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大义所归
第68章 大义所归
“魏将军,我们都知道,昏君不许你们出兵!”
“你们是擅自发兵,昏君必然会断你们的粮草!”
“魏将军,这些粮食你们带着吧!”
“对,你们带着吧!”
......
......
百姓们纷纷呼喊着,魏文通是说什么都不愿意收这些粮食,但是百姓们却是非给不可。
“乡亲们,你们可是小瞧鱼大都督了!”
“鱼大都督麾下的军队,是自给自足,东海之滨的这些个州城府县的赋税,是先给我等充做军粮之后,才会运到帝都去!”
“她女帝就是在怎么不满,也断不了鱼大都督的军粮,乡亲们,你们放心吧!”
“咱们的粮食充足,不会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的!”魏文通拍着胸脯,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魏将军,这仗不知要打多久,粮食多点不怕,就怕军粮不足啊!”
“您还是带上吧,带上吧!”
听着魏文通说的振振有词,这些百姓倒是相信了一些。但是,却说什么还是让魏文通把粮食收下。
就在这个时候,为首的乡老顿了顿拐棍,缓缓开口说道:“魏将军,这些粮食您就收下吧,就算你们不缺粮,但是,难保秦王哪里不缺粮啊!”
“实话不瞒您说,这些粮食您就是不带走,俺们也吃不完!”
“您看到没有,今个来这里的,那都是老的老,小的小,不是年轻人不来,而是年轻人都走了!”
“小崽子们都去秦川投军了,走的匆忙,没带多少东西。家里,现在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老老少少了!”
“我们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又能吃多少粮食。”
“这些粮食你们带着,算是帮俺们带给秦王,别让前线的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啊!”
乡老这番话说完之后,魏文通可就没有理由在拒绝了。
魏文通对于秦川的情况并不了解,他这三十万大军倒是不缺粮,但是,前些缺不缺粮,他还真不知道。
魏文通思量一番之后,这才开口说道:“既然如此,这些粮食我就捎带给秦王!”
“但是,我也有一个要求,大家今个带来的粮食,我只给大家捎带一半,其余的,大家伙在带回去。”
魏文通猜到了,这些百姓必然把家里大部分的粮食都拿来了。自个要是把粮食全带走,那么这些百姓肯定日子不好过。
乡老看了看魏文通,魏文通的面色很坚定。
乡老又看了看百姓,百姓的面色也很坚定。
“这样......”
“这样,老朽做个主,六成,魏将军捎带走六成的粮食!”
“至于这些牲口,牛留下耕地,其余的魏将军带走!”乡老拍板钉钉道。
魏文通手下的押粮官,眼含热泪的从百姓手中接过这些尚且带着余温的粮食。
他们要将这些饱含百姓心意的粮食带到前线,亲手交给秦王。
将粮食收起来之后,魏文通郑重承诺道:“今日,我魏文通发誓,不破妖蛮,誓不还乡!”
“若不破妖蛮,必血染沙场!”
“不破妖蛮,誓不还乡!”
“不破妖蛮,血染沙场!”
......
.....
三十万将士齐声高喝,这一刻,民心所向!
蔑视人心者,必为民所灭!
此刻,女帝的所作所为,已经为大嬴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秦川,渭水河畔的一处小村落。
这个村落名为赵家村,因为村里八成的人家姓赵而得名。
前日,前方的告急文书已经以布告的形式贴在了村口。
整个秦国,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都得前往玉门关抵御妖蛮。
官府已经腾不出人手来监督了,前往玉门关抵御妖族,完全只能靠百姓自觉。
在看到告急文书之后,整个村子里的男丁都自发的赶赴前线。
在村头最靠东边有一户人家,这家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这家的儿子小时候得异人传授了一套枪法,自个勤加练习,在加上天赋异禀,还真就连出了名堂。
由于此人一杆银枪枪出如龙,因此,被村长赐字子龙。
姓赵,大名一个信字。
“儿啊,这两日你精神恍惚,可是有什么心事?”卧榻之上,卧床多年的妇人问道。
老妇人早就已经病入膏肓了,若是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早就没命了!
