂腐书生为伍。晚明会什么会诞生那么多科学家,说白了,就是因为跑偏的儒生太多。
被流放到北港的有多少儒生跑偏了?
施奕文尚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港这边已经被他给带偏了,就像现在施奕文已经在厂子里呆了足足半个月。
堂堂的宣慰使,如此不务正业的一心扑在工匠活上,这……与当朝的皇帝倒有点儿像。
为啥一心扑在这上面?
就是在和织布机较劲。
“线断了……”
“快停机!”
又一次,随着工匠的喊声。水力传动带通过离合器停止了传动,织布机再次停止了工作。
“纱线又断了?”
看着断裂的纱线,施奕文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其实早在京城的时候,他就特意了解过国内的棉布市场,而他意外的发现,现在北方——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市场上消费的棉布绝大多数都来自江南,来自南直隶。现在的北方,包括西南,既没有成规模的棉花种植业,也没有棉纺织业,甚至就连百姓也不会纺棉纱、织棉布。
其实,棉纺织业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从南到北传播,因为棉花本身就是热带作物,向北方的传播需要一个驯化过程,直到万历年间,山东等地才有成片的棉花种植业,至于棉纱纺织,直到天启年间,才有一些南直隶籍的官员,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教授,传播棉纱纺织技术。直到百年之后,本地土布才取代包括大名鼎鼎的松江布在内的南直隶棉布。
而现在,大明本土的纺织市场是南直隶棉布一家独大,当然了利润也是极其丰厚的,每年仅仅只是京城一地,就会从南直隶购买价值数百万两的棉布。而且大明的棉布还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不但远销到东南亚、印度等地,甚至还通过大帆船航线远销美洲,至于欧洲,也是大明棉布的市场。
唯一的问题是,供不应求!
毕竟,大明的棉布是要优先供应本土,剩下的才出口啊!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施奕文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于是乎,发展棉纺织业,就成了他为北港制定的“工业发展计划”的核心,人还没回到北港,就研究出了新式纺纱机,其实也就是借鉴了“珍妮机”的原理,就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一下子就能纺出更多的纱了。
有了在京城对纺纱机进行充分的研究,从作为工科狗的施奕文,回到北港的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十六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六倍,而且经过多次改进后,非但可以使用水力传动,而且可以带动的二十四个竖直纱锭。
纱线产量的提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织布产量,除了引进“飞梭”技术提高布匹产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入水力织布,“飞梭”加水力,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大杀器。
相比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的“飞梭”,水力织布机的技术更为困难,而最困难的是什么?
就是纱线容易断裂。
“又断了……”
站在织布机的面前,施奕文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见状李南安就在一旁安慰道,
“大人,其实,咱们有了飞梭,织布的产量已经提高了不下三倍,再加上纱线的成本也低于南直,咱们的棉布,利润至少比南直布多三成,也不必急于一时,毕竟,眼下,咱们这边也是刚开始种棉花……”
李南安是施奕文从南直隶寻来的工匠,他最擅长制造各种纱机、织布机,就像历史上那些官员引进南直隶的棉纺织技术一样,首先就是引进工匠,建立传习所教授当地工匠造纱机、织布机,同时教授当地的妇人纺纱织线。
不过在施奕文这,他所要的可不是那种男耕女织或者由旧式织布机累积而成的“工场”,而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并不仅仅是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利润更高,最重要的是,现代工厂可以吸纳大量的工人。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只有这样的工业化生产才能够催生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变革。
要不然不过也就是原始的手工业而已。
“没种出棉花可以买,眼下,最重要的是把织布机、纺纱机都造出来,然后大规模的纺出纱线,织出棉布,那怕就是坯布……市场也是很大的!只要把断线的毛病去掉,剩下的也就简单了。”
突然一旁有一个工匠自言自语道。
“其实,既然这纱线容易断,那咱为什么不用粗线呢?反正百姓更喜欢穿粗布!用粗线织粗布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