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之后,李东阳跟着朱厚照来到存心殿,才有机会单独跟皇上在一起。
这一次来,自然是就重大事情,来请示皇上的。
“这是兵部的方略,这是户部的方略,两家争执不下,还请皇上裁决。”
李东阳带来的,是关于兵部和户部关于如何处理河套地区局势的不同方案。
从永乐之后,河套地区就被瓦剌、鞑靼等不断渗透,逐渐被蒙古人占据。因为比较靠近南方,气候和水草条件比北方好,所以蒙古人就占据不走,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基地。
失去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不仅让大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马供应地,还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陷入了危险境地。在大明的北方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蒙古人随时可以从那里南下,进入大明腹地。
以前几代皇帝,也试图把蒙古人从河套驱逐出去。采用“搜套”战术,跟蒙古人作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整体上蒙古人占据优势。直到现在,还是蒙古的土默特部占据河套地区。
土默特部是瓦剌的一支,目前已经臣服于小王子。所以,河套地区可以算作是小王子的地盘。
兵部的方案,是继续采取以前的搜套战术,把蒙古人驱逐出去。
这个方案,受到了户部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花钱太多,财政上承担不起。
户部的意见,有其道理。
按照兵部的方案,需要大量增兵,而且需要跟蒙古人反复争夺,付出一定的伤亡。
后勤供应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供应十来万大军,需要五六十万人提供后勤支持。
由于当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产出非常有限,这几十万人的后勤供应,都得从内地出。钱自然也都需要朝廷出,当地根本就拿不出钱来。
时间一长,财政上支持不了,整个西北防线,就会崩溃。那些后勤人员长年为军队服务,已经是半军半民的民兵,都是靠着朝廷的军费维持生存。
如果朝廷没有钱给西北输血,这些民兵就可能起来造反。
李东阳分析到这里,朱厚照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后来的驿卒李自成,不就是陕西人么?张献忠似乎也是。
这两人,似乎都是为朝廷西北军服务的,后来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李东阳现在所担忧的,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人起义的根源。
如此说来,两人起义,大明灭亡,似乎从现在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户部的意见是防守,措施就是修筑长城、边墙和城堡。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一是以前兵部实行搜套战略,但是始终也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即使一时战胜,把蒙古人赶走,但是用不了多久,又回来了。
在那里屯田,没有军队保护,也不可行。想不让蒙古人来,就得保存大量军队防守。军队少了不管用,集中大军决战,蒙古人又不来。深入草原,后勤供应不上,还容易被各个击破。
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修筑工事防守。
对于户部的方案,兵部坚决反对。说是西北自然条件恶劣,修建防御工事需要的材料和人工,也是个巨大的消耗。
在沙漠和草原上修筑长城和边墙,地基不牢,不仅很容易被破坏,寿命也不长,用不了几年。
与其把钱用在防御工事上,还不如跟蒙古人死磕。
兵部的意见,得到了总制陕西等地军务的杨一清等边将的支持。
边将们原来的意见,也是以防守为主。朱厚照到宣府之后,招来了九边的边将们开会,表达了对九边消极避战的强烈不满,把边将们训了个狗血喷头。
回去之后,杨一清等人一改以前的消极态度,准备对鞑靼等采取积极进攻行动。
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兵部的支持。
户部的反对意见,得到了陕西地方的支持。
双方各自说自己的道理,指责对方的不足。多次沟通,也不能统一意见。李东阳、王鳌、谢迁三个大学士,也意见不一。
“双方各持己见,争吵不休,只好请皇上裁决。”
“争吵不休,互相指责,也算是好事。起码知道做事了,也能发现各自的不足。”
“皇上究竟赞成哪一家?”
“朕都不赞成。”
都不赞成?
“难道皇上另有方略?”
“跟朕过来。”
朱厚照来到地图前面,用教鞭指着地图上的河套地方。
“兵部和户部的方略,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只把着眼点放在河套之地。”
“想彻底战胜鞑靼,就要从整个北方草原和整个蒙古着眼,制定一个整体方略。”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彻底清除整个北方游牧势力的威胁。这包括鞑靼和其他另外的部族,而不仅仅是鞑靼或者瓦剌。否则的话,今天打一个胜仗,斩首几百人,明天斩首几百人。过些天他们又来了。”
“瓦剌衰落,鞑靼崛起。鞑靼衰落,土默特崛起。或者是朵颜,或者是兀良哈,或者再加上女真和西域各个势力,不胜其烦,无止无休。”
“如此下去,大明就陷入了无限深渊。被他们不断放血,拖得筋疲力尽,始终不得安宁,无暇发展。一旦遇上天灾、瘟疫、动乱,大明立刻面临生死危机。”
“若想避免如此境地,只有两条路。一是将他们赶尽杀绝,永除后患。”
“皇上,若是集中全力,倾巢而出,拼死一战,或许能重伤鞑靼。但是若想赶尽杀绝,恐怕不易。他们打不过,就会远遁,再想找到他们,恐怕不易。”
“所以,还有第二条路,那就是将他们驱赶出去。”
“驱赶到何处?”
“向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不会去,只能向西。”
“再往西,就是土默特、哈密、西域的叶尔羌,亦力把里、哈萨克汗国等地。这些地方,也必定不愿意接纳他们。”
李东阳猛然醒悟。
“皇上的意思是,让他们自相残杀?”
能让他们自相残杀,当然最好,可是怎么才能做得到?
目前连对付一个鞑靼,都非常吃力,怎么可能让那些草原铁骑乖乖地听咱们的话,向西推进?