全靠着儿子每日渡送真元,这才勉强的吊着一口气。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子龙却是多年如一日的伺候着母亲。
“啊!”
“没有,我哪里有什么心事啊!”子龙一边煎药,一边摇头否定道。
然而,信义之人,哪里会说什么瞎话。
更莫说,知子莫若母,自己的孩子,说瞎话,又岂能骗的了自己。
老妇人知道,儿子定然是有什么心事,而且,是不便让自己知道的心思。
老妇人卧病在床,多年没有出去走走了,天暖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被抬出来,在院落当中晒晒太阳。
“儿啊,这些日子怎的都是你一人前去打猎?”老妇人试探着问道。
由于自家儿子是村里最厉害的那个,所以,村里的人打猎,都会叫着他!
而且,打猎回来,经过自家门口的时候,也都会进来坐坐。
可是这些日子,已经许久没人来了!
“娘!”
“官府前些日子不是在修运河吗?修河赚的银钱不少,所以,大家都外出修河了!”青年说罢,耳朵通红。
很明显,这是谎话。
但是,妇人却没有多问,因为,她明白,问也问不出什么。
却已经能够断定,儿子瞒着自己的事情,必然与这件事有关!
给母亲喂完药之后,青年提起银枪,说道:“娘,我去打猎了!”
“去吧,去吧!”妇人拜了拜手道。
正午时分。
屋外。
“你追不到我......”
“快点。”
......
.....
屋外,传来一阵阵儿童嬉闹的声音。
老妇人用尽力气,朝着外面喊道:“丫头,你过来一下!”
“丫头......”
屋外的女孩好像听到了喊声,停止了嬉闹。
没多时,一个丫头和两个小子一蹦一跳的进了屋里。
“二奶奶。”
“二奶奶。”
三个孩子连声喊道,很懂礼貌的样子。
村里都姓赵,大家多少沾些亲戚,因此,几个孩童都称呼老妇为二奶奶。
(本章完)
“魏将军,我们都知道,昏君不许你们出兵!”
“你们是擅自发兵,昏君必然会断你们的粮草!”
“魏将军,这些粮食你们带着吧!”
“对,你们带着吧!”
......
......
百姓们纷纷呼喊着,魏文通是说什么都不愿意收这些粮食,但是百姓们却是非给不可。
“乡亲们,你们可是小瞧鱼大都督了!”
“鱼大都督麾下的军队,是自给自足,东海之滨的这些个州城府县的赋税,是先给我等充做军粮之后,才会运到帝都去!”
“她女帝就是在怎么不满,也断不了鱼大都督的军粮,乡亲们,你们放心吧!”
“咱们的粮食充足,不会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的!”魏文通拍着胸脯,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魏将军,这仗不知要打多久,粮食多点不怕,就怕军粮不足啊!”
“您还是带上吧,带上吧!”
听着魏文通说的振振有词,这些百姓倒是相信了一些。但是,却说什么还是让魏文通把粮食收下。
就在这个时候,为首的乡老顿了顿拐棍,缓缓开口说道:“魏将军,这些粮食您就收下吧,就算你们不缺粮,但是,难保秦王哪里不缺粮啊!”
“实话不瞒您说,这些粮食您就是不带走,俺们也吃不完!”
“您看到没有,今个来这里的,那都是老的老,小的小,不是年轻人不来,而是年轻人都走了!”
“小崽子们都去秦川投军了,走的匆忙,没带多少东西。家里,现在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老老少少了!”
“我们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又能吃多少粮食。”
“这些粮食你们带着,算是帮俺们带给秦王,别让前线的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啊!”
乡老这番话说完之后,魏文通可就没有理由在拒绝了。
魏文通对于秦川的情况并不了解,他这三十万大军倒是不缺粮,但是,前些缺不缺粮,他还真不知道。
魏文通思量一番之后,这才开口说道:“既然如此,这些粮食我就捎带给秦王!”
“但是,我也有一个要求,大家今个带来的粮食,我只给大家捎带一半,其余的,大家伙在带回去。”
魏文通猜到了,这些百姓必然把家里大部分的粮食都拿来了。自个要是把粮食全带走,那么这些百姓肯定日子不好过。
乡老看了看魏文通,魏文通的面色很坚定。
乡老又看了看百姓,百姓的面色也很坚定。
“这样......”
“这样,老朽做个主,六成,魏将军捎带走六成的粮食!”
“至于这些牲口,牛留下耕地,其余的魏将军带走!”乡老拍板钉钉道。
魏文通手下的押粮官,眼含热泪的从百姓手中接过这些尚且带着余温的粮食。
他们要将这些饱含百姓心意的粮食带到前线,亲手交给秦王。
将粮食收起来之后,魏文通郑重承诺道:“今日,我魏文通发誓,不破妖蛮,誓不还乡!”
“若不破妖蛮,必血染沙场!”
“不破妖蛮,誓不还乡!”
“不破妖蛮,血染沙场!”
......
.....
三十万将士齐声高喝,这一刻,民心所向!
蔑视人心者,必为民所灭!
此刻,女帝的所作所为,已经为大嬴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秦川,渭水河畔的一处小村落。
这个村落名为赵家村,因为村里八成的人家姓赵而得名。
前日,前方的告急文书已经以布告的形式贴在了村口。
整个秦国,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都得前往玉门关抵御妖蛮。
官府已经腾不出人手来监督了,前往玉门关抵御妖族,完全只能靠百姓自觉。
在看到告急文书之后,整个村子里的男丁都自发的赶赴前线。
在村头最靠东边有一户人家,这家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这家的儿子小时候得异人传授了一套枪法,自个勤加练习,在加上天赋异禀,还真就连出了名堂。
由于此人一杆银枪枪出如龙,因此,被村长赐字子龙。
姓赵,大名一个信字。
“儿啊,这两日你精神恍惚,可是有什么心事?”卧榻之上,卧床多年的妇人问道。
老妇人早就已经病入膏肓了,若是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早就没命了!
全靠着儿子每日渡送真元,这才勉强的吊着一口气。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子龙却是多年如一日的伺候着母亲。
“啊!”
“没有,我哪里有什么心事啊!”子龙一边煎药,一边摇头否定道。
然而,信义之人,哪里会说什么瞎话。
更莫说,知子莫若母,自己的孩子,说瞎话,又岂能骗的了自己。
老妇人知道,儿子定然是有什么心事,而且,是不便让自己知道的心思。
老妇人卧病在床,多年没有出去走走了,天暖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被抬出来,在院落当中晒晒太阳。
“儿啊,这些日子怎的都是你一人前去打猎?”老妇人试探着问道。
由于自家儿子是村里最厉害的那个,所以,村里的人打猎,都会叫着他!
而且,打猎回来,经过自家门口的时候,也都会进来坐坐。
可是这些日子,已经许久没人来了!
“娘!”
“官府前些日子不是在修运河吗?修河赚的银钱不少,所以,大家都外出修河了!”青年说罢,耳朵通红。
很明显,这是谎话。
但是,妇人却没有多问,因为,她明白,问也问不出什么。
却已经能够断定,儿子瞒着自己的事情,必然与这件事有关!
给母亲喂完药之后,青年提起银枪,说道:“娘,我去打猎了!”
“去吧,去吧!”妇人拜了拜手道。
正午时分。
屋外。
“你追不到我......”
“快点。”
......
.....
屋外,传来一阵阵儿童嬉闹的声音。
老妇人用尽力气,朝着外面喊道:“丫头,你过来一下!”
“丫头......”
屋外的女孩好像听到了喊声,停止了嬉闹。
没多时,一个丫头和两个小子一蹦一跳的进了屋里。
“二奶奶。”
“二奶奶。”
三个孩子连声喊道,很懂礼貌的样子。
村里都姓赵,大家多少沾些亲戚,因此,几个孩童都称呼老妇为二奶奶。
(本章完)