这一次来,自然是就重大事情,来请示皇上的。
“这是兵部的方略,这是户部的方略,两家争执不下,还请皇上裁决。”
李东阳带来的,是关于兵部和户部关于如何处理河套地区局势的不同方案。
从永乐之后,河套地区就被瓦剌、鞑靼等不断渗透,逐渐被蒙古人占据。因为比较靠近南方,气候和水草条件比北方好,所以蒙古人就占据不走,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基地。
失去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不仅让大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马供应地,还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陷入了危险境地。在大明的北方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蒙古人随时可以从那里南下,进入大明腹地。
以前几代皇帝,也试图把蒙古人从河套驱逐出去。采用“搜套”战术,跟蒙古人作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整体上蒙古人占据优势。直到现在,还是蒙古的土默特部占据河套地区。
土默特部是瓦剌的一支,目前已经臣服于小王子。所以,河套地区可以算作是小王子的地盘。
兵部的方案,是继续采取以前的搜套战术,把蒙古人驱逐出去。
这个方案,受到了户部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花钱太多,财政上承担不起。
户部的意见,有其道理。
按照兵部的方案,需要大量增兵,而且需要跟蒙古人反复争夺,付出一定的伤亡。
后勤供应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供应十来万大军,需要五六十万人提供后勤支持。
由于当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产出非常有限,这几十万人的后勤供应,都得从内地出。钱自然也都需要朝廷出,当地根本就拿不出钱来。
时间一长,财政上支持不了,整个西北防线,就会崩溃。那些后勤人员长年为军队服务,已经是半军半民的民兵,都是靠着朝廷的军费维持生存。
如果朝廷没有钱给西北输血,这些民兵就可能起来造反。
李东阳分析到这里,朱厚照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后来的驿卒李自成,不就是陕西人么?张献忠似乎也是。
这两人,似乎都是为朝廷西北军服务的,后来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李东阳现在所担忧的,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人起义的根源。
如此说来,两人起义,大明灭亡,似乎从现在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户部的意见是防守,措施就是修筑长城、边墙和城堡。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一是以前兵部实行搜套战略,但是始终也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即使一时战胜,把蒙古人赶走,但是用不了多久,又回来了。
在那里屯田,没有军队保护,也不可行。想不让蒙古人来,就得保存大量军队防守。军队少了不管用,集中大军决战,蒙古人又不来。深入草原,后勤供应不上,还容易被各个击破。
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修筑工事防守。
对于户部的方案,兵部坚决反对。说是西北自然条件恶劣,修建防御工事需要的材料和人工,也是个巨大的消耗。
在沙漠和草原上修筑长城和边墙,地基不牢,不仅很容易被破坏,寿命也不长,用不了几年。
与其把钱用在防御工事上,还不如跟蒙古人死磕。
兵部的意见,得到了总制陕西等地军务的杨一清等边将的支持。
边将们原来的意见,也是以防守为主。朱厚照到宣府之后,招来了九边的边将们开会,表达了对九边消极避战的强烈不满,把边将们训了个狗血喷头。
回去之后,杨一清等人一改以前的消极态度,准备对鞑靼等采取积极进攻行动。
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兵部的支持。
户部的反对意见,得到了陕西地方的支持。
双方各自说自己的道理,指责对方的不足。多次沟通,也不能统一意见。李东阳、王鳌、谢迁三个大学士,也意见不一。
“双方各持己见,争吵不休,只好请皇上裁决。”
“争吵不休,互相指责,也算是好事。起码知道做事了,也能发现各自的不足。”
“皇上究竟赞成哪一家?”
“朕都不赞成。”
都不赞成?
“难道皇上另有方略?”
“跟朕过来。”
朱厚照来到地图前面,用教鞭指着地图上的河套地方。
“兵部和户部的方略,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只把着眼点放在河套之地。”
“想彻底战胜鞑靼,就要从整个北方草原和整个蒙古着眼,制定一个整体方略。”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彻底清除整个北方游牧势力的威胁。这包括鞑靼和其他另外的部族,而不仅仅是鞑靼或者瓦剌。否则的话,今天打一个胜仗,斩首几百人,明天斩首几百人。过些天他们又来了。”
“瓦剌衰落,鞑靼崛起。鞑靼衰落,土默特崛起。或者是朵颜,或者是兀良哈,或者再加上女真和西域各个势力,不胜其烦,无止无休。”
“如此下去,大明就陷入了无限深渊。被他们不断放血,拖得筋疲力尽,始终不得安宁,无暇发展。一旦遇上天灾、瘟疫、动乱,大明立刻面临生死危机。”
“若想避免如此境地,只有两条路。一是将他们赶尽杀绝,永除后患。”
“皇上,若是集中全力,倾巢而出,拼死一战,或许能重伤鞑靼。但是若想赶尽杀绝,恐怕不易。他们打不过,就会远遁,再想找到他们,恐怕不易。”
“所以,还有第二条路,那就是将他们驱赶出去。”
“驱赶到何处?”
“向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不会去,只能向西。”
“再往西,就是土默特、哈密、西域的叶尔羌,亦力把里、哈萨克汗国等地。这些地方,也必定不愿意接纳他们。”
李东阳猛然醒悟。
“皇上的意思是,让他们自相残杀?”
能让他们自相残杀,当然最好,可是怎么才能做得到?
目前连对付一个鞑靼,都非常吃力,怎么可能让那些草原铁骑乖乖地听咱们的话,向